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之又慎,则无灾无难
《礼记》有言:“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每走一步,都需慎之又慎。
慎之又慎,则鲜有败绩;一着不慎,必满盘皆输。
有着“关西孔子”之称的东汉大儒杨震,一向把“慎”字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
在他调任东莱太守之时,曾受他举荐的一个官员,在夜晚偷偷给他送去十斤金子作为谢礼,并告诉杨震说:
“您放心吧,此时夜黑风高,您收礼的事不会有别人知道的。”
杨震见状,连忙拒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这位官员听后,不由得羞愧难当,悻悻而退。
正所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正是因为他们表里如一,处处谨慎。
苏东坡有言: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一个“慎”字,有泰山之重,承载着许多人生智慧。
慎言
深思熟虑,不胡乱说话
常言道:“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
正像人们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未经思考,就脱口而出的恶语,往往会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故而,在深思熟虑之前,保持沉默,才是君子风范。
佛教宗案《碧岩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百丈禅师是一代高僧,每当他讲经说法的时候,都有大批信徒不远千里而来。其中有一位老者尤其殷勤,每一次都会前来听经。
有一次,百丈禅师说完了法,大家纷纷散去,只有这位老者还在。
禅师好奇问道:“老人家,我看你每次都来听经,肯定很喜欢佛经吧。”
老人听后,面露悲戚之色,缓缓说道:
“大师,说来惭愧,其实我是一只狐狸,500世前我也是个修行人,和你一样,每天也讲经说法。
有一天,我讲经完毕,有一个年轻人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未加考虑就草草回答了他。
谁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答案,我因为没有深思熟虑而误导他人,这一下做了500世的狐狸,成了狐狸精。
如今,我每天听你说法,也是希望得到解脱,来世好做个深思熟虑的慎言之人。”
禅师听罢,不由得心下凛然,从此更加谨慎说法,生怕误人误己。
世界很大,却没有围墙,说出的话可以不经思考,但造成的后果,却都要你自己来承担。
一个人如果想要规避祸患,那么,慎言就是他人生路上的一门必修课。
在三国时期,有个叫做贾诩的谋士,可以称得上是将“慎言”这一门学问研究得十分透彻。
在官渡之战前,贾诩投靠了曹操。由于自己并非曹操的亲信,所以他一直低调谨慎。
在朝堂上,曹操不向他问计,他就绝对不说话;在朝堂外,他也从不主动与人沟通交流。
有一次,曹操想要立嗣,但却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摇摆不定。
按照规矩,曹丕是嫡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曹植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而且才华横溢。
于是,他想到了一向慎言却又老谋深算的贾诩。
曹操找来了贾诩,开门见山地问道:“先生,在你看来,谁更适合做世子呢?”
贾诩一听,内心一颤,想道:“这可是个弄不好就要掉脑袋的事啊,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地回答。”
于是,贾诩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出一句话:“老臣适才正在思考袁绍失败的原因呢!”
曹操一听,不由得大笑起来,后来便立了嫡长子曹丕为继承人。
原来,袁绍的势力之所以被曹操消灭得一干二净,一大部分原因就是袁绍废长立幼、造成内部分裂所致。
贾诩正是凭借着一次次的慎言,逃过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开口出自本能,慎言彰显智慧。
很多时候,失败的人生,不是缺少大显身手的舞台,而是忽略了慎言的重要性。
需知:最好的口才,不是脱口而出,而是深思熟虑。
当我们能做到深思熟虑、话不轻出时,那便离成功不远了。
慎行
自律克己,不放纵出格
白居易在《策林》中说道:“动必三省”。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能够体现出他的品格。“自律克己”不仅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规矩。
相反,放纵常常是厄运的开始,因为放纵的背后,都有一个被遮蔽的自我。
人若是看不清自己,便看不清前路;人若是管不住自己,则会误入歧途。
后唐庄宗李存勖正是这样一个:因不懂得自律克己,而迅速堕入深渊的人。
李存勖的前半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豪杰,他时刻记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把父亲留下的三支箭供奉在宗庙中。
每次外出打仗时,他都会去宗庙待上一段时间,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忘记父亲的嘱托。
正是在这样的高度自律下,李存勖打败了劲敌,大仇得报,坐享江山。
也许是因为胜利来得太容易的原因,坐拥江山的李存勖渐渐变得放纵出格。身为帝王,不知道操劳国事、思虑民生,反而整日沉迷于伶人戏曲之中。
他不仅喜欢听戏,甚至还亲自上台演戏唱曲,并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做“李天下”。
只可惜,这“李天下”终究是因为放纵出格,而失去了天下,最后国家灭亡,自己也死在了他最信任的伶人手中。
《小窗幽记》中说道:“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
对于世间之事,放纵出格之人只会贪图一时之乐,却造成一世之忧;而自律克己之人却能端谨慎行、有所节制,从而永享喜乐。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作家刘墉和梁实秋一起用餐:
当熏鱼端上来时,梁实秋说道:“我有糖尿病,不能吃有甜味的鱼”;
当冰糖肘子端上来时,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有冰糖”;
当炒饭端上来时,梁先生还是说:“不能吃,淀粉会转化成糖的”。
最后端上来一份八宝饭,刘墉便看着梁实秋,笑着说:“那么这个肯定也不能碰,因为又有饭、又有糖”。
不料,此时梁实秋却说道:“这个我要吃,正是因为知道有喜欢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我才会特别克制一下的。”
前面的克制与约束,是为了把今日份的配额,留给后面最大的甜。这才是细水长流的人生,这才是谨慎而行的态度!
慎行无疑是一种境界,有着强大自控力的人,必定志存高远、未来可期。
其实,一个人要想创造自我价值,就不能放纵自己。有所约束的人生,才能活出真正的精彩。
慎众
心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说道:“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能够拥有如此安然恬淡的心态,究其根本是其心有主见。
很多人在对待自己的时候,可以做到慎言慎行,但面对外界,却很难做到“慎众”。
慎众,慎的是“从众”,是检验一个人面对外界时,自己内心是否坚定的标准。
《战国策》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曾子有事外出,曾子的母亲独自在家。
此时,正巧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在外面杀了人,遭到了官府的通缉。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曾子的家乡,于是,一个邻居便跑来给曾母报信说:“不好啦,老夫人,您的儿子在外面啦。”
曾母起初只是一笑置之,觉得他在开玩笑,自己的儿子是谦谦君子,怎么可能会作奸犯科呢?
但过了一会儿,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都跑来告诉曾母,说曾子在外面杀了人。
如此一来,曾母竟然也动摇了,她渐渐开始害怕起来,甚至还想收拾行李外出躲避。
等到曾子办完事情,慢条斯理地走进家门之时,被吓得魂不守舍的曾母才恍然大悟,并为自己的盲目从众而懊恼。
在我国中医学界,火神派鼻祖郑钦安,面对病症时曾说:“众人都说那些病是火热之邪,我却不敢立即就那样说。”
与多数人相同时,我们便可泰然处之,但遇到与多数人不同的情况时,很多人便如芒在背,内心动摇。
其实,流水不争先后,重在滔滔不绝。
人生亦如流水,只有心有主见、坚定方向,才不会被那些流入沿途沟渠的旁支末流所影响,最终成功入海。
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刘伯温,是继诸葛亮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智慧化身”。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不仅有着超凡的谋略,更有着不随波逐流的坚定。
朱元璋在同陈友谅大战之前,众人纷纷以敌人强大为由,劝他暂时避开锋芒,不要硬碰硬。
正所谓“众口一词,可以铄金”,众人的高度一致,竟让朱元璋也生出了退避之心。
就在此时,刘伯温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主动出击,并向朱元璋陈述了陈友谅不足为惧的几点原因。
在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决定迎难而上,在鄱阳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为建立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活着,就要活得有主见,活出独立之精神。
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意见里,或是附庸风雅,或是随波逐流,那岂不失了自己的本心。
生命不该受缚于旁人的言行,人活于世,我们最朴素的需求,应该是心有主见,无愧于心。
《礼记》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所不见,我心自慎,人所不闻,我心亦慎。
慎之又慎,才是存于世间的立身之本:
懂得慎言,脱口而出不是痛快,深思熟虑才能妥当;
懂得慎行,放纵出格不是潇洒,克己自律才有余地;
懂得慎众,盲目从众不是主流,心有主见才会从容。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不仅是我们日常举止的规范,更是我们“审视己心”的镜子。
养性必先学慎,处世但当谨慎。
慎之又慎,则无灾无难。
与诸君共勉。
小说:如芒在背
“好嘞!”
刘思达看着许致兴落寞的背影,感觉他似乎哪里变了,但又说不出他哪里变了,总之怪怪的。
说起来,自打他把许致兴接回来就一直怪怪的,总觉得好像有人在监视着刘府的一举一动,如芒在背。
刘思达打开门,果然瞧见那女人坐在阶级处,见门开了便急忙前来:“许爷呢?我要见他,快让我去见他。”
“抱歉姑娘,许爷说不想见你,让你从哪来回哪去,以后都别在这里等了,引人笑话不说,您自己也不好看。”
刘思达欲要关门,在大门闭合时,怎知那女人竟将脚给伸了进来,硬生生被巨大的木门给夹了起来。
“啊——!”女人痛呼。
刘思达慌忙将门打开,女人却趁机窜了进来,一瘸一拐地往里冲,便大声叫喊:“许爷,许爷你在哪?”
“姑娘,你不能进去!”刘思达慌忙跟上。
奈何女人不管不顾,直直往后院走去,便走边喊:“许爷,你出来,小萌有话对你说,许爷,求求你见见小萌好不好?”
刘思达急了,便去拉住女人的手,结果女人愣住垂眸看着他握着自己的手腕,一时间气氛凝结成冰,将那女授受不亲之意直接毫无余地地展现出来。
他如火烧般松开手,脸上出现一丝不自在红晕:“抱歉,我不是故意的,但姑娘你这擅闯民宅也是不对。”
女人却没有看刘思达,而是目光越过他看后面回廊上站着的许致兴,多日不见,他身上压抑着一股令人难以忽略的忧郁。
许致兴掉头就走,女人顾不得腿疼,赶紧追上去,见那抹身型越走越快,便大声喊道:“我看见许无离了!”
男人终于顿住脚步,没有回头,却能看见他微微颤抖的双肩。
女人冲过去,来到他面前,仰着头凝视着他的双眼,昔日充满傲气的双眼,此刻竟满是深沉如同深井的忧伤。
这个男人,已经满了荆莿的伤痕,不是身上,而是在心里。
她收回目光,叹了口气道:“我来,是跟许爷道别的,我要走了,带着我的家人离开京城,本来想就这么一走了之的,可是心里压着一件事失踪放不下,所以……我来了。”
许致兴看着她,等下言。
女人说:“许无离他在宫里,他还不知道家里的变故,所以过得挺好的,似乎也不见他会想念谁,又夫子教他识字,你不必担心……”
说着,女人从怀里掏出一条洁白手绢,递给他:“我知道你在找这个。”
许致兴盯着眼前的手绢,心里便是翻江倒海地滚动着,面上却看不到半点情绪波澜,一动不动地盯着手绢。
女人便将手绢塞他手里。
许致兴突然问:“是她的意思吗?”
女人脸色僵了僵,垂眸笑道:“我只是道听途说知道一些许爷跟长公主的往事,不太懂你们的关系,但还是要告诉许爷,有些事别人说的不算,要自己去看,用心去看,而不是用眼。”
张一山版《鹿鼎记》突然开播,观感如何?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峰
11月15日晚,张一山主演的电视剧《鹿鼎记》突然开播,给观众来了个措手不及,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前8集播出后,《鹿鼎记》的豆瓣评分只有2.6,刷新了今年国产剧豆瓣评分的新低。
按照常理说,《鹿鼎记》有金庸的小说打底,文本不会差到哪儿去,张一山在《余罪》后走的又是演技派路线,导演马进是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有《幸福来敲门》《营盘镇警事》《春风十里不如你》,编剧申捷又担任过《白鹿原》《鸡毛飞上天》《在远方》《重案六组》的编剧。出品方新丽传媒又是业内的实力保证,《如懿传》《我的前半生》《庆余年》都是该公司旗下的作品。
那么让网友“想给黄晓明道歉”的《鹿鼎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张一山把“韦小宝”演成了宋小宝
国内观众对《鹿鼎记》已经很熟悉,荧屏银幕上都不缺“韦小宝”,梁朝伟、周星驰、陈小春、黄晓明等给我们带来了多个版本的《鹿鼎记》,在此之前,《鹿鼎记》评分最低的是于敏执导,黄晓明主演的《鹿鼎记》,豆瓣评分为5.6.
但与张一山版的“韦小宝”相比,黄晓明饰演的“韦小宝”也成了经典,在新版《鹿鼎记》开场三分钟,观众看到一个头戴绿帽,满脸褶子的韦小宝在用面部表情努力诠释韦小宝的油嘴滑舌,能看到张一山的努力,但通过简单的挤眉弄眼,做怪表情,翻白眼似乎是对韦小宝存在着某种误会,有网友评价,“这到底是韦小宝,还是宋小宝?”
再加上饰演茅的演员之前演过“猪八戒”,好好一部《鹿鼎记》硬是让观众看出了《西游记》的既视感。在豆瓣上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让你演的是韦小宝,不是猴”。在知乎“如何评价张一山版《鹿鼎记》?”一问题下,排在首位的高赞回答是,“只要把这部剧当《猫和老鼠》看,还是可以看下去的。从配乐到动作到剧情逻辑,真的神似猫和老鼠,或者熊大熊二和光头强那种感觉。”
是张一山的演技不到位吗?从《家有儿女》出道,通过《余罪》再度走红,能看出张一山演技是在线的,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对“韦小宝”的理解上,张一山或者导演是出了偏差的,韦小宝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妓院这种人性复杂的地方长大,性格圆滑却本性真诚,对母亲韦春花孝顺又加,了解康熙的真实一面后对他忠肝义胆;他四处逢源,看似油滑却很仗义,对康熙、陈近南都有很深的感情;他看似花心,娶了7个老婆,但最爱的还是“阿珂”;他见钱如命,却把钱看作是办事的工具。
置景敷衍,鳌拜官邸直接写“鳌府”?
烂成张一山这个版本的《鹿鼎记》,观众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锅并不能让张一山自己来背,是整个主创努力的成果。
现在观众经常吐槽国产电视剧注水严重,但《鹿鼎记》恰恰相反,第一集开场五分钟,韦小宝就和茅来到了京城,15分钟海大富眼睛就瞎了,25分钟韦小宝就和皇帝见了面,“照着这速度,估计《鹿鼎记》十集就能演完了吧?”网友说。也许是《鹿鼎记》的剧情深入人心,导演和编剧想省下一些非必要的剧情,让观众自行脑补,但这样处理却违背了影视剧叙事结构的基本逻辑。
剧中的剪辑之生硬也让观众叹为观止,往往这个镜头和下个镜头之间毫无逻辑,有观众能看到明显的删减痕迹,再加上不走心的背景音乐,让演员们的表演看起来像一个个小品串联起来的舞台情景剧。
至于把“鳌拜府邸”直接写成“鳌府”,有网友认为充分表现了主创的不走心,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根据当时的官职,他的府邸应该叫少保府或中堂府更为合理,但之前也有直接写成“鳌府”的影视剧,有网友透露在陈小春版《鹿鼎记》里也写的是“鳌府”。
有网友透露,在清朝,这些私宅一般不挂牌匾,只会在门口的灯笼上标明姓氏,通常只有商号才挂门匾。
在拍摄方面主创也有苦衷,业内人士介绍,拍清朝戏是最头疼的,因为官员都有满族名字,和珅是钮钴禄氏,本名善保,结果还不是一口一个“和大人”,“在历史正剧里都这么表述,称索额图为索大人,可以让观众迅速对应上这个人物,如果严格按照清朝传统写地名和人名,剧组里的美术、道具、统筹、场记、演员、副导演都会懵逼,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哪儿,这?他们对历史和剧本都没那么熟,也没有时间补习相关知识。总是为了照顾观众的习惯,方便剧组工作和成本问题。”
“翻拍戏怎么拍”成了业内难题
一位专业影视宣发人员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抱着职业病的心态看了前几集《鹿鼎记》,“本来想着做口碑宣传时肯定要安抚原著党,又看了一会儿,算了,啥也不是!”
在翻拍领域里,原著和影视剧之间的横亘,一直是原著党和观众之间的天堑,但张一山版的《鹿鼎记》跨越了这道鸿沟,让双方均达成了“烂剧”的默契。
如何在影视剧中传达原著精髓?以《鹿鼎记》为例,金庸生前曾如此评价韦小宝,这是人性丰富多变的集大成者,“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中国人性格上好和坏,有自省的意义”。
事实上,从早期的梁朝伟,再到最新的张一山,从来没有一个版本的“韦小宝”让所有观众都满意,即使现在被很多85、90后称为经典的陈小春版《鹿鼎记》,在开播时也被观众评价“最老最丑的韦小宝”,2008年,黄晓明主演的《鹿鼎记》开播后,更是遭遇了全网吐槽,也是黄晓明“油腻”的开端。
金庸也说,韦小宝能飞黄腾达,因为他处在在一个封建专制、不讲法律的时代中,写韦小宝这个人,也是在批判当时的社会问题,但历代《鹿鼎记》都拍成了喜剧,在批判方面都体现不足,只有周星驰的电影版《鹿鼎记》中,细心的观众都体会到癫狂的韦小宝内心隐藏着忧伤,能从无厘头中体会到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但它的导演恰恰是我们现在不齿的香港导演王晶。
李诚儒在综艺节目中怼郭敬明的那句“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正是观众对张一山版《鹿鼎记》的评价,经历过古装玄幻剧、仙侠剧、女主戏的尝试后,翻拍戏依然是古装剧较为稳妥的类型,但我们的影视创作者在最为稳妥的类型遭遇了史诗级翻车,以后国产古装剧还有希望吗?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余淼
【如芒在背,如芒在背还是如芒刺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