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人嗤之以鼻的“奇技淫巧”指的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是古人谈之色变的呢?"奇技淫巧"无疑总能在榜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个出自《尚书·泰誓》的成语,从一开始的贬义发展到坐稳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花的时间并不长。那它到底是"做"了什么,以至于人们对它如此不喜?
"奇技淫巧"这个说法,目前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王制》记载,司法官在遇到"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的四类犯人时,可直接不经审讯而将其处死。
《礼记·月令》记载,在季春和孟冬由工师组织制造器物时,"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自郑玄开始,人们普遍把"奇技"解读为"奇异"的技能,把"淫巧"理解为"过度工巧"。
而"奇技淫巧"的首次"合流",出现在《尚书·泰誓》:"(周武王指责商纣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这里的"奇技淫巧",类似"靡靡之音",被认为是供王公贵族享乐的奢侈之物。
所以从成语来源看,无论是"奇技"、"淫巧",还是"奇技淫巧",都带着贬义,至少是否定的色彩。这就像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子不错但寓意亡国,所以一直难以"翻身"或"洗白"。
如果"奇技淫巧"仅仅是字面意思,那人们更多得只会把它当一个一般的贬义词使用,不会对它如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奇技淫巧"的内容被丰富。以至于人们无论站在何种角度,都会对它心生厌恶。
在儒家,"奇技淫巧"代表那些让人玩物丧志的技艺。孔子认为"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也坚持重义轻利。而早期奇技淫巧的产物,多是享乐色彩远大于实用色彩的。因而儒学和"奇技淫巧"几乎天然地成了一对"死对头"。
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儒学作为正统学说的时间就占了十之八九。所以奇技淫巧被了数千年,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之事。
在影响力也持续数千年的道家,"奇技淫巧"依然是他们否定的对象。道家追求"道法自然",推崇"朴"、"真"的品质,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于是追求技术发达,侧重浮华享受的奇技淫巧,与道家思想也成了"命定"的"对手"。只是它连儒家思想都比不过,再受道家的,自然只有更加被鄙视。
此外,就是重视技术发展的墨家,对"奇技淫巧"也持态度。墨家重视逻辑和实验,与其他学派相比已然是非常认可技术的价值。但墨家也坚持"兼爱"、"非攻"、"非乐"和"节葬"。因而把满足贵族骄奢淫逸生活作为主要目标的"奇技淫巧",与广大底层百姓也形成了对立。
正统主流思想直接否定,百姓们也不待见,"奇技淫巧"便就这么被了数千年却无法"翻身"。
人们对"奇技淫巧"的认识,除了受到社会思潮和自身经历的影响,自然还有的引导。而封建时代两千多年,政权更迭数代,"奇技淫巧"却"倒霉"地一直受到类似的待遇。
在秦汉时期,国家是明确地"重本抑末"。当时农业工具用得着过度工巧吗?用不着。巧夺天工的手工业产品有市场吗?有。但国家此刻就是想抑制商业的发展。所以为了促进农业而压制商业,奇技淫巧这样可增强商家竞争力的事物,自然会上的"黑名单"。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衣丝乘车",汉武帝向工商业从业者征收重税,就体现了对奇技淫巧的否定态度。
而在重农抑商力度较弱的唐宋时期,奇技淫巧也没能"逆风翻盘"。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奇技淫巧有了客观的用武之地。且不少儒家学者也对技术产生改观。朱熹就认为百工之类的自然科学和技艺,虽无法与安天下的儒家"大道"相提并论,但也有存在的意义。
但即便人们给技艺和经济给予了一定生存空间,国家的指导思想仍旧是"重农抑商"、"重道轻技"。且随着科举的发展,更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传统学术领域。技术,尤其是先进到能被称作"奇技淫巧"的技术,依旧没能摆脱困局。
封建时代后期,虽然工商业再一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松绑",经世致用的思想也为技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传统的"奇技淫巧"又受到了西方技术的冲击。且一些顽固派还把西方技术视作"外来的奇技淫巧",这让奇技淫巧的名声在恐惧和反对西方技术的民众中又一次被败坏。
是故在技术被长期遏制的封建社会,奇技淫巧连传承都困难重重,就更别说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甚至追捧了。
虽然古人总是对奇技淫巧嗤之以鼻,但它其实并非百害而无一利之物。奇技淫巧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物件。这些物件可以是供王公贵族享乐的摆设,却也可以是方便生产生活的工具。
我国古代重视人力,农业和手工业都极度依赖劳动者自身的能力。可奇技淫巧,可以帮助先创造方便高效的工具,通过物力与人力的配合来提高生产效率。有技术却没用起来,这可谓是古人的一个遗憾。
此外,抛去"奇技淫巧"背负的感彩,它本身所代表的是古代手工业的最高发展水平。技术本身是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只要运用得当,这些技术无疑会对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但因为长期奇技淫巧,许多技艺在如今都失传不复。我们无法去估量这个损失有多大,但我们至少应该从中明白,技术是永远需要被重视和发展的 ,我们的认识也是需要不断更新和进步的。
因而"奇技淫巧"虽已当了数千年贬义词,但在今后,我们也许应该更客观多元地去看待。
中国古代的“奇技淫巧”,自己人看不上,传到日本后却火遍全世界
实话实话,你有没有“中二”过?
“中二”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它是一种对生活更高且不切实际的期许,比如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因为太胖放弃原计划。
而提到了“中二”,就不得不提及我们的邻居,“中二王国”日本,相信大部分看过动漫的都会理解这种说法,就比如“中二神剧”——《火影忍者》。
若说《火影》中最是狂拽酷炫屌的,力挺写轮眼,作为宇智波一族的特色眼睛用起幻术来简直开挂,酷炫到恨不得自己也来一双这样的眼睛。
本以为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喜欢的同时,也会感到有些可惜,可是近年的影视剧,特别是《妖猫传》,让咱们深深地认识到,幻术其实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之一。
古彩戏法
《妖猫传》改编自日本作家枕梦貘所著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一听名字便知,这本书中少不了的就是幻术,其中丹龙当着白乐天与空海表演的幻术“种瓜即生”也记载在清朝的一本书中,书名为《鹅幻汇编》,其中记录着百余种戏法。
对于这种老早就出现的“幻术”,我们不称它为幻术,而叫它“古彩戏法”。
叫这个名称不是因为它怎么了,而是单纯为了和清末民初时,西学东渐的魔术区分开来,到了现在,有的人喜欢叫它幻术或者眩术。
或许是因为古人对食物的敬重,这种“种瓜即生”类的幻术记载了不少,最出名的也许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种梨术”。
有一个乡下人运了一车梨在街市上卖,他的梨又甜又香,可是价钱卖得也很贵。
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向他讨梨吃,遭到他的叱喝和责骂。
有好心人自掏腰包给道士买了一只梨,于是道士施展“幻术”,将这只梨的核作为种子,“种”出了数百只又香又甜的大梨,分给了在场的百姓。
最后人群散去,卖梨的乡下人才愕然发现,道士变出来并分发掉的,竟然就是自己的那一车梨。
这种表演不过是道士暗地里伙同搭档,一起将乡下人的梨给盗走了,其运用的手法也是魔术中常见的“搬运术”,后来人们对其有了夸大的说法,便将“搬运”二字改成了“搬山”。
关于幻术最早的记载是在《列子》中,其记述了周穆王时期的故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
到了汉朝,西域幻术的传入和方术的兴起使得幻术更加丰富。《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善眩。安息国以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东汉张衡《西京赋》描绘了当时长安流行的幻术:奇幻悠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径。
换句话说就是变脸给你看看,变了之后再喷喷火,吃两把刀,在地上倒点水,它就成了河。
前面的都好理解,就是杂技中的喷火和吞刀刃,至于最后那个画地成川,乐呵一下就行了,真能画地成川那大旱的时候咋不见你画?
在山东沂南县汉墓石刻中有角抵戏一幅,有戏车上倒投,两人走索上相逢,轻身人爬长木杆,戏豹舞黑,大雀走动等图像,表现的都是当时眩技的表演情景,同样,也都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只为了丰富生活而已。
幻术戏人
“幻术”又被称为戏法,既是戏法那若是不戏弄人就没那味儿了。
比如上面写到的“道士种梨”,他戏弄的不过是一个乡下来的梨贩子,可接下来的就不简单了。
话说三国时期年轻的左慈有着不少的神通,再加上当地人的吹捧,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一听来劲儿了,这不是神仙吗?就把人给请了过来,随便吃,随便喝。
席间,曹操长叹一口气,众宾不敢再动筷子了,看着曹丞相不明所以。等了好久,菜都有些凉了才听到他幽幽说道。
“我想吃鱼了,最好是吴国松江的鲈鱼,年前有幸吃过一回,那滋味,那感受...”
话还没说完,左慈就端着盘鲈鱼生鱼片走到曹操身前,递给了他。
曹操一脸问号,赶忙追问什么情况。
左慈答曰:刚钓上来的。
只见左慈身旁有一个铜盘,里面装满了水,还耷着一根鱼竿。不仅曹操,众宾都感到惊奇,拍手惊呼再来一个。
于是左慈回到座位,挂好鱼饵,在盘中垂钓,没过多久又钓了一条鲈鱼。
这下曹操的脸面挂不住了,本来就是打破封建迷信,撕掉神仙的面具,结果还给他长脸了。
这可不行,于是曹操又叹了一口气:“要是有蜀中生姜就更好了!”
“丞相,你待在此地不要动,我去给你买两个生姜。”左慈马上说道。
曹操便又说道:“我派人去了蜀国买锦,你要是碰到他就和他说一声,多买一匹,给你也做一身衣服。”
说罢,左慈就离开了,没过多久他就抱着生姜回来了,还说已经给那人说了,多买一匹锦,不过要一年后他才能回来,于是曹操想方设法将左慈留了一年,待到使者回来,果真多买了一匹锦,还说是丞相差人传的口信。
本来曹操都说算了,可左慈却在外出时将府上的酒肉全用“搬运术”分给了同行,让他又起了杀心,结果不用多说,被左慈一阵戏弄后还让他给溜了。
除了左慈以外,还有许多三教名人,比如晋时著名文学家兼玄学家郭璞,写下《抱朴子》的葛洪,其在《神仙传》中记载了许多神仙故事,可谓是魏晋南北朝的“魔术大全”。
幻术的巅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幻术在隋唐时迎来了自己的巅峰,只不过其中包含的不再仅仅是本土的“古彩戏法”,还有西域流传进来的眩术,二者在长安城相互掐架,你一拳我一拳,最终还是抱在了一起。
只是这时的幻术多了一个特点,不再只是真假难辨,它多了几分血腥。还是《妖猫传》中丹龙的例子,西瓜在空海手中变成了一条死鱼,还滴滴答答流淌着血。
在隋唐时期的长安城,社会难得安定,人们生活富足,对于娱乐便多了许多要求,大型的幻术也就应运而生。
大业二年,突厥可汗来朝,隋炀帝为了炫耀国威,也为了与民同乐,遂于京洛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幻术及歌舞表演,为突厥可汗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幻术“黄龙变”以及“神鳌背山”和“扛鼎臼瓮”,一共有三万人参与演出,要知道,整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不过只有一万四千名演员,还不到隋炀帝幻术表演的一半。
除了炀帝,唐玄宗也热衷幻术,传说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的灵感来源,便是来自罗浮真人叶法善的幻术,《妖猫传》中对于极乐之宴的展现也可以看出其对于幻术的喜爱,剧中黄鹤是否为人物无从考证,可张果这人却是史上有名。
张果,又称张果老,也就是八仙中倒骑毛驴的那个。他初见玄宗时牙齿参差,皱纹纵横,佝偻个腰,这样的老头街上一抓一大把,你不露点本事就别怪人瞧不起你。
张果老也知道,便对玄宗说:陛下如果嫌小臣的牙齿难看,便请拿一个金锤来。玄宗将信将疑,但还是给了他一个金锤,只见张果老接过后,张口一阵乱敲,吐出几枚枯牙。等用水漱过口,洗过脸,立刻变成另一副模样:满口白齿,皱纹消失,腰不弯了,背也不驼了,一派仙风道骨。
其实他是用了“亚洲四大邪术”之一的化妆术,为了在唐玄宗面前显示自己的非比寻常,先提前化一个衰老的妆容,然后再趁盥洗时卸掉,给唐玄宗一个惊喜。
除了张果老,八仙中的韩湘子也是“古彩戏法”高手。他曾在其叔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韩愈面前变过一套戏法,叫做“火中生莲”。
韩湘子先是拿出一粒莲子交给韩愈看,韩愈确认无假后,他便念念有词起来,随着他大喊一声“敕”,就将莲子随手投入书房中的火盆之内,又见他继续结印,禹步作法,火盆中居然长出一朵莲花来。
从《神仙传》到现在的魔术,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人们闲时打发无聊的小玩意儿,只是有些有心人将其改变了,它只是种工具,是好是坏本就掌握在施术者手中。
其实人生也不过是一场幻术,我们都生活在知识和认知所构建的世界中,又被其所束缚着,若知识和认知模糊不清了,那么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
盘点古代中国发明的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有些至今仍算高科技
作为当前世界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中,曾有过无数令人惊叹的发明和创造。
即便到了今天,人们依旧感慨,古人的智慧,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尤其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有些即便到了现在仍然可以算作是高科技。
而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其他文明来说,当我们的先辈们发明出这类“高科技”的时候,他们反而是十分落后与封闭的。
接下来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古代,究竟都有哪些“奇技淫巧”,至今仍然可以看做高科技?
首先是出现在唐朝时期的被中香炉,也被称之为“香薰球”、“卧褥香炉”等等。
这种设计物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球形半炉有两层到三层的同心圆环,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自由转动。
因为重力作用的缘故,所以无论如何转动,人们在被褥之中看到的被中香炉,永远都呈现水平状态。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创造或许只是一个精巧的小玩意儿而已。
可事实上,这种香炉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种重要珍贵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机构学中的一项重要创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我们生活之中的任何一件物品,想要保持稳定与平衡,都必须找到某一稳定的重力朝向才行。
然而被中香炉却不一样,这种物件的重力朝向根本没有死角,无论放在什么位置、怎么放,都可以永远保持平衡状态。
而这一原理,在现代社会之中,和航空航海之中的陀螺仪原理几乎完全符合。
了解航海的人都知道,罗盘想要在海浪之中保持平稳,就必须悬挂在“万向支架”的持平环装置上。
也只有这样,无论经历多大的风浪、也无论船体如何摆动,罗盘才能够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的工作。
我们的先辈们能够将如此精巧的高科技设计集中在一个小小的被中香炉里面,绝对足以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其次就是我国汉朝时期的雁鱼铜灯,不仅造型十分优雅、华丽、大方,更重要的是其实用性,同样远超人们的想象。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在使用这种雁鱼铜灯的时候,人们根本不必为油烟污染空气而担忧。
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的方式相互连接,而鱼身又与雁颈、腹腔中孔相同。
主人家在使用这件物件的时候,只需要将圆形灯盘附柄轻轻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即可。
利用这样的设计,当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以后,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灯光的亮度。
试想一下,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回到古代,又真的能够像古人一样,利用手中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如此精妙的物件?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劳动与智慧,绝对值得后世真诚地学习。
而古人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充满浪漫的想象,将各种看似无用的物件设计得精妙绝伦,这又何尝不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还有就是我国最著名的国宝级文物之一——素纱禅衣,这件衣服是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之中的一件汉代纺织品。
在这件衣服出土以后,很快就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成为世界上最轻的一件素纱禅衣。
有关于这件衣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可以放进普通大小火柴盒之中的传言。
事实上,如果去掉袖口以及领口等较重的边缘部分,整件衣服的重量就只有25克左右,折叠以后放入火柴盒绝对绰绰有余。
而这件衣服可不仅仅只有一件,在当年出土素纱禅衣的时候,一共有两件。
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重量在49克(袖口、领口加起来的总重)的这件素纱禅衣,而另一件则更为夸张,重量仅仅只有48克。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经过科研人员们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以后,现代科技能够做到的最高水平仍然有53g。
与最轻的一件真品,仍然有5g的差距。
仅从单位上来看,这个差距似乎已经不大,但想要更近一步却难如登天。
事实上,除去这几件“奇技淫巧”的物件之外,我国历史上还有无数让人啧啧称奇的物件,几乎都充满了中国古代劳动的智慧。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面,谁也无法想象,独属于中国的文明画卷,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
【奇技淫巧【奇技淫巧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