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祸于人(成语故事)
“嫁祸”出《史记》,有两个故事:一是“嫁祸与赵”;一是“嫁祸安国”。
“嫁祸于赵”,见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会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孚其利,虽疆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这里讲:公元前265年,战国后期的赵国赵惠文王死后,太子丹继位为赵孝成王。这时,秦国乘赵王新立、太后用事之机攻赵,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要求以太后少子长安君为人质。开始太后不准,经左师触龙的说服,太后同意长安君入齐,齐国派大将田单率兵救赵。先后攻克燕国的中阳、韩国的注城。
赵孝成王四年时,韩国上党郡守将冯亭派使者去见赵孝成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打算归顺秦国,可是官民都乐于归顺赵国,韩国愿意奉献十七座城镇给赵国。赵孝成王很高兴,召见平阳君赵豹,打算接受这个请求。赵豹说:“明智的人是忌讳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的。”赵孝成王说:“韩国感怀赵国,怎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说:“秦国蚕食韩国土地,断绝交通往来,以为可以坐享上党之地,韩国所以不以上党归顺秦国而给赵国,目的正是嫁祸于赵国,秦国能白白用心多年而让赵国得利吗?怎能说这不是无缘无故之利呢?况且秦国攻伐韩之上党,从渭水运粮于河洛之间,这如同耕种必然收获一样,秦国早已把上党看成是自己的领土,赵国弱小不能同秦国作对,所以不能接受冯亭的十七城。”
赵孝成王不听,令赵胜接受冯亭的十七座城,并派;廉颇率军守长平。后来赵括代替廉颇守长平,由于错误改变了廉颇守边的政策,乃至造成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的长平之祸。
“嫁祸安国”见《史记•张仪列传》。是说秦惠文王十年时,魏国贵族后代张仪为相,为秦游说各国,说服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齐楚联盟,夺取了楚、汉中之地。但秦武王时,张仪被免官,入魏为相,仍说服魏国服从秦国。魏襄王、魏哀王都不肯同意。张仪便密令秦国伐魏,魏战败后,齐国也来攻魏,秦国为再次进攻魏国先打败韩国申差的八万多人。张仪在说服魏襄王、魏哀王时,提出魏国如果服从秦国,也可免去楚、韩之患,因为:
“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虚空;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胜之必也。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魏国归顺了秦国,楚韩之患可以免除。秦国想削弱楚国势力,而能削弱楚势力的莫如梁国,楚国虽然有富国大国之名,但实力空虚,兵虽多,但无作战能力。梁国如果以全军伐楚,定能取胜。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如以答应梁国瓜分楚国为归顺秦国的条件,既能造成嫁祸于梁楚之间,又可安定魏国自己,这是上策。如果不按这样的策略,秦兵一旦东伐,即使想归顺也困难了。哀王从其议,派张仪去秦订约,回魏后又去秦国为相。
“嫁祸于赵”、“嫁祸安国”,渐改为泛指。“嫁”:表示转移,“嫁祸”:即把可能发生对自己的危害转移给别人。用于贬义。
成语丨天天“涨姿势”,山西成语巡展——嫁祸于人
嫁
祸
于
人
成语读音
jià huò yú rén
成语释义
嫁:转移。把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意思是把自己的灾祸转嫁给别人。
成语辨析
近义词:以邻为壑
反义词: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反躬自问
成语出处
《战国策·赵策》:“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
成语故事
赵孝成王四年,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派使者求见赵王,说道:“韩国不能防守上党,想把上党纳入秦国。上官民都甘心归附赵国,不愿意归附秦国。现有城邑十七座,愿统纳入赵国,任凭大王赏赐官民。”
赵王非常高兴,就召见平阳君赵豹,询问他:“冯亭要把上党纳入赵国,接受它好吗?”赵豹说:“现在秦国正像蚕吃桑叶般慢慢侵吞韩国土地,从中间断绝了韩国,不让韩国与上党相通,自以为可以稳坐而接受上土地。韩国所以不把上党让给强大的秦国而主动送给赵国,实质上是想嫁祸给我们赵国。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这是无故之利,有害无益。”
赵王没有采纳赵豹的意见,派占领了上党,后来果然导致秦赵之战,赵国惨败。
【嫁祸于人;嫁祸于人英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