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流金,果蔬飘香:成语和国画里的丰收节
金秋九月,稻浪流金,果蔬飘香。秋分之日,我们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天丰收的盛景,用这些成语来形容:
1、硕果累累 [shuò guǒ léi léi]
【释义】:硕果:大的果实;累累:形容积累很多。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也可比喻为取得的优异成绩相当多。
【出处】:霍达《补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来,子孙不息,人才辈出,历代科举,硕果累累。”
2、五谷丰登 [wǔ gǔ fēng dēng]
【释义】:泛指粮食丰收。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出处】:《六韬·龙韬》:“战胜于外;功立于内;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定。”
【译文】: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3、开花结果 [kāi huā jiē guǒ]
【释义】: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开花结果自馨香。”
4、春华秋实 [chūn huá qiū shí]
【释义】:春天开花,秋天得到丰硕的果实。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出处】:《三国志·魏志·邢颙传》:“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译文】: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多喻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5、满载而归 [mǎn zài ér guī]
【释义】载:装载;归:回来。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出处】:明 李贽《焚书·又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
6、仓箱可期 [cāng xiāng kě qī]
【释义】仓:仓库;箱:柜子;期:期待。丰收大有希望。
【出处】:《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7、穰穰满家 [ráng ráng mǎn jiā]
【释义】: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译文】: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
8、麦穗两歧 [mài suì liǎng qí]
【解释】一根麦长两个穗。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出处】《后汉书·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9、盈车嘉穗 [yíng chē jiā suì]
【解释】盈:满。稻重长得茁壮,一棵就能装满一车。形容粮食丰收。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周》:“成王五年,有因祗之国,去王都九万里,又贡嘉禾,一茎盈车。”
10、时和岁稔 [shí hé suì rěn]
【解释】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壮志表示的是豪壮的志愿、襟怀,伟大的志向,接下来是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壮志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
11、年丰时稔 [shí hé suì rěn]
【解释】稔:庄稼成熟。年成好,庄稼大丰收。
【出处】稔:庄稼成熟。年成好,庄稼大丰收。
12、岁稔年丰 [suì rěn nián fēng]
【解释】稔:庄稼成熟。指农业丰收。同“岁丰年稔”。
【出处】明·无名氏《十样锦》第四折:“今日个君圣臣贤治,化育的岁稔年丰快。”
【译文】:今天有明君和圣贤的臣子,教化培育让农业年年丰收。
13、岁物丰成 [suì wù fēng chéng]
【解释】指丰收之年。
【出处】宋·欧阳修《丰乐亭记》:“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丰收时节国画家笔下的丰收盛景
齐白石《瓜果丰收》

黄胄《丰收图》

刘文西《丰收图》

林风眠《丰收图》

徐悲鸿《节日丰收图》

潭振霖 喜丰收 1964年

钱松喦 水上高歌丰获归 20世纪60年代

魏紫熙 粮仓 1964年

魏紫熙 秋 1963年

魏紫熙 丰收图 1959年

魏紫熙 收获归来 67x134 1971年

魏紫熙 麦收时节 1973年

应野平 丰收稻谷满仓堆 1958年

上海中国画院合作 大丰收 1959年

贺天健 大有年 1958年

贺天健 丰年歌到处唱着 1958年

来楚生 收菜籽 1958年

关良 丰收图 1958年 中国画

伍螽甫 秋收风景 1963年

王盛烈 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 1953年 年画

费声福 合作生产收成好 社会主义幸福多 1956年

金梅生 菜绿瓜肥产量多 1955年 年画

陈光健 歌丰收 1961年 年画

白逸如 开会回来了 1964年 年画
七一文学| 说年话节聊属相 |郝安专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笔下的旧历、过年,说的是农历,民间也有叫古历、阴历的。准确说,农历是阴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
阴历,是按月亮的阴晴圆缺周期制定的历法。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所以阴历一个月又叫朔望月。
由于阳历和阴历中间有十几天的差距,所以又出现了一个有闰月年和没有闰月年的阴阳历,也就是农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到目前为止,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
一、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
又是一岁去,又是一年来。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包括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很多节日的起源,都是由上古时代的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
农历腊月三十,又叫除夕。这是一年里中国人最后的匆忙,也是最有仪式化的时刻。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人们用最热烈最积极的方式送别过去,迎接未来。
过了年,就是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了。可以说,中国人的一整年都是在为此刻做准备。
春节,本来是岁节。什么是岁节呢?就是从节气到节气的一个循环,比如从上一个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传统春节名正言顺就在立春这天。从秦朝始,延续了两千多年。
元旦,本来是年节。什么是年节呢?就是从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传统上农历大年初一就是元旦。古时这天又叫三朝和三元。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一直到1911年,事情才发生了变化。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宣布公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随即又下令将公历,也就是阳历,作为官方历法,以1月1日作为一年初始的第一天,是为元旦。
走马灯变把戏一样当了大总统的,又在两年后的1914年,批准了一个《定四季节假呈》,把春节从立春挪到了阴阳历也就是原来的元旦日农历正月初一。往后依次端午叫夏节,中秋叫秋节,冬至叫冬节。
这样,春节由本来的从立春到立春的岁节,彻底变身为从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年节。立春日则恢复本来面目,成为从节气到节气一个循环的普通节气。持续了两千余年的立春节庆活动也随之渐行渐远,逐步消失。
1949年10月1日,中华成立。此前的9月27日,中国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是:中华的纪年采用公元。
1949年12月2日,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日,是为节。
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文物青铜器“凤纹牺觥”。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二、生肖又叫属相,最开始起源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
这支源远流长、契若金兰的十二生肖属相队伍,由中华民族的图腾即神兽龙,加七个正规军即7个家养动物,包括牛、兔、马、羊、鸡、狗、猪,再加上四个野战军即4个野生动物,包括鼠、虎、蛇、猴,共同联合组成。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一套用于纪年的生动符号,以及古天文历法的一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肖系统;东汉时期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的方法,与现在的生肖排序纪年法几乎完全相同。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先哲对天象的观测。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循环往复,形成干支纪年。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就叫做干支历。
天干与地支的每一种组合,都是六十年一遇的中国年。而十二生肖就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每一个人干支纪年的出生年月,都对应一种动物,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一张一弛,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的哲学原理。那么,生肖属相的转换又究竟从何时开始算起呢?
传统上,是以春节这一天为转换,也就是从立春岁节这一天起算新生肖。现在春节变成正月初一了,将错就错,一般还是顺势把春节,但不是立春日而是正月初一看成生肖转换点。
但由于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关系密切,民间和旧历书还是坚持以立春转换生肖。
《辛丑年》特种邮票票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三、时与日驰,岁与年去。无论按节序立春,还是按正月春节,2021都已进入了农历辛丑,俗称牛年
辛者,新也;丑者,纽也。蕴涵万象更新、结而可解之意,分别在天干地支中位列第八和第二。
牛马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一年春作首,六畜牛为先。牛,是最早被人类驯服的牲畜,也是人类最老最好的朋友。
人类与牛的关系年深岁久,如影随形,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那以后直到今天,牛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意识形态,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乾者天也,坤者地也。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群经之首《周易》曰,坤为牛,坤象也。任重而顺,故为牛也。牛成为了负载万物生长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在这里,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在古代神话中,牛是玉帝殿前差役,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在道教中,牛是太上老君化身老子的坐骑。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和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古往今来,牛,让人欢喜,让人敬重,人们对牛一直是情有独钟。鼠咬天开,牛争朝夕。在十二生肖中,牛排名第二,是勤奋朴实、诚挚忠厚、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象征。牛勤春早,岁稔年丰,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待。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生尽其劳,死尽其用。耕地播种,载拉运送。唐河东先生柳宗元既作《牛赋》,又讲“汗牛充栋”的故事,说“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意思是藏书极多,存放时能堆至屋顶,外运时能累得牛流汗。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宋临川先生王安石如此赞美勤勤恳恳、默默无言,只管耕耘着、奉献着,任劳任怨的耕牛。
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这是鲁迅先生对牛的称颂。他说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作家巴金说“甘做老黄牛”。齐白石曾以“耕砚牛”自称。老舍喜欢拿“文牛写家”自喻。铁人王进喜说,我从小放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好得很,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就心甘情愿为党、为当一辈子老黄牛。就连外国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我要做一头啃草的牛”。
师牛堂,是李可染晚年的画室堂号。给予人者多,取予人者寡,其为牛乎。是他的牛画题款。郭沫若亦用他独有的风格特地为李的画牛撰写《水牛歌》: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
执牛耳,是居于领袖的地位;太牛,牛气,是佩服一个人厉害,有实力;牵牛鼻子,是形容抓住了事情的主要矛盾、关键核心;顶牛,牛脾气,十头老牛拉不回,是倔强执拗犟劲的代词;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为学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则强调做学问之不易。牛,也有性情温和的一面。舐犊情深,成为父母挚爱子女的形象比喻。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牛代表勤劳、奉献、奋进、力量。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精神意象,蕴含着中国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恰逢农历牛年。属牛的中华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从此站起来了。神州大地一时气势如虹、豪气干云、牛气冲天。
开国领袖毛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号召一切员,一切家,一切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大众的“牛”。1958年,毛又为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题写了鲁迅这一名句。
周恩来曾经这样说过:“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服务而死。”
天不言而四时行。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21年,又一个农历牛年。人勤一世千川绿,牛奋四蹄万顷黄。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丰稔黄牛志,富强赤子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总说,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岁稔年丰的意思、岁稔年丰拼音怎么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