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至如归—宾至如归的感觉

更新:08-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宾至如归 | 左传拾趣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桃之夭夭

前542年夏,鲁襄公去世。当月,郑国执政大夫子产陪同郑简公前往晋国朝见盟主,晋平公因鲁国的事情而未及时接见郑简公一行。子产见郑君受冷落,便让人毁掉所住宾馆的围墙,将车马安置进院内。晋国大夫士文伯(士匄)前往指责,说:"敝国因刑法不严,以致国内盗贼充斥,为了方便诸侯前来朝见寡君,所以让人修缮客人所居馆所,高开其门,厚筑其墙,以使宾客无忧。现在先生毁坏围墙,就算您的随从能够加强防备警戒,其他宾客又该如何呢?晋国忝为盟主,因此尽量修缮庭院、加固围墙,以待来宾。如果您都给毁了,如何满足晋国接待宾客之需呢?我寡君特派我前来问个明白。"

子产回答说:

"郑国小而偏远,地居大国之间,随时被大国责求贡赋,所以不敢安居,尽力收集贡品前来进献。此次恰逢盟主事忙,未得接见,且未获指令,不知何时能够朝见。因此,我们既不敢擅自将贡品送至晋国府库,又不敢让物品暴露于野外。如果擅自送入府库,就成了贵国的物资,但却没有经过必要的程序,所以不敢送入。暴露在外,又恐气候潮热货物损毁,以加重郑国的过失。我听说晋文公为盟主时,晋国宫廷敝陋,也没有什么亭台楼阁,但是接待诸侯所用的馆舍却宽敞气派,有如晋君的宫室。客馆之内建有库房,道路及时得到修整,工匠不时粉刷墙壁。每当有宾客光临,就在庭院中设置火堆,安排人员加强巡逻。宾客的车马有地方安置,随从的工作有人替代,车辆会用帷布遮盖,仆从各执其事。诸侯的官员们依次陈列展示所带来的物品,来的人都获得及时接见,没有宾客被无故滞留,也没有该办的事情积压未办,效率极高。诸侯各国同忧共乐,一旦有事盟主则出面安抚,诸侯有不知处理的,盟主负责指导,诸侯有困难,盟主负责救助。凡来晋国朝见的,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哪里还会担心发生什么灾患呢?既不害怕会有盗贼,也不担心气候干湿。到了今天,晋国建起了绵延数里的铜鞮离宫,而前来朝见的诸侯却住进了奴仆的房子,大门进不了车子,车子总不能越墙进来吧?现在晋国盗贼横行,天灾疫病无时。前来朝见的宾客不知何时获得接见,连个准确的指令也没有。如果不把墙拆了让车子进来,没有地方可以贮藏货品,又会加重郑国的过失。我想就此请教:贵国给郑国的指令到底是什么?虽然鲁国有丧君之事,郑国难道就安然无事。如果得以完成进贡,我会将围墙修好再离开,晋君接受我国朝见,这是晋君的恩惠,修墙一事又岂敢有劳贵国!"

士匄将子产所言带回复命。晋国正卿赵武说:"子产所言是实。这是晋国无德,以仆隶的房子来让接待诸侯,这是我的过失。"于是再派士匄前去致歉谢罪。晋平公随后接见郑简公,并且特意提升礼遇规格,好好招待了一番,再以厚礼相赠,然后才送他们回国。郑简公一行离开之后,晋国大兴土木,新修诸侯专用馆所,以备来者之用。

晋大夫叔向说:"辞令就象这样不可废弃啊!子产善于辞令,诸侯都因此受益。《诗经》上说"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意思恰当的言辞能够使民众和谐安定,子产一定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前542年,卫襄公访问楚国。此时距弭兵盟会不过四年,晋、楚同为诸侯盟主,各诸侯国需同时朝见晋、楚两国,卫襄公此行当是履行朝见盟主的义务。

随同卫侯出访的是卫国的卿大夫北宫文子(又名北宫佗),他在与楚国令尹公子围见过面之后,回去对卫侯说:"我看令尹举止之间以楚君自居,恐怕是心怀异志。不过就算他能够得志,也难以善终。《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想要善终是很困难的,令尹恐将不免于祸。"卫侯说:"你怎么知道呢?"北宫文子回答说:"《诗经》上说:"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没有威仪,百姓则无所效法。一个百姓不能效法之人而居于百姓之上,是不能得到善终的。"卫侯说:"好得好啊!那么,什么是威仪呢?"北宫文答道:

"具有威严而使人害怕叫做威,具有仪表而使人效仿叫做仪。国君有国君的威仪,他的臣子敬畏而且爱戴他,以他为准则而且效仿他,所以他能够保有他的国家,好的名声世代相传。臣子有臣子的威仪,他的下属敬畏且爱戴他,所以他能够保住官职,保护家族,使家族和睦。顺次以下,人人都是如此,所以上上下下都能够相互维持巩固。《卫诗》有云"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思就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各有威仪。《周诗》说"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意思是指朋友之道应互相以威仪教导。《周书》列举文王的德行,说"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就是说各国对文王要么敬畏、要么爱戴。古诗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就是以上天为准则而效仿之。当年商纣王囚禁文王长达七年之久,其他诸侯都跟着文王一起去坐牢,纣王畏于文王之德而将其放归,可见文王广受爱戴的程度。文王两次讨伐崇国,当第二次兵临城下,崇国就主动臣服了,然后蛮夷各族相继望风归服,可见文王受人敬畏的程度。文王的功德事迹,全天下都传诵歌舞,都以之为准则。所以文王的事迹至今为人所效仿,这就是有威仪。所以说,君子在其位则使人敬畏,施恩则让人爱戴,进退有度,应对可为准则,容貌举止值得观赏,行事可为准则,德行可供效法,音声气度使人高兴。君子的行为动作有模有样,说话有理有节,以此面对下属,这就称之为有威仪。"

上一篇: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国学经典启蒙」成语故事《宾至如归》用法词义出处经典故事

宾至如归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动动您勤劳勇敢的手指长按三秒点赞、关注我们、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您的小小关注、点赞、转发是我们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典故学习:宾至如归

成语意思:宾客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名篇《子产坏晋馆垣》。“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意思是: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不怕有人偷盗,也不用担心干燥潮湿。

典故概要:公元前542年,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使晋国,可是晋平公迟迟不肯接见,以各种理由搪塞。子产又一次感到大国的傲慢无礼,于是想出了一个出奇对策。

他命人把入驻的晋国驿馆的围墙拆掉,让拉着贡品的马车使驶入馆驿。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大怒,立即派大夫士文伯去见子产。士文伯怒气冲冲责问子产,为何要拆掉馆驿围墙?

子产镇定回答说:“郑国是小国,向大国进献贡品。我们从郑国各个地方搜罗财物,偏又遇上贵国国君没空,不知何时才能接见我们。如果让这些则物受暴晒、受潮、发霉、被虫蛀蚀,那就对不起郑国子民,也对不起晋国国君。这些物品如果不如数交上,我的心里会不安宁的。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己住在低矮的小房子里,而接待宾客的馆驿却造得高大气派。诸侯宾客到达时,热情接待,从不怠慢。宾客们每次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从来不担心有盗贼。现在则正相反,如果能让我们奉上贡品,不让它们有一点儿损坏,我们愿意把围墙重新修好。”

士文伯听了子产一席话,不停地点头称是。晋平公也感到理亏,立即安排接见。礼仪也非常周到,并给了郑国使者丰富的赠品。

拆围墙的举动看似荒唐,实际上也是出于无奈。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引起大国重视,就得有点出奇举动。子产在这一点上是聪明的。

发散思维:宾至如归广泛应用生活社交之重,甚至成为了一个敬语。招待一方的接待原则就是宾至如归,给客人以家的感觉。而宾客答谢也常常用这个词表示对接待的满意,令自己宾至如归,回家一样。

【宾至如归—宾至如归的感觉】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宾客迎门—宾客迎门打一动物 下一篇:宿将旧卒(宿将旧卒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