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什么意思;大禹治水什么意思简洁点

更新:07-2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历史?说出来你别不信,4大证据链告诉你结果

华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治水的重要人物是共工,他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曾经跟五帝之一的颛顼争夺帝位,但失败了,关于共工的记载多是治水的故事,但是由于共工曾经与颛顼争夺帝位,因此被称为恶人。

尧帝时期有个叫讙兜的人推荐共工来治水,但尧帝不愿意用,然后四岳推荐了禹的父亲鲧来治水,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只好让鲧来试试,鲧治水9年,没有成功,于是被流放到羽山。这些事迹被记载在《尚书》中。

上古大洪水

《尚书 尧典》: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从这里来看,华夏大地在尧帝时期就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主要在黄河流域,尧帝在位的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286年,距今4300多年,洪水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从尧帝时期开始,然后经历舜帝统治时期,一直持续到大禹时期。

舜帝时期,四岳推荐鲧的儿子禹来治水,他们父子俩一直被推荐治水,可见禹的家族是个治水世家,禹治水13年,将天下分为九州,同时开发了九州的土地,开辟了九州的道路,修筑九州的湖泽堤岸,测量了九州的山川,终于将大水治好了。

大禹治水

从时间上看,这场规模庞大的洪水持续时间至少也有二三十年,不低于21年(鲧治水9年+禹治水13年),最多可能有上百年(尧舜禹在位时间相加),总有人怀疑这场洪水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是存在,那么事实如何?

以下内容将从四个方面来印证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是看史载:

史记 五帝本纪》: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这是《史记》中记载的尧帝时期已经发生了大洪水,尧向四岳问询天下有谁能够治理大水的话,四岳推荐了鲧。

很多古载了大禹治水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这是《山海经》记载的洪水,说鲧为了治水,偷走了帝的息壤来治水,没有经过帝的同意, 于是帝命令祝融在羽山杀死了鲧。

诗经 商颂 长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这是《诗经》中记载的大洪水,意思是:英明睿智的大商始祖,永久兴发福泽祯祥。上古的时候洪水茫茫,大禹平治天下四方。

像这类史书的记载太多了,还包括《尚书》、《孟子》、《左传》、《吕氏春秋》都有记载这场大洪水,所以关于这场大洪水的记载不是孤证,是普遍存在的,应该是属实的。

尧舜禹时期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

当时之所以发生洪水,这与天气原因是密切相关的,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多年对中国气候的研究,写了一篇学术论著,名字叫《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刊号为:考古学报 1972(1)中国科学 1973.16(2)。

竺可桢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分成了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第一个温暖期就是五帝时期到夏、商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合计1900年,在半坡遗址和殷墟出土了河麂与的遗骸,这两种动物是生活在亚热带的,而现在已经没有了,这说明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

除此之外,还在甲骨文上发现了当时的安阳人种植水稻在阳历三月份就开始,比现在早了一个月左右,甲骨文还记载在当时在河南一带是有大象的,大象可是生活在热带的动物,根据种种资料推断出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度左右,其中1月份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度,处于温暖期。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模型图

不仅温度比现在高,而湿度也比现在大,也就意味着雨水偏多,水量充沛,温度就算是高出1~2度,气候的差异就会很大,比如很多冰川就会融化,海平面也会上升,同时雨水很多,就容易引发洪水灾害,竺可桢认定的温暖期就包括了尧舜禹生活的时期,这从科学上证明了当时的气候是容易引发大洪水的。

2002年春天,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了一件带有铭文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名字叫遂公盨(xǔ),于是花钱将其购回中国,盨是古代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遂公是这件文物的主人,盨内刻有10行98个字的金文,其中开头的第一句是这样说的: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天命禹治水,开山浚川。奉旨征伐,降服下民,监行德政。(禹)亲自举行祭祀,民称其如父母。

遂公盨及铭文

经过考证,这个遂公盨存在于西周中后期,距今约2900年,这是出土文物中关于夏朝与大禹治水的最早的记载,不仅仅证明了大禹曾经治过水,而且也能有力地证明夏朝的存在,这与史书的记载共同构成了有力的证据链。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进行正式挖掘,喇家遗址的存在时间距今约4000年前,是考古史上完全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一处大型遗址。

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喇家遗址属于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所有人都是非正常死亡,呈现出死亡前夕那一刻的姿势,其中最为震憾的是有一位母亲怀抱婴儿就这样突然去世,没有人是正常死亡的,这说明当时的一定是突然发生的重大灾害,大量的家用陶器中积满了泥土,遗址中还有大量的红色黏土,还发现了一些大洪水沉积物的碎屑。

青海喇家遗址

其中还有一个红陶碗倒扣在地上,碗里装满了泥土,碗下还有一些面条形状的食物,已经风化,只能看到风化后如面条形状一样薄皮,这是中国出山最早的面条遗物,一切都显得那么突然。

考古学家认为是喇家遗址发生的原因是:地震引发了泥石流,堵塞了黄河,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导致了溃堤,进而引发了大洪水,由于水量巨大,很快淹没了黄河岸边的喇家遗址,并引发黄河流域的大洪水,这也被部分考古还家解读为大洪水形成的原因之一。

除了喇家遗址之外,还有王城岗遗址也被证明有过洪水,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属于中原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几乎处于同一时期,经考古研究,王城岗遗址存在于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距今3564年~4490年,正好包括尧舜禹时期。

喇家遗址倒扣的面条残留物

河南文物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所考古部联合出具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的报告中提到了遗址的东城大部分被洪水冲毁掉,引发了考古学家对大禹治水真实性的确定,考古学家俞伟超认为4000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大禹治水的事迹应该是属实的。

除此之外,1979年开始发掘的新砦遗址,也被认为有大洪水的证据,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新砦村,属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存在于公元前2107年,距今4128年左右,新砦遗址也被怀疑是夏朝的都城之一。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砦遗址中的古河道,并发现了洪水的沉积物,被认为是大洪水所淹没,这一时期也是大禹治水的时期,时间上大致也能对上。

考古中发现有经洪水侵袭的地层

根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魏继印先生发表的论文,《新砦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中的内容,也可证明新砦遗址存续期发生了大洪水,而且持续时间还比较长,从新砦二期早期一直持续到二期晚期。

此外,还有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属于龙山文化,距今4100~4800年左右,此处遗址经过考古研究也确定为毁于大洪水。

喇家遗址、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孟庄遗址经过考古都被证明有过大洪水侵袭的证据,在时间上也对得上,这构建了一条从黄河上流到中流的洪水泛滥区,有力地证明了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史载、科学研究、出土文物、考古发现这4大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皇帝故事~大禹治水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与辉煌的民族文化,5000余年的中国历史,就像涛涛的黄河与长江绵延不断永无休止地流淌着。历史是人类成长、发展过程的印迹,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座宝库。从远古到现代,从蛮荒到文明,历尽沧海桑田的变迁,有无数风流人物,组成气壮山河流芳千古的历史画卷,也有众多魑魅魍魉,为人类历史所不齿。其中有讲不尽的兴衰荣辱、英雄伟业,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尧、舜、禹三位,是我国远古时期著名的帝王。其实,在当时他们只能算是部落联盟的首领。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历史全靠人们的口头流传保存,在民间传说中,在的心目中,尧、舜、禹都是英明的帝王。

尧的祖父是黄帝。尧16 岁就登上了帝位,他很善于治理天下,国内四方安定,安居乐业。他统治了国家约100 年时间,活了110 多岁才逝世。

在他逝世前经过的推荐,他自己又严格考察,最后选定了平民出身,有德有才的舜作为接班人,并且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

舜,又叫葵舜,姓姚,名字叫重华,是今天河北省一带的人,当时叫冀州。舜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是个瞎子,乡里人叫他瞎老头。舜的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舜的瞎父亲心眼很坏,弟弟象更是一个手辣心狠的家伙,经常动坏主意谋害舜。但舜对父亲和后母还是很孝敬,对弟弟象也很仁爱。

舜登上帝位以后,他同父异母弟弟象很害怕,有一天主动跪在舜面前,请求哥哥惩罚。舜扶起象,对他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今后你改了就好。”

舜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拜见自己的父亲还是恭恭敬敬,和当年做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一样。瞎老头惭愧地对舜说:“孩子,我当年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这个瞎子。”

舜在位期间,国内发生一次大水灾,现在的中原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变成了一片,被迫放弃了原先耕种的土地,纷纷逃到高山野岭上,以野菜、野果充饥。

早在尧帝的时候,就任命了一位治水官员,名字叫鲧(gǔn )。鲧是一位十分尽职的治水官员,他率领民工,用泥土和石块筑坝,把洪水围住,随着水位提高,鲸也增高和加固堤坝,于是堤坝越来越高,越加越宽,逐渐在延长。这样,总算暂时把洪水制服了。

舜接替尧登上帝位的时候,就曾经召见鲧,并向他发出警告:“洪水就像一头猛兽,现在你只是把猛兽锁在笼子里,并没有把它消灭,这是无穷的后患。俗话说,困兽犹斗,它总有一天要冲破笼子,给国家带来灾难。”

围住洪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治水方法,鲧除继承传统,采用老方法之外,又实在想不出别的好办法。

鲧听了舜的警告以后,他又率领人加高加固堤坝。经过整整9 年的日夜奋战,直到所有的堤坝都加固完工后,他才松了口气说:“即使水位再涨高5 尺,我的大坝也能抵挡得住。”同时,他又向舜作出保证:如果是我的堤坝出问题,危害了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愿意用生命承担责任!就在鲧作出保证的当年,天就像是被谁捅破,暴雨整整下了3 个多月。

鲧用9 年时间所筑的堤坝,全都被洪水冲毁、冲垮。这头猛兽真的破笼而出,奔腾咆哮,恣意横虐,吞食的生命和财产。田地被淹没了,房屋被冲垮了,死于洪水,葬身鱼腹。

在这场洪水中,儿童死得最多,整个国家面临着灭种的危险。活下来的人,被围在若干小块高地上,很多人拥挤在一起,又缺少食品,接着又是瘟疫流行,成年男女在瘟疫中死去大半。

这时,鲧主动对舜说:“请将我处死吧,不然没法向活下来的父老兄弟交代。”

舜接受了鲧的请求,含泪将鲧处死了。

治水官员鲧被处死了,但洪水还得治理。任命谁担任新的治水官员呢?有人向舜推荐说:“鲧的儿子禹从小苞随父亲治水,对水情熟悉,又总结了父亲的经验,接受了父亲的教训,是位很合适的人选。”

舜觉得有些为难。禹的父亲鲧是因为治水失误被处死的,现在再叫禹继承他父亲未竟之业,禹会接受这个任命吗?推荐的人说:“禹是一位脾气倔强、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青年,他会接受任命的。”

禹得到任命的消息时,结婚才四五天。新婚的妻子对禹说:“我不放你走。阿公是死于治水,你不能再在这条路上往前走了。死亡应该大家分担,不能由我们独家承担。”

禹对妻子说:“洪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算下来我们家死的人最少。

我父亲死于治水,我应当继承父业,降服洪水,告慰死去的父亲。假如我畏缩不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连死去的父亲也会为我的胆怯感到羞耻。退一步说,越是通向死亡的路,就越不能让别人去走。我从小苞随父亲治水,在这一条路上摸索过,比任何人都更有条件走出死亡,夺取胜利!”

禹接到任命的第二天,就去向舜报到,愉快地接受了治水官员的职务。

就在禹接受任命的第二天,禹的妈妈又去向舜求情:“为了治水,我已经献出了丈夫,还有这个儿子,您就留给我吧!他结婚才6 天。”

舜对禹的妈妈说:“老人家,您的要求是合理的,您的心情我也理解。

可是国内有谁比禹更适合当治水官员呢?只要您能推荐,我一定加以考虑..”

禹的妈妈想了一会,叹口气说:“大王,为了治水事业,看来,我只能再献出我的儿子了。今后,我再也没有什么可奉献的了..”禹的妈妈说完放声大哭。

舜拉着禹的妈妈的手说:“不至于,老人家。我相信禹一定会以他的智慧和辛劳降服洪水,若干年后,您和我还会共同庆贺他的胜利。”

新任治水官员禹上任后并没有立即着手治理洪水,而是和大家一起总结以前的教训,寻找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

筑坝围水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不然以前的人也不会世世代代都采用这种方法治水。只有将洪水围住,才能在没有水的地方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可是筑坝围水又隐藏着最大的后患,水越蓄越多,等于是在替水积蓄力量,一旦冲破堤坝,给造成的灾难也就越深重。

禹在想:能不能想法削弱洪水的力量?禹手下的人说:“洪水把一座座山头全都淹没了,除非让它退下去,才能削弱它的力量。可是,它怎么肯退下去?我们又能让它到哪里去?”

另外一个人说:“这么大的洪水,除了大海,再没有别的地方能容得下它。”

这一句话提醒了禹,他高兴地说:“对,大海!我们着手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可是,河道怎么走?大海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就像眼前的洪水一样不可捉摸。

这时候,禹想起了“水往低处流”这句古话,只要能探明地势的高低,就可以决定河道的走向。

禹的勇气,鼓足了大家的信心,群策群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制订出一个治水的方案。这个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整修加固堤坝,把洪水围住,让逃荒的老百姓回来,在没有水的地方抢耕抢种,安定民心。第二步是探明地势,开凿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制订的方案是分两步走,但实施的时候却要同时进行。修固堤坝是传统工程,禹委派了一个助手负责,自己领着一伙人去探明地形。

禹和他的同伴披星戴月, 栉风沐雨, 越过荒山野岭,. 过急流险滩, 跟凶猛的野兽搏个,靠野果和野菜充饥,用了几年时间,才探明全国各地的地势高低。接下来,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开始了。

禹把全国的治水队伍分成9 股,每股都委派专人负责,自己担任总指挥。

禹虽说是治水的总指挥,但他总是出现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工地,身先士卒参加劳动。他常因劳累过度,昏倒在水中,经伙伴们抢救才得脱险。他长期泡在水里,全身都溃烂。百姓们为此感动得流泪,跪下求他休息。禹扶起大家,对他们说:“我的父亲死于治水,我现在的生命,也是为治水而活着。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谢谢大家。”

禹在治水过程中曾经有过3 次经过自己家的门前,可是一次也没有进屋去看看自己的家。

禹第一次从家门前经过,是赶往一处工地去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这时他离家已经9 个月,当他走过家门时,听到屋内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他算了一下时间,知道是自己第一个孩子出世。

当时,跟随禹的人也都劝他回去看看,禹对他们说:“参加治水有20 多万人,谁不是离乡背井,撇下娇妻爱子?我身为总指挥却不能公而忘私,我还有什么脸面向20 多万的治水大军提要求?”

禹第二次经过自己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前。妻子拉着儿子的手在挥动,叫儿子:“喊爸爸,快喊!”儿子怕生,没喊。禹只是对妻子和儿子挥挥手,身影很快就在扬起的尘土中消失了。

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儿子已经10 岁了。儿子站在大路上告诉禹:“妈妈在生病。”禹摸摸儿子的头说:“你已经是大人了,你好好照顾妈妈。”说罢,掉头走了。

治水工程进展得比计划快,9 条主河道已经开通,好几个大坝中的蓄水也通过河道流入了大海。现在禹正在率领大家开凿支渠,排除田野中的积水。

洪水刚退,土地还不能耕种,禹委派自己的助手们领着大家到山上去捕捉野兽,到河里捕鱼度过灾荒。与此同时,禹又委派种庄稼能手,把农业耕种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种上桑麻,撤下谷种,几年下来,桑麻遍地,禾谷飘香。

禹治水整整花了13 年时间,他自己从一个年轻的英俊少年,劳累得满面皱纹,弯腰驼背,俨然是个老人了。老百姓感激他,称他为大禹。

大禹治服洪水后,皇帝舜派人把大禹的妈妈请来,对她说:“老人家,感谢您为国家生了个好儿子。现在我跟您商量,我想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大禹。”

大禹妈妈说:“那是万万不行的,让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岂不要折死他。”

舜说:“我也是个平民出身,大禹比我强得多。老人家,我委派大禹治水,您也说他不行。事实证明您错了。这次,您就再依我吧。”

大禹妈妈说:“我是个妇道人,知道什么。你是一国之主,当然你说了算..”

大禹被舜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以后,一开始是在舜的身边,协助舜料理国家大事,17 年后,舜去世了,禹正式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我国历史夏朝的开始。

大禹就是夏朝的第一代皇帝。

【大禹治水什么意思;大禹治水什么意思简洁点】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大祸临门是什么意思-大祸临门图片 下一篇: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大禹治水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