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后两句是什么

更新:07-2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唐代)李白诗《望天门山》欣赏

(唐代)李白诗《望天门山》欣赏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书写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赏析

在浩渺的江面上,一座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将滚滚的江水一分为二,这就是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李白的《望天门山》,这样一首充满魅力的佳作。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象,又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的目光,穿越千年的风尘,走进那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

《望天门山》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开篇破题,气势磅礴

“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篇即展现出天门山的雄伟与江水的浩渺。诗人用“中断”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将楚江一分为二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楚江”二字也点明了地理位置,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水流回旋,意境深远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一句紧承上文,继续描绘江水的动态美。诗人用“东流”二字,点明了江水的流向,同时“至此回”则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在天门山前回旋激荡的情景。这种水流回旋的景象,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青山相对,静谧安详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将视线从江水转向两岸的青山。诗人用“相对出”三字,生动地描绘了青山相对而立的景象,给人以静谧安详之感。同时,这种“相对”的构图方式,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孤帆日边,意境开阔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将视线拉远,描绘了一艘孤帆在日边驶来的情景。诗人用“孤帆”二字,强调了船只的孤独与渺小,同时也以船为媒介,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使诗的意境更加开阔。同时,“日边来”也寓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望天门山》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当时,李白正处于青壮年时期,胸怀壮志,意气风发。他游历四方,遍览名山大川,以此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天门山的雄伟与江水的浩渺,正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许多诗人、学者都对此诗赞不绝口。他们认为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白独特的个性和才华,成为了他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道:“诗中画境。”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即诗人将自然美景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选择题

下列对《望天门山》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用“中断”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与江水的浩渺。B. “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诗人以“至此回”三字描绘了江水在天门山前回旋激荡的情景。C.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诗人用“相对出”三字生动地描绘了青山相对而立的景象,给人以动态美。D.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诗人以“孤帆”二字强调了船只的孤独与渺小,同时也以船为媒介,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

【答案】C

【涉及知识点】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景物描写手法的理解。

【解析步骤】A项正确,“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中,“中断”二字确实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与江水的浩渺。B项正确,“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中,“至此回”三字确实描绘了江水在天门山前回旋激荡的情景。C项错误,“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相对出”三字描绘的是青山相对而立的静态景象,而非动态美。这里的“出”字更侧重于强调青山的突兀和与江水的对比。D项正确,“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中,“孤帆”二字确实强调了船只的孤独与渺小,同时也以船为媒介,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

解析题

请分析《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相对出”三字的妙处。

在《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李白用“相对出”三字巧妙地描绘了两岸青山的景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首先,“相对出”三字生动地描绘了两岸青山对峙的态势。诗人站在船头,远望两岸,只见青山巍巍,相对而立,仿佛两座巨大的屏风,将江水夹在中间。这种对峙的态势,使得青山的形象更加鲜明,也增强了诗句的立体感。

其次,“相对出”三字还传达了诗人独特的视觉体验。诗人在行舟中远望青山,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青山仿佛在不断地“出”现在眼前,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这种视觉体验,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相对出”三字还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在诗人眼中,两岸的青山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投射。他通过描绘青山的对峙和动态美,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起伏的感慨。这种情感色彩,使得诗句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相对出”三字的妙处在于其生动地描绘了两岸青山的对峙态势和动态美感,同时传达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和独特的视觉体验。这种巧妙的描绘方式,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赞赏。

《望天门山》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李白心灵世界的写照。它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引领我们一同遨游在那片既辽阔又深邃的山水之间。李白用他的诗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与心灵深处的天门,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能感受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超脱。在诗的尽头,是永恒的山水之美,也是每个人内心最纯粹的向往。

诗中的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瑰宝,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明。古诗词不仅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记录和表达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还或写实或写意地传递着历史上诗人生活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信息。处处山花海树,座座宫阙楼台,不仅见证了千年的历史,还因为文学的加持而熠熠生辉。

在注重文化传承的今日了解和认识这些地理名胜,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古诗词,还能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实实在在的文化自信。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绝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在哪里?长江为什么又叫楚江?诗中的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海拔81米,地处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长江东岸,今属芜湖市。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海拔65米,地处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长江西岸,今属和县。

两山夹江对峙如门,从远处望去就像是开了一道天门,故合称天门山。东西梁山虽不高,但临江壁立,陡如刀削。东梁山唯东南坡较缓,有石阶可登。据传山巅曾有古刹,不知何时毁于兵火。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

东晋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书"振衣濯足"摩崖石刻至今仍隐约可见。山脚崖上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后"洪水至此"石刻七处,已成为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李白出蜀辞亲远游的次年,乘舟顺江而下时写下这首著名的七绝《望天门山》。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天门山的风姿,极言春江天门日出奇观之壮美,抒发了诗人挚爱江山社稷的一腔激情。天门山山势陡峭如刀削斧砍突兀江中,隔江对峙,真可谓"天门中断楚江开"。二山中又以东梁山最为陡峭,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只见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各种船只从"天门"中穿梭往来,让游人赏不尽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美景;船过"天门"顺江而下便可游览诗仙李白江中揽月,骑鲸升天的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再往下不远处就是和县乌江镇,可游览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兵败垓下的西楚霸王项羽庙。

李白去江东要坐船从楚江东下,这里的楚江是指长江。长江之所以又被称为楚江,是因为在战国时楚国相继灭了长江流域各国,占据了整个长江流域,故古人亦称长江为楚江。如今楚江在促进长江渔业,乃至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后两句是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长日久的意思【天长日久的意思是啥】 下一篇:天马行空(天马行空横出世是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