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对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影响?
如果有一个问题是“你能想到中国古代的哪些才女”,你能想到哪些?
大家可能和我差不多,粗略一想,便会想到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誉的“易安居士”李清照。如果细细想来,还会想到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继兄遗志,替班固完成《汉书》的班昭;完成四百卷《续汉书》,填补《汉书》空白的蔡文姬;有“巾帼宰相”之称、颇受武则天器重的上官婉儿;对抗世俗,追求自己幸福,写下千古流传的《怨郎诗》的卓文君……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女才人,好像止于南宋了,之后元明清800年的历史,仿佛已经没有女才人的舞台了。即使有,也不再像南宋之前的这批人有如此盛名了。 这其中的原因,我个人觉得和“程朱理学”脱不了干系,最为严重的,就是那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面,我就尝试性地陈述一下其中的关系。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平民百姓都以农业为生。而在农务活动中,男性在力量、耐力等生理条件上,普遍比女性更好,这就导致了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状态。但是,在元朝以前,女性不能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倒也没有完全沦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
虽然中国古代历来对女性有偏见,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学说“三纲五常”里就有“夫为妻纲”这一说法,但是,在元朝之前,这并没有过分压抑女性的思想。
董仲舒像
和董仲舒同时代的才女卓文君,本是巨商首富卓王孙之女,新婚不久丈夫就撒手人寰,年纪轻轻的卓文君就守了活寡。如果卓文君生在元朝之后,她还能留给我们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吗?我想很难。因为在朱熹的大肆鼓吹下,卓文君要替丈夫守一辈子寡,才是贞洁所在。
万幸,卓文君生在汉朝。当司马相如在家宴上演绎一首《凤囚凰》暗递情愫后,卓文君没有丝毫犹豫,决定和司马相如私奔回成都。卓王孙得知卓文君私奔过后,很是生气,就断了卓文君的财路。得知卓文君为谋生路,在成都当垆卖酒之后,卓王孙深以为耻,又给卓文君派了奴仆百人,送了铜钱百万。
当垆卖酒图
卓父的表现很值得玩味。当得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过后,他很生气,生气可能有很多原因,可以是女儿不听自己的话,也可以是觉得司马相如骗走了自己的女儿等等。但是,除了断掉女儿的经济来源之外,他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以当时卓王孙的财力,如果要对付司马相如,追回自己的女儿,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当他知道自己的女儿在闹市之中当小贩的时候,才觉得羞耻。毕竟,自己身为首富,女儿却出落于街头,传出去面子上肯定挂不住,遂继续支持女儿。
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猜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还不是特别不齿的行为。不然,卓父别说继续给卓文君提供钱财了,可能“自挂东南枝”的心都有了。
到了宋朝,光景可就不一样了。
由于皇权削弱,“三纲五常”维系社会的作用降低,外加当权者的纵容,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整个宋朝都充斥着贪图享乐之风。寇准、晏殊等位至宰相者自不待言,即如张先、 宋祁等一般文士,甚或柳永之类落魄文人,也可养妾狎妓、歌酒满前。“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道德贞操等价值观念闭口不谈,更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饮酒、出游。也正是天性的开放,才造就了李清照的才气。
对这样的环境,有的人可能享乐其中,不过也有一部分人,相当看不惯,程颐就属于看不惯的阵营。于是乎,在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就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原文是这样的:
程颐像
所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最开始并不是朱熹提出来的,而是程颐。那为什么后人多以这句话抨击朱熹,而没有人想到程颐呢?
程颐当时是在无意间说出这句话的,而且,他完全是出于看不惯当时的社会风气,希望可以加以改善,虽然在北宋完全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另一点就是,程颐当时讲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特指女性失节,也包括男性。他的本意是如果为人妻,丈夫不幸亡故,就不可再嫁,应当守节;相反,如果为人夫,妻子不幸亡故,就不可再娶,也应当守节。
程颐并没有将自己随口说的这句话大肆宣扬,只是弟子们将其收录到《程氏遗书》中。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再次将这句话翻了出来,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虽然也有很多人说朱熹讲这句话并不是单指女性,但是我个人觉得,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学说的人,即使不是单指女性,他再次宣扬这句话,目的也极有可能不是为了天下苍生。
果然,经过朱熹的一番加工,这句话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到了元朝,朱熹的一系列学说成了金科玉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是成了不刊之论,导致很多女性因为所谓的守节,绝粒、吞金、上吊、跳井,不知酿成了多少悲剧。
朱熹像
到了清代,更是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甚嚣尘上。同样,张岱在《祁夫人文》说的这句话,本意并不是我们今天以为的那样,可这样的话语,被曲解成今天的意思,是必然的。
回到文章开头说的那个问题,自南宋过后,便再无才女的影子了。现在再来找原因,要更简单了。
经过程朱理学(尤其是朱熹)的洗礼,女性的天性被压抑,身为女性,更多的,是充当男权社会的附庸品。在这之后,整个社会大环境,已经不允许女性用独立的人格去观察社会了。即使是才如卓文君,假如生在南宋之后,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别人私奔,她或许可以写出很多悼念亡夫的诗词,世人给她立个贞洁牌坊。但是,那是我们需要的卓文君吗?
女才人的断代,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我能想到的就是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女性观察生活的角度更为感性,视角也会更加独到犀利。然而,南宋之后,没有女性能将她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她们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损失。毕竟才高八斗的李白,也不可能写出一个平凡女性的细腻心思。
不知道大家还会想到什么,欢迎评论交流。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可以关注我,一起探讨,一起学习。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全历史APP,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本心之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本心 指心之本然。先秦时孟子已认为,“本心”即人天赋的道德观念或本能,如“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等。有些人言行不合道德,这是“失其本心”(见《孟子·告子上》)。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告子上》:“本心谓羞恶之心……人所固有。”陆九渊发挥孟子思想,认为“心即理也”(《与李宰书》),“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此吾之本心也”(《与曾宅之书》)。肯定一切封建道德为人心之所固有,本心是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源泉。还提出“发明本心”的认识和道德修养的方法。
本心之知 宋明理学用语。指人心中固有的天理良知。先秦孟子首先提出“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以“知”为人心所固有。北宋程颢说:“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忘天理也”(《遗书》卷十一)。又说:“以心知天”,“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遗书》卷二上)认为“知”来源于内心。南宋陆九渊认定真知当求之内心,说:“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象山先生全集·杂说》)又说:“孟子之尽心,尽此心也,故能知性知天。学者诚知所先后,则如木有根,如水有源。”(《象山先生全集·武陵县学记》)明王守仁主张一切外物都在自己的心中,他从“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紫阳书院集序》)的观点出发,提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答顾东桥书》)。又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同上)强调天下万物之理皆蕴于吾心,故求知惟求“本心之知”。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在妇女贞节观上主要见解。语出程颐:“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卷二十二上)要求女性个体生存以践履封建道德,视寡妇再嫁为违背封建道德。朱熹则说:“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礼之君子观之,当有知其不可易也。”(《朱文公文集·与陈中师书》)以为并非人人皆能理解和实行,惟有少数“君子”相信“其不可易”。理学在明初成为统治思想后,遂成为人人习用的口头禅:“今之诵诸咸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陈献章集·书韩庄二节妇事》)形成“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施可斋《闽杂记》卷八)的社会风尚,成为摧残妇女的沉重枷锁。清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言,则村农市儿皆耳熟焉”,男子“率以妇人之失节为羞而憎且贱之”(《方苞集·曹氏女贞烈传序》)。这种禁欲主义贞节观在近代中国影响极深。
【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全文免费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