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尽善尽美的拼音

更新:08-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

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五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说的是:孔子对《韶》的评价是“尽善尽美”,而对《武》的评价是“尽美未尽善”。由此,就有了成语“尽善尽美”,成为了中国人对一个事物的最高赞美之词。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一词的内涵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标志性音乐,代表了统治者的理想和追求,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今天的国歌。如黄帝之乐曰《云门》,尧帝之乐曰《咸池》,舜帝之乐曰《大韶》,禹帝之乐曰《大夏》,武王之乐曰《大武》。在这些音乐中,为什么孔子特别推崇舜帝时的《大韶》呢?因为在孔子看来,舜是以德服天下:其本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孝子(《二十四孝图》中其名列第一,被称为“感天动地”之孝),《中庸》中孔子评价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而且其治理方法也最为孔子推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所以孔子对《韶》的评价最高:“尽善尽美”。而武王是以武力服天下,所以孔子对《武》的评价只是“尽美而未尽善”。由此可见孔子对“德”、对“善”的重视。

在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真善美”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人们都认为,“真善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但是,这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并列的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因为“真善美”的提法已被大家广泛接受,于是“美”似乎就成为了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不少人都在论述这个命题,特别是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而且还搬出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作为依据。但本人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善”可以产生“美”,人因为善良而美丽,但“美”无法一定带来“善”。所以,“善”高于“美”。康德也有一个著名的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由此也可看出:“善”是高于“美”的。为了论述这一命题,我们还可以问一问:如果一个人只追求自己的“美”,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吗?如果人类只追求自己的“美”,能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吗?从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何从谈起?所以,如果要强调“美”的重要,可以这样表述:那些体现了“善”的“美”,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美”。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所推崇的“尽善尽美”,而“尽善尽美”的表述恰恰强调了“善”高于“美”。同理,只有那些体现了“善”的“真”,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真”。由此,我还进一步认为,三者的关系应是:“真”为基础,“美”为形式,“善”为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你同意这样的解读吗?欢迎讨论。

成语“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它和武王伐纣的典故有关系

用一碗茶汤的时间,学习一个小小的文化知识点。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成语“尽善尽美”,这个成语的意思很简单,形容做事情或者某一件事物极其完善,极其美好,而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论语》的八佾篇。

在八佾篇中,其出处的原文是这样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这段原文中,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里面有一个对比,《韶》与《武》的对比。孔子对于《韶》的态度,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十全十美,没有瑕疵的意思;而孔子对于《武》的态度,却耐人寻味——“尽美矣,未尽善也”,虽然很美,但是不够好

其实,无论是《韶》还是《武》,都是古代的一种乐舞形式,那么,既然它们都是同一类事物,但是为什么孔子对它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呢,这就要从两种乐舞所存在的年代以及两种乐舞的目的说起了。

《韶》这种乐舞,相传是出自舜的时代,乐曲雍容大气,目的则是为了赞美舜帝的上一任尧帝的圣德,那么,对于舜帝来说,尧帝最大的圣德是什么呢,当然是禅让制度了,古代政权的交接通过禅让的方式进行和平过渡,恰好是对孔子“和”的思想的最好呈现,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所以孔子称《韶》为“尽善尽美”。

当然,《韶》这种乐曲本身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传说孔子前往齐国聆听此乐曲的演奏,听的时候如痴如醉,听完了之后手舞足蹈,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正是来源于此。

说完被孔子推崇备至的《韶》,我们再仔细探究一下《武》的细节。《武》这首乐舞又称为《大武》,其实是为了表现武王伐纣而创作的一种大型古典乐舞,相传,周武王讨伐纣王之后,又害怕民众百姓不能长久服从自己,所以创作了这样一首宣告个人勇武的乐舞来“秀肌肉”。

《武》这首 乐舞的队伍,分为八个行列,每个行列八人,也就是本篇章开篇提到的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六十四个人,主演头戴冠冕,手拿盾牌玉斧头,表演起来,非常雄壮威武。但是这样的乐舞,美则美矣,但是过分宣扬周武王的武力;

同时,武王伐纣,虽然顺应天意、替天行道,但是在孔子看来,仍然有“以臣伐君”的意味,这样一来,与孔子一直宣扬的“礼”的思想不合,所以孔子才会有 “尽美矣,未尽善也”的论述。

最后总结而言,一样是乐舞,《韶》与孔子“和”的思想契合,所以“尽善尽美”;《武》与孔子“礼”的思想不合,所以“未尽善也”。

成语“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它和武王伐纣的典故有关系,您学到了吗?【朗读者老汤】

【尽善尽美,尽善尽美的拼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的区别 下一篇:尽善尽美的意思、尽善尽美的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