成语小故事:大材小用
1、故事内容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事情。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耿京组织的农民军。不久,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古代大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太可惜了。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离世。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2、故事启示
辛弃疾大材小用的故事,反映出古代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也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缺乏识人的慧眼。
3、成语释义
大器物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亦指人事安排不恰当而屈才。材,也作“才”。
「每日一成语」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
释义:大的材料用在小处。 比物用人不当,浪费人才。
故事梗概: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爱国英雄。他在担任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时,因为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受到朝廷投降派排挤,被免去职务,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几年后,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任绍兴知府和浙江东路安抚使。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15岁,当时快80岁了,他的爱国精神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
两人一起议论大事,都觉得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写了一首诗送给辛弃疾,诗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的才干在管仲、萧何之上,现在让他当个安抚使,实在是将大材料用在小地方,未免太可惜了。
历史上有太多大材小用的例子。但有时候,有才能的人也需要从小事上积累,慢慢被人发现,最后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要懂得在这期间厚积薄发。
朋友们,当您读完这则成语故事后有什么感想亦或是受到什么启迪,劳您在评论区留言。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即刻删除。
《中华成语故事200集》(第59集):大材小用
视频加载中...
成语故事:
在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叫辛弃疾,他曾经组织队伍抗击金兵,后来接受南宋朝廷的任命,担任过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等职务。辛弃疾主张训练,坚决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被撤职。被撤之后,他就长期在上饶、铅山一带闲居,但是过了没几年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去担任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当时已经快满八十岁的著名诗人陆游正在绍兴闲居,辛弃疾非常敬重他,于是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他。经过交谈,陆游觉得辛弃疾很有才能,希望他在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于是便写了一首长诗送给辛弃疾。
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类的英才,现在只让他当个安抚使,是把大的材料用在了小的地方,太可惜了。就这样,大材小用这个成语也就让后人们所熟知。
成语寓意:
大材小用指大器物摊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也指人事安排不恰当,以致造成屈才和浪费。
【大材小用的意思—大材小用的意思是什么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