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
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的一位青年,一次,他刺杀秦始皇未成,就只身一人逃亡到了下邳。
一天清晨,张良在汜水桥头遇见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故意把一只鞋子踢到桥下,然后用命令的口吻对张良说:“喂,小子,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见老人年岁已高,出于礼貌,就走下桥捡来鞋子递给了老人。张良原以为老人会感谢他,谁知老人翘起了一只脚,又得寸进尺地对张良说:“喂,小子,再给我把鞋穿上啊!”
张良心里十分不快,可转念一想:自己已经帮了老人的忙索性帮到底吧!于是,他又按照老人的要求做了。
张良给老人穿好了鞋,老人冲他微微一笑,理理衣衫,一句话也不讲,就扬长而去了。张良觉得这位古怪的老人一定有些来历,就悄悄跟着他,一起走了一里多路。忽然,老人回身对张良说:“孺子可教啊!”说罢,老人与张良约定,五天后的黎明,两人在氾水桥相见。
第五天黎明时分,天刚蒙蒙亮,张良穿好衣衫,赶到氾水桥赴约。谁知老人已先他而来了,正气恼地守候在桥头。老人责备张良道:“年轻人,怎么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起床,匆匆赶到桥边。可他发现,老人已经守在桥头等候他多时了。张良的心里羞愧万分,红着脸请求老人原谅。老人拍着他的肩膀,嘱告他:“你回去吧,五天以后再来,可千万不能再迟到啊!”
这一次,张良丝毫不敢怠慢,赴约那天,他一整夜都呆在桥上等候老人。三更时分,老人赶来了。他见张良这次表现得很好,就从怀里拿出一本兵书,郑重地递给张良说:“我叫黄石公,这本兵书是我珍藏多年的《太公兵法》,其中讲的是当年姜太公辅周灭商时用兵的谋略,你好好读它,将来会有用的!”
张良接了兵书,如获至宝。从此,他不忘黄石公的教诲,潜心学习,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谋略家。
到底是“孺子可教”还是“孺子不可教”?
有时候,当长辈教育孩子,孩子能够听从长辈教导,长辈就会夸孩子“孺子可教也”;有时候,当长辈教育孩子,孩子怎么都不听从教导,依旧我行我素时,长辈就会叹息:“孺子不可教也”。如果听过这两句话的人,大概会非常疑惑:孺子指的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可教也”还是“不可教也”?
孺子可教,意思是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来一般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张良替老人穿鞋
说的是西汉名臣张良,在还没成名时,有一天正在下邳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了一个穿着简陋的老人家。老人家来到张良面前,将自己的一个鞋子丢到了桥下,还对张良说:“喂!快去帮我把鞋子捡起来”。张良很生气,本来想打人了,但是看到老人家年纪很大了,就忍住了,不仅去桥下将鞋子捡了回来,还毕恭毕敬地帮老人给穿上了。
老人穿了鞋之后,笑了笑就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一直注视着老人离去的背影。老人走了里许路,又转身回来,对着张良说:“孺子可教矣”,然后就让张良跟着他学习。后来又经过了一番考验,老人见张良确实是个可造之材,于是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让张良好好钻研。后来张良果然学有所成,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帮助建立了汉朝。
留候张良(影视剧形象)
孺子不可教很多人往往会跟朽木不可雕连用。朽木不可雕出自春秋时期孔子之口,记载在《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说的是孔子有一个叫做宰予的弟子,为人机敏,很受孔子喜爱,但是却有一个懒惰的毛病。一次白天没去学堂上课,孔子叫人去找,发现是在自家呼呼大睡。孔子听到后大发雷霆,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直呼: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宰予
可能因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而有人经常会将“孺子”跟“儒子”搞混,朽木不可雕跟孺子不可教意思又相近,后世有人把这两个组合成一句,误传为孔子所说。实际上孔子并没有说过孺子不可教这个说法,多为后人误传。
由此可见,孺子可教是有其历史典故的,而孺子不可教是由孺子可教引申而来的,代表相反的意思。孺子是年轻人的意思,有时候可能有人会误认为是“儒子”。孺子可教和孺子不可教指的是这个年轻人可堪造就或者不可堪造就,需要根据语境使用。所以,这就跟说一个东西好吃还是不好吃一样,只是代表观点不同,但都是正确的说法。
【孺子可教的意思-孺子可教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