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皇帝故事~大禹治水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与辉煌的民族文化,5000余年的中国历史,就像涛涛的黄河与长江绵延不断永无休止地流淌着。历史是人类成长、发展过程的印迹,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座宝库。从远古到现代,从蛮荒到文明,历尽沧海桑田的变迁,有无数风流人物,组成气壮山河流芳千古的历史画卷,也有众多魑魅魍魉,为人类历史所不齿。其中有讲不尽的兴衰荣辱、英雄伟业,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尧、舜、禹三位,是我国远古时期著名的帝王。其实,在当时他们只能算是部落联盟的首领。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历史全靠人们的口头流传保存,在民间传说中,在的心目中,尧、舜、禹都是英明的帝王。
尧的祖父是黄帝。尧16 岁就登上了帝位,他很善于治理天下,国内四方安定,安居乐业。他统治了国家约100 年时间,活了110 多岁才逝世。
在他逝世前经过的推荐,他自己又严格考察,最后选定了平民出身,有德有才的舜作为接班人,并且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
舜,又叫葵舜,姓姚,名字叫重华,是今天河北省一带的人,当时叫冀州。舜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是个瞎子,乡里人叫他瞎老头。舜的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舜的瞎父亲心眼很坏,弟弟象更是一个手辣心狠的家伙,经常动坏主意谋害舜。但舜对父亲和后母还是很孝敬,对弟弟象也很仁爱。
舜登上帝位以后,他同父异母弟弟象很害怕,有一天主动跪在舜面前,请求哥哥惩罚。舜扶起象,对他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今后你改了就好。”
舜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拜见自己的父亲还是恭恭敬敬,和当年做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一样。瞎老头惭愧地对舜说:“孩子,我当年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这个瞎子。”
舜在位期间,国内发生一次大水灾,现在的中原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变成了一片,被迫放弃了原先耕种的土地,纷纷逃到高山野岭上,以野菜、野果充饥。
早在尧帝的时候,就任命了一位治水官员,名字叫鲧(gǔn )。鲧是一位十分尽职的治水官员,他率领民工,用泥土和石块筑坝,把洪水围住,随着水位提高,鲸也增高和加固堤坝,于是堤坝越来越高,越加越宽,逐渐在延长。这样,总算暂时把洪水制服了。
舜接替尧登上帝位的时候,就曾经召见鲧,并向他发出警告:“洪水就像一头猛兽,现在你只是把猛兽锁在笼子里,并没有把它消灭,这是无穷的后患。俗话说,困兽犹斗,它总有一天要冲破笼子,给国家带来灾难。”
围住洪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治水方法,鲧除继承传统,采用老方法之外,又实在想不出别的好办法。
鲧听了舜的警告以后,他又率领人加高加固堤坝。经过整整9 年的日夜奋战,直到所有的堤坝都加固完工后,他才松了口气说:“即使水位再涨高5 尺,我的大坝也能抵挡得住。”同时,他又向舜作出保证:如果是我的堤坝出问题,危害了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愿意用生命承担责任!就在鲧作出保证的当年,天就像是被谁捅破,暴雨整整下了3 个多月。
鲧用9 年时间所筑的堤坝,全都被洪水冲毁、冲垮。这头猛兽真的破笼而出,奔腾咆哮,恣意横虐,吞食的生命和财产。田地被淹没了,房屋被冲垮了,死于洪水,葬身鱼腹。
在这场洪水中,儿童死得最多,整个国家面临着灭种的危险。活下来的人,被围在若干小块高地上,很多人拥挤在一起,又缺少食品,接着又是瘟疫流行,成年男女在瘟疫中死去大半。
这时,鲧主动对舜说:“请将我处死吧,不然没法向活下来的父老兄弟交代。”
舜接受了鲧的请求,含泪将鲧处死了。
治水官员鲧被处死了,但洪水还得治理。任命谁担任新的治水官员呢?有人向舜推荐说:“鲧的儿子禹从小苞随父亲治水,对水情熟悉,又总结了父亲的经验,接受了父亲的教训,是位很合适的人选。”
舜觉得有些为难。禹的父亲鲧是因为治水失误被处死的,现在再叫禹继承他父亲未竟之业,禹会接受这个任命吗?推荐的人说:“禹是一位脾气倔强、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青年,他会接受任命的。”
禹得到任命的消息时,结婚才四五天。新婚的妻子对禹说:“我不放你走。阿公是死于治水,你不能再在这条路上往前走了。死亡应该大家分担,不能由我们独家承担。”
禹对妻子说:“洪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算下来我们家死的人最少。
我父亲死于治水,我应当继承父业,降服洪水,告慰死去的父亲。假如我畏缩不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连死去的父亲也会为我的胆怯感到羞耻。退一步说,越是通向死亡的路,就越不能让别人去走。我从小苞随父亲治水,在这一条路上摸索过,比任何人都更有条件走出死亡,夺取胜利!”
禹接到任命的第二天,就去向舜报到,愉快地接受了治水官员的职务。
就在禹接受任命的第二天,禹的妈妈又去向舜求情:“为了治水,我已经献出了丈夫,还有这个儿子,您就留给我吧!他结婚才6 天。”
舜对禹的妈妈说:“老人家,您的要求是合理的,您的心情我也理解。
可是国内有谁比禹更适合当治水官员呢?只要您能推荐,我一定加以考虑..”
禹的妈妈想了一会,叹口气说:“大王,为了治水事业,看来,我只能再献出我的儿子了。今后,我再也没有什么可奉献的了..”禹的妈妈说完放声大哭。
舜拉着禹的妈妈的手说:“不至于,老人家。我相信禹一定会以他的智慧和辛劳降服洪水,若干年后,您和我还会共同庆贺他的胜利。”
新任治水官员禹上任后并没有立即着手治理洪水,而是和大家一起总结以前的教训,寻找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
筑坝围水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不然以前的人也不会世世代代都采用这种方法治水。只有将洪水围住,才能在没有水的地方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可是筑坝围水又隐藏着最大的后患,水越蓄越多,等于是在替水积蓄力量,一旦冲破堤坝,给造成的灾难也就越深重。
禹在想:能不能想法削弱洪水的力量?禹手下的人说:“洪水把一座座山头全都淹没了,除非让它退下去,才能削弱它的力量。可是,它怎么肯退下去?我们又能让它到哪里去?”
另外一个人说:“这么大的洪水,除了大海,再没有别的地方能容得下它。”
这一句话提醒了禹,他高兴地说:“对,大海!我们着手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可是,河道怎么走?大海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就像眼前的洪水一样不可捉摸。
这时候,禹想起了“水往低处流”这句古话,只要能探明地势的高低,就可以决定河道的走向。
禹的勇气,鼓足了大家的信心,群策群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制订出一个治水的方案。这个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整修加固堤坝,把洪水围住,让逃荒的老百姓回来,在没有水的地方抢耕抢种,安定民心。第二步是探明地势,开凿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制订的方案是分两步走,但实施的时候却要同时进行。修固堤坝是传统工程,禹委派了一个助手负责,自己领着一伙人去探明地形。
禹和他的同伴披星戴月, 栉风沐雨, 越过荒山野岭,. 过急流险滩, 跟凶猛的野兽搏个,靠野果和野菜充饥,用了几年时间,才探明全国各地的地势高低。接下来,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开始了。
禹把全国的治水队伍分成9 股,每股都委派专人负责,自己担任总指挥。
禹虽说是治水的总指挥,但他总是出现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工地,身先士卒参加劳动。他常因劳累过度,昏倒在水中,经伙伴们抢救才得脱险。他长期泡在水里,全身都溃烂。百姓们为此感动得流泪,跪下求他休息。禹扶起大家,对他们说:“我的父亲死于治水,我现在的生命,也是为治水而活着。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谢谢大家。”
禹在治水过程中曾经有过3 次经过自己家的门前,可是一次也没有进屋去看看自己的家。
禹第一次从家门前经过,是赶往一处工地去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这时他离家已经9 个月,当他走过家门时,听到屋内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他算了一下时间,知道是自己第一个孩子出世。
当时,跟随禹的人也都劝他回去看看,禹对他们说:“参加治水有20 多万人,谁不是离乡背井,撇下娇妻爱子?我身为总指挥却不能公而忘私,我还有什么脸面向20 多万的治水大军提要求?”
禹第二次经过自己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前。妻子拉着儿子的手在挥动,叫儿子:“喊爸爸,快喊!”儿子怕生,没喊。禹只是对妻子和儿子挥挥手,身影很快就在扬起的尘土中消失了。
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儿子已经10 岁了。儿子站在大路上告诉禹:“妈妈在生病。”禹摸摸儿子的头说:“你已经是大人了,你好好照顾妈妈。”说罢,掉头走了。
治水工程进展得比计划快,9 条主河道已经开通,好几个大坝中的蓄水也通过河道流入了大海。现在禹正在率领大家开凿支渠,排除田野中的积水。
洪水刚退,土地还不能耕种,禹委派自己的助手们领着大家到山上去捕捉野兽,到河里捕鱼度过灾荒。与此同时,禹又委派种庄稼能手,把农业耕种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种上桑麻,撤下谷种,几年下来,桑麻遍地,禾谷飘香。
禹治水整整花了13 年时间,他自己从一个年轻的英俊少年,劳累得满面皱纹,弯腰驼背,俨然是个老人了。老百姓感激他,称他为大禹。
大禹治服洪水后,皇帝舜派人把大禹的妈妈请来,对她说:“老人家,感谢您为国家生了个好儿子。现在我跟您商量,我想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大禹。”
大禹妈妈说:“那是万万不行的,让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岂不要折死他。”
舜说:“我也是个平民出身,大禹比我强得多。老人家,我委派大禹治水,您也说他不行。事实证明您错了。这次,您就再依我吧。”
大禹妈妈说:“我是个妇道人,知道什么。你是一国之主,当然你说了算..”
大禹被舜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以后,一开始是在舜的身边,协助舜料理国家大事,17 年后,舜去世了,禹正式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我国历史夏朝的开始。
大禹就是夏朝的第一代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洪水,你知道吗?
大禹治水
在尧帝时代,中原发洪水,当时百姓受灾,尧帝叫鲧去治水。
鲧受命之后呢,用“堵”的办法,就是垒起河堤、土堆等障碍物,去阻挡洪水,可是呢,这个办法刚开始可以,但是越往后,就越不行,因为后来水位涨得越来越高,最终还是淹过了河堤、继续漫延四方。
所呢,鲧治水,治理了9年都没有治好,后来呢,鲧的儿子禹,接过父亲的任务,继续治水。
黄河
禹的看法和他父亲不同,禹认为:对于洪水这种东西,堵是堵不住的,要疏导,所以呢,禹带领老百姓,挖土,挖开各种大大小小的河道,把洪水往低处引流。
不过,这个办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所以,以禹为的首的治水大军,忙得不得了,说一共治了13年,最终才把洪水给疏导出去了。
这,其实就是汉语“洪水宜疏不宜堵”说法的来历。
禹带领老百姓治水,功劳巨大,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个“大”字,伟大的禹,简称“大禹”,所以我们说“大禹治水”,就是这么来的。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大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大禹治水真有那么忙吗?路过家门口,闪进家门,和妻子儿女抱一抱,说几句话,两三分钟,就这两三分钟,都抽不出来?
其实,这就是老百姓和家处理问题的不同之处:
老百姓路过家门,必然要进门,再忙也要和家人小聚一下,这是老百姓的的想法,这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你要知道,大禹?大禹是大家,大禹在当时的一举一动,都是被人盯着的,大禹作为一个家,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影响和后果的。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其实是做给世人看的,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向世人做出一个表率,他要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现在治水很紧迫,大家要抓紧时间,努力挖河道,你看,我大禹作为大,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你们要以我大禹为榜样,卖力干活啊!这其实就是大禹心里面的潜台词。
而且要知道,在灾患的时候,老百姓容易造反,当时大禹作为统治阶层的一员,要向老百姓发出一个“统治者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的信号,以安抚民心,所以要“三过家门而不入”。
你要这样理解,就能恍然大悟了。你想想,大禹是不是高人?绝对是个高人。这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分析家的行为,是不能以老百姓的视角去分析的。
是的,家之所以能成为家,人家的思维,就是和老百姓不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故意做给下面的人看,给世人做了表率、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当时所有参与治水的人员的斗志!
而且更重要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使大禹流芳百世。
什么叫做“品牌营销”?
这个就是!
大家看明白了吗?
那么读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要问,当年大禹所治理的那场大洪水,到底存不存在呢?
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地质学研究,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期,也就差不多是大禹生活的那个年代,黄河原本是从山东流入大海的,到了大禹那个年代,当时的黄河发生了一次大改道。
什么叫做大改道呢?就是说,黄河由于某些原因(通常是由于持续的暴雨,或者决堤),突然泛滥了,溢出来的河水,淹没了大片的土地,农田、房屋,化为泽国。那么泛滥成大洪水之后,后来怎么样了呢?后来洪水就顺着地势低的地方流,流着流着,慢慢地,新的河道就固定下来了,原来从山东流入大海的黄河,变成从河北、天津一带入海,不排除在这个过程中,大禹和他带领的老百姓,做了一些挖道引流、引导洪水流入大海这一类的工作。
换句话说,大禹治水这件事,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这件事和地质学上的研究发现,在年代上是大抵吻合的。
1344年黄河决堤
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又出了个“大禹”,也是治水的,名叫贾鲁。
远古时期的大禹,当时老百姓都拥戴他治水,不过元末时期的这个大禹(贾鲁),就没有那么走运了,他遇上了灾民造反。
元惠宗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在这年的夏天,黄河在今天山东曹县境内当时叫“白茅口”的地方,决堤了。
决堤示意图
滚滚的黄河水,溢了出来,泛滥成灾,淹没农田,把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泡成泽国,一共泡了多久呢?一共泡了七年。
在这水泡的七年里,被洪水淹没的农田,都是颗粒无收,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七年里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灾民,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蒙古兵
这个时候,蒙古统治者派出大臣贾鲁,去治理黄河水灾。
贾鲁,山西高平人,元朝大臣、水利专家。
贾鲁奉命治理黄河水灾,大手一挥,征用了民工17万,这些被“征发徭役”(强迫劳动)的底层,在被迫参加治水的过程中,遭受虐待,有的被鞭打而死,有的被水淹死,有的被饿死,有的因“违反纪律”而被处死……总之,各种死。
于是,民工治水大军,对元朝统治者怨气冲天,心中积累了严重的不满,这片燎原之草,就差那么一点星星之火了。
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宗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个时候,的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趁虚而入,决定组织河南、安徽、山东一带的灾民和被征用的劳工,发动反抗蒙古统治者的。的队伍,叫做“红巾军”。
于是,就爆发了元末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红巾军”。
红巾军
红巾军揭竿而起,河南、安徽等地豪杰,纷纷响应,其中有一个名叫郭子兴的,也举兵响应,并攻占了安徽的濠州城,然后呢,当时在庙里做和尚的朱元璋,被朋友劝说,也投奔了郭子兴的队伍,并且后来一直打上了皇帝的宝座。
是的。元朝的灭亡,最初,就是由黄河决堤的水灾引起的。
朱元璋:感谢母亲河,她不发大水,就没有我今天
1855年黄河改道
晚清历史上的捻军,其实早在1851年就出现了,不过当时是小打小闹,最初的捻军不叫捻军,而是叫“捻子”,其实就是一小撮的迷信人员、的,结伙到城乡各地,设摊烧纸,表演“法术”,收取围观者的钱财,替人“祈福消灾”,偶尔也抢一下富户,围攻一下衙门,大概就这样。
捻军最初都是一小撮、一小撮的,所以叫“捻”,汉语的“一捻”就是一小撮、一点点的意思。
捻军虽然也算是造反,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被官府称为“捻匪”,不成规模,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突然间使捻军的力量壮大起来了。
捻军连环画形象
这件事就是:1855年黄河大改道,也称“咸丰大改道”。
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省兰仪县铜瓦厢,决堤了,滚滚的黄河水,从原本的河道里,涌了出来,四处漫延,又是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和民房,黄水一路泛滥,顺着地势走,变成向北流了,从山东流出大海。(此前黄河从江苏出海)
蓝色为黄河原来的河道,黄色是1855年决堤之后的改道
这次黄河决口、改道,原来有水的地方没水了,原来水够的地方给淹了,这样一来,就给山东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饥荒。
这些饥民,没饭吃,很多都加入了捻军,所以,捻军突然间声势壮大起来,然后呢,捻军首领带着大家去抢富户、抢皇仓(皇帝和官家的粮仓)、攻击衙门,杀富济贫,攻城略地。
捻军连环画形象
自从黄河发大水,捻军遍布了整个河南、安徽、山东交界处一带,用当时清廷的话说,是“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后来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最终把捻军扑灭了。
决堤示意图
1938年花园口决堤
1938年6月初,国民为了阻挡日军,下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堤之后,大水弥漫,黄河水又重演了1855年决堤的一幕,黄河沿岸南北一带,顿时变成泽国,农田被泡,民房被冲毁,来不及躲避的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被淹死了。
花园口决堤,一共淹没了耕地1200余万亩,一共造成1200万人受灾,其中390万人流离失所,并且有89万人死亡。
花园口决堤导致河南百姓流离失所
与此同时,伴随着浑浊的黄河水,每年几十亿吨的泥沙顺着决口,涌入平原,淤塞了河道,填没了田野,堵塞了交通,阻碍了航运,形成了横跨豫、皖、苏三省的黄河泛滥区,简称“黄泛区”。
黄泛区地图
整个黄泛区,都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1942年夏季开始,河南省滴雨不下,一直到1943年春,发生了持续的干旱,又加剧了粮食的减产。
日军被黄河水阻滞,苦不堪言
旱灾往往导致蝗灾,这次也没有例外,在1942年秋天,河南爆发蝗虫灾害,给本来就已经很严重的农业减产,雪上加霜。
这次花园口决堤以及接踵而至的大饥荒,导致数百万人饿死。
花园口决堤,确实阻滞了日军,但我国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
日军被黄河水阻滞,苦不堪言
这些惨不忍睹的历史,从今天我们这些后人读起来,仍然令人忍不住掩卷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年级《大禹治水》,神话故事好读,理解英雄人物有点难
这两天,我们二年级小学生用了四节课学完《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课文是民间神话故事,描写了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他的心系百姓、无私奉献、智慧过人、治水有方。对于神话故事,小学生们都十分喜欢,朗读的欲望也比较强。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环境不同,孩子们对于大禹的伟大理解得不太深入,甚至有些吃力。语文老师们都在感叹:英雄离小学生太远!理解英雄人物太难!
一、本课生字易出错较多,尤其是部首和笔顺。
1.“哄”和“洪”;“被”和“批”对比记忆,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来掌握新字,比如“退”,换偏旁可以组的新字有很多:眼、很、跟、狠等。
2.也可以猜字谜记忆生字,比如“首先走”
谜底是“道”,“一人说出”是“认”,“房子着火”是“灾”。
3.部首容易出错:“年”的部首是第一笔“撇”;“业”的部首是本身;“产”的部首是“立”。
4.笔顺易错字“年”,正确笔顺应该是:撇、横、横、(短)竖、横、竖。
5.课文中有非常多的4字词语,有一些是固定搭配,可以把这些4字词语提炼出来,让孩子熟读成诵。
6.课后第2题,意在让孩子掌握理解字义的方法:先猜,猜的时候要把字放在词中,词放在句子中,去根据句子的语境去猜猜字义。再查字典,以确定准确字义。在平时的预习中,要让孩子多用字典,在猜一猜——查一查的过程中,掌握理解字义的方法。
二、课文要抓关键词句,感受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大禹治水的艰辛、大禹父子治水方法的不同、大禹的人物形象。
1.大禹治水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在第一小节中,“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通过“洪水经常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等词,加上孩子们的合理想象,可以感受到洪水带给人们无数的灾难。理解“泛滥”,要联系下文,这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2.治水后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里,通过对比第一小节,再读前文“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孩子们能理解,有房住、有田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做安居乐业。
2.治理好了洪水?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治理洪水的?结果怎么样呢?
在读课文的第二和第四小节的时候,孩子们分别圈出人物、治理时间、治理方法,治理效果。
鲧是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治水,结果是:9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禹的治水方法是:疏导,结果是13年之后,洪水终于退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对比读之后,我们感受到,大禹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智慧过人!
3.为了治理好洪水,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呢?
在第三小节中,“十三年”、“到处奔走”,“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尤其是“到处奔走”,可以让孩子想象说话“大禹为了治水,可能走过哪些地方?”以感受大禹的心系百姓、无私奉献。
还可以联系第一小节,以加深理解大禹治水的坚定决心。
三、课后题要重视,无论是读的还是写的,要逐一过关。
课后第1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过,第2题,在全文学习完之后,可以用四个句子当主干、串联相关关键词的方法,复述全文。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普遍感受就是: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生活体验不够,又加上伟人离现在的孩子生活较远。他们理解起来大禹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他的无私奉献非常有难度,在课堂上,读第三小节关键词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三过家门而不入,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大禹?”孩子们说的是“勤劳的”、“坚持不懈的”。
是的,现在的孩子们,被教育要勤劳诚恳,坚持不懈。但对于无私奉献,小我成全大我这样的精神品质,教材提倡的少了,老师和家长也教育的少了,这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转变。所以,孩子们难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课余,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以加深对神话故事中英雄人物坚韧不拔,自我,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受。
【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大禹治水是指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