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看得懂、想得通的事,我基本都能做。遇到看不懂、想不通的事,则显得很低能。
我自己造过房。真的。旧房扩建,两房一厅,五十平方米。房子造好后,一好奇的编辑来我家,说:来前,同事们一再告诫他要当心,黄惟群自己造的房子,可别倒下来。——文人盖房,在大多人眼里,怎么都是可疑不可靠的?那天,陪这仁兄在我家看了一圈后,他忍不住问:房子在哪?我不解:什么房子?他说:你自己盖的呀。恍然大悟后,我指了指他脚下,说:这就是呀,这厅连那两睡房。编辑先生是高知、博士生,推了推眼镜,环顾几圈,继续疑惑。
我的房盖得很漂亮,且标准。
私人造房,有关部门卡得很紧,重要关口,检查五次,不合格的,拆掉重盖,大有人在。然而,五个过程,我都轻易通过。其实,盖房不难,量量尺寸,用用电锯、打钉机……然后,像搭积木,拼起来就是。当然,我的绝好条件是,有个好师傅,他告诉我怎么算、怎么做,我按他说的做。
最难的是打地基时,因牵涉到一根公用地下排污管,须挖两个四十厘米见方、两米深的洞,并在洞里放入钢筋、灌入水泥。难的是两米深,叫机器挖容易,但机器不长眼,打碎这根排污管,后果将不堪设想。苦思冥想,想出个办法,我挖了两个四十厘米宽,八九十厘米长的洞。有了这长度,我边挖边随洞一起深下去,待到挖成,找块板,拦出四十厘米,再将土回填多余部分……完工后,仍担心检查通不过,心乱跳,万没想到,两个检查的,两秒钟,起身,一句话没说,签单走人。
后来,一位诗人和她丈夫来我家,聊天时,我说了句:“我这人有个特点,看得懂、想得通的事,基本都能做。”——还真不是大话。比如,我为自己家铺过的地砖墙砖加起来超过两百平方米,就这几天,还在帮儿子装修两浴室一厕所,铺三处地砖,但我不过是买工具材料时听人介绍了一下铺瓷砖的工艺。
然而,我这人,遇到看不懂、想不通的事,则显得很低能。汽车导航仪刚出来时,我买了一个,却被这“家伙”彻底搞糊涂:大马路、小马路,去哪,什么地方转弯,都知道,就连哪个路口装有摄像头都一清二楚。
很长一段时间,我将导航仪当作人,因里面“人”在说话,且明明白白在对我说。这“人”让我感动:声音动听、态度诚恳;更主要的是,脾气极好,耐心、周到。开始用它,常开错路,感觉辜负了它的热心,挺不好意思;错上两次、三次,更是尴尬,冒一身细汗,而它,从不生气,教你怎么转回来,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转不回,它仍像什么都没发生,继续没脾气地指点。
与电有关的事,看不到、摸不着,我都觉神奇。这方面,自觉有点像我插队时的庄上农民:无线电里怎会有人说话,电视机里怎么看得到人,电脑怎么会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围邻居朋友差不多个个会装半导体修电视机,而我,一概不会。
也是怪,懂的那般懂,不懂的如此不懂。这,大概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吧,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黄惟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用”就是量才授任。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反过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以僵化的标准衡量人才。俗话说,马跑千里,不宜犁田;舟可渡河,却不能用于陆地代步。人才放错了位置,有可能成为。
——摘自著作《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出 处】
出自(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
原文: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释 义】
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者也有不能明白的问题。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启 悟】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总围绕我国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作出过很多重要指示,他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我们更应牢固树立人才集聚的新理念,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就要不唯地域、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就要用其所学、用其所长、用其所专,真正使引进的人才与岗位相匹配,与工作相适宜,真正让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充分发挥优势和长处,激励他们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卜居》
【译文】人和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人,他的“善于发现”,本身也是一种长处。不是吗?
如果父母学会用“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把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那么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教育孩子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的优势会越来越突出,而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人的眼光不同,看待问题也不同,得到的结果更不同。世上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有人的优点被放大,他就成了一个优秀的人;而有人的缺点被放大,他就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其实,即便最卑微的人,也有他的长处;即使最高贵最优秀的人,也有他的短处。
我们一直推崇孔子文化,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不过,很多人却是忽略了孔子“看不起农民”这一事实。在孔子的教育理念里,他一直想培养他的学生为官从政,去辅助统治者治理国家。他认为当一个好官,百姓自然就会归附和臣服,所以不用自己去种田。因此,当他的学生樊迟来向他请教如何种田和种菜的时候,他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还说樊迟是“小人”。
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是有很强烈的等级观念的。他认为农民是下等之人,他自己不是下等人,他的学生也不应该成为下等人。这样的思想,是有偏颇的。只不过,他提倡的“仁义,修身立德,注重礼仪”,对于统治者来说,都是有用的。
后世的人,过于放大孔子的长处,便也忽略了他的短处,所以孔子才会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圣人”。其实,不管“圣人”也好,普通人也罢,有长处有短处也是正常的。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
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垠,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对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
天告诉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乌云。因为乌云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面容时,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老鼠觉得乌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乌云:“你能遮天蔽日,应该是最伟大的。”
乌云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狂风。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风一吹,就把我吹散了。”
小老鼠又跑去找风。风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墙。地上有堵墙的话,我根本绕不过去,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你连风都挡得了,你是不是最伟大的?”
墙说了一句令它非常惊诧的话:“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下面钻洞,总有一天,我会因若干个鼠洞而轰然倒塌。”
这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来找去,整个世界都找遍了,原来,最伟大的就是自己。
很多人总是贪执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去羡慕他人,过去叫“榜样”,今天叫“偶像”,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成为别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
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获家庭更幸福美满,事业更成功!
感恩万佛之祥光照耀,感恩神天共佑!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人人安康!
【寸有所长【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