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此理的意思—岂有此理的意思是什么

更新:08-0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唐朝的田赋制度为什么叫“租庸调”?“租庸调”是如何瓦解的?

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人,除了看那些文治武功、内政外交之外,其实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国家对自己的老百姓好不好了。除了天下大乱时期,的生活更多是取决于什么呢?那么无疑就是这个朝代的赋税制度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赋税制度,看看唐朝时期的农民一年要缴纳多少税。

租庸调制:富人可以很富,但穷人不能太穷

中学历史课上,我们学过,唐朝的田赋制度,叫“租庸调”。

何为租?

假设你性别男,出生在初唐,那么,当你18岁成年时,国家会分给你100亩田地。

这100亩田地中,有20亩叫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相当于你家的私产了;另外80亩,叫口分田,六十岁后,要还给国家,相当于租给你种,但你要交税。

交多少税呢?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约是200斤谷子。

这个税负,可以说是非常轻了。收入缴纳比例,是四十税一,也就是说,收成40斤,交1斤税。汉代是三十税一,相比已经减轻不少。

这种国家配给农民的田地,就叫“租”。

各位可以在心里默算下,如果你有100亩地是什么概念?嗯,妥妥的小地主。

虽然80亩要还给国家,但20亩永业田,三代下来,你家也有60亩私产了。

但注意,你家的永业田,是不能随意买卖的。除非是遇到特殊情况:民户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听卖永业田。

这看似不自由,其实是个好事。不能私卖土地,一来可以防止土地兼并,二来,可以防止那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败光家产。

为何在初唐时期,有这么多田地分给呢?

这其实是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北魏时期,北方战乱连连,流离失所,导致田地大量荒芜,国家税赋也随之减少,入不敷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北魏控制的田地,分给农民,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

唐朝开国时,情况类似。

经过隋末战乱,到李唐统一全国时,民生凋敝,人口不足300万户,比隋朝巅峰时期的900万户,减少了三分之二。

人口急剧减少,田地大量荒芜,所以唐朝延续了“均田制”,将土地分给,轻徭薄赋,使得生产快速恢复,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

何为庸?

庸,就是徭役,是对国家的义务劳役。

一个国家,总会有很多公共工程,大到修长城这种国防设施,小到修路修渠,当然,还有皇家宫殿、官衙等。

那时候没有专职的工人,就得靠服役。这在历朝历代都一样。

那么,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个农民,你一年要服役多少天呢?不多,二十天,如果碰到闰月的年份,则加两天。相比汉朝的三十天,大大减轻了你的负担。

如果国家这一年工程比较少,不需要你服役呢?那你需要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交足二十天即可。这在历史上有个名词,叫“输庸代役”。

相反,如果今年工程很多,二十天义务劳役外,还需要你多服役呢?放心,不会让你吃亏,加役二十五天,那你们家的“调”(布匹)就不用交了;加役三十天,那你家的地租和布匹都免了。

规定,每年的额外劳役,不得超过三十天。

何为调?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描述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常用一句话形容:男耕女织,桑麻满圃。

家里的男人下地耕种,女人则在家养蚕织布。

男人种田交地租,那么,咱们女同胞是不是也要为国家做点贡献呢?

要的,那就是把布绢贡献点给国家。

每个家庭,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就叫“调”。

汉唐赋税制度比较

介绍了租庸调,我们简单将汉代和唐代的赋税制度比较一下。

在汉代文景之治时,也是轻徭薄赋的典型,汉文帝甚至创造了个历史:前167年,他曾颁布“除田之租税”的诏令,免除全国地租。

但汉朝田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如此一来,到后期时,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贵豪绅庄园万亩,贫民却为立锥之地,只能租地主的地耕种。地主收佃农的租,高达十分之五,但却只用向国家缴纳三十分之一。

如此一来,富了地主,苦了贫农。

除了田地外,盐铁等生意,由民间商人自营。

但到了汉武帝,国家频繁对外征战,军费激增,国库入不敷出。怎么办?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商人捐钱。

到了自己包里的钱,再拿出来比较难,商人捐钱不积极。

这下汉武帝不干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林河海都是朕的,我允许你们煮海为盐,开山炼铁,现在国家有需要,你却不想做贡献?

那好吧,以后自然资源都收归国有,私有企业都关了,将盐铁改为国营,收入归国库。

这种“盐铁政策”,为民有经济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不让民间太富。

但另一面,因为土地大量兼并,底层却很穷。

相比之下,唐朝的租庸调制,使“耕者有其田”。有丁就有田,有丁有田就有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挺好。

而商业上,唐初并不限制,商人比较自由,而且不用交税。当然了,代价就是地位很低,士农工商,排在最后。

这样一来,唐朝富人可以很富,但穷人不会让你太穷。

不过我要强调一句:这种的理想生活,只局限于初唐。

为啥?往下看。

租庸调的瓦解

任何好的制度,随着社会发展,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租庸调也不例外。

首先,土地不够分了

唐初土地分配政策,有一个巨大的Bug。

在初期时,因为人口少,土地多,有足够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可是,随着国家一统,休养生息,人口会越来越多,而且成为私有的永业田也代代累积,如此一来,可分配的地少了。

贞观年间,唐朝人口还只有300万户左右,到了武则天神龙元年,涨了一倍,达到了615万户。发展到玄宗天宝年间,人口达到巅峰,达到了900多万户。

人口涨了三倍,土地却只能那么多,如此一来,新增人口就不能保证分到100亩地。

但不合理的是,租庸调是按定额收取的。

也就是说,虽然你家的地变少了,但摊派到你头上的税,并没有变少。

这谁受得了。

发展到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一些底层贫民只能逃亡,以避免税负。

其次,不用交税的特权人群开始兼并土地

每个朝代,都存在着一些“不用交税”的特权人群。

唐朝人分为两种,“课户”和“免课户”。

课户就是普通老百姓,很抱歉,你种国家地,就得当差纳粮。

免课户呢,嗯,拥有大片土地。比如,你是有爵位的贵族,或者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分到五顷到一百顷的永业田;你是有军功的,根据,可以分到六十亩至三十顷的永业田。关键是,你不用交税。

除了贵族、官员不用交税,还有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寺院僧尼也不用交税。

如此一来,产生两个问题:

一些课户想方设法取得功名,有了一官半职,或者干脆出家,就成了免课户;

另外,虽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但一些底层老百姓实在混不下去了,迫于无奈,于是私自将田产转让给免课户,也很难管得过来。

于是,土地兼并,这一历史性太难题,还是在唐朝出现了。

最后,租庸调的大难题:账籍统计

租庸调之所以能顺利实施,靠的是严密的账籍。

该收你家多少租,多少调,依据是户籍;户籍之外,还有一本“账”,统计的是壮丁男子,按这个账本记录,来派“庸”,也就是徭役。

唐代的规定是,一年造一次账,三年造一次籍。

账籍分三份,一份存县里,一份送州,一份呈交户部。

这个活,不轻松。

国家这么大,经常要、登记、改动、校对,非常麻烦。

就算是现代社会,有公路,有车,有电脑,有通讯设备,很多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就这条件,还存在很多黑户。

那我们想象一下古代,交通基本靠走,没有摩托车,更没有小汽车,基层公务人员也很有限;最最关键是,记录基本靠纸,但纸张很贵很贵,没有那么多草稿纸给你用。

今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家还记得徐宾造纸那个情节吗?

徐宾卖了自己的永业田,就为了造出更先进的纸,因为原来的纸供应不上文书所需了。他认为这是关系到天下民生的大事。

确实是这样啊各位,为什么汉唐时上层阶级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了?因为如果你是个贫民子弟,你是读不了书的 —— 哪有纸给你印书啊!

嗯,徐宾是个好。

言归正传,交通不便,人员不够,纸张不足,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初期办事人员还能靠着奉献精神尽职尽责,不辞辛劳。时间多久,难免出毛病,比如:你们村有老人满60岁了,或者去世了,名字没有及时销去,80亩口分田也就没有及时收回再分配;有孩子满岁了,可是没有人来登记,也就没有及时授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有两户人家,登记人员一看,我去,路都没有,不去了……

总之,有太多因素,会造成账籍的疏漏。

以上三种主要原因,逐渐造成了租庸调制的瓦解。

安史之乱爆发,百姓再一次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地方大乱,租庸调彻底实行不下去了。

于是,唐朝中后期的另一个税赋制度诞生了。

两税制

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制定了一个新的经济政策:两税制。

为了避免把大家绕晕,我整理出几个重点特征:

一、要用多少钱,就向全国摊派多少税

以前收税,是按照固定的比例征收。现在变了,按照前几年的支出情况,先定个来年预算,然后按照这个预算总额,向各地摊派。

说实话,按照本意,是想“量入为出”,防止无限制的剥削老百姓。可现实中一实行,就出问题了。

如果是大唐中前期还好,国泰民安,要用多少钱,大概不会相差太多。可是到了中后期,藩镇割据,皇权微弱,甚至还有大大小小的,那要用多少钱就不好说了,一旦财政紧张,免不了要加收税额。再一摊派,反而容易横征暴敛,百姓遭殃。

所以有人奇怪,中后期的皇帝,也有几位猛人,为什么收拾不了那些不听指挥的节度使呢?一大原因就是,没钱,打不起仗。

二、户籍自由流动,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关于这一点,官方的说法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你是陕西人,搬家到四川去,那你就在四川当地落户,加入四川籍,不分主客。

嗯,这倒是挺好,毕竟现在你想把户口迁到其他地方去,也是很难的。在唐代两税制时,你就可以自由迁徙了。

但坏处是,那些土地肥沃宽广的地区,人口越来越多,赋税摊下来,每家反而很少。

那些贫瘠的地区,村里可能已经有一半人迁走了,可是地方的税额还是那么多,一摊派,五家人要承担十家人的税。

这谁顶得住啊?顶不住,于是剩下五家人可能也要被逼逃亡了。

两税制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在之前,你家交多少税,是固定的,不管你家有多少地,家境是富有还是贫穷。

现在不同了,你有多少地,就按比例收你多少税。

但另一方面,也不再给你分土地了,田地又开始自由兼并。是地主还是贫农,看你自己本事。

结果又回到了汉代老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而且达官贵人还会想方设法瞒报自己的田产,从而少交税。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耕者不能有其田,任由地主来盘剥。

忍不住一声长叹:苦的总是老百姓。

三、租庸调合并成一项,一年分两次征收

上面我们分析了,租庸调要靠严密的账籍统计,而且分成三项,实施起来难免麻烦。

两税制上来,直接将三项合并了,直接收钱,分夏秋两次征收(所以叫两税制)。

没错,不收你的粮食了,也不收你的布绢了,都换算成钱来交。

嗯,省事了,满意了。

但百姓不满意。

以前我交200斤谷子就好了,现在你要我交500块钱,我不但要把谷子背到集市去卖,关键是,还要被奸商们坑害。本来一斤谷子两块钱,但现在收购商勾结起来,只给我一块。

我太难了,但没办法,只能贱卖,然后把钱交给国家。

这还不是两税制最大的毛病,最大的毛病是,本来租庸调合成一项征收了,按理说,国家再需要服役时,就应该出钱去雇人。可是搞着搞着,又忘记了,有徭役时,仍然让去服役。

真是岂有此理。

到了宋代,王安石变法,又要征收免役税,这其实就是在变相重复征收了。司马光老先生反对变法,理由就是:社会财富是一定的,国家多收,就穷;国家少收,就富。

要国富还是民富,这就要看统治者的良心了。

文图来源:趣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为什么港剧里的角色这么喜欢说“岂有此理”?

西九龙重案组的阿Sir不会问你肚子饿不饿,煮碗面给你吃。

油麻地的小混混也不会开导你做人呢,最要紧就是开心啦。

没有哪句台词是万能的。

但如果要用一句台词为所有港剧定下一个基调,那一定非“岂有此理”莫属。

无论是豪门宫斗、武侠玄幻,还是刑侦、职业商战……每部港剧里都会反复把这条一句顶一万句的4字台词反复说N遍。

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情节、激烈的动作和缠绵的爱情……港式流行文化的记忆,最终都归于“岂有此理”这一永恒的注脚。

曾几何时,港剧是真正的现象级国民消遣。

比看现在那些无脑综艺有趣多了。

这些剧集中的古怪角色和奇异冒险如洪水般涌入电视屏幕,其中最棒的部分,就是那些如同流行金曲般,卡在观众脑海中的经典台词。

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

因为你所说的话将会成为呈堂证供。

于是,一旦碰上任何不顺心、违背意愿的事情,不论主角还是龙套,总会来上一句“岂有此理”。

有时候还会配合拂袖加转身的动作。

95版的《神雕侠侣》将这句台词运用到了极致。

平均一集要说上3次以上,整部剧下来说了至少80次“岂有此理”。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它绝对是古装剧的终极语录。

你的大名在江湖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敬。

走哪儿吃哪儿,永远不必为柴米油盐的琐事操心。

法律也管不着你。

哪怕如麻,也没有通缉逃亡之苦,住店都从来不登记。

这难免不会酿成武林中人个个都是暴脾气。

尽管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但南宋末年的习武之人好歹还算有一定节操。

不会在叫阵的时候随便就喊出“X你X”来。

“岂有此理”显示的是大侠的风骨气量,而非地痞流氓的胡闹絮叨。

是的,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而且对方还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快感,那么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形成一种压抑的情感。

如果这种情感得不到宣泄,压抑便会转换为愤怒。

而对一名侠士来说,哪怕纯属泄愤,“岂有此理”的表达也完全没有失掉礼仪风度和身份,反而表露了说话者的体面。

英雄好汉都需要宣示自己的清白名节。

抛出一句举重若轻又斩钉截铁的“岂有此理”,便足以涨自己气势,灭他人威风。

相当于用最简洁的语言,拼出了无数个“What The Fuck?Damn you!you Motherfucker!”

相比这一约定俗成的武林说事通用语,用其他句式来表达受辱后的反击,往往会显得标新立异。

而习武之人最忌招摇。

就算你练成了盖世武功又怎么样呢?

不过是盖世的孤独加盖世的寂寞罢了。

最好的剧作家们经常说,好台词的秘诀在于既简洁上口又内涵丰富。

显然,“岂有此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极为符合以上标准。

这句台词简单而犀利、强大且精妙,粗糙中带有一种机智,回味之叫人黯然销魂。

有人说,如果禁止说“岂有此理”,TVB演员将无法串词。

但也正因为编剧词汇的匮乏,造就了演员的演绎更有武侠味。

武侠的实质就是替天行道,还有比这4个字更适合在打抱不平的时候先搬出来立意的吗?

随便一名老幼妇孺,张口闭口就是岂有此理,听得多了,难免让人发笑或者挠头。

但这也正是它深入人心,让人难忘的原因。

这是港剧在通俗文化上所积累的成熟底蕴。

TVB的一些资深编剧曾经透露过,他们的台词其实来源于香港的日常用语。

他们的创作完全是遵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则。

这样才能在模式化和套路化的情况下拍出老少咸宜、人人爱看的肥皂剧。

就像这句“岂有此理”,在的时候,它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在任何学富五车的人面前说出来也不会让你吃亏。

只要配合恰当的表情和语气,完全不会显得你理屈词穷。

你可以让人觉得你只是点到即止,也可以表现得非常嚣张。

再巧舌如簧的对手,也有可能顿时被你顶得哑口无言、手脚发颤。

这4个字一出口,对手在气势上立即就矮你3分了。

“岂有此理”在现实的运用当中几乎没有实际的含义。

你只是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你的气愤,他无论怎么回答都只能是在转移话题。

道义和逻辑站在你这一边,他拿什么来跟你斗?

【岂有此理的意思—岂有此理的意思是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岁稔年丰的意思、岁稔年丰拼音怎么读 下一篇:峰回路转,峰回路转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