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的故事;孝子的故事简短

更新:07-3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神关爱孝顺的人!历史上16个孝子的感人小故事

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古代二十四孝顺故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董永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了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槐荫改名为孝感,老师笔记《古代二十四孝顺故事》。

3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4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6

卧冰求鲤。一男子家中母亲生病,想喝鲤鱼汤,于是该男子大冬天的用身体暖化了冰求得了鲤鱼。

7

劝姑孝祖。在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8

在清朝,有一户姓吴的人家,家里有四兄弟,生活十分贫寒,父母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就都送到了有钱人家去当奴仆,他们个个勤奋节俭,不仅赎回了自己的卖身契,还都回到家中盖起了房子,娶了妻子,他们明白父母当时的不得已和苦心,就更加用心的奉养父母,兄弟四个轮番着接父母在家中住,而妻子们却觉得过于间隔长,就约定一天轮一家,并且共同奉养,子孙环绕膝下,老人得以享天伦之乐。

9

在清朝,有一户姓吴的人家,家里有四兄弟,生活十分贫寒,父母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就都送到了有钱人家去当奴仆,他们个个勤奋节俭,不仅赎回了自己的卖身契,还都回到家中盖起了房子,娶了妻子,他们明白父母当时的不得已和苦心,就更加用心的奉养父母,兄弟四个轮番着接父母在家中住,而妻子们却觉得过于间隔长,就约定一天轮一家,并且共同奉养,子孙环绕膝下,老人得以享天伦之乐。

10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

11

摘桃奉母,在寒冷的冬天他的母亲已经熬不过去了。临走前想吃桃子,那是他们家境贫寒怎么会有桃子。但是,他为了完成母亲最后的愿望跑去偷桃给母亲。最后还因此被抓到监狱里。

12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13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14

孔融让梨的故事,三岁就知道这样做,使我们学习的榜样。

15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16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是真的“一生为假”,还是忠孝两全?

“二十四孝”之首就是王祥的故事,两千年来,卧冰求鲤,至孝事后母,感动了无数的人,也教化了无数的人。

然而许多史学家们对王祥的评价却是两个极端,宋元以前的人极力赞美、歌颂他的孝道、德行;明清以后乃至近代的人则称王祥是汉魏“以孝治天下”,察举取仕“举孝廉”的“特殊时代产物”,现代学者卢弼更是称他“一生都是假”。

那么,真正的王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王祥出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宦世家,但到他父亲王融时家道已然中落,生母薛氏又早早死去,继母朱氏是典型的古代后母形象,对王祥极为不好,与其相反,王祥则对自己这位狠毒的继母极为孝顺。

王祥小时候,因为后母朱氏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怎么怎么不好,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整天让他打扫牛羊猪圈,王祥总是毫无怨言,干完活,就偷偷地读书学习。父母病了,他总是衣不解带地伺候,每次煎了药,他总是先尝一尝冷热,再端给父母。

王祥家有一棵柰子树,结了果实,后母就让王祥好好守着,不能让果子少了,王祥就每天坐在树下看着树上的果子。这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住柰子树大哭,祈求不要让风雨吹落了果子。

他这么做,不是害怕自己受继母的责骂,而是担心继母的吩咐自己没有做好,继母会伤心。

有一年冬天,朱氏病了,大夫说需要鲜活的鲤鱼来为继母补养身体,可是大冬天的,河里都封冻了,哪里来的鲤鱼呢?王祥跑遍街市也没有买到。担忧焦急的王祥拿着䦆头跑到河边,想砸开冰捞鱼,但是冰冻得实在太厚了,王祥用尽力气,也砸不开。

他急中生智,脱掉衣服躺在冰面上,试图用自己的身体把冰暖化。天上的神仙被王祥的孝心感动,果然让河面化开一个洞,好几条鲜活肥美的鲤鱼从洞里蹦上来,王祥赶紧把鱼装进竹篮。回到家,王祥用新鲜的鲤鱼炖了汤喂给病重的继母喝。

几天以后,朱氏的病居然好了,但是她并没有被王祥的孝心感动,却认为大冬天的王祥能弄到活鲤鱼,此人必定不凡,她怕王祥将来会超越自己亲生的儿子王览,居然起了害死王祥的心。

这天夜里,朱氏拿着菜刀来到王祥的房里,冲着床上的王祥砍了过去。她料想不到的是王祥出去上厕所了,她只砍在了空被子上。这时,王祥回来看到继母手里的菜刀,立即明白了,他跪在朱氏的面前痛苦流涕,说母亲想把他杀死,那是因为自己不孝,所以请求母亲杀了他,以消解母亲对自己的怨恨。

朱氏听了,不由得很惭愧,觉得自己的做法实在是太过分了,从此以后她对王祥改变了看法,对他像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王祥便带着继母朱氏和弟弟到庐江边隐居。因为孝名在外,官府屡次征召王祥去做官,王祥一直不肯前去,在家专心侍奉母亲。据说,朱氏去世时,悲痛万分的王祥要靠拄着拐杖才能站立起来。

三国时期,曹操平定了北方,建立了魏国,徐州刺史吕虔召王祥去担任别驾,王祥坚辞不去,弟弟王览极力劝说,并为他准备好了车马,王祥无奈,只得去徐州上任。当时的徐州盗寇横行,百姓深受其害,王祥到任后立即率领士兵讨伐,他指挥有方,身先士卒,盗寇很快被一一击破、清扫,州内平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当时民间的歌谣唱道:“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有能力,有德行,走向仕途后,很快步步高升。曹魏正元元年(254年),王祥因拥立曹丕的孙子高贵乡公曹髦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后来,又被曹髦任命为三老,以帝师的身份面南而坐,向皇帝传授施行仁政的要领,而曹髦则坐在对过,面朝北方。古代以北为尊,皇帝都是坐北面南,曹髦却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王祥,可见对其的尊重,以及王祥的地位之尊崇了。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不满司马氏独揽朝政大权,把自己当作傀儡,率领宫里的太监奴仆去讨伐司马昭,这当然就是以卵击石,曹髦被,朝臣们都为之哀悼,王祥更是嚎啕大哭,说:“这都是老臣的罪过啊!”

正是这次大哭,让众朝臣都被王祥的忠心感动,王祥的名气更大了。司马昭立了曹奂即位,当然大权更加牢牢的掌握在了司马氏的手里。只是司马昭并没有因王祥对曹髦的忠心忌恨于他,反而给他升了官。

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很快被晋封为晋王,《晋书》记载:大臣荀顗对王祥说:“相王尊重,何候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意思是司马昭如今地位尊贵,何候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了,今天我们见了他,也要行跪拜之礼啊。

王祥说:“相国的身份固然尊贵,但仍是魏的宰相。我们也是魏的三公,公与王只差了一个等级,上朝时我们也是同班而列,哪有天下的三公动不动就去跪拜的道理,这样有损于晋王的品德,君子爱护一个人就应该按礼行事,我是不会去拜他的。”

王祥的言下之意是要拜你拜,我是不拜。果然,见到司马昭,荀顗立即下拜,王祥只是恭恭敬敬地作揖施礼。也不知是王祥的意思司马昭心领神会,还是假惺惺,他过来拉着王祥的手说;“今日我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

正因为王祥时时事事“按礼行事”,他的名声越来越好,官也越做越大,无论谁掌权都非常的倚重于他。

晋代魏以后,王祥曾多次以年老请求辞职,晋武帝司马炎却坚决不许。但是王祥坚决要求辞官回归故里,司马炎无奈只得同意。但在他辞官之前又给他加封爵禄,让他以睢陵公的身份退休,地位在三司之上,并赐给他几案手杖,车马宅邸,银钱绢帛许多,甚至将宫中伺候皇上的六名舍人赐予王祥。司马炎还下诏说自己若有国事不决,随时要去王府请教王祥,而不是要王祥去宫中觐见。

唐朝大诗人贺知章辞官时的阵仗常被人津津乐道,但是和王祥比起来,也只能说小巫见大巫了。

那么问题来了,终身以“忠孝准则”要求自己的王祥,又是为何在司马氏代魏后,仍在晋朝做官,甚至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程度,“忠臣不事二主”,王祥到底是忠臣,还是只知追求高官厚禄的伪君子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定义忠孝的。王祥在留给儿子的遗嘱中说他死后要一切从俭,万不可举办奢华的葬礼,再就是他要求儿孙们不要因过于悲伤而有损于自己的身体。在这里他说古代一个叫高柴的人死了父母,泣血三年,孔子认为这时愚蠢的行为;闵子谦那么孝顺,父母死后只是用弹琴来表达哀痛,来了客人,他就脱掉孝服出去会见,孔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孝。

同样的道理,孔子身为鲁国人,却周游列国,试图找到一个能接受他的仁政的国君,然后他就在那个国家做官,推行他的仁政。孔子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对鲁国不忠,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苍生。

《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对在日本的留学生们说:“爱国,爱的是我们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土地和,而不是的帝国。”

所以,王祥的行为和孔子、陈独秀等是一样的,身为一个读书人,要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士,要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忠诚的是国家的,而不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者,王祥做到了,他的后世子孙,也谨记他的家风教诲,王导扶持东晋王朝,保证了半壁江山中的百姓免遭战乱之苦近百年

也正是因为王祥生前的榜样和死后留下的遗言,才能让王氏家族兴旺近百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水云初静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孝子

孝道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则以孝为根本。

然而时至今日却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孝子,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孝感动天的故事。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哦。

十、行佣供母——江革

人物简介: 江革(?~535年),字休映,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南朝梁大臣。

年少孤贫,读书不倦。南齐时期,候补国子生,通过人才选拔考试,得到吏部尚书谢朓看重。南梁建立,担任御史中丞。出任广陵太守,跟随豫章王镇守彭城。受到北魏攻击,兵败被俘。辗转回到建康,累迁都官尚书、度支尚书、吴郡太守,以光禄大夫致仕。为官清廉,家徒四壁。 大同元年,去世,谥号为强,著有文集二十卷。

故事: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 少年丧父的江革,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劝他,还想让他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救灾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养,放他一马。

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为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轮为盗贼。

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九、刻木事亲 ——丁兰

人物简介: 丁兰为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村(古代称“小张桥”)人,自汉宣帝御封丁兰为中大夫始,改据明版《丰县志》载:丁兰,河南陈州人,后寓居丰县东十里(今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早丧父,事母至孝。及母丧,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表壳积极意所在,也是丁兰孝道核心思想。丁兰刻木事亲由来已久,现在无锡、丰县、杭州、襄樊、临澧、马鞍山、巍山、莆田、潘溪、洛南、兴平、修武、固始、沁阳这些地方都流传着丁兰尽孝的传说。    

故事: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寓居湖北宜城。丁兰年幼父去世,母因此忧伤成疾,不久病亡。丁兰父母俱亡,伶仃孤苦,幸赖族人抚养,才逐渐长大成人。

丁兰成人后,念父母恩深无以为报,终日思亲,一刻难忘,便请来木工,刻父母之像奉之案间,供奉,饮食必荐,出入必面,事死如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丁兰的妻子遵循丈夫的叮咛和教诲,在祭祀父母时倒还恭谨,事久了,便当成儿戏一般。听人说:凡属草木之灵,享受人间香火既久,则精气俱全,以针刺之,当能有血。丁兰的妻子于是带着好奇心,趁丁兰外出,竟用针刺父母的木像。不料,木像被刺处竟流出血来,与生人无异。一时惊惧不已,不敢复刺。丁兰外出归来,到像前禀告,木像见了丁兰,忽然眼中流泪不止,面呈痛苦之状。丁兰大骇,乃问其妻,其妻不肯实言,丁兰再三盘问,方知事情,丁兰十分愤怒,痛责其妻,并把其妻逐出门去。

八、戏彩娱亲——老莱子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

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群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故事: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对父母体贴入微。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其实那时的老莱子也年过70了。

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彩娱亲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七、卖身葬父 ——董永

董永,东汉时期高昌侯。据历代县志及《大清一统志》所记,均载为乐安县人;《搜神记》记载董永是千乘人。

另有传说董永西汉时出生在东台市西溪镇的董家舍。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稍长,下田劳动,赡养父亲。因家贫经常帮人做工谋生。

农活忙时,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 后来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在返回偿债途中,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六、鹿乳奉亲——郯子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相传为少皞后裔。鲁昭公十七年(前525),朝鲁,鲁大夫昭子问以少皞氏以鸟名作官名之故。他详言黄帝以云作官名,炎帝以火作官名,共工氏以水作官名,大皞氏以龙作官名。少皞氏立国时,凤鸟适至,故以鸟名作官名。后来才用人事作官名。孔子闻其事,向他问学。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 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五、芦衣顺母——闵损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范(今河南范县)人,孔丘(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

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公元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子闵子骞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故事:闵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

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叫闵损来推车子,那芦花衣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可怜的闵损冻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亲起初很生气,以为闵损做事潦草敷衍。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闵损一个不小心,把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闵损父亲立即写了一纸休书逐后妻!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眼看父亲不肯饶恕继母,闵损跪求父亲恳求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闵损又敬又爱,处处待闵损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

四、百里负米——仲由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故事: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仲由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百辆马车跟随,每年给他的俸禄有万钟之多。仲由所吃的饭菜也非常的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仲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变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叹。他是多么希望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够重现,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远无法回到他身边,给他尽孝的机会了。仲由思亲孝亲之心,没有随着父母的过世和他自己今日的显达而丝毫淡漠,对父母始终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赞叹仲由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在孔门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门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仲由百里负米的孝行也垂范于后世,成了千古美谈。

三、啮指痛心——曾参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二十四孝》中记载了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少年时家贫,曾参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二、亲尝汤药——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三代皇帝(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刘弘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

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汉文帝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局面。

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一、孝感动天——舜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轩辕黄帝八世孙,华夏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

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故事: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子的故事;孝子的故事简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孜孜矻矻—矻矻 下一篇:孝心小故事;孝心小故事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