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要经典《尚书》
《尚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先秦称《书》,自汉始称《尚书》,又称《书经》。尚通“上”,书是历史简册;《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记事时间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期的秦穆公。记事内容多数为记言,所记多是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辞,另有少数叙事之篇章。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篇,合序,计五十九篇。《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重要文献。《尚书》据记载,原来有关上古历史的简册很多,到了孔子,选取百篇,编订成书。根据后世学者对《尚书》各篇成文年证,有些写成于孔子之后。它的编定,当在战国时期。
秦代焚书禁学,《尚书》亦遭此劫。济南伏生,原是秦朝博士,通晓《尚书》。秦焚书时,他把《尚书》藏在墙壁里。西汉初年,求其壁藏《尚书》,已经散失了数十篇,只找到二篇,在齐鲁之间传授弟子。伏生传授的《尚书》,是用汉初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的,所以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为了修灵光殿,拆除了一些旧宅,其中就包括了孔子的旧宅,在旧宅墙壁里发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经孔安国与伏生所传《尚书》对校整理,比伏生本多出六篇。孔壁《尚书》是用汉代以前的古文字抄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约在魏晋之际即已亡佚,今只存篇目。
伪《古文尚书》产生于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一部孔安国作传(即注)的《古文尚书》。梅献《尚书》把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二篇分为三十三篇,另又多出二十五篇,书前有一篇孔安国作的《尚书序》,共计五十九篇。这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唐代学者对梅献孔传《尚书》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唐初陆德明据以作《经典释文》,孔颖达等据以作《尚书正义》。
到了宋代,开始有学者对梅献孔传《尚书》提出怀疑。首先发难的是南宋吴棫,朱熹继之。他们从文字上考订,发现“增多之书皆文通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屈聱牙”。
《尚书》的通行注本,是《十三经注疏》本,用的就是梅献孔传《尚书》其中古文部分,系魏晋时人写的上古史,作为史料,不可轻信。今文部分,被认为是较为可靠的上古史料,但是具体篇章也应区别对待。如《虞书》《夏书》两部分,都是成文于后世。《商书》中有无商朝遗文,尚有不同看法,但有不少篇是后世拟作之文确是大家确认的。《周书》部分,大都为当时的作品。总的说来,年代越早,成文的时间反而较晚,一般认为多是战国时期追记之作。即使史料来源有所依据,但也难免加进追记者所处时代的、思想、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特色。所以,在作为史料使用时,仍需慎重对待。
央视上新“神仙”综艺!撒贝宁倪大红穿越千年带你识读《尚书》
2月12日,农历牛年大年初一,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迎来首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从古书典籍读懂中华文明
作为文化节目的领头羊,央视的每一次创新都对综艺市场产生着重要影响。近几年,央视始终走在文化节目创新前沿,大力开拓文化节目领域,不断挖掘诗词文博外的创作空间。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依托典籍的文化IP,另辟蹊径捕捉典籍中的亮点,以典籍为脉络,串联起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链,构建成深刻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
《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设立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创新节目形态,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邀请知名导演担当影视指导,实力派的影视嘉宾进行故事演绎,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展现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经典书籍的诞生源起,流转传承书中的闪亮故事。
网友:倪大红演的伏生回眸让人泪目
2月12日,第一期节目《尚书》播出后引发网友热议。据了解,创作团队之所以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其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
为了对典籍进行兼具通俗性与艺术性的“电视转码”,仅第一期节目《尚书》,创作团队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
在这期节目中,演员倪大红扮演的“护书人”伏生成为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倪大红凭借精湛的演技,生动讲述了秦末动乱年代,伏生与家人舍命护《书》的故事。纵然乱兵刀剑相向,纵然天降大雪,他们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伏生妻、子也都为保护《书》了自己的生命。
在节目中,倪大红演的伏生因乱世之中《书》未能保全而自责呜咽,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屏幕外的网友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节目播出后,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关注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伏生的故事“令人泪目”。
《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如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撒贝宁携伏生跨越千年来到今天,伏生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看到如今典籍人人可读,《尚书》代代相传,他感慨万千:“《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 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古代典籍得以在电视节目中达到电影级呈现,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让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典籍的主旨思想看得懂、听得进。
“王炸”综艺又上新!媒体、学者纷纷点赞
近几年,央视文化类节目已成为文化综艺市场的风向标,有网友称此类节目“一出就是‘王炸’”。
《文汇报》发表文章提到,《典籍里的中国》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的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这种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的形式,为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提供了博览典籍故事、读懂典籍思想,更好认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平台。
、中国青年网、《贵州》、辽宁旗下《半岛晨报》等多家专业媒体纷纷援引观点称,“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伏生’,华夏文明才能弦歌不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表示,首期节目《尚书》剧本写得好、导演水平高、人物性格鲜明,几场戏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戏剧性很强,同时又精准地传递出《尚书》蕴含的精神。
康震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当代人有着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全社会对古老中国智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引导。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品味《典籍里的中国》这场“文化盛宴”,不仅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彼此心心相连,也让当代中国人跨越时空与华夏先贤们心灵相通。
【尚书-尚书原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