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矻矻”的“矻”字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呢?
朋友们好,今天来学习“孜孜矻矻”的“矻”字,它正确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呢?成语又怎么解释?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学习:
一、“矻”字怎么读?
读音为“kū”,同音字“枯”,部首为“石”,总笔画8,左右结构。
二、“矻”字基本字义:
kū ㄎㄨˉ
◎ 〔矻矻〕努力、勤劳的样子,如“终日矻矻”、“孜孜矻矻”。
三、“矻”字《康熙字典》:
四、“矻”字源演变:
矻的字源字形包括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秦系簡牘、說文小篆以及傳抄古文字。
五、“矻”字在古文献中的引用:
⑴ 孜孜矻矻,死而后已。——唐·韩愈 《争臣论》
⑵ 矻矻将心求净法,时时偷眼看春光。——唐·刘禹锡 《答乐天戏赠》
⑶ 簿领孜孜防黠吏,邱园矻矻访通民。——宋·杨亿 《次韵和十六兄先辈见寄》
⑷ 古圣著书,矻矻孳孳。——唐·贯休 《续姚梁公坐右铭》
六、成语“孜孜矻矻”解释:
孜孜矻矻 - zī zī kū kū:
解释:勤勉不懈的样子。出自唐·韩愈《争臣论》
孜孜矻矻 精益求精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村东地发现一个甲骨坑,编号为91花东H3,此坑共出土了1583片甲骨,其中带字的有689片(卜甲684片、卜骨5片)。此后经过漫长的发掘、提取、剥离、清洗、去锈、粘对、缀合、墨拓、照相、摹写刻辞、摹绘钻凿痕迹、释文并对疑难字新见字的说明与考释,借助刻辞内容分析卜辞性质,结合出土层位、钻凿形态,辨别甲骨的年代,并编制了甲骨文原形与隶定的部首索引、语词索引等。这项有条不紊的科学发掘与整理工作、审慎严谨的探索与研究工作、洋溢着参与者求实求真的治学思想与不废昼夜敬业精神的工作,于2002年完成,共占用刘一曼、曹定云等先生11年的光阴。
甲骨著录的经典范本
得益于上述努力,2003年12月,云南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收录全部花园庄东地甲骨文资料的著作《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拓本、摹本、照片、局部放大照片、释文、索引的形式刊布甲骨文,为研究者提供了清晰、完备、便利的资料,受到学界普遍赞誉。学者普遍认为,该著完全用考古学方法整理甲骨材料,特别重视公布与说明甲骨坑所在的地层关系,以及坑内甲骨相互间的叠压关系。用类型学原理对字体、行款、钻凿形态进行了分析归纳。另外,以拓本、摹本、照片三位一体的方式记录甲骨,是百年来甲骨著录的首创,并同时提供释文与索引,这种全面记录与方便读者使用的著录方法,已经成为甲骨著录的经典范本。另外,花东甲骨作为性质单纯的子卜辞,为界定非王卜辞提供了有力证据,扩大了研究视野,为研究商代家族形态提供了珍贵史料。编著者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考释了这批材料,如所作的释文、对钻凿形态的研究,以及前言在花东甲骨文的时代、字体、文例、性质、子的身份与地位等方面提出的看法,为日后各专题的进一步探讨打下了良好基础。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学界掀起研究花东甲骨文及相关问题的热潮。十多年来,花东甲骨成为甲骨学、商史研究的热门课题。据不完全统计,对花园庄东地甲骨做过研究并发表论著的学者达70余人,发表论文、著作多达160多篇(部),涉及文字考释、校勘、缀合、断代、语法、人物、制度、文例、历史、地理等方面内容。诸多年轻学人也选择以花园庄东地甲骨,作为自己迈入学术的起步之作。
修订本七大改进
由刘一曼、曹定云两位先生领衔的学术团队,在原书基础上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精益求精,于2016年11月推出《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修订本(云南出版社)。
相对于初版,修订本作了如下修订与改进。
其一,花东甲骨字体细小,有些文字曾被刮削,字迹模糊,肉眼难以辨清,编著者以近花甲之年整理这批资料,难免有偏差。修订本对初版中130个甲骨摹本进行局部修改,其中绝大多数是补充初版时漏摹的卜兆与序数,还有少量漏摹与摹错的文字。其二,对初版中的193片释文进行修改,多数是补充初版时漏释的兆序,少数是修改文中的标点与释文。其三,由于摹本、释文作了修改,故索引部分也随之进行修改、调整与补充。其四,增加了陶器图的器物顺序号。其五,对四张甲骨照片图版作了修改,即花东144左甲桥、花东247左甲、花东352右后甲、花东507,修正了其方向与位置。其六,花东甲骨出版后,学者进行了甲骨缀合工作,比如方稚松、姚萱、蒋玉斌、林宏明、莫伯峰等先生共缀合14组。修订本对这些缀合成果逐一进行核对,将其中可以紧密相缀的10组甲骨(6+532、275+517、332+534、358+386、395+548、428+561、432+553、433+434+529、513+519、521+531)重新进行拓片、摹本与释文。其七,花东甲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学界曾有“武丁前期说”与“武丁中后期说”之争。前者主要依据考古学的地层和陶器证据,后者主要依据卜辞内容的证据。有鉴于此,修订本对花东甲骨的出土情况进行补充说明,详细提供了16层甲骨中每一层甲骨堆积的具体叠压情况,以供研究甲骨埋藏状况的学者参考。
经过这次细致、科学的重新修订,初版时的一些瑕疵得以消除,又增加了相当分量的甲骨出土情况信息,校验了学界的缀合成果,甲骨摹本、释文、索引更为精确。这是古稀之年的两位先生不辞辛劳、孜孜矻矻、精益求精,奉献给学界的又一项精深厚重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孜孜矻矻"可不读"zī zī qǐ qǐ",那正确读音是什么?
夜深人静,案头一盏孤灯如豆。窗外虫鸣蛙叫,屋内笔走墨飞。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不正是描述了那些孜孜以求、矻矻不倦的学子们吗?然而,当我们朗诵这个成语时,是否曾犯过读音的错误?"孜孜矻矻",究竟该如何正确读音?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个成语背后的文字奥秘和文化底蕴。
"孜"字最早见于金文,由"子"和"攵"组成。"子"表示小孩,"攵"是手持棍棒的形状,合起来有教育之意。随着时间推移,小篆时期"孜"字的写法更加规整,楷书则基本定型为现在的样子。
"矻"字较为罕见,其甲骨文和金文形态难以考证。小篆中,"矻"由"石"和"力"组成,"石"为意符,"力"为声符。楷书中,"矻"字的写法与小篆相比变化不大,保留了"石"和"力"的结构特征。
"孜"的本义是勤勉、努力。引申义有专心、不懈等含义。常见组词有:孜孜不倦、孜孜以求。
"矻"的本义是用力推石,引申为勤奋努力的样子。
"孜孜矻矻"是一个连绵词,形容勤奋努力、专心致志的样子。例如:他孜孜矻矻地钻研新技术,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孜孜矻矻"一词,但其中蕴含的勤学精神与这个成语的意境不谋而合。诗人强调学问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正是"孜孜矻矻"精神的生动写照。
"孜孜矻矻"的正确读音是 zī zī kū kū。
"孜"(zī):同音字有"资"、"滋"。
"矻"(kū):同音字有"哭"、"枯"。
"孜"的部首是"子",结构为左右结构。
"矻"的部首是"石",结构为左右结构。
"孜孜矻矻"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勤奋、追求上进的传统美德。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精神更显珍贵。无论是学生备考、职场奋斗,还是科研攻关,都需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古人云:"张弓不可常弯,水缶不可常满。"适度的休息能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和学习。
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孜孜矻矻"这个成语,不仅教会我们正确的读音,更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保持专注和坚持,终会有所收获。正如那盏通宵的孤灯,虽微弱却坚韧,照亮了求知的道路。
让我们以"孜孜矻矻"的精神,在人生的长河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孜孜矻矻—矻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