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毒害中国

更新:07-3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

这个道是什么?

孔子讲:下学而上达。这句话就是孔子对道的解释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道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是说:早上听见了道,晚上死都可以,表现了一种对超越的追求

孔子把闻道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有了道,就获得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孔子对道的追求,既不走出世主义,也不走物质主义,他要从人的日常生活上给出那个超越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就是超越的意思

人有人道,天有天道,道就是一个超越的原则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百姓虽然不知道,但他仍在道中

庄子也曾说:道无处不在

道在蝼蚁,道在瓦砾,道在屎溺道在低处

道就是道路“道行之而成”

道就是平时所行之路,但他能否被自觉到,与每个人的人生境界有关

孔子所谓的道,实质上很平常,道就是道路,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上。但要懂得“上达‬”并实现超越,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在超越

什么是下学

孔子: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是一种教养,所以孔子表达的下学是一种教养

上达,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

是一种人与物的沟通

下学上达,表现的是道的内容

#孔孟之道

#道在低处

#道在哪里

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是指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汇集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内容:

仁:仁是孔孟之道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以及对社会公义、道德规范的尊重。

礼:礼是一种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仪式活动等方式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中庸:中庸是指“诚恳正直,偏差调和”,旨在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状态,避免极端和偏差。

大同:大同是指人类共同的理想境界,即实现人类和谐共处、文明进步和社会完善的目标。

五常: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是孔孟之道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准则。

孔孟之道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对社会、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道德和价值,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孔孟之道中庸思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朝不用孔孟之道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儒家思想不比道家思想之韬光养晦的智慧,在“似乱非乱”时期之恢复民生方面,与道家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二来没有法家思想之严刑峻法的“霸道”,难以在百家余温尚在的时期以“霸道”之力统一思想。

而中庸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其“过犹不及”的思想。“过犹不及”思想时刻提醒后人做事不可偏颇,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而秦朝不过二世而亡的事实,也证明了极端会导致事物过早衰亡的道理。

1、秦朝属于“似乱非乱”的时期,百家争鸣的余温尚在

秦朝时期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而天下之百家争鸣的余温还在,这个时候,虽然天下名义上大一统了,但是实际上还有点暗流涌动的意思。秦始皇这个时期,还是需要采取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手段,在文化和民生方面下一些功夫。秦始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要重建战火后的家园,一方面是维系国内的民心,不让偏激的思想流行。

但是,秦始皇似乎更加倾向于用“由上制下”的压迫式方式,期待以法家之“严刑峻法”来维系国家平稳。看上去,在诸侯国战场上胜利的秦始皇,依旧最最关心的,还是提升国家的“军事力量”。但这点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虽然中原大地归于统一,但是边境的匈奴时不时来骚扰,确实有些烦人。于是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长城,加强边防,并利用一系列措施加强。

秦始皇的视野可能还停留在“国与国”的对抗中,还尚未将目光从“国家抗衡”之战场上收回来。可能秦始皇没有注意,或者无暇注意到,常年经历的百姓渴望和平,渴望重建家园,渴望休养生息。

于是,好不容易从诸侯争霸的战场上劫后余生的老百姓以为要松口气,却马上又陷入秦朝之严刑峻法中。再加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余温尚未熄灭,百姓还是比较“有想法”的,自然就容易民怨沸腾。秦始皇身居高位,又属于历史转折点的“千古一帝”,容易被有心人制造舆论推向风口浪尖。所以,从上述分析看,秦始皇还真不能选择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2、儒家在恢复民生方面比不上道家的“韬光养晦”,在百家争鸣余温尚在的时期,也不适合用来统一思想

秦始皇时期,虽然诸侯大乱战结束了,但是人们的生活只能说是比战乱时期好了一点点,家园在战火中毁坏得不成样子,同时民间又有各种学说流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民心浮动,再加上国外还有强大匈奴虎视眈眈。百姓的生活,其实也算不上多好,秦始皇也并不能说在统一天下后就能松一口气。

秦始皇的当务之急,首先需要韬光养晦,恢复民生;其次,还需要统一思想,平定民心。而儒家思想自然比不得道家思想在韬光养晦上更能发挥作用,就儒家对于“礼仪制度”的坚持,往往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就容易产生不合时宜的耗费,比如丧葬、祭祀之礼等等。而在统一思想上,当时诸子百家思想余温尚存,儒家思想在其形式上又有鲜明的维护贵族阶级的特色,同时有没有法家思想的“霸气”,太温和,利益指向看上去又不一致,肯定难以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所以不管是从恢复民生来说,还是从平定民心来说,儒家思想都不太适合秦始皇时期。

3、中庸思想的意义:秦的偏激,就印证了反中庸当加快事物衰败的道理

我们再来看看中庸的意义。任何时候,极端了就不好,中庸思想给我们传达的就是不偏不倚,做事不能太过,也不能太不及。而秦始皇之严刑峻法、国家建设方面的大兴土木,显得就太过了;相应的,其在发展民生方面又显得太不及。于是,多种因素合起来,最后导致了秦朝的“短命”。所以,即便是拿秦朝做例子,我们也能看出,中庸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告诫后人做事要根据事情情况把握度,不盲目折中,亦不极端偏激,避免出现“物极必反”之悲。

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时期,天下处于“似乱非乱”之暗流涌动的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余温尚在,国内思想尚不统一,而且民生凋敝,又外有强敌,儒家思想一来没有道家思想之休养生息的“静”,对“似乱非乱”时期恢复民生“弊大于利”;二来没有法家思想之严刑峻法的“动”,难以在百家余温尚在的时期以“霸道”之力统一思想。所以,在尚处“竞于气力”的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还是显得相形见绌了。而中庸的作用,则在于表明“过犹不及”,告诫人们做事要在原则性的基础上把握“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毒害中国】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孔子的故事-孔子的故事100字 下一篇: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