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两桩神秘无头案,刑天之谜!上古神话那些事-133
本期文章存在未经科学证实,或者作者主观推测的内容,请仅仅作为神话故事观看
01
上古奇书《山海经》中曾经记载过两桩离奇的无头案,尽管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但的背后却暗藏联系,其中还与我们家喻户晓的大神刑天有关。咱们今天的文章,就来掰扯掰扯它们的故事。
02
两桩无头案
关于刑天最早的记载,来自于上古奇书《山海经》中。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形夭(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这段内容说的是:刑天和天帝在“这里”争夺神权,结合原文的上下文,“这里”指的是一个叫奇肱(gong)国的地方。结果刑天失败了,天帝斩下了他的首级,并安葬在了一个叫做常羊之山的地方。然而奇怪的是,无头的刑天并没有死去,反而以双乳为目,用肚脐作为嘴巴,手持斧头和盾牌起舞。
现在对于刑天神话的一般解读是,刑天和黄帝争位,被斩去头颅,失了首级后,不服输的刑天以双乳作眼、肚脐为口,手持一柄利斧和一面盾牌继续作战。也正因为刑天顽强的战斗精神,被人们称赞为上古的“战神”。但是, 刑天神话的本来样貌真是这样吗?刑天神话背后又掩藏了哪些隐情呢?
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山海经中另一则关于无头人的记载,它们之间诸多的相似之处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事情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jiù],乃降于巫山。”
大荒西经在提到神秘的“寿麻之国”时,记录了另一个无头人的故事,他名叫夏耕之尸。与刑天类似,夏耕之尸没有头,手执矛和盾站立着。
山海经随后还记载了他无头的原因:原来当初成汤在章山讨伐夏朝末代暴君夏桀时,打败夏桀之后,当着桀的面砍下了夏耕的头。无头的夏耕却并没有死,为了逃避桀的责罚,“乃降于巫山”。
夏耕之尸是在记载“寿麻之国”时突然提到的,我们都知道最原始版本的山海经是一幅幅的图画,文字是后人根据图画内容添加进去的。结合这段文字的上下文,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夏耕之尸是出现在描绘寿麻之国的图画中,文字描述者为了解释它的身份来历,这才有了后面成汤砍掉夏耕头颅的内容。
那么问题就来了,夏耕之尸为什么会出现在“寿麻之国”呢?这就要说一说这个很特别的地方。山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寿麻正立无景(影),疾呼无响”,寿麻国人站在大太阳底下时,脚下是看不到影子的,人们高声喊叫的时候也听不到回声。
这说明寿麻国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太阳直射地域空旷的炎热之地。在紧接着提到夏耕之尸前的这句“爰有大暑,不可以往”,也能证明那里是个酷热难耐的地方。炎热只能和一个事物有关,那就是太阳,而夏耕之尸与太阳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夏耕顾名思义是夏朝与“耕”有关的人,所谓夏耕很大可能并不是某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职位或者身份。山海经中记载过一位“出入有光”的神,叫做耕父,他是传说中的旱神,甚至有人认为他其实就是远古的太阳神。
农耕与日照密切相关,夏耕很有可能就是太阳神祭祀有关的神职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巫”。
据《尚书-商书》中的记载,商汤是代表他们信奉的“天帝”(上帝)来讨伐以太阳自居的夏桀。彼时讨伐的檄文《汤誓》中说“时日曷[hé]丧,予及汝偕亡”,意思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
所以商汤击败夏桀后,砍掉祭祀太阳神的大巫的头颅,就变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宗教信仰,象征着商汤的天帝崇拜击败了夏桀的太阳崇拜。正因为兹事体大,神话中无头的夏耕根本无法面对夏桀的责罚,只能逃回了巫山。
现实中的无头夏耕,很大可能性是指失去了以夏耕为宗教首领地方国或者部落,因为害怕受到夏桀的惩罚而迁徙逃亡,而他们逃亡的最终目的地很可能就是炎热的“寿麻之国”。有某位著名学者认为这个“寿麻之国”,就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巴比伦先祖,苏美尔。
苏美尔泥板
那么无头的夏耕为什么会被叫做“尸”呢?我们稍后揭晓。
刑天无头之谜
03
刑天与天帝在奇肱国争夺的同样是主神信仰,砍掉刑天头颅的也并非黄帝,而无头刑天的战神称号更是子虚乌有、莫名其妙。
炎帝
刑天属于炎黄之战时的炎帝部落,这是现在的一般观点,但是这在先秦以及两汉的古籍中并没有记载,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出现这种说法。
而且在关于炎黄的所有记载中,刑天都没有出现过,所以说刑天与黄帝争神的观点本身是存疑的。不过从刑天失败后,被葬在常羊山来看,他和炎帝部落的关系和太阳信仰是可信的。因为常羊山也被叫做常阳山,是炎帝的母亲女登“有感于神龙”而生下炎帝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中怎么说,刑天与帝争神的奇肱国位于一臂国的北方,一臂国的南方是三身国,而在三身国的南方就是夏后启。
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统治者。这一连串的内容是出现在同一段文字中,这反而说明刑天与夏朝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一切都变得容易解释了:与夏耕之尸一样,刑天与帝争神是太阳神崇拜与天帝崇拜之间的宗教信仰。那么这个帝更有可能就是商朝人所崇拜的“天帝”,而并非黄帝。胜利者以“天帝”的名义砍掉失败者宗教首领的头颅,寄希望于以这种方式彻底“杀死”对方的信仰,从而实现彻底的胜利。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刑天和夏耕都是被砍掉头颅呢?刑天“操干戚以舞”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
沧源岩画
1965年1月,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了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沧源岩画。
沧源岩画
沧源岩画是用赤铁矿粉与牛血的混合颜料,绘制在2到10米高的石灰岩崖面上,迄今为止可以辨认的图像有一千多个,包括人物、动物、房屋、树木、太阳等,有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等内容。
沧源岩画
其中有一副很特别的岩画,岩画中的人物头部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他两腿微微弯曲,双臂张开,左手拿着一个盾牌,右手拿着棍状的武器,整体的造型似乎在进行着一种舞蹈。
沧源岩画
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这幅岩画表现的是祭祀太阳神的仪式,其中的人物应该就是通过将头部装饰成太阳来扮演太阳神的神职人员,而这个人通常就是部落的首领和“巫”。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夏耕和刑天被斩首的涵义了:砍掉装饰成太阳的头部,象征对太阳神信仰最彻底的消灭,这很可能就是两桩无头案背后的真实原因。
而山海经中所说的“操干戚以舞”,也并非指无头的刑天挥舞着盾牌和斧子继续战斗,而是指太阳神祭祀仪式中的舞蹈,被称为“干戚舞”[gàn qī wǔ],同时它也是远古的一种战舞。
《韩非子》中记载过,五帝之一的舜曾经使用干戚舞,威慑征服了难驯的有苗部落,原文中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所以这种战舞自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沧源岩画
《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太阳神信仰的刑天部落在与天帝信仰的商部落争夺奇肱国的神权时失败,刑天部落的首领被斩首,然而刑天部落并不甘于失败,他们在身体涂画上眼睛和嘴巴,跳起了祭祀太阳神的“干戚舞”。
族人们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代表被重塑的头,通过舞蹈告诉敌人自己崇拜的信仰并未被消灭,同时通过这种战舞来震慑对手,展示自己继续战斗的决心。这,恐怕才是刑天神话背后的。
尸
04
《淮南子·墬形训》中说:“西方有形残之尸……” 东汉高诱的解释是:“形残之尸,于是以两乳为目,腹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由此可见,淮南子中所谓的“形残之尸”,指的就是刑天。那么不论“形残之尸”还是“夏耕之尸”,其中的“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汉代何休注《公羊传·宣八年》中说:“祭必有尸者,节神也”
远古祭祀的时候,是以活着的人来代替被祭祀的对象,而这个活人就被称为“尸”。这就是为什么山海经在介绍夏耕之尸的时候说: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
当“尸”的人,对身份也是有要求的,“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远古祭祀场面
不同时期的“尸”在祭祀时的姿态也不一样,夏朝时是站立的,殷商时是坐着的。夏耕是夏朝的,所以夏耕之尸是站立的,所谓“操戈盾立”。
刑天和夏耕生前都是部落的首领,虽然在宗教的斗争中失败,但是他们依然得到了后人的尊重和祭祀。
尽管刑天的“战神”称号名不副实,不过刑天部落坚定的信仰、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依然符合刑天神话最重要的精神内核。
文章的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刑天和天帝为什么要在奇肱国争夺神权呢?关于奇肱国,那就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大脸怪以后会单独制作文章和大家掰扯。
喜欢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上古神话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视频,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10大神话故事,你都知道吗?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1.青丘之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
2.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
3.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
——《山海经·北山经》
4.比翼鸟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
译文:比翼鸟栖息的地方在南山的东边,这种鸟是一青一红两只鸟的翅膀并在一起。
——《山海经·海外南经》
5.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着太阳跑,离太阳越来越近。这时,他口中干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把黄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干了,他还是觉得渴,便想去喝北边的大泽中的水。但是还没赶到大泽,他便在路上渴死了。夸父临死前扔掉了手中的手杖,这根手杖变成了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6.扶桑树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译文:黑齿国的下面是汤谷,汤谷上有一颗扶桑树,那里是十个太阳洗浴的地方,位于黑齿国的北边。在水中有一棵大树,下面的树枝上住着九个太阳,上面的树枝上住着一个太阳。
——《山海经·海外东经》
7.开明兽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译文:昆仑山南边的深渊深达三百仞。开明兽的大小与虎相似,有九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都长着人一样的脸,面向东站立在昆仑山上。
——《山海经·海内西经》
8.常羲浴月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译文:有一位女子,正在给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是她刚开始给他们洗澡。
——《山海经·大荒西经》
9.黄帝战蚩尤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译文:有一座系昆山,有一个共工台,射箭的人不敢向共工台所处的北方而射。有一个人,穿着青色的衣服,名叫黄帝女魃。蚩尤制作出金属兵器后去攻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的原野上与蚩尤作战。应龙把水蓄起来,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黄帝于是把一名叫魃的天女从天上请了下来,魃从天上下来后,雨就停止了,于是杀了蚩尤。魃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了,凡是她所居住的地方就不会下雨。叔均把这件事告诉了黄帝,黄帝让她居住在赤水的北边。叔均被任命为主管田地的官。魃常常跑到别的地方去,人们想要把她赶走,就要说“请魃往北走吧!”并要清理水道,疏浚沟渠。
——《山海经·大荒北经》
10.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 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译文:大地上洪水滔天,鲧未经天帝同意,偷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天帝命令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之郊。鲧死以后,从腹中诞生了禹。天帝于是命令禹治理洪水,禹最终区分规划了疆土,并划定了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注: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赛威 精装山海经绘本 ¥46 购买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八大神话故事,第七个很少有人知道
《山海经》全书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
《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古代中国神话,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九大神话的原由。
一、夸父追日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泽)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二、女娲补天
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坏了,中国土地崩裂,天不能完整覆盖大地,地也不能周全地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熄灭,大水泛滥而不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凶猛的鸟抓取老人孩童。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里的大龟的四只脚作为天的四根柱子,杀死水怪来救济冀州,积起芦灰来堵泛滥的洪水。天空得到了修补,四根天柱得到了摆正,泛滥的洪水消退了,冀州得到了平定;恶禽猛兽死去了,善良的存活了下来。
三、精卫填海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四、后羿射九日
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还有其它多种灾害,诸如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 后羿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
五、黄帝大战蚩尤
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
六、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七、鲧偷息壤治水
《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岛。"
八、大禹治水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视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