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212 大笔如椽
大笔如椽的成语故事出自于《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在我国古代的东晋时期有一个才子叫王殉,他从小勤奋好学,思维敏捷,胆子也很大,文章写得非常好,二十二岁时就被东晋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桓温聘为秘书长。有一天,桓温为了测试王殉的胆量,在大会议室开会的时候,骑着大马,故意直冲大会议室。同事们吓得都不知所措,惊恐躲避,只有王殉镇定如常,原位端坐。桓温感慨地说:“面对奔马稳如泰山地坐着的人,将来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为了考验王殉的记忆力和才能,桓温在王珣讲话前故意把他的讲话稿藏起来,但王珣讲话时照样口若悬河讲了下去,桓温拿着讲稿对照,和讲稿上讲的一模一样。
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意思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有一天夜晚,王殉在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粗的大笔递给他。早上他对别人说:“昨晚梦中有人递给我一枝椽子那粗的大毛笔,可能有大事情让我干了。”
王殉的睡梦立即成了事实。就在第二天,晋孝武帝突然去世,朝廷让他负责起草关于丧葬的有关重要文件。这种殊荣是百年难遇的。
一天一成语:大笔如椽
【成语名字】大笔如椽
【成语拼音】dà bǐ rú chuán
【成语释义】像椽子那样大的笔,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还用来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晋孝武帝司马曜)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
【近义词】力透纸背、如椽大笔
【反义词】轻描淡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成语寓意】
平日里只有注重点滴积累,一旦时机降临,才能牢牢抓住,赢取殊荣,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试想,如果王殉没有在平时就博闻强识,显露出出众的才华,突然遭遇晋孝武帝驾崩一事,又怎能被委以重任,负责起草讣告等事宜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活学活用】
⒈大笔如椽,饱蘸热血;长歌,壮怀激烈。
⒉金庸大笔如椽,写了许多精彩的武侠小说。
3.正直的记者们大笔如椽,让贪官污吏无处藏身。
滕王阁:天才驾临,大笔如椽,一文成名
我叫滕王阁,坐标江西南昌。653年,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弟弟,原被封滕王,后调任江南洪州都督的李元婴,喜欢书画,精通音律,很喜欢和漂亮的姑娘们在一起,乘着雕刻精美的船,在江边游览,唱歌,跳舞,为了娱乐方便,他在赣江边筑豪阁,冠名“滕王阁”,于是,我,滕王阁,就此诞生。
初生的“我”,规模很小,你们今天见到的“我”,早已不是当初建造时的青涩模样了。
今天的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我“长”成今天的样子可真不容易!在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大小29次“整容”手术,最近的一次是1989年。
终于,我被修建成了今天这个样子:高九层,净高57.5米,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第五层楼是观景的最好楼层,第六层是仿古戏台,每小时有一次演出。
也许有人奇怪,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多的重修机会?告诉你吧,初生时的我默默无闻,22年后,我经历了第一次重修。为了庆祝我的首次“整容”成功,大家聚餐欢庆。就是因为这一顿饭,一个人,挥笔一诗一文,我曝得大名。让一座阁楼,一跃跻身成为名满天下的江南三大楼之一,让一座城,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
从此,全天下的人都向往我,凡是到江西来或路过此地的人,都必定要来看看我。一时间,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精美的楼阁建筑,加上珠联璧合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了历朝历代过往此地的文人才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登楼抒怀,缅怀先贤,瞻仰前辈遗迹,那人流量,一年比一年高!旅游火爆之势没法阻挡,历朝历代的官员们,还要拿我撑当地的GDP啊,所以,我就被慢慢地整“大”了,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2001年,我还被批准成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嘿嘿,这个盛名的获得,可真得感谢一千三百年前的那个诗人,他是我的幸运之神,造化之主。没有他,就没有我扬名天下的今天 。他,就是有“神童”之称的天才诗人王勃。
那是675年的重阳节,经历了第一次重修的我落成了,修建我的是当时新任都督阎伯屿,他胸有文墨,爱才惜才。他女婿吴子章颇有才气,打磨多时,准备了一篇雄文,准备趁今日庆贺我重建之机来发布。于是,时维九月,群贤毕至,大家把盏临酒,好不欢畅。
席间,阎发表讲话,客气地请在座出席者现场写文,以讴歌滕王阁和他的功绩。大家都知道人家是客气,于是推辞不写,阎见大家都谦让着不肯动笔,刚准备顺手推舟让他女婿来写,突然,席中一个瘦高的年轻人站了起来,朗声说道:“承蒙盛情款待,小生愿意一试。”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16岁时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
你们可别小看这个年轻人!他家学渊源,神童附身,一家子都是天才级人物呢!不信?说出来吓吓你。
王勃650年出生于绛州龙门,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叔祖父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野望》的作者,父亲王福畴“绝六艺以成能,兼百行而为德”,他们祖祖辈辈,“或公或侯,乃武乃文”。王勃自己,“六岁善辞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后,撰写了十卷的《指瑕》,指出书中的错误。小小年纪,才贯古今,有“神童”“天才”之称。
此时,只见他酒酣提笔,挥洒自如,龙飞凤舞,顷刻间,一篇《滕王阁序》出笼,众人围观,不住称赞,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和大家齐声称赞,当读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阎都督不由竖指点赞:“神作,神作,此人真乃天才也”。吴子章也忘了自己要发布的文章,佩服得连连点头。
那一刻,我知道,因为眼前这个年轻人,我要火了!我要大名远扬了!但令我没想到的是,他和他写的那篇文章的影响力太大太深远了,以致经过一千多年后,一提到我,每个人都会想到他,一提到他,每个人都会想到我,我和他已经互相成就,密不可分,浑然一体了!
就这样,我,原本一座并不出名的阁楼,因为天才驾临,一挥如椽大笔,我因文成名了,而且千年不朽!
我,滕王阁,感谢王勃,同时也希望天下更多的文人,能够给更多的景点来写诗文,希望天下多些像我和黄鹤楼,岳阳楼一样,因文而出名的景区。
-作者-
艳若桃李,女,甘肃省作员,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写作,发表过几百篇文章,有书出版。教书育人责任田,读书写作自留地。舌耕不懈,笔耕不辍,非为大器想晚成,只缘精神有需要。
【大笔如椽、檩条和椽子图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