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让孝道蔚然成风!来听听十大孝子的动人故事~
“百善孝为先”
从古时候起,孝老爱亲
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国人传扬至今
孝感,中国孝文化之乡
在这座因东汉董永卖身葬父而得名的城市
孝道之风,沿袭千年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打动人心的孝子故事
10月10日晚
2019中国·孝感孝文化旅游节
在孝感市文化中心大剧场开幕
开幕式上
第十届“十大孝子””获表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了解他们的动人故事~~~
沈飞:用二十多年的坚守浇灌着孝德之花
沈飞:男,43岁,他的父亲现已81岁高龄,前后中风6次,双腿瘫痪,严重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20多年来,他给老人喂饭、擦身、晒洗、帮排便。
为了使父亲通便,沈飞就从饮食和药物上入手。每天都做些柔软易消化的菜。由于父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每天最头痛的是给父亲喂药,老人家总是不吃药,每次就像哄小孩子一样,变着花样“哄着”,才肯吃药。到现在,也只有沈飞才能“哄得住”老人。晚上他总是和衣而眠,因为他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发生。每天早上到菜场买菜后,还要变着法地做适合父母吃的早点,下班后又急匆匆赶回家做饭。有时,两个老人都病倒在家,都要靠沈飞一个人照顾。父亲经常将大小便排在裤子里、轮椅上,沈飞都不厌其烦地将父亲衣裤脱下清洗,然后换上干净的衣裤。父亲床上的床单、被套经常换洗。
淳朴农妇罗秀梅:孝心养得百岁老
罗秀梅:女,72岁,云梦县下辛店镇张台村村民。1965年结婚时,公公已去世5年。她和婆婆一起辛勤劳动挣工分,将年幼的3个弟弟妹妹拉扯大,操持他们成家立业。她开荒种菜,各种时令蔬菜尽早种、抢先熟。还经常购买鱼、猪肉和豆制品相搭配做菜。每一次开饭,老人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夏天烧凉茶、熬绿豆汤供老人饮用。由于饮食调和、有规律,老人的气管炎好了,血压不高了,感冒咳嗽也很少。老人两次摔伤,及时治疗,精心伺候老人的吃喝、梳洗和大小便,不嫌脏、不怕累。面对老人的唠叨,总能够体恤、忍让,从不把老人的过失放在心上。罗秀梅以老人的长寿为荣,细心照料老人饮食起居。百岁高龄的邓贤务老人如今五世同堂。
陈想生:安装监控防母亲在家出意外
陈想生:男,54岁,是应城二中的一名数学老师。
二十多年如一日,陈老师毫无怨言悉心照料父母,平时陪吃陪住,住院陪护。母亲患有精神抑郁症,发病期间,精神亢奋,胡言乱语,大小便失禁,他更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精心侍奉。为方便照看母亲,特意在母亲的房间里安装了电子摄像头,绑定在手机上,可以24小时看到母亲在家的活动情况,一有意外,及时赶回。父亲身患癌症,他不顾白天上班劳累,晚上赶到医院陪护,一直坚持到父亲去世。母亲身患多种疾病每年住院5、6次,医药费自付部分2万多元和父亲去世的安葬费都是他承担的。母亲过早挑食,他每天起早床到街上买回母亲喜爱的早点。有时母亲想吃稀饭,他就早起,煮好让母亲吃。平时他还为母亲洗澡、梳头、剪头发,洗衣服、晒被褥,陪母亲聊天,收看楚剧、黄梅戏。
梅巧兰:负债为公婆治病
梅巧兰,女,36岁,是一名幼儿园老师。2007年,梅巧兰婚后仅一年,婆婆患肺癌晚期,卧床两年的时间里,她从饮食上调理,从心理上疏导,激励婆婆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婆婆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极速恶化。为了给婆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负债三万元。
婆婆去世后不久,公公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用胃管给公公灌注流食,坚持每天帮公公翻身、擦洗身子、倒屎倒尿,坚持给公公按摩,保持老人的血脉通畅,亲自为公公理发、剃胡子、剪指甲。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瘫痪几年的公公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并且病情逐渐好转。在公婆患病期间,为减轻家庭负担,丈夫外出务工,梅巧兰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照料患病在床的公婆。
黄远珍:用乐观和坚强撑起特殊的家
黄远珍:女,63岁,1978年,黄远珍从四川省蓬溪县远嫁到孝南区毛陈镇焦湖社区唐家下湾,和村民唐友发结为夫妻。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丈夫唐友发自幼智障且体弱多病,家里还有一个严重智障的小叔子和四个小姑子,最小的才6岁。黄远珍的到来,无疑是给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一转眼41年过去了。这些年,小姑子们都出了嫁,自己的三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家里又遭遇了新的变故:顶梁柱公公病逝,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已是花甲之年的黄远珍用她的乐观和坚强撑起了这个家。83岁的婆婆一个疏忽就会走失,她每次都及时找回。为了照顾家人,她从未出远门,极少走亲戚。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和女儿都孝顺善良,家人说没有她这个家就完了,村民说她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女人。
雷向东:他忠孝两全当
雷向东,男,45岁,大悟县国家税务总局大悟县税务局办公室副。
2014年初,雷向东的父亲确诊为右脑大面积脑瘫、小脑部分严重钙化,还伴有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转回家中护理。父亲每顿的饮食都是靠胃管用针筒慢慢打进去。为了父亲能好受一些,在咨询过医生后,雷向东为父亲拔掉了胃管,每餐改由自己用小勺一点一点喂食。父亲整日卧床,肠胃功能差容易便秘,无法正常排便,他每天都会亲自动手,为父亲排便。每天为父亲擦洗几次,扑上爽身粉。5年来,他父亲身上没有一块因长期卧床而出现褥疮。
黄嫘:她是公婆的小棉袄
34岁的黄嫘是湖南人,工作于孝感市监委。为支持丈夫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她来到了孝感;因丈夫工作性质特殊,常年不在家,她扛起了照料家庭的重担。婆婆患有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她把婆婆接到孝感同住。婆婆发病时坐卧不宁,为了专心照顾婆婆,她忍痛将不到两岁的女儿送去托幼班。她待婆婆真心实意,婆婆逢人便骄傲地说:“我的儿媳就是我的小闺女、小棉袄!”担心婆婆太孤单,她又把公公接到孝感,让两位老人能相互陪伴。担心公婆远离家乡,难以融入新环境,她主动联系邻居,一家家走访,请邻居们平时能带着公婆熟悉环境,参加小区里的老年活动……在她的细心照顾下,公婆过上了三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生活,日子过得充实、愉快、幸福。
余祥炳:孝心情深一家亲
余祥炳:男,是安陆市第八届委员,他的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排行老二,母亲程启绍今年74岁,七八年前检查出患有高血压、脑梗塞,为方便照顾父母,他特意在自家附近的府城明珠小区购置了一套房子给父母居住。
2015年5月16日,正值公司的生意旺季,母亲突发脑梗塞,陷入昏迷不能说话,他接到消息后直接扔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赶到母亲住处,将她送往普爱医院,因为救治及时,母亲终于醒了过来。
母亲住院期间,主动承担了大部分护理事宜给老人喂饭、按摩、擦洗,无不亲力亲为。母亲出院后的第二天,兄弟姐妹都各有困难,他便主动承担了母亲的赡养事宜,此后每年清明节后,他都会送母亲去医院定期住院治疗。
他为家乡出资修路、“六一”儿童节个人捐赠1万元、号召商会会员捐款共计20余万元、优先招收贫困户在公司就业……
李彩霞:孝敬公婆撑起幸福一家
李彩霞:女,38岁,是临空经济区闵集小学老师。2014年,她的公公经医生诊断为恶性淋巴癌,她每天精心呵护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他,从不嫌麻烦,每到吃饭前把围裙带上,吃过后再摘下来。
2019年,婆婆又突发脑梗。经过精心护理,不断治疗,婆婆能进行简短的交流,尽管吐字不清,但李老师每天还是和她话话家常,以宽慰老人,每天不同的食品搭配,一天三餐,定时定量。每天搀扶着婆婆在床上坐一会,这一坐就是十几分钟,没等坐稳就又得躺下去。
多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不厌其烦地陪着公婆住院看病、伺候老人的生活。
楚登峰:永葆孝亲敬老的初心
楚登峰:男,44岁,是孝感市退役事务局干部,也是一名退伍。
2004年底,他的母亲患上了尿毒症,面对身染重疾的母亲,他精心侍奉,挑选最新鲜精良的食物给母亲做饭,贷款借钱买了一间适合母亲养病的房子。他的母亲每周2-3次到孝感市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他用电动车载过去,做完了再接回来,风雨无阻。母亲去世后,他把母亲崭新的未穿过的衣物,随精准扶贫队员一起亲手送到精准扶贫困难群众家里、手中。在生活中,他除了对母亲尽孝,也去到农村福利院、贫困农户家中,积极参加“慈善一日捐”,为困难群体伸出援手。2010年,岳母结石,岳父胆囊住院期间,他始终不离不弃,守侯在病床前,尽到一个做女婿的孝心,直到病好出院为止。生活中,他尽心尽力帮他们处理家务。
人人都是父母生
天高地厚养育恩
行孝立德是根本
孝子故事伴我行
……
孝感十大孝子
他们用真情赢得群众赞誉
用坚守传承孝道家风
今天,请将掌声给他们~
你知道二十四孝中有几个孝父故事吗?个个感天动地
今天(6月16日)是父亲节,是儿女表达对父亲感恩和孝敬之情的节日。中国历来是重视孝道的国家,而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孝故事。
你知道在“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几个专门讲“孝父”的吗?
笔者梳理了下,在二十四个故事中有5个是专门讲“孝父”的。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重温这5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述故事中的做法虽然已经过时,也不可取,但其中传导的孝道文化和精神是永远不过时的。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晚辈们永远不要弃根忘本!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参考资料:二十四孝故事。图片来自网络)
【孝顺的故事【名人孝顺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