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目录【大藏经目录一览表最新】

更新:07-25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大藏经

《大藏经》,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略称为藏经或大藏。凡以经、律、论为中心的大规模佛典集成,皆可称为“大藏经”。

书名

大藏经

别名

一切经

溯源内容版本

《大藏经》,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略称为藏经或大藏。凡以经、律、论为中心的大规模佛典集成,皆可称为“大藏经”。

书名

大藏经

别名

一切经

溯源内容版本

溯源

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的方式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难窥全豹。

“大藏经”一词,在古印度或我国最早期没有记载,在我国南北朝时代,仅有“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等称呼,直至隋唐之后,才开始有“大藏经”的称呼,当时主要是指由朝廷敕命(钦定)纂集的一切经典。我国第一部佛教大藏经是始刻于北宋开宝四年的《开宝大藏经》,略称《开宝藏》。这一刻版因为刻在益州,所以通称为“蜀版”;又因它是朝廷所刻,也称做“北宋官版”。是历代汉文雕版大藏经之祖,对我国北宋以后历代刻本大藏经金藏》《藏》等影响深远。而在汉文大藏经的影响下,后来又有藏文、蒙文、满文版的《大藏经》的刊印。

内容

大藏经内容包括经、律、论部分。“经”即“经典”的意思,是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的要义,都属于经部类。“律”是佛所制定得戒律仪制,能对治众生的恶,调伏众生的心性,有关释迦牟尼佛针对佛教教团的生活制定的规则,都属于律部类。“论”是对经、律等佛教经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

版本

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个系统。此外还有过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

汉文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

宋太祖命高品张从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计划刻藏,经过十二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全部刻成,运到汴京。因始刻于北宋开宝时,后世遂称为《开宝藏》。《开宝藏》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据的祖本。后世大藏经的编纂,都与其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开宝藏》被称为汉文大藏经的祖本。值得一提的,自《开宝经》开始,中国人首创了以“千字文”为顺序的目录体系,之后,我国数种大型类书的编目沿用之。至此之后,藏经印刻陆续兴起。宋朝有:辽版的契丹藏、金版之金藏、福州版的《万寿藏》《毗卢藏》、湖州版(浙版)的《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等。元代根据宋本印行藏经,有《普宁藏》与《弘法藏》两种。然而元末天下大乱,藏经烧失殆尽。明太祖洪武年间,集硕德于蒋山,点校藏经,刊刻南藏,然校勘不精,时有脱误。南藏之外,另有北藏、楞严寺版、报恩寺版等。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为底本,复加新籍,刊刻龙藏。此外尚有《频伽藏》、《百衲藏》,及1956年编印了《中华大藏经》、1983年陆续出刊《佛光大藏经》等。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一说21种)。

随着佛教由中国东传至和日本后,和日本王朝均依汉文大藏经进行抄写刻印或排印。《开宝藏》首刻本于宋雍熙元年(984)传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间传到。乾兴元年(1022)和元丰六年(1083)又分别将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传到契丹和。辽清宁九年(1063),契丹还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送给。

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在9世纪初叶已译出700余部,其中一部分自汉译本转译。后弘期补译的经籍,以论典和无上瑜伽的经论为多。全藏分甘珠尔、丹珠尔和松绷三大类;甘珠尔又名正藏,收入律、经和密咒三个部分;丹珠尔也称续藏,收入赞颂、经释和咒释三个部分;松绷即杂藏,收入藏、蒙佛教徒有关著作。自元皇庆二年(1313)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过11种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经。此外还有刻于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乌兰巴托的库伦本两种。

蒙文大藏经

蒙文大藏经:先后有四次译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间在萨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鹘和汉族僧众将藏文大藏经译为蒙文,在西藏地区雕造刷印;明万历(1573—1620)年间曾补译过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祯(1628—1644)初年对旧本进行过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硕裕亲王福全领衔监修重刻甘珠尔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译重刻了丹珠尔,方始完备。

满文大藏经

满文大藏经:于清乾隆三年(1773)根据汉文大藏经编次和内容翻译。乾隆五十五年编译刻完,计108函,只收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诸部和其他大、小乘单译经及密秘部经咒等共699种。

西夏文大藏经

西夏文大藏经:最初由汉文大藏经译出。宋景祐元年(1034),《开宝藏》传到西夏(可能是《开宝藏》的天禧修订本),西夏的开国君主赵元昊于兴庆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并召集回鹘僧人译为新创造的西夏文。先后历时53年译毕,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西夏僧一行主持重行校勘并翻译未译的经籍,印制三藏新经。至元三十年(1276),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转知沙门慧中等20余人负责将西夏文旧经本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后共刷印了140余藏,但大多毁损无存,现各地发现的经论残卷仅数十种。

日文大藏经

日文大藏经:日本除了前述各版汉文藏经外,从大正六年(1917)开始,就进行将汉文佛典译成日文的工作,迄今计有国民文库刊行会的《国译大藏经》、东方书院刊行的《昭和新纂国译大藏经》,以及大东出版社刊行的《国译一切经》。此外,又依据巴利系统的南传三藏,译成《南传大藏经》。

巴利语系大藏经

巴利语系大藏经: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是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典。除僧伽罗文、缅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挝文外,傣文有4种不同的方言文字译本,近代还增加了天城体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译本等3种版本。

无尽妙藏:大藏经

佛教在传入中国前,在印度有过四次三藏的结集,但内容都属于小乘佛教。在大乘佛教产生后,主要经典都传入中国并译为汉文,总数达5000余卷。如此庞大的经典集合,如果没有一定的分类和整理,是很难阅读和保存的。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界即开始为已经翻译过来的佛教编辑目录,并将这些集合在一起的佛教经典称为“大藏经”,又称“一切经”,也就是全部的佛经。从公元10世纪开始,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到12世纪基本消亡。佛教的原始经典,即所谓梵文经典,大部分都灭绝了。而佛教大部分典籍被翻译成汉文,而且保存完好,同时,又从中国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形成佛教经典中最为系统、完整的一支,即汉传佛教经典。

大藏经不仅仅是佛教的主要经典,同时在哲学、天文、医学、雕刻、艺术、翻译、旅游等方面,保存有丰富的资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存最古的三藏目录和译经文献是梁朝时释僧祐(445~518)所撰《出三藏记集》15卷,除保留当时翻译的佛经目录外,还保存了很多原始史料,如经典的序文、跋、记等等,有些文献相当珍贵。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佛典目录是唐代释智升于开元年(731)撰写的《开元释教录》20卷,这部目录补充了《出三藏记集》之后新译出的大量佛典,同时提出了一种佛典分类方法,一直为后世所采用,直到日本人编撰《大正藏》才改变了这种分类方式。《开元释教录》共著录1076部,5048卷经典。

我们前面介绍过,中国佛教经典的汉译,到唐代中期之后,已经很少了,因此《开元释教录》开列的这个目录基本上囊括了中国翻译经典的大部分内容,为其后编刻大藏经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当时除了这些目录之外,也有手写本的大藏经,但都没有保存下来。

另外,从北魏开始在石头上刻经,称为“石经”,这些“石经”更容易保存下来,其中以隋代开始刻的房山石经最为完整和宝贵。木版刻经,也是从唐代就开始了,但当时尚不具备将大藏经全部刊刻的条件。首次刊刻全部大藏经,开始于北宋开宝年间,这部大藏经被称为《开宝藏》。它正是以《开元释教录》的经目为依据,刊刻了5048卷三藏经典。可惜的是,这第一部木板雕刻的大藏经没能流传下来,目前只有少量的残卷、残页,可以让我们一窥它的面貌。

其后,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共有22个刻本大藏经诞生。如此众多的大藏经的刊刻,充分说明中国人对于佛教经典的重视,这些佛经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特别要关注的是,中国佛教徒不仅仅是翻译经典,他们还对这些佛教经典作出各种注释、疏解等等,目录的编辑也不只是列一个书单,而是尽量汇集大量相关资料,并加以解说,这一点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也有促进意义。可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训诂学所具有的各种形式,在佛教中几乎都有,其中有些最早的来源还是佛教,其后才应用到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比如“正义”这种形式,主要不是对经典注解字句,而是阐发其义理,同时将已有的各家学说进行会通,这是起源于佛教的。唐代孔颖达主编了《五经正义》,对儒家经典也采用“正义”的方式,这便是儒家对佛教的借鉴。又如,佛教理论家特别重视对经典题目的解释,往往一个题目就用动辄上万字的篇幅进行阐发,借此概括全经义理,这种方式称为“开题”。今日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在正式写作前也有一个“开题”的过程,这种方式也与佛教经典解释的传统有关。可见,佛学的研究确实对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后代编辑的大藏经中,也收录了很多中国佛教人士撰写的著作,他们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佛教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对现存的主要大藏经做一些介绍:

我国现存最早的基本完整的一部大藏经是《赵城金藏》,是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的。它是金朝佛教信徒私人募捐雕刻的一部藏经,大约从金皇统九年(1149)在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天宁寺开始雕刻,到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它是北宋《开宝藏》的复刻本,因此在《开宝藏》已失传的情况下,《赵城金藏》是最能代表我国早期刻本大藏经的风貌的。但现存的《赵城金藏》并非金代刻本,而是元代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共计4957卷,以后又陆续发现一些残卷,合计有5100余卷。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向广胜寺发动进攻,企图劫走这部《赵城金藏》。当时驻在山西的八路军派出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建国后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了原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编辑出版最新版的大藏经《中华大藏经》,其主要底本就是《赵城金藏》,此外,还参考了房山石经等古代珍贵文献,基本上汇集了我国佛教藏经中的一些宝贵版本。

此外,宋代著名的藏经还有在福建刊刻的开元寺版、在平江刊刻的碛砂藏版,元代则有普宁寺藏等。

明代永乐年间刻印了两部大藏经,分为《南藏》和《北藏》。其中《南藏》是永乐初年在南京开始刊刻的,经卷增加到1610部,6331卷明朝首都迁到北京以后,永乐十九年(1421)又在北京雕造了《永乐北藏》,到正统五年(1441)才完成,收录经卷为1621部,6361卷。《永乐北藏》是由国家组织刊刻的,称为“官刻本”,不同于《赵城金藏》那样的“私刻本”。《永乐北藏》保存得非常完好,近年也在不断出版影印本。到了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又出了一种著名的私刻版大藏经,称之为《嘉兴藏》。《嘉兴藏》是由明代后期一批著名的佛教人士集资刊刻的,万历十七年(1590)开始在山西五台山雕版,后来又转移到南方的嘉兴、吴江等地,最后在嘉兴的楞严寺完成,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到清代后又继续修订,共计收录2090部,12600余卷,是古代编辑的大藏经中数量最多的一部,主要是加入了中国佛教界的很多新著述以及禅宗语录等。《嘉兴藏》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使用了线装书册式,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线装书一样,这样更方便阅读,也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此前的佛教大藏经多是采用摺装式的制式。

清代也编撰了一部有名的大藏经,叫《乾隆藏》,也简称《龙藏》。这个大藏经是雍正十三年(1736)开始编集的,到乾隆三年(1739)时完成。它是以明代的《永乐北藏》为底本,有所增减共收662部,7168卷。

除中国刊刻的这些大藏经外,日本、韩国等汉传佛教国家也刊刻了一些重要的藏经,其中韩国的《藏》尤其珍贵。它也是根据北宋的《开宝藏》复刻的,在汉地的协助下于1025年完工,称为《藏初雕本》。1090年又根据一些新出的目录进行校勘,独立雕刻了《续藏经》4000余卷。《续藏经》和《初雕本》同藏于的符仁寺。可惜是,1232年全部毁于蒙古入侵的战火。到了1236年,又开始重新雕刻,目前流传下来的《藏》就是这次雕刻的版本。《藏》的校对很精细,错误很少,应该说是在所有流传下来的大藏经中版本最好的一部。后来,日本人在大正年间(1912~1925)以《藏》为主要底本重新编辑了一部大藏经,叫做《大正藏》。这部经收录了中国著述和日本著述,其中中国著述为2267部、9041卷。这部藏经因为编辑得较晚,总结了此前各种大藏经编辑的得失,并且采用了新的佛经分类法,比较方便现代人使用,因而是目前大家使用得最广泛的一部大藏经。这些大藏经收录的著作大部分是中文,其基础都来自宋代编辑的《开宝藏》。

【大藏经目录【大藏经目录一览表最新】】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大藏经在线阅读(大藏经在线阅读弘善网目录) 下一篇:大行其道【大行其道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