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英文】

更新:08-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屈原的故事:因为诗作触怒了权贵,屈原终于在第三次流放中自杀

大约就是这个时候,屈原又创作了名篇《天问》。

“天问”就是“问天”,对天发问。《天问》全篇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曰遂古之初”至“曜灵安藏”为第一部分,问的是天事;从“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是第二部分,问的是地事;从“禹之力献功”至“忠名弥彰”,问的是人事。屈原一口气向天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天地开辟问到天体构造、地面布置,从神话传说问到信史时代,从一切外物问到自身,整首诗虽长却不拖沓,而是浑然天成,参差利落,铿锵有力。

屈原为什么要作这样一首长诗?太史公读《天问》时,有“悲其志”的感慨;《天问》与《离骚》一样,是表示屈原至情至性的最重要两部作品。表面来看,诗人问的是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但实际上,诗人是借此感慨天道不公,世事无常。“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阿顺,而赐封之?”比干一片忠心,被纣王沉水而死;而雷开阿谀小人,反而受封赐地。我屈原不正和比干一样忠贞,而子兰不正如同雷开一样可耻吗!

《天问》尽管是诗人抒发忧愤所作,但其思想内容又超越了悲愤,而表现出作者追求真理的精神。关于世界的起源,当时流传的是天神创世说,然而屈原却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关于人类的起源,当时流传的女娲造人说,而屈原同样也会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对神创说表示质疑。胡小石称屈原为“冲破人类原始误解的黑夜中的举火者”,并非过誉之词。总之,诗人把奇幻的神话与现实的古史完美交织在一起,铸就了一篇旷世奇作。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的一首诗,触怒了令尹子兰。大概说的就是《天问》了。子兰大怒,之前你屈原就三番两次和我作对,现在还要发牢骚来指桑骂槐?于是又到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不是。楚顷襄王本身也非明君,而且又要依仗子兰的势力,于是又一次把屈原迁到蛮荒的江南之地,大约在今天湖南溆浦。陵阳虽然不在郢都,但也属于相对发达的东国;而“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实在是一片卑湿荒凉的地方。

屈原在陵阳的时候,还是“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而到了溆浦,就完全是“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了。之后,屈原在江南又生活了若干年。他大概还对顷襄王重新启用自己抱有一丝希望吧!毕竟怀王囚死于秦这件事,对于秦楚关系造成非常恶劣影响。但让屈原没想到的是在楚顷襄王六年(公元前293),秦昭襄王要求与楚决战,而顷襄王立即向秦求和,并于第二年娶秦昭襄王女儿为王后,秦楚重新成为联姻盟国。

大概就是这件事,让屈原对家国彻底绝望。于是,屈原披头散发,吟着楚歌,漫无目的地走到了湘江畔。这时候,屈原遇见了一个渔父。

渔父居然是认识他的。见到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王孙,如今却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好奇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到这里来?”屈原长叹一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啊!”渔父又说:“圣人对待事物不会死板,而能与时俱进;大家都肮脏,您为什么不扬起浊泥;大家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大口喝酒。为什么要自命清高,以至于落得现在的下场呢!”

屈原苦笑一声:“我听说啊,洗过头一定要弹帽子,洗过澡一定要抖衣服。怎么能让清白的身体接触世俗的污染?我宁愿跳进江里葬身鱼腹,也不愿意让我的纯洁蒙上尘埃!”渔父微微一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不再与屈原答话,泛舟而去。这段史料戏剧性很强,不太像是屈原之作,很可能源于汉初流行的一种短剧,被太史公作为史料编入《屈原贾生列传》中。但即使是戏剧文学,也把屈原刻画得入木三分。

“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比冲突的角色出现的,他崇尚的是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他最后唱的这首《孺子歌》,在《孟子》里也有记载,孔子曾以此教导学生,他也提倡“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说明儒家也是“用舍行藏”的。然而这都不是屈原认同的,虽然他也想过“从彭咸之所居”,成为一名不问政事的巫师;但终究无法与俗世同流合污,无法再去面对腐败糜烂的朝堂,唯愿以死来明志。

屈原与渔父分别后,恍恍惚惚向前独行。的确,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自己的归宿应该是笔下的鬼神世界啊!不知不觉,走到了湘江的之流汨罗江。在这里,屈原写下了绝笔诗《怀沙》,之后抱着石头投江而死。一个背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一个逗号终于画成了句号。

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这天是五月初五,所以楚人在这天纪念屈原,也就是今天所说端午节的由来。当然,端午节的由来实际上并非屈原之死,而是来源于远古农事祭祀水神的活动。随着远古祭祀的淡化,更广为人知的名人就被附会上。类似的有寒食节与介子推的关系。而古代的端午这天,吴地有祭祀伍子胥、越地有祭祀曹娥,只不过他们的文学造诣与爱国情怀均不如屈原,是以屈原终究成了全国性祭祀的对象。

至于屈原之死,到底是哪年呢?与其生年一样是谜,前人的观点同样有十余种之多,跨度从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一直到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排除楚怀王年间,因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得明明白白,屈原是被楚顷襄王放逐后才自杀的。另外,既然屈原是从陵阳贬去溆浦后才自杀的,那期间应该经历了让他绝望的事。本文认为,这件事大概就是秦楚再次联姻,即楚顷襄王七年(前292)。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来源的各种说法,都有很强烈的地方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升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形成源远流长的以追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为节日的文化灵魂,为大家所普遍认同,也得到了学者的证实。

屈原,名平,楚国的三间大夫。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闲于辞令。楚秦争霸,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他革新,推行强国之策的主张,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备感痛心,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写下了绝笔诗篇《怀沙》后,抱石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棟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的尸体免遭伤害。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宇,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五一一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吴均《续齐谐论》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衰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简储米投水祭之。”从战国到秦汉,端午的主要习俗是避邪祛恶,自从吴均的说法出现之后,人们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渴望社会安定,对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非常怀念。因此,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就成为南北各地广大群众的共同说法。

唐朝的时候,端午节已经成为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皇帝要赐赏夏粽、折扇、鞋履、续寿衣服给大小官员。“续寿衣服”由五彩丝做成,据说穿了它可以“住者使续命,行者使辟兵”。北宋王朝经常受辽金贵族的侵扰,为了激发的爱国思想,皇帝封屈原为周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节日,传谕全国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将馨香四溢,流放千古。自宋以后,端午节成为民间用包粽子、划龙舟来缅怀伟大爱国者屈原,同时又悬艾叶、佩香囊来驱蚊避邪的综合性盛大节日。

【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英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屈原为什么跳河而死 下一篇:屈指一算;屈指一算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