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大而化之的习惯树立精准发力的意识
—解放思想要做到"八破八立"之六
本报评论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如何抓落实,关键在于破除大而化之的习惯,树立精准发力的意识。
军事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意思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要害,集中发力,持续发力,才能取得突破,事半功倍。反之,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笼统地抓,泛泛地抓,必然会什么都抓不好。军事如此、商战如此,为政更是如此。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精准研究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研究,破除闭门造车,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口号、方案、意见的问题。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到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到矛盾最尖锐的地方摸真情,解民意,从而使我们的决策、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民意,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还要树立精准部署意识,谋划措施有力,推进办法得当,破除大哄大嗡,泛泛开会、泛泛发文,唱功好、做功差的问题。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理政的大忌。当前,我市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干部,每个党员干部更应该坚持干在当头、实字为要,贴近实际抓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言必行行必果,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绩,向省,向全市交一份实实在在的答卷。
我们更要树立精准落实意识,紧盯既定目标,选准落实路径,一招不让把工作做细致、做精致、做极致、做到位,破除浅尝辄止、浮在上面,虎头蛇尾,干工作缺乏持之以恒韧劲的问题。
最好的落实就是一抓到底,任何工作,如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等于白抓。从这个意义上讲,邯郸发展速度取决于落实的力度,发展质量取决于落实的力量,要实现目标,我们“等不起”、“慢不得”,更要“坐不住”,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让抓落实成为一种追求、一种自觉、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在落实落实再落实中推动大发展,实现新跨越。
趣味语文:褒贬逆转的成语点评之“大而化之”
原义:把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使之得以完美,并进入化境。(褒)
现义:用来形容做事大大咧咧,马马虎虎,不认真不细致。 (贬)
成语来历及演变过程:
【时代】战国
【人物】孟子
【】孟子评价乐正子
【铺垫】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战国时期鲁国人,孟子的弟子,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战国时代儒分为八,其中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乐正子还是中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学记》的作者。
【出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下》)
【典故】孟子一听到鲁国想要让乐正子治理国政,便开心得失眠睡不着觉!弟子公孙丑问孟子:乐正子很有能力吗?孟子说不是!那么乐正子有智慧谋略吗?不是!那么乐正子见多识广吗?也不是!那到底什么原因可以让您“喜而不寐”呢?孟子说:“其为人也好善”!无独有偶,孟子还有一位弟子叫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也曾询问:“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孟子回答说:“他是个善人,诚信的人。”浩生不害又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孟子说:“值得人们喜欢并学习叫作善,自己真正具备美德叫作信,浑身充满真实的美德叫作美,品德充满并能散发出来叫作大,把美德发扬光大并且能教化万众叫作圣,圣到高深莫测妙不可知就叫神。乐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孟子用这几段话高度评价了乐正子,也界定了“善”、“信”、“美”、“大”、“圣”、“神”这六个渐进的精神层次。
【逆转】《孟子·尽心下》原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此处的“大而化之”是被称为“圣”的境界层次,是指“能够把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并且能教化万众”。但在后来的词义演变中,这个成语反而变成了“形容做事大大咧咧,马马虎虎,不谨慎,不细致。”千载而下,语义全变,令人感慨!
【大而化之【大而化之的反义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