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是什么意思,寓教于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更新:08-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寓教于乐”

【研究心得】

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手段,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引发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革:从以教育为主导到以学习为主导,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对面教育到远距离教育,从单独学科知识到整合性知识,从对知识的掌握到反思性学习,从严谨的说教到愉悦的求知。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寓教于乐”,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寓教于乐”的基本含义是“乐学”,是一种使教育活动成为充满精神享受的过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利用超时空泛在化的网络手段,对综合了多种知觉、认知体验的多媒体工具加以运用,为学习者提供泛在学习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涉及智力、感官、情感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者在快乐探索过程中不断追求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教育活力,实现教育的人本主义回归。

情境创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建构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技能、习得经验。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在被动接受过程中通过机械孤立的记忆掌握知识,忽视了学习过程中自我意义的建构。信息技术支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教育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由“课堂讲授——学生听课、笔记、复习——考试、检查”转变为“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协商讨论——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习不再表现为单一的行为,而是多元变化的情境创设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发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构建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探索未知的学习领域,唤起好奇心和乐趣,激发灵感和想象力。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意义建构,使学习者不断发展自身的适应力和接受能力,提高组织力,潜在地获取创造力。

时空泛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个体的优势潜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可能适应每个学习者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与知识基础,只有发挥教育的主体性功能,充分满足个体需求,使教育的个性化得以真正实现,学习的兴趣才可能发生,有效学习才能自然地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以不同的内容、形式、风格与途径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时空,学习者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兴趣与天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安排,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进度,通过自觉地建构自我认知体系并积极内化,获得知识技能。此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被终身学习、灵活性、自觉意识的理念所塑造,学习不再仅仅与掌握知识相关,更重要的是在变化的社会中使人们产生学习兴趣,享受学习过程,知道如何学习并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经验感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体验性学习

一般来说,人类有许多不同层次的认知,最深刻的认知通常发生在个体对某事有恰当的体验时,这种认知以一种可感知的、生动的、隐性的形式在个体内心编码,成为个体完整精神结构的一部分,在适当的时候转化为知识、技能、价值、情感,使个体精神逐步趋于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通常包含着不寻常的经验,它会为学习者带来丰富的、沉浸式的、难忘的个人体验,在这种体验中,认知和情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思想和身体共同运行,学习成为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目前,各种数字艺术体验展、数字3D影视展、VR虚拟现实体验等项目日益增多,它们为学习者提供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场景,使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虚拟的景象,带给学习者感官上的冲击。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用一种直接与感性的方法,理解所经历的以及相关的知识,将乐趣变成学习的组成部分,丰富自身阅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与生活、体验与成长的统一。

情感互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在同伴间或一定群体范围内开展的学习活动,也被称为团队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少有机会与同行进行跨时空的交流,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突破时空的界限,进入全球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这种数字化、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支持所有学习者通过竞争、协同、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共享的方式,在交互的学习中习得易迁移、情境性的内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是学习的参与者,都是他人的协助者,学习者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学习者互动需求,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获取来自社会的情感支持,在交互的环境中体会社会多元化,激发学习兴趣,携手适应未来。

思维开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非线性学习

线性学习是指学习者沿着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轨道进行学习,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以线性学习方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以超文本超媒体的方式突破了线性学习模式局限,学习者依靠信息技术,检索可借鉴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相关的信息节点,节点之间形成文本的立体网络,表现为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也可以是其中几项的组合体。学习者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从任意一点进入学习内容,并从一个内容跳跃到另一个内容,根据兴趣灵活掌握多方面知识。非线性学习的发散性特点,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形成积极美好的情绪体验,为学习者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资源、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开拓思路。

(作者:李桂霞,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负责人、哈尔滨学院副研究员)

谁主管谁普法 谁执法谁普法

最近,沾益县由县级带领5个检查组,对全县11个乡(镇、街道)和21个重点执法部门及企业开展“六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该县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结合实际开展“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最大限度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开展普法教育,深入推进“法治沾益”建设。

近年来,沾益县持之以恒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狠抓普法教育。县委、县切实加强组织、强化工作保障,实现了突出重点,带动全面,提升实效的普法教育成效,曾被表彰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县委普法办分年度开展“六五”普法农村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活动,使普法宣传寓教于乐。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向广大城乡群众发送普法挂历,上面印有通过精选的实用法律条文或结合实际编撰的“六五普法歌”。

在贯彻落实届四中进程中,该县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强化各级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特别是具有行政执法权等单位的普法社会责任,着力推进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双普法”工作。把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作为加快法治沾益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进一步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积极向主管对象、执法对象、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主管部门和执法主体自觉承担普法工作责任。按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和所涉及的部门、行业,以各级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主体,围绕推进系统内部法治化建设,抓好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内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围绕依法履行工作职能,向主管对象、执法对象、服务对象等宣传据以履行职能、职责的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推进社会普法工作,充分发挥机关(系统、行业)的职能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向主管对象、执法对象、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全县各相关主管部门按照普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全覆盖、无疏漏的普法工作目标,制定和完善针对管理对象、用工对象等的普法工作方案,加大对管理对象、用工对象等的基本法律知识普及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提升管理对象、用工对象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全县各级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进一步明确和理清据以履行职能的法律法规,并适时向社会予以公告;结合自身实际和执法对象、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完善普法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执法对象、服务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预防违法行为,减少执法阻力,优化执法环境,提升执法效果。

明确职责,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 任务。各责任主体单位认真清理核实本部门、本单位据以履行职能的法律法规,分年度拟定普法宣传活动方案。在落实中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履行职能、文明管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过程变成生动、有效的普法实践活动。在每一个行政过程、每一次执法活动中,都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管理对象、执法对象、服务对象的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

【寓教于乐是什么意思,寓教于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寓教于乐什么意思—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 下一篇:寓言成语(寓言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