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办《中华大藏经》电子版首发式
《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电子版首发式5月20日在北京举行,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对《中华大藏经》所收经典的原版阅读。
图为中国藏学出版社藏编部副聪博编审在现场做电子出版物演示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摄
据了解,《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电子版根据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纸质版《甘珠尔》《丹珠尔》,以及《宁玛密续集》《阿毗达磨发智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编辑制作而成。
该电子版对纸质版《中华大藏经·藏文对勘本》进行了认真的核对和修改,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在版式、版面、字体、字号等方面与纸质版完全一致。其阅读器为读者提供了快速、优质的阅读工具,并可进行全文检索,方便学者和僧尼学习、研究使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表示,《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电子版采用的藏文显示字库字形美观大方,为目前市面上藏文整体排版效果最优美的藏文字库。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还向有关佛学院代表赠送《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电子版及藏研版《中华大藏经·对勘本》。西藏自治区副、西藏佛学院院长珠康?土登克珠,中国佛教驻会副会长宗性法师,四川藏语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智勇等接受了赠书。
当日,《东噶·洛桑赤列——从活佛到教授》画册同期发行,中国藏学网新版上线。在同日举行的第五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闭幕式上,来自全国80多家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与会代表就如何建立藏学研究协调机制进行了探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藏研中心要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新要求,以为现实服务为出发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加强全国藏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推动内容创新,推动全国藏学研究不断迈上新水平。与会代表建议,未来可以加强藏学研究大数据库建设和藏文文献整理工作,为各地开展藏学研究提供便利,把国内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更多的发展成果。
「大藏经」001.从敦煌遗书到无畏藏(一)
大藏经是指一切佛教典籍的总集合,常说佛教有三宝——佛、法、僧。佛,大家在庙里都见过。僧,大家在庙里见过。法呢?一般认为法就是佛法,说法就是说佛法,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法是佛法,但它也不光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它也有实体,法在人间的实体,就叫大藏经。
大藏经是一个组合词,构成词,由三个词构成的,大、藏、经,单个的解释在梵文里都有对应词,但合起来,大藏经这个词印度没有。正如我上一门课所讲的中国佛教一样,大藏经它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概念和中国词。把大藏经三个字拆解开。
“大”,大在佛教里头常用摩诃代替,摩诃就是佛教说的大,大是佛教里最常用的形容词之一,只要是好东西都要往大里说,比如大乘、大德、大智慧等等,总之用“大”的一般都是好词。比如最高的智慧,在佛教里叫大圆镜智。的本师释迦牟尼,管他叫佛陀,实际他还有个称号叫大阿罗汉。比佛陀还高一级的佛,毗卢遮那佛,又叫大日如来。大,就是佛教中常用的尊崇式的限定词。
“藏”,这个词是有梵文原意的,梵文的原意是指放书的小箱子。古印度的僧侣常把他们抄写的贝叶经放在一个叫pitaka(梵语)的箱子里,这个pitaka就是藏,存放的这个书叫贝叶书,又叫贝叶经。贝叶经,是在佛教文献学和佛教旅游中经常会遇到的词,就顺便讲一下。
大藏经的残页在文献中,也叫贝叶遗经,讲贝叶遗经暗喻是指最古老的佛经。什么是贝叶经?印度有一种树,叫贝多罗树。它的叶子采下来,放在锅里煮,搁上酸角什么的,煮完了之后就变白了,晾干,切巴整齐了,就变成白色的,乍一看这纸还差不多,而且还特别轻还很韧,你可以往上写东西,怎么写呢?印度人没有发明纸笔墨砚啊,他们不是拿笔写,他们是拿一种铁笔或者铁针,跟写盲文一样,在树叶上刺出凹槽来,刻完了以后,拿矿物质或者颜料一抹,它就附在字迹的凹槽里,这不就很清楚了嘛,就跟纸一样。
贝叶经的贝叶它跟纸一样,说纸寿千年,贝叶也可以保持上千年,因为现在就有,中国现在还遗留有少量的贝叶经文物,都是特一级的文物,最早都是西行取经带回来的,有的是传到现在了,当年是整版整版的带回来,几千页几千页的带回来,现在还有一点。
简单说,装这个贝叶经的箱子,翻译过来就叫“藏”,藏在中文里也有收藏的意思。“藏”这个字在后来的演化里,就逐渐变成了佛经专用的计量单位,一藏大藏都是藏,那这一藏是多少呢?5048卷。5048卷佛经就叫一藏。
“经”,这个字,在中文里不是随便用的,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叫经的,说儒家有十三经,那十三经里只有5本可以成为经,剩下的都不叫经。中文的“经”是一种至高的存在,就是文字形式可以组成的至高存在,它是描述真理的文字集合,只有描述最高真理的文字集合才能叫经,而且在中文里经具有不变性和永恒性的特点。《左传》里不是说嘛:“经,常也。”就是说,经是永恒的。经这个字和它表达的意思在中国的文化里是天道不变这个想法的一种贯彻。所以说,经在中文里是一种理性的体现。
《大藏经》-佛教经典欣赏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汇编的总集,在我国最早称“三藏”、“众经”、“一切经”。“三藏”一词源于印度,是收集整理后佛教经典的三种分类,即经藏、律藏、论藏。“经藏”为佛释迦摩尼所说的关于教理方面的经典,“律藏”为佛所宣扬的关于戒律方面的经典,“论藏”包括佛自己的论议及佛弟子论佛语、释解教义一类的经典。
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使得最初形成的三藏典籍,也就是后世称谓的小乘三藏又有了薪得发展,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更大的大乘三藏,“乘”,释义是度、运载,指佛教修行的方法和道路,一般来说,大乘佛教兴起后,把它以前的佛教学说贬称为小乘,大乘和小乘是印度佛教的基本分类派别,大乘佛教因其教义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其经典流传的地域更广,公元前后“三藏”典籍开始向北流传入中亚,并通过中亚传到我国,逐渐形成以我国汉地为中心的北传佛教。
传入我国汉地的三藏典籍,自东汉起就逐渐被译成汉文,汉文大藏经至晚形成于隋朝,最初是以写本流行,唐开元年间释智升编撰了一部著名的佛经目录书《开元释教录》,使得汉文大藏经目录具有了较为完整的形态,从而真正开始了我国汉文大藏经编撰和刊印的时代,我国第一部木刻本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就是依据《开元释教录》雕刻的,公元七世纪前后,佛教从我国的内地、北印度及尼泊尔几个方面传入西藏,唐代松赞干布治理西藏时期创造了藏文,此后开始出现藏译佛典的活动。
汉文大藏经不仅收录我国历代翻译的三藏典籍,也收录了我国僧人子魏晋以来所撰写的各类佛教著述,其总数约有四千多种,两万三千余卷,大藏经是佛教的百科全书,不仅是佛门弟子供奉的“三宝”之一,也是佛学的资料宝库,同时它广博而丰富的内容,也为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以及医学、天文历算等多种学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小乘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思想可用“四谛说”和“缘起说”来概括,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谛者,即真理,四谛,即四种具有真理性的道理,佛教认为,人从生到死都处在痛苦之中,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而且是永恒存在的,这就是“苦”,人们因愚昧无知,不识自身之苦,而去追求快乐,结果使得痛苦越积越深,而这种无望的追求就是贪欲,它是苦的总根源,这就是“集”,只有断尽一切贪欲,人们才能从苦海中解脱出来,这就是“灭”,“道”则是释迦摩尼为人们指出的解脱之路,“缘起说”,即因缘所生法,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务均处在因果关系中,人的生死痛苦也是如此,“无明”即无知,是人生痛苦这一因果链条中的第一环,由无知引起人们追求物欲的种种行为,从而产生人的生死痛苦,指出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人自身都是姻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具体的主体,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存在,都不能执著,人生的归宿是断尽贪欲,达到无有任何痛苦的“涅槃寂静”的境界,此外佛教还有一个教义就是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六道指“天、人、阿修罗(凶神)、地狱、饿鬼、畜生”,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得依据自己的善恶行为在六道中轮回转生,人一生中所作的善恶之事,在来世都要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
大乘经比小乘经数量更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一世纪前后,著名的有《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在理论上进一步发挥了小乘经佛教关于缘起的学说,认为一切世间存在既然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空”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认为万事万物(即“相”)之所以被认为是存在的,那都是心作用的结果,所谓“三界唯心”,或“万法唯识”,万物的实相就是离开人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本性,又称佛性、真如、法性,修行者只要离开一切“相”,体悟到真如法性就可以成佛,佛性人人都有,就看悟与不悟等,大乘佛教传入我国后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多个宗派,这些宗派的理论都出自大乘经或与大乘经有关,在实践方面提出了“菩萨乘”思想,菩萨具有慈、悲、喜、舍等无量功德心,以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为根本目的,大乘佛教追求的不是自身的解脱,而是更大义的“普渡众生”。
总之,佛教是一种宗教,在《大藏经》中确实有着种种唯心论的说教,曾产生过消极的社会影响,但它毕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在长达数千年的传播中,它为人们贪欲泛滥拨点心灯,为沉迷苦海不能自拔而指点迷津,教化人们弃恶从善,它也汲取了人类文明各方面的成就来充实自己,不断散发时代正能量的魅力,丰富滋养人类的心灵,因此,大藏经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宝库早已成为传世之作并将继续影响后世人类文明的进程。
【大藏经在线阅读(大藏经在线阅读弘善网目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