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一算;屈指一算打一字

更新:08-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解决“老伙计”的麻烦

陈长沙

解决“老伙计”的麻烦

张仁平 陈双美

陈长沙,福建省石狮市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四检察部

陈长沙(中)到渔港码头了解渔船改造和渔业发展情况。

  [从检17年来,陈长沙撰写调研文章30余篇,带领团队办理的4件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优秀案例,3件案件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先后获评“全国检察机关调研骨干人才”“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福建省检察业务专家”等称号。]

  愁啊!史阿姨借钱改造旧船,申请补助未获批准,法院判决了,却执行不了。此事一晃,4年过去了。

  盼啊!史阿姨向福建省石狮市检察院申请监督后,行政主管部门重新作出行政决定,170万元的补助资金拿到了。屈指一算,前后不到4个月。

  近日,台风“康妮”刚走,史阿姨就开着改造好的渔船出海作业了。“更新改造后的渔船性能更优,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增加了收入,也更安全了。”伴随着阵阵汽笛声和海浪声,电话另一端的石狮市检察院检察官陈长沙也感受到了史阿姨的喜悦。

  史阿姨是石狮市沿海渔民,一家四口人以打渔为业。2016年初,史阿姨了解到国家对渔船更新改造出台了补助政策,便打算给家里的旧渔船更新换代。

  “这几艘‘老伙计’陪我出海搏风打浪十多年了,现在动力有些不足,船舱也生锈了,刚好借这个机会改造一下。”2017年6月,史阿姨向相关部门申请更新、制造渔船4艘,获得批准。由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史阿姨东挪西借向亲朋好友凑足了费用,于2018年7月将4艘渔船改造完工并取得船舶登记证书。

  随后,史阿姨于2018年12月、2022年9月先后两次向相关部门提交了船舶改造补助资金申请。2022年10月,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答复:4艘渔船改造系拆解合并小型渔船而成,按照规定,不符合更新改造补助条件,决定不予发放补助。

  “建船的手续都批了,怎么建船的补贴不批?”收到答复后,史阿姨百思不得其解,遂于同年11月向厦门海事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案涉渔船已依法办妥船网工具指标审批手续,应视为案涉渔船已获准更新改造,史阿姨对领取更新改造补助资金产生合理信赖,相关部门不予发放补助的决定存在明显不当,遂判决撤销相关部门的答复,责令其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一审判决作出后,行政主管部门不服,上诉至福建省高级法院。2023年8月,二审法院作出裁定,维持原判。

  然而,法院的判决生效了,相关部门却迟迟没有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这边拿不到补助,那边欠钱要还,焦急中的史阿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未果后,于2023年10月向石狮市检察院申请行政检察监督。

  受理监督申请后,承办案件的检察官陈长沙开始了走访。“我们了解到,因重新作出行政行为需要再次聘请专业机构对渔船进行验收,行政主管部门拟对同期多艘渔船同步进行验收,所以需要的时间较长,导致该案的行政行为未能及时重新作出,这也使法院无法强制执行。”陈长沙说。

  如何才能让生效行政判决执行到位,帮史阿姨解燃眉之急?为了更好化解矛盾纠纷,2023年11月,石狮市检察院了公开听证会,并邀请、委员参加。

  听证会上,陈长沙介绍了该案的来龙去脉与核实情况,并从情理法三方面阐述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见。随后,行政主管部门和史阿姨也相继发表了意见。对此,听证员经过评议后认为,行政诉讼判决已生效三个月,行政机关仍未发放补助,影响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检察机关应督促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作出行政行为,尽快发放补助。

  听证会后,石狮市检察院立即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该部门根据法院生效判决及时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并尽快对案涉船舶进行验收,如果符合补助条件,应及时发放补助资金,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加快了渔船核验进度。史阿姨也表示,在行政程序未完结之前,不再申诉。今年1月,史阿姨的渔船顺利通过核验,170万元补助资金也到账了。

  史阿姨的案子办结了,陈长沙却从中发现了其他类似问题,“我们发现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标准的认定不完全一致,出现问题的不止史阿姨这一家。”经过与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陈长沙建议其对同类其他渔船的更新改造补助情况进行重新核验认定,推动落实国家老旧设备更新改造政策,让迭代升级的新渔船行稳致远。

  今年1月,行政主管部门重新认定后发现,还有两名申请人的4艘渔船也符合补助标准。日前,行政主管部门向两家人发放了共180万元的补助资金。

  (记者张仁平 通讯员陈双美)

朱放《题竹林寺》

这是唐代诗人朱放的一首山水诗。

竹林寺,一则认为是庐山;一则认为是在镇江。笔者认为前者可能性更大。庐山仙人洞旁的石壁上刻有“竹林寺”三个大字。明人徐霞客在《游庐山日记》记载:“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原来,竹林只是一种“匡庐幻境”,无论是否有竹林,心到“竹林”到,“竹林”通禅境。且唐人武元衡在《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中有句,“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说的正是朱放隐居庐山一事。两者结合,此处竹林寺当指庐山“匡庐幻境”,比喻一种极美的风景。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一二句是说,岁月匆匆,人间美好,总是短暂,唯有庐山烟霞,依然如故,令人流连忘返。这是写“庐山烟霞”。

苏轼有诗,“庐山烟雨浙江潮”,对于庐山美景给予了充分肯定。“烟霞此地多”,说的也正是庐山风景甲天下。可是,风景虽美,人生却很短暂。“岁月人间促”,说的正是时光飞逝,岁月如流,人迁。物是而人非,人生苦短与风景依旧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所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三四句是说,竹林古寺,风光无限,令人留恋,屈指一算,今生今世,能到这里,还有几次?这是写“人生苦短”。

如此美好的“匡庐幻境”,一辈子能来几次呢?与其纠缠于世俗纷扰,不如寄情于山水之间。少与人纠缠,多看大自然。诗人感慨人生苦短,理应及时行乐,见喜欢的人,看喜欢的山水,每一刻美好时光都不应该被辜负。每一个好的心情,才是世间最好的礼物。

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过分留恋功名利禄,只会拖累身心,得不偿失。朱放拒绝了唐德宗赐予的左拾遗,依旧潇洒地在庐山看烟霞,这种看破功名,尊重内心的人,是多么人间清醒。人间值得,来一次不容易,不如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枉此生,不负韶华。

毛登上六盘山后,写下一首《清平乐》,全词大气磅礴雄浑豪放

1935年,毛指挥翻越了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山。之后,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长征谣》。被人改编成歌曲,在军中广为流传。

解放后,这一首歌谣又被改为了《清平乐·六盘山》正式发表。词中有一句名句,叫“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听说过。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去登山海关长城,拍照留念,人人嘴里都会念叨“不到长城非好汉”。

可是说完后,又马上自我调侃道:为什么登上了长城,还是没觉得自己是好汉呢?其实这是因为,大家根本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毛的《清平乐·六盘山》,延续了一贯的艺术创作特色,词中引入了民俗谚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词,就是对民间谚语的巧妙化用。

另外,这首词中除了有佳句,背后还有不少的故事,以及一个涉及300生死,“望断南飞雁”的谜团。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白话翻译:

巍峨的山峦,天空高阔,云淡风轻。回望来时路,大雁的影子,消失在南方。古语有云: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一算,长征已经走了二万里,胜利就在眼前。

站在六盘山最高的山峰上,西风卷起了的红旗。如今,我们手上握着捆龙的长绳,什么时候能缚住那一条邪恶的苍龙。

这首词第一句“天高云淡”,是指当时已经爬上了六盘山的山顶。六盘山在甘肃固原,这个山主峰海拔2928米。它的山腰上有很多曲折的弯。从山下到山上,一共有34个盘旋。

它为什么叫六盘山,而不叫三十四盘山呢?这是因为,古代的时候,有人上山怕迷路,往往跟着鹿的足迹行走,于是称它为“鹿盘山”,后来取谐音改名为“六盘山”。

翻过了这座山,就在毛带领下去了吴起镇,进行“瓦窑堡会师”了。

在这之前,毛刚刚指挥,跟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交火,并取得了胜利。因此他当时的心情也和六盘山上的自然风景,合二为一了。

这第二句,“望断南飞雁”,表达的是对留守后方的人们的挂念。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就是我们熟知的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修建的。

唐代王昌龄有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古往今来,我们有很多保家卫国的战士,都是在长城边上的,长城象征着华夏民族打不折的精神脊梁。

“好汉”这个词出自《询刍录》,说的是汉武帝当年征讨匈奴,打了二十年硬仗。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更是取得了赫赫战功。

北方的匈奴人对汉兵既畏惧又钦佩,称汉军为“好汉”,后来就变成了对男性的一种美称。

所以不到长城非好汉,在俗语中的本义是:不敢为了保家卫国冲上前线的男儿,绝不是汉族的好男儿!那么,毛把它用到这首词里,是什么意思呢?

一度有人认为,这里的“长城”是指的第一线。但是毛后来做了注释说,这首词主要是针对蒋家王朝来写,那个时候还没有到时期。

所以又有人把这里的“长城”理解为长城在陕西的中段,没有走到这里,就不算好汉。

事实上,这些都不对。毛真正想说的是:不敢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男儿,就绝不是好汉。

之所以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的就是拯救中国。所以这个长城,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长城,而是精神上的长城。与此同时,这个“长城”,也可以是指六盘山这一片地方。

六盘山在古代正处于汉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和中亚各个民族的交通要道上。它三方通达,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小时候看《说岳全传》,书上经常提到,岳家军与金兵大战六盘山。后来看史书,宋朝人说它是中国的“襟带之地”。同时,它也是南宋与蒙古作战的前线。

成吉思汗在1127年7月攻打西夏时,正是死于六盘山的行宫中。可见,六盘山在古代,也曾经是像“长城”一样的边防前线。所以到了六盘山,也算是到了拱卫华夏民族的前线了。

词的上半阕,基本上算是对长征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到了词的下半阕里,毛开始展望未来。先写红旗在六盘山的高峰上,迎风招展的样子,然后引出“今日长缨在手”。

这是说,我们长征胜利了,现在轮到我们调过头来打了。以前是他们追着我们跑,今天我们也要追着他们打。什么时候,可以用我们手中的武器捉住这条老苍龙?

很多人在这里把“苍龙”解释成“太岁凶星”。词的前面提到了“长缨”在手,长缨就是长带子、长绳子,这里应当理解成“捆龙绳”。

用一条带子或者绳子,缚住一颗天上的“凶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里,应当把“苍龙”理解成一条恶龙。

苍龙本来指的是青龙,龙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里面,本来是一尊神,但是它从来都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可以打倒它,推翻它,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别的地方。

西方人相信上帝,所以他们从不推翻上帝,但是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你神仙当得好,我们就拥护你;当得不好,我们不但要推翻你,还要把你送上“剐龙台”。

因此,在这里依旧把“苍龙”理解成一种动物,更能体现作者本身的意识。

一般认为,毛这首词,最初是以歌谣的形式,在中间出现的。有人说它原先是一首现代诗,叫《长征谣》。后来经过毛本人8次修改,才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

不过,也有学者持着相反的看法。因为《长征谣》如果去掉一些重复用词的话,剩下来的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原句

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一句都不少,只有个别字词的改动。

下面让我们来看1942年8月1号,发表在淮海区委机关报上的《长征谣》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们,屈指行程已二万,们,屈指行程已二万。

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

今日得着长缨,们,何时缚住苍龙?们,何时缚住苍龙?

相信大家很容易看得出来,这首歌谣,是在词作的基础上改编的。只是有人为了让它在军中传播,给原作加进了衬词和重复句式。

毛一向对于发表作品,表现得十分谨慎。他的作品还在不断修订中,没想到这边已经配乐唱上了。《清平乐·六盘山》的正式版,直到1949年以后才在报纸上登出来。

另外,不知是否因为这首诗中,有一句“望断南飞雁”引人遐想。于是引出了一则六盘山下耿家镇,300一夜亡的奇案。这则故事,曾经在很多正规媒体上发表过。

内容是说1935年10月15号,毛带着来到了耿家湾镇。在这个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发现镇外有三百多名,突然意外死亡。

当时以为是敌人下毒,但是了很久,都没有找到真凶。到了解放后,有专家去,才发现是当地的水质有问题。

因为当地产石油,所以地下的钾离子的含量,是正常含量的6倍左右。所以当地下水溢出地表的时候,经过地面的构造层,产生了有毒物质。

不过在1997年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到了出事地点去。他自称翻阅了当时县档案馆的存档,发现并没有记录这一次死亡,所以这件事从此成了一个悬案。

《清平乐·六盘山》创作的时间和《沁园春·雪》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这首词用典自然,语言通俗,几乎看不出雕琢痕迹。

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学者田秉锷认为是出自“俗语”。“好汉”的来历,已经在前文中提到了。至于田秉锷认为是出自俗语,现在查不到。

以“苍龙”喻蒋家王朝,用“长缨”缚之。表现出了长征胜利后,改天换日的勇气,也是全词中的一大亮点。

后来,“长缨在手”一句也非常有名。印象当中,二十年前还有人拿它当名字,拍了一部电视剧。剧情没有印象了,歌词也写得不好。唯有“长缨在手”一句特别响亮,很好听。

【屈指一算;屈指一算打一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