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故事、对联的故事简短

更新:08-0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怡情】8个有趣的对联故事,文雅又幽默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联又称楹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精彩的对联,今天小编总结八幅精彩的对联故事,不论真假,且品一品其中的趣味吧!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清朝有个宰相张英,平时喜欢对联,很有一些文才。有一次,他到民间微服私访,碰上那里的农民用稻草捆秧,一位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其上联是:

稻草捆秧父抱子

这上联妙在前半句“稻草捆秧”是写了眼前实景,下半句以“父抱子”来作比,以“稻”喻“父”,以待插之“秧”喻“子”,颇为生动传神。

张英在田头想了好久也没有对出下联,回家后他和夫人谈起此事,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他的话正好被一个侍女听见了,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笑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就是:

竹篮装笋母怀儿

这下联对得工整巧妙,和上联一样暗含几层比喻,而且和上联意境相合,堪称绝对。张英连连点头称赞。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齐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

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 ,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

閒(闲)看门中月

“閒”,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閒”字可以拆成“門”[门]和“月”, “月”正好在“門”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思耕心上田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

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1953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 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

“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费踌躇。

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之后,念了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来源:明伦书院)

十副经典对联,说不尽的妙趣故事

对联是汉字中一种

十分有趣的艺术形式

对联讲究对偶,对仗

有些对联,不仅神才精妙

背后的故事,有谐趣、有意味

让人回味不绝

莲子(怜子)心中苦

梨儿(离儿)腹内酸

相传这副对联是金圣叹临死之前所作。

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朝廷下令处死,金圣叹的儿子来送行。才思敏捷的金圣叹,临刑时,见到悲痛的儿子,于是说,我出个对联你来对:莲子(怜子)心中苦。儿子此时哪有心情对对子。金圣叹于是自己对出下联:梨儿(离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动容。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两船并行,

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

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据说这副对联为纪晓岚所对。

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夫人物出了一副对联后,拉帆快行,扬长而去,这副对联就是: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马上明白了 , 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鲁肃为东吴文臣 , 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 , 以此嘲笑文不如武。纪晓岚苦思冥想之后,对出下联:

八音齐奏 , 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 , 而且也是一文一武。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 , 决胜千里之外。以此显示文官的作用之大。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巧妙。

这时,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对出来了。”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

“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此联巧妙运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

千古

万岁

这副对联有人说是恢复帝制时所作,有人说是死时有人写的挽联。

辛亥后,党人推翻了清廷统治,后来,却被窃取了成果,成为大总统。几年后,倒行逆施,筹划恢复帝制,想做皇帝,遭到全国民众的反对。

对联讲究对偶,此联中“千古”对“万岁”是可以的,但“”是三个字,而“”是四个字,从对联的对仗、工整角度来说,是不成对的,即“对不上”、“对不起”,意在说明对不起。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这是一副精彩的同旁对,每一个字的偏旁都是一样,且意思通顺。

忠义孝悌礼仪廉

一二三四五六七

据说这副对联和洪承畴有关。洪承畴本是明朝大臣,后归降后金。

清军入关后的一个春节,洪承畴的门上就被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洪承畴一看,十分生气。原来,这是一副骂人的对联,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

彼无忌,尔亦无忌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

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小时候,被称为神童,14岁赶考,碰巧主考官也叫虞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问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

主考顺口出了上联来宽劝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三个历史上名字都叫无忌的人物排出,告诉于谦,他们都没有忌讳,你也不必有。

于谦一听,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张之洞

陶然亭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与李文田对饮。张一时兴起,以“陶然亭”出句,向李索无情对。李文田冲张之洞笑道:“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

这是一个无情对,无情对属对联的一个特殊种类。即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要求绝对工稳,不得含糊,但全联看去,上、下联的意思又风马牛不相及。

此联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上、下联词性对仗工稳,“张”对“陶”(名词,姓氏)、“之”对“然”(虚词)、“洞”对“亭”(名词),自然天成,令人叫绝。

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三教”指儒、释、道,儒排在最前面,“三才”指天、地、人,人排最后,与张之洞的第一第二相呼应,十分妙绝。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杭州知府听人称徐文长为“天下才子”,并派人将他找来,洋洋得意地吟出此上联,命他应对。徐文长听后,并不答言,只是向知府举起一只手,摇了摇。

知府以为徐对不出,并问道:“你为何不对?”徐文长答道:“你是口出上联,我是手对下联,扬起手掌,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徐文长如此解释,知府哑口无言。

第132期:春联的故事(民间习俗里的历史文化)

今天大年初一,丁酉鸡年的第一天,新年好。咱们中国人过年除了放鞭炮、吃饺子,还有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就是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等等,它最古老的名字是“桃符”。今天讲的这个春联的故事,就是从桃符的来历说起。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两位神仙。神荼[shēn shū]和郁垒[yù lǜ]。为了安置世间鬼怪,他们造出一片桃树林,让鬼怪都居住在此。鬼怪每天进出需要在大门接受检查,凡看到祸害人的“恶鬼”,神荼和郁垒就把它捆起来,喂给老虎吃。

在人间,还有一些鬼怪为祸,他俩就在桃木上刻上两人的画像做成符,发给人们驱鬼怪。神荼和郁垒成为善治恶鬼的护卫之神,桃木符驱邪避害的好处也被口口相传,于是家家户户都继续发挥它保宅护院的作用。

后来人们嫌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在桃符上写下了第一句祝福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从此以后,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这种上下两句的祝福语,言语之间有对仗关系,取名叫做“对联”,又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还能表达美好的心愿。

后来,对联由写在桃木发展成了可以直接写在门柱上,又叫做“楹联”。过节的时候,楹联是用红色的纸张写,贴在门的两侧,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联”。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了一首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要是孩子听完今天这个故事,对诗里的“新桃换旧符”理解起来就会既容易又深刻。

送大家一幅鸡年的春联:鸡声窗前月,人笑福里春。

【对联的故事、对联的故事简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对牛弹琴造句 对牛弹琴造句小学生 下一篇:寺的拼音,寺的拼音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