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庞斗智【宁学管鲍之交不学孙庞斗智】

更新:07-3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马陵之战,孙庞斗智,这么好看的历史故事,居然会是假的么?

某乎有句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如果“”都没有确定,就开始随意展开分析,恐怕容易流于没谱。

实际上,这种事情可不少见。

正如绝大多数热点,刚开始的时候大众都是“听风就是雨”,还能立刻分析的头头是道。

比如2018年重庆万州“大巴坠江”,一开始舆论就认定是“女司机”逆行造成的,于是一时间关于“女司机”的各种分析甚嚣尘上,打趣讽刺辱骂都来了,看起来还都颇有道理。但实际上呢?女司机不仅是受害者,更被舆论冤枉了。

又比如前些日子广西玉林女护士分尸案。案情还没通报,很多人就牛逼到仅从“女护士”、“卫校”、“上下级”、“借债”、“”等零星线索就得出了“”,并总结出“女护士生活不检点”、“不能沾”等道理来告诫世人。就算这是最终的吧,但实情还没完全确定前,就这么理直气壮、自以为是地分析,真的靠谱么?就不怕被打脸?

这些还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历史上的大事,同样也有。

尤其是,正如我以前所说过,越是那些看起来富于戏剧性的“历史”,就越有可能靠不住。

比如越王勾践的故事。后人普遍认为勾践能逃过一劫是因为文种范蠡用计贿赂了夫差身边的“奸臣”伯嚭,其后勾践和老婆又到吴国给夫差当三年奴仆,忍辱负重、隐忍求全,才终于获得了夫差的完全信任。

后人就此得出“伯嚭贪婪”、“夫差愚蠢、被忽悠”等观点,还自以为掌握了这段历史的真义。

然而据《清华简》等资料记载,实际情况是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越国固然没有贿赂过伯嚭,勾践更没有去过吴国当仆人,这一切都是后人(居然还都是大史学家)编出来的。

我们不妨来反思一下,后人为什么要这么编呢?

也许并不难猜想,是为了“戏剧性”,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或历史书更好看——哎呀,你看勾践多危险啊,差一点就死了。夫差又多愚蠢啊,他明明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杀掉勾践,但就是被忽悠了,最终给了勾践反杀的机会。

好看不?好玩不?可笑不?

可惜,都是假的。

如果能有这个“心理防备”,再看历史上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极为好看的“史实”的时候,估计大家就会自动留个“心眼”了。

比如我接下来要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个经典战例,可是著名军事家孙膑的代表作,也是世人极度熟悉的“孙庞斗智”的历史故事。

据说,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就因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比自己厉害,所以把孙膑请到了魏国,通过陷害等下作手段,导致孙膑被去掉了膝盖骨乃至砍掉双脚,成为了废人。

后来孙膑为了活命不得不装疯卖傻,甚至连那啥“翔”都吃了,才终于骗过庞涓,回到了齐国。

同样的故事,您是不是觉得在哪里看到过?很熟悉的感觉?

这些且放下,回到齐国后的孙膑,通过著名的“田忌赛马”获得了大将田忌和当时齐国国君齐威王的重用,因此得以在后来的桂陵之战尤其是马陵之战两次重大战役中复仇。

且来看看马陵之战最后的那个复仇的“高潮”场景吧——

孙膑早已算定了一切,坐着轮椅在马陵道上亲自动手(或者是让士兵操作……)刮掉一棵大树的树皮,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

之后的某天夜里实际上更可能就是当天夜里,庞涓在马陵道上追击齐军的过程中“就那么巧”,不仅在这棵树面前停下了,还看到了这八个字。为了表示郑重,庞涓还点亮火把一本正经地看,八个字还没念完呢,四下里就弓齐发了。

因为孙膑下令了:“暮见火举而俱发”,什么意思?看到有火把亮起,大家就开始射他!

于是陷入重围、被万箭攻击的庞涓觉得孙膑真是神机妙算,唉,自己的确不如老同学,算了,认输自刎吧。

……

上述故事,是《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明确记录的。

(《史记》——“(孙膑)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资治通鉴》——“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要说有区别,只有“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和“庞涓死此树下”六个字的区别。

问题来了。现在问问您,您真信这个事情么?您敢不信么?

不好意思,其实不信的人早就有了,最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洪迈,他在《容斋随笔》中就质疑——

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则是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又云“度其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伏万,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火烛之。读未毕万俱发。”夫军行迟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乎?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且必举火读之乎。齐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翻译翻译。洪迈认为,大数那么多,吃饭问题怎么可能每个人一口灶呢?而庞涓和魏军既然是追击之师,哪里有空一个个数几万个灶台的数量?所以“减灶之计”靠不住。另外,魏军的行军速度取决于自身,孙膑怎么可能算得那么准?而且当时是大晚上,坐于车上的庞涓(战国时期的肯定是乘坐四匹马拉的战车)怎么会看到某颗树上有字,还专门点火一本正经地看。尤其是,庞涓八个字还没念完,齐军伏兵的弓就都发射了……

所以,洪迈的观点是:“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都根本不可信,是“好事者”为了好看瞎编出来的,又没有认真考证才导致的说法。

在笔者看来,洪迈已经给司马家(包括司马迁和司马光)留面子了,没具体点名“好事者”。毕竟这个“始作俑者”,洪迈不可能不知道。

而以笔者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或者名将的认知,真能干出这个事的,恐怕只有“纸上谈兵”的赵括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之类的人,大概只有为了嘚瑟和显摆,才会如此吧。

而空穴不来风,历史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记载,的确问题颇多。

比如《史记》同一本书对马陵之战的记载都有自相矛盾之处,全列出来都不啻于是“惨案”。而且,它所记载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无论是战前决策、战斗过程还是精髓都实在太过相似,以致于后人都怀疑他是不是只拿到一份资料,但又“一事两写”,所以才出现两次战役。(我也学学洪迈吧,就不具体说了,有兴趣的人自行搜索,很容易找到。)

最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庞涓身上。

按照一般的记载,在桂陵之战中,庞涓就已经被齐国“擒住”了,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并没有被有切骨仇恨的孙膑杀掉,反而又成了十几年后马陵之战的魏军主将。

注意了,有人就解释了,庞涓肯定是后来被齐国释放了。您看看,在都没有切实证据的前提下,就有人为此做出解释了,还觉得这最合情理最合逻辑,能完美解释《史记》和《资治通鉴》……

然而可怕的是,在魏国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中,是有记载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然而都没有提到过庞涓。尤其是马陵之战,魏国方面的主将叫“穰庇”,而齐军方面指挥者压根没有孙膑乃至田忌什么事,是一个叫田盼的牛逼将领。

这个人的牛逼程度,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正如有观点怀疑孙武子就是伍子胥,其实怀疑孙膑就是田盼,也未必就没有道理。仅举一例——

田忌去齐奔楚,楚王郊迎至舍,问曰:“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幷,为之奈何?”对曰:“易知耳,齐使申孺将,则楚发五万人,使上将之,至禽首而反耳。齐使田居将,则楚发二十万人,使上将之,分别而相去也。齐使眄子将(即田盼),楚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而忌从,相国上为左右司马,如是则王仅得存耳。”

田忌后来因为遭到陷害,离开齐国到楚国避难。楚王询问他两国未来的战事情况,田忌就说了:“如果齐国是田盼做领兵的主帅,就算楚国倾尽全力,您楚王亲自做主将,我田忌跟随参谋,楚国的丞相和上做跟班,这么打下来,估计也就是您楚王还能活着吧……”后来的战事果然不出田忌的预料。

当然,怀疑“孙膑就是田盼”的,不知道我是不是第一个,这个争论估计短期内也没啥意义,除非有什么切实证据(尤其是考古资料)证实。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最想阐述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既然是研究历史,那就不能随意发挥,尤其是为了好看、戏剧性或者说完整性,就随意以后世的情理和逻辑来弥合过去的历史,毕竟“只有一个”,且不说是否符合真实,起码出发点和态度可能就不对。如果现实的条件还不足以逼近真正的历史,那就悬在那里好了,静等后人努力。前人自承不足,后人才更有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历史研究的确是困难重重的事情,不必因为《史记》或者《资治通鉴》有啥不足的地方,就否认它们,其实他们也只是在“逼近”,只是有的历史逼近的更近,有的距离仍然太远。但不管怎么样,存在就证明努力过,起码可以参考,错了也是靶子。

第三,“历史”也并非文明的全部,人了解历史也并非只为了,而是有多种需求,比如娱乐性、实用性,相比专业性,这些需求也并不就低人一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老被人说把历史写得像文学,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第四,谨防“思维的陷阱”,一个事情,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如果真把它当成一个实际存在,肯定都能展开各种分析,而且看起来也都能头头是道、大有道理。其实这是思维的陷阱,任何事情都可以如此。所以再遇到新的突发,且不说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吧,起码能做到“独立思考”别被带节奏乃至人云亦云就可以了。

而且,“思维的陷阱”也未必就是坏事。举个例子,比如《三国演义》,“三分虚七分实”吧,然而那三分虚照样可以讨论几百年,真拿《三国志》来反驳,人家只会说你煞风景。

这就是文明的复杂之处。

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具体是咋回事,该怎么看待,咱们下文分解。

以上,欢迎讨论,我是键客幻宇。

※《古畑任三郎》,二十年前的一部推理日剧,探求的过程也可以睿智而欢乐。

明清时期土司承袭与争袭,父子兄弟族人姻亲间的孙庞斗智

土司印信:土司拥有正统权力的证物

明清时期,为最大限度实施统治并确保地区稳定,在西南边疆等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将土司职位世袭制度作为行使权力的象征及保持与各土司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对土司袭职范围、土司承袭手续和承袭要求都做了明确规定。但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数百年间,各族土司之间发生数百起争袭,如广西恩城州壮族土官知州岑钦与洒城州土官岑应联合发兵攻占田州地,杀虏达2.6万、播州苗族土舍杨辉与杨友争袭职,兄弟交恶相互仇杀、贵州普安州苗族土官叛官隆畅与其子隆礼因袭职权力交接问题相仇,隆礼借兵作乱,隆畅遣兵诛礼等。明清时期土司袭职已有明确规定,为何还屡屡发生争袭?

一、明清时期对土司袭职的规定

土司嫡庶子女都有承袭土司职位的可能(电视剧《奢香夫人》剧照)

关于土司职位承袭人的范围,明清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明史·职官志五》

明代有资格承袭土司之位的是上一任土司的子女、妻子、女婿、族人、外甥,但没有规定他们承袭的顺序。

准以嫡子嫡孙承袭;无嫡子嫡孙,则以庶子庶孙承袭;无子孙,则以弟或其族人承袭;其土官之妻及婿,有为土民所服者,亦准承袭。——《大清会典·卷十二》

清代为了弥补明朝承袭顺序规定的模糊性,规定土司亡故或年老有病请代时,要按照嫡庶亲疏承袭土司职位,在一定范围内规定了土司承袭者的承袭顺序。

关于承袭手续,为保证土司统治秩序,尽可能减少因争袭带来的社会动荡,明清都有着较为完备的规定。

土司之位可谓在土司地区位高权重(电视剧《奢香夫人》剧照)

洪武二十六年定,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图本,并官吏人等结状,呈部具奏,照例承袭。……正统元年,土官在任,先具应袭子侄姓名,开报合干上司。候亡故,照明起送承袭。……嘉靖九年,土官衙门造册,将见在子孙,尽数开报。某人年若干岁,系某氏生,应该承袭。某人年若干岁,某氏生,系以次土舍。未生子者,候有子造报,愿报弟侄若女者,布政司依次缴送吏兵部二部查照。——《明会典·吏部五》

明代对土司承袭相当重视,土司承袭的相关规定日趋详尽和严密。清代土司承袭需由承袭之人将原土司申报的宗派支系图、本人亲自写的申报材料、地方官批准的文件,临近土司开具的证明,以及原额号纸详报督抚,由督抚具提请袭。然后应袭之人还要亲身赴京至吏部或兵部,由该部核明批准后才可袭职。

关于承袭要求,明清都规定只有学习汉文化的土司子弟才能得到承袭资格。

(弘治十年)以后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李良品《二十五史西南地区土司史料辑录》

明朝早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就开始规定土司子弟必须学习汉文化才能有承袭资格,以后照例遵循。

今后土官应袭,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愿入学者听补癝。——《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清代对土官承袭者的规定在明代的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土司应袭者的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明清时期土司争袭的类型

从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各族土司之间发生数百起争袭,按争袭的直接原因和参与者可把明清时期土司争袭分为四个类型。

兄弟之间争袭。明清王朝为了保证土司承袭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了“嫡长子优先继承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上一任土司的偏爱和兄弟间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发生了许多起兄弟争袭。如播州苗族土舍杨辉与杨友争袭职,兄弟交恶相互仇杀。

土司之间的联姻往往导致姻亲之间争袭(电视剧《奢香夫人》剧照)

姻亲之间争袭。在古代社会,土司内部实行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土司子女不可能和普通土民缔结婚约,故土司之间的联姻成为一种必然和常态。联姻可以巩固或改善土司之间的关系,但同时带着目的联姻,可以成为土司扩大影响力和势力的手段,势必关系到土司职位的承袭,甚至还出现土司职位姻亲之间的争袭。如正德年间龙潭田氏土司之职为其戚黄氏袭夺。

土司族人争袭之间的仇杀(电视剧《奢香夫人》剧照)

族人之间争袭。土司为了把统治权牢牢控制在本姓手里,优先任用族人担任行政、军事重要位置的官职。在土司乏嗣、应袭年幼等情况下,往往出现族人争袭。如万历年间,贵州水德江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张镕无子,本房长孙张治贵、二房子孙张治安争继,多年未有定一。

父子之间争袭。此为个案,在嫡长子继承土司后,甚至还有前任土司和已上任土司父子之间相互争袭的情况。如清代康熙年间,容美前任土司田舜年将现任土司田昺如以“暴虐无道,恣意蹂蹑百姓、受害之人舍命告理”的缘由摘取现任土司的宣慰司印,并将其拘押,剥夺土司之职位。

三、明清时期土司争袭的影响

明清时期土司之间的争袭,不仅给土司阶层内部带来强烈的冲击,而且伴随影响的扩大,还给当地土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争袭的频发也导致对土司地区管理的加强,甚至在一起土司地区直接导致改土归流。

土司职位的争袭往往带来仇杀和(电视剧《奢香夫人》剧照)

土司争袭给当地土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土司争袭本为土司家族的内部斗争,但随着矛盾的加剧和仇杀规模的扩大,双方或请援舅党,或借兵于他方,使土司仇杀不断由土司家族内部扩展到毗邻土司,各自矛盾与怨仇纠结错杂,使仇杀不断升级,土司争袭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仇杀或。如万历二十二年,石砫女土官覃氏行宣抚事,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羽集众数千,围杀覃氏,纵火焚烧公私庐舍八十余间,杀掠一空。又如广西恩城州壮族土官知州岑钦与洒城州土官岑应联合发兵攻占田州地,杀虏达2.6万。这些土司争袭引发的仇杀给当地土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土司争袭使的控制力加强。由于土司争袭的频繁发生,在解决争袭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承袭制度,规定承袭顺序、承袭要求,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奏扰禁袭”、“借兵助恶禁袭”、“婚娶禁袭”、“犯罪禁袭”等袭替制度,尽量减少由于承袭问题带来的土司地区社会不稳定,在规定制度的同时,对土司地区的控制力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土司争袭使土司地区改土归流。由于土司之间的争袭导致大规模的仇杀,影响土司地区社会稳定,清朝在妥善处理土司争袭问题后,在发生过土司争袭导致仇杀地区便停止土司职位承袭,收土司之印,废除土司制度,改为流官担任,直接把土司地区纳入的行政管理之中。如清末赵尔丰在西藏和四川交界的西康地区进行的改土归流。

明清时期土司承袭与争袭,是父子兄弟族人姻亲间的孙庞斗智。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共发生数百起,产生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究其产生的根源,长歌君认为在于土司制度本身的缺陷。

土司拥有土民及下属的生杀予夺大权(电视剧《奢香夫人》剧照)

土司所到之处,土民皆下跪迎接,土司出,其仪卫颇盛,土民见之,皆夹道伏。即有遣责诛杀,惴惴听命,莫敢违者。——《桑植县志·卷八》

明清时期土司制度赋予土司的特权高度集中是造成土司争袭的直接动力。在土司制度下,土司首领是当地的“土皇帝”,是一切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也是土民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拥有财政、行政、法律等方面的特权,甚至还拥有对土民及下属的生杀予夺大权,权力高度集中。对于土司家族的人来说,谁拥有土司职位便拥有了一切,种种特权的存在促成了争袭者争袭的最大动力。

明清时期土司承袭制度大多本身存在着继承人众多和无次序性或次序不明晰等两大弊端。

土司家族往往是盘踞一方的世家大族,如云南丽江木氏土司

由于土官乏嗣,其族中皆可继承,争执乃起。因无次序规定,故遇土官乏嗣,同室操戈。——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土司承袭制度承认土司家族的相对独立性和世袭权,由于绝大多数土司家族都是盘踞一方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豪强大族,嫡庶众多,支派纷纭,土司之间长期联姻导致支系错综复杂,给朝廷规定土司承袭次序带来极大的难度,甚至根本无法将承袭次序规定合理而无争论,所以明清时期土司承袭制度大多本身存在着继承人众多和无次序性或次序不明晰等两大弊端,这也是导致土司争袭时间频发的重要原因。

明代傲慢的流官(电视剧《奢香夫人》剧照)

土司袭职过程实际操作不当或纰漏也是导致土司争袭频发的又一原因。在土司袭职过程中,必须有兵部或吏部等相关部门的保结文书或印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流官的渎职或疏慢,或者流官的随意索贿,往往拖延时间不为土司袭职保结,导致一些土司甚至二三十年不得名正言顺的承袭职位,甚至发生流官勾结土司争袭的情况,更加助长和激发土司争袭的发生。

参考资料:

1. 张廷玉等,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允祹 (等) (纂) / 李春光 (校点) ,大清会典[Z]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年6月.

3. 清世祖实录(影印本)[Z]北京: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

《东周列国》24孙庞斗智.龙纪

《东周列国》24孙庞斗智.龙纪.扫描版 连环画



【孙庞斗智【宁学管鲍之交不学孙庞斗智】】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孙字开头的成语(孙字开头成语四个字) 下一篇:孙庞斗智是什么意思,孙庞斗智的故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