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优雅的人生,淡而有味。我们的生命犹如一注燃香,过去的都过去了,快乐或痛苦,如烧至尽头的香灰,终会落下。人生无常,人心善变,何必为那些是非恩怨纠结?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了;放下了,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面对人生种种境遇,一笑而过,是一种人生的优雅。
人生不是游戏,我们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机会。生命,要用智慧驾驭,用从容相随,用简单诠释,用自由概括,用快乐装饰,用希望照耀,用成功证明,用心灵体验,或许凡俗但真实,或许平庸但挚诚。
放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豪气,更是一种深层面上的进取。人们有时之所以举步维艰,就是背负太重,不愿放弃,不会放弃,不懂放弃。学会放弃,才能卸下生活中的种种包袱,做到轻装上阵,迎接人生的转机。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懂得了放弃,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真谛。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受到很多伤,会哭泣,会悲伤,会觉得疼痛。而疼过之后,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你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你疼过,便懂得了;你跨越过,便成熟了;你总是要失去了什么,才学会珍惜什么;你总是要碰了壁,才会学会改变什么,放弃什么。
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 | 有书聆音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背后的历史故事。
古人说:“不计一时之得失,乃成大事之吉兆。”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不断失去的过程,有得有失实属平常。
但要是在得到的时候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在失去的时候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那么,得到的还会失去,失去的也将不会再得。
所以,《后汉书·冯异传》里就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那些成功做出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在其成大事之前,往往都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只要我们坚持努力,那些吃过的亏和受过的苦,终会成为我们的踏脚石,让我们一步步走向胜利。
那么,冯异?为什么在他的传记中会出现这句话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著名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从中体会古人的非凡智慧!
披荆斩棘光复汉室
“大树”谦逊不争
很多人都说,光武帝刘秀的人生简直就像开了外挂一样,作为“无权无势无后台”的平民,他却能三年称帝,十五年扫平天下。
他让刘汉王朝又延续了两百多年,是汉朝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但实际上,这“一枝独秀”的辉煌背后,是无数英雄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才创建出来的。
因此,在天下平定之后,刘秀就册封了他手下功最大的二位将领,史称“云台二将”。
在这二人当中,征西大冯异,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人物:
冯异的功劳特别高,高到刘秀曾当众表示,冯异是他光复汉室、开创大业的道路上,为他披荆斩棘、扫除重重障碍的功臣。
冯异的恩情特别深,深到刘秀曾亲口说,冯异对他恩重如山,简直就是父亲对儿子一样。
但冯异并没有得意忘形,因为冯异这人特别谦逊,虽然战功卓著,但从来都不夸耀于人。
在《后汉书》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以前打仗期间,每到休息时,那些们就会凑在一起评功论劳,争论谁的贡献大。
但往往是大家谁也不服气谁,最后总是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只有冯异,不仅不参与这种争论,反而还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一言不发。久而久之,里大家称呼他为“大树”。
有时他和其他在路上相遇,他也总是主动将车避在一边,让别人先行。
而在他这样的下,他的行军时,除了与敌方交战,其他时候都是走在队伍的后面,从来没有和别人因为抢道而发生过争斗。
《道德经》上说: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谦让和不争,反而让冯异得到了最大的名声。
后来,里准备改编,军中的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
路遇强敌多次战败
损兵折将失之回溪
但是,“大树”并非“常胜”。
冯异得到过至高赞誉,也尝试过致命打击。
原来,在汉光武帝刘秀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天下还没统一。
那时候东汉的敌人,除了王莽政权的各方残余势力,还有军绿林、赤眉、铜马这三大军。
其中,赤眉军因为占据长安、势力庞大、人员众多,成了东汉不得不先面对的最大敌手。
因此,刘秀就派手下大将邓禹,前去长安征讨赤眉军。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长安城里断粮,赤眉军首领不得不逃离长安。
但还没等邓禹从胜利的喜悦中回过神来,赤眉军又打了回来,力压邓禹,重新把长安夺了回去。
为了抢夺长安,刘秀在同一年的冬天,又继续派出了冯异从长安西边进军,配合邓禹围攻赤眉军。
于是,冯异听令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和赤眉军激战了60多天。
激战期间,冯异收降五千多人。
但就在这个时候,先前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率领和冯异会合了。
邓禹被之前的失败刺激得失去了理智,所以在和冯异回合之后,他就急功近利地派自己的部下抢先进攻赤眉军。
谁曾想,被冯异压着打的赤眉军遇到邓禹的部下之后,反而把邓禹的也压着打了一遍。
无奈之下,冯异只好放弃之前的作战计划,和邓禹一起率领主力军去救援。
可俗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这位历史上有名的邓禹大,在一次次失败中,变成了冯异的“猪队友”:
他在冯异救援好不容易成功之后,竟因为贪功,又再一次打乱冯异的作战计划,派兵去追击已经后退的赤眉军。
这下,赤眉军被彻底激怒,拿出了同归于尽的架势,返回来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
最后,邓禹带着24个骑兵仓惶逃走了。而冯异也被迫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逃到了回溪大本营。
复盘失败重整兵马
收之渑池平定关中
如果换做其他人,可能会把失败全部归咎于猪队友,然后赶紧甩锅、划分责任。
但熟读兵法的冯异却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从战败中吸取教训,那么胜利迟早到来。
于是,他回营之后,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立刻分析战况、坚壁守营。
然后重整军马,把之前被打散的士兵重新召集起来,集齐数万人之后,又派遣使者和赤眉军再约一战。
而且,他从上一次战败中得到灵感,先派出了一小队老弱病残的士兵,前去吸引赤眉军的注意。
与此同时,他让战斗力极强的精兵们穿着赤眉军的服装,全部埋伏起来。
果然,刚刚取得胜利的赤眉军上当了。他们看到冯异派来的全是些没有战斗力的残兵,就认为冯异已经被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用这些残兵剩将来拼命了。
于是,他们就放松了警惕,一路追着这些残兵剩将打。
而在赤眉军的体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冯异一声令下,先前埋伏的精兵一跃而出,把赤眉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关键的是,这些突然冒出来的敌人和自己人打扮一致。这让赤眉军一下子分不清敌我,惊慌失措之下连连发挥失误。
就这样,冯异以数万残余,把赤眉军十多万的打得连连败退,最后陷入重围、被迫投降,而冯异也趁机平定了关中。
最后,光武帝刘秀在《劳冯异诏》的授书中,他说冯异:
“虽然垂翅于回溪,终能奋翼于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他把冯异比喻为翱翔九天的大鹏鸟,就算曾经在回溪惨遭失败,如大鹏鸟受伤垂下翅膀一般。
但他没有因为一时得失而灰心,重整旗鼓在渑池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像大鹏鸟最终展翅高飞,重回九天之上一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坦然接受得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虽说“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在暗中都标好了价格”。
但其实,命运所给的奖励,也一直在暗中寄送。
所以,即使人世纷繁、得失难测,即使我们曾经“失之东隅”、暂且失去。
但只要我们不曾放弃、坚持努力。那么,我们最终也会“收之东隅”、达成目标。
来源:新华号 有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汉语成语,原意是在一个地方有所失去,在另一个地方有所得。其喻义是在某方面失败,最后会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该成语取自《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
公元25年秋,刘秀汉建立了东汉政权。接着,刘秀把矛头指向了赤眉叛军。公元26年春,长安粮食告罄,樊崇率领数十万赤眉军不得不转向西攻城,却被占据天水郡的诸嚣阻挡,不得不转而退回长安。
此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领。
经过激烈的战斗,赤眉军打败了邓禹,并于9月重新占领了长安。今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其困难,所以不得不在12月引兵东进。一方面,刘秀派大将冯异率军进入西域,将赤眉军封锁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一方面,他们在新安(渑池东、河南)和宜阳(西、宜阳, 河南)驻扎重兵,切断赤眉军东进回归之路。
冯 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与赤眉军僵持了60多天,被赤眉军多次击败的湖县邓禹,此时来到湖县,加入冯异。邓禹妄想取胜,派邓弘先攻赤眉军,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和冯异不得不率部救援,却在会西(河南宜阳)被赤眉军大败。邓禹逃回宜阳,只带着24骑;冯异丢下战马,只带几个人走回溪阪,逃回营地。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被冯异击败,损失惨重。其余的军转向东南,却发现在宜阳苦战之后他们陷入了刘秀之围,赤眉军无法突围。樊崇和其他人在食物耗尽时向刘秀投降。战斗结束后,刘秀发布了一封名为《劳冯异诏》的信。其中说:“起初,他在惠西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取得胜利。这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成语“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来比喻这里输了,却在另一处赢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隐喻这上帝关上一扇窗,会帮你打开另一扇门。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曲折。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简单来说,一条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条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典故出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