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项法师谈“居士”:居士群体值得信赖吗
文/演项法师
古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看身边相交之人,大致可以了解各自的层次和品味。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那么择善而交在生活中真的很重要。如果善友多,生活就会成功快乐,反之则会失败暴躁。
讲到这里,就引生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群体值得信赖?
放眼世间,正如《史记》中写到的那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奔波忙碌,不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在欲望中沉沦,失却本心也是常有的事情。然而,不管世间如何,总有一些试图让自己“清醒”并“与众不同”的人,如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山人、禅者居士等,他们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拥有着淡化物质,超然独立的意识,看似迥异世尘,却是一股清流。倘若细说,非一时能明,因此,今天主要讲讲“居士”。
居士,是指优婆塞优婆夷,即在家学佛的人。他们一面要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一面要默默坚守心中的信仰;他们以清净的三皈五戒佛教规矩来衡量自己,以广大慈爱包容的心利乐一切众生;他们在生活里,也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为何这么肯定呢?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教有清规戒律。一个在家人,他只有皈依三宝乃至行持五戒才算合格。合格的居士,不仅要遵守世间法律,还要遵守三皈五戒。相比世间法律外在的硬性要求,佛教戒律更多是要求自我内心,自我道德的约束,这比法律更细微要求更高。
如五戒第一条不杀生,世间法律的不杀生一般指不能和珍稀动物,而佛教戒律的不杀生指不能杀一切生命,包括蚊虫猫狗等小动物。一个人如果对这么细微的动物都能慈爱怜悯,那么你跟他在一起会害怕吗?他只会给你充足的安全感和正能量,所以佛教不杀生的根本精神在于对任何层次生命的不侵犯,这也是布施给他人包括一切生命的安全感。一个不侵害生命,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朋友,不值得信赖吗?
五戒的第二条不偷盗,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哪怕细微的便宜也不能占。一个不偷盗,不占便宜的人,只会帮助而不会损害你。谁也不用担心他惦记你的钱财,不用防范他打你的主意,所以佛教的不偷盗也是布施给他人财产的安全。
五戒的第三条不邪淫,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佛教认为淫为无明之本,痛苦沉沦的主因,所以不邪淫就是一种梵行,就是在布施清净。一个能恪守道德,不侵犯,不勾搭他人夫妻的人,自然值得信赖。
五戒的第四条不妄语,是不能说谎言、假话、诳语、恶口等。古人言“祸从口出”,一个不妄语的人不仅没有祸端,还有巨大的福报,因为他不会对别人的名誉造成影响,也不会议论是非,那么他自然就会说赞美的、鼓励的、积极的话,这样的人不管是合作,还是交朋友,都大受欢迎。
五戒的第五条不饮酒,是不能饮酒乃至用一切迷人神智的物品,因为这些能使人昏沉失去理智,容易做一些导致祸端的事情。佛教不允许饮酒正是基于这个道理。一个不饮酒的人,他的理智是清醒的,所以他不会侵犯别人,做出不合理性的事。
正常人都愿意与道德品行十分端正的人交友,为什么?因为安全放心。
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有前科,你敢跟他交朋友吗?就算敢,你会放心吗?提心吊胆的感觉可不好受。如果这个人还有偷盗行为,你还敢把贵重物品托付给他吗?敢跟他打交道做交易吗?邪淫,妄语,饮酒的道理亦是如此。一个遵守五戒的居士,自然而然就会让人觉得生命安全,财物安全,诚信安全,理智安全。佛门有无量法门,但戒律为其首,根本就在于守戒者不仅能自我解脱,还能给众生安全,利益群萌。
然而一个行持严格的居士,他的优点并不局限于此。
由于长期实践佛陀的教法,在生活中他们很圆融通达。对宇宙实相,缘起性空有大致了解,也不会过分执着,做出极端行为;
由于常念佛或修定,他们不太容易被外境左右。在人群总能以保持初心,方得始终的心态,安然寂静,随缘尽力的处理事情;
由于听经闻法深入经藏,他们善巧智慧,言语慈柔,总能在身边亲友痛苦的时候,给予指引和疏导,让其拨开云雾充满信心。
居士们总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切美好与众生共享,却很少炫耀自己的善行。因为他们深知三轮体空无有可得;
居士们总是积极向上,光明善良,从不吝惜赞叹和随喜你的功德,他们相信一切唯心造,赞美和鼓励都能成就他人;
居士们也不喜攀缘。他不会让你有任何的约束感,与之相交总是轻松自在,随缘而对。不需刻意迎合,只做真实自己。
佛教居士,有太多优点,无法尽呈。说的再多,不如自己体会。当然居士在学佛,但毕竟还没有成佛。佛教是圆满的,但我们不是。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请别责备信仰,归咎于佛教。直接指正,我们会心怀感恩。因为,一个人想认清自己总会有所局限,是不断的指正成就我们补漏订讹,所以必须要感恩。
如果身边恰好有居士朋友,那么你一定是幸运的人。如果身边没有居士朋友,不妨用心留意,或者将自己变成一个居士,这样不仅优化身心,还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安全幸福,光明快乐!
(本文作者演项法师,系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监学、2019年中 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一等奖获得者)
学佛究竟该有多少位师父?不懂千万别乱拜
不论在家出家,也不论世法出世法,如要学问,便须投师。否则,除非是大根大器,大智大慧的人,才能无师自通,比如佛教的独觉圣者,就是无师自证的。但是,凡人总比圣人多得太多,所以还是要投师问教,就连释尊也是遍学五明的。
出家人有七种师:两种和尚是十戒和尚与具足戒和尚,和尚,译为中国语,便是亲教师,以其由亲近而能教而得名;五种阿阇梨是依止、屏教(教授)、羯磨(受戒)、十戒(出家)、教读(受经)。阿阇梨,译为中国语,便是轨范师,以其轨持型范而得名。
和尚,在一生之中,如果仅仅出家一次,那他最多只有两位,甚至仅有一位(十戒和尚可以兼为具足戒和尚)。阿阇梨则可分两类:依止阿阇梨及教读阿阇梨,可以多也可以少,依止虽仅一夜,即为依止阿阇梨,教读虽仅一偈,亦为教读阿阇梨;屏教阿阇梨、羯磨阿阇梨、十戒阿阇梨,如其出家一次,一生之中,也各各仅有一位,屏教是具足戒时教授受戒仪规的,羯磨是具足戒时白四羯磨的,十戒是沙弥戒时教授威仪的。
中国戒场有尊证阿阇梨七位,此在律中并未规定称之为阿阇梨,唯说五夏同阿阇梨位,十夏同和尚位,那么,尊证只能居于“同”师之位。
在家弟子仅有三师阿阇梨:第一是三皈(五戒)阿阇梨,第二是八戒阿阇梨,第三是教读阿阇梨。三皈师只有一位,八戒师及教读师可多可少。如受菩萨戒,则另外增加二阿阇梨,菩萨戒没有和尚,菩萨戒的和尚是本师佛,而非本师比丘法师。
我们知道了师的种类之后,便可以明白,我们学佛,究竟该有多少位师父了。
现时的佛弟子们,为师为弟子,多半不懂师与师的类别,大家乱拜、乱叫、乱收一阵。致引起许多人的批评,认为大家都在攀缘抢徒弟。
照律制说,有了一位剃度师,不得再有沙弥戒和尚,乃至不得再有具足戒和尚。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是,既然已经受了戒,绝不应该再拜其他的人为和尚,亦不得另称他人为亲教师。
离了师父在外参学,如果未满五夏,或已满十夏而仍未知道比丘(尼)律的轻重持犯与开遮者,则应随处请求十夏以上的善知识为依止师,侍奉依止师的礼节,如侍奉亲教师一样,但在亲教师现前时,即离依止师而随亲教师。
如果出外求学,除了依止师通常应以各寺寺主或上座为依止而外,应礼请教读师。
至于在家弟子,既已曾经皈依,不必再三再四的另拜皈依师。亲近善知识,不怕多,皈依师则不得多,否则便是否定先前的皈依师,也否定了先前所行的皈依礼。如果选择善知识而亲近的话,当可礼之为教读师,事教读师,礼同皈依师。
“师父”两字,是中国人的随俗称呼,如果严格要求,那是不合理的。唯在律中,也说弟子事师,应如父想;师护弟子,应如子想。弘一大师称其依止师也是叫师父的。不过上座大德们接受下座比丘的依止之时,应该说明,是依止师父而非亲教师父。另有一点,比丘只可为比丘尼的教读师、羯磨师,而不得为比丘尼的亲教师及依止师,因为比丘不得为尼剃度做和尚,比丘尼也不得依止比丘而住。
本文摘自圣严法师著《律制生活》
【居士五戒 居士五戒杀戒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