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出浪往【新成语】
【背景解说】 原本出自宋代“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描写了花园里春色盎然的景致,后来多被人引用到女子偷情的行为上。其实,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有比喻一个人文笔出众的意思。例如:君之文采,若红杏出墙。意思就是阁下的文采,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脱颖而出,就像那满院的春色里,一枝独秀的红杏,都伸出了院墙。 为了区分红杏出墙的三个不同含义,特采用“杏出浪往”,用以区分。 【应用说明】 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不守道德的男女偷情行为。一个对夫不忠的女子, 自身风情万种,无奈压不住内心的欲火,做出了一些带走暗示或勾引的举动,导致与那些“采花郎”一拍即合浪荡苟且。正所谓郎有情妾有意,或者妾有意浪必至。 此处浪同郎,指放浪的采花郎或者内心泛起了波浪的男儿郎。 【运用争议】 争议主要聚焦在主动方面。是女的主动,导致自控能力弱的男子跌入缠绵的情坑?还是男的主动,诱惑女的不顾其他而跳进欲望的陷阱?这个其实不重要,男女皆有所思,何必分个主次。 反正是:结婚持家皆专一 ,何来杏出浪至嬉。
海枯石烂的爱情,还有吗?
个人认为,可能是男的经不起诱惑更多一点 ,您觉得呢?(来留言,咱们说一说)
记不住《道德经》?至少要知道这30个成语
资料图
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曾在周王朝出任史官,为守藏史,掌管周王朝的典籍。其家世代为周王朝史官,古代巫史共业,且为家传,故当时或称为老氏家族。
周景王死后,周室曾一度发生了王位争夺战。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所掌管的图书亦当被王子朝带走了,因之而归于陈国相县故里。在归乡途中,出周王朝王畿关口,守关长官尹喜为老子同道好友,知老子有归隐之意,故挽留老子在宫邸短栖,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共五千余言而去。
五千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老子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和一个千变万化的社会。《道德经》深奥难懂,历来众说纷纭。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30个成语均出自《道德经》,或许能够带我们管窥老子思想的魅力。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老子》,岳麓书社出版
1、玄之又玄[释义] 形容非常玄妙,难以理解。
[出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居[释义] 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和光同尘[释义]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
[出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天长地久[释义]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也说地久天长。
[出处]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上善若水[释义]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多用来称赞道德完美的人。
[出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金玉满堂[释义] 形容财富非常多,也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出处]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7、功成身退[释义] 功业建成后,自己就引退了。
[出处]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释义] 颜色又多又杂,使人眼花。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 “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释义]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处]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0、视而不见[释义] 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出处] “视之不见,名曰夷。”
11、听而不闻[释义] 听了却像没听见一样,形容漠不关心。
[出处] “听之不闻,名曰希。”
12、涣然冰释[释义] 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出处] “涣兮若冰之将释。”
13、虚怀若谷[释义] 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4、绝圣弃智[释义] 抛弃聪明智巧。道家认为一切诈伪来自聪明智巧,只有“绝圣弃智”才能回到淳朴的境界。后用以指反对一切学问,排斥科学文化。
[出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5、如登春台[释义] 春台:指美好的游赏场所,比喻生活在美好幸福的太平盛世。
[出处]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16、佳兵不祥[释义] 原指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后来多用以指好用兵是不吉利的,表示反对随意发动。
[出处]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7、自知之明[释义] 指透彻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常跟“有、无”连用)。
[出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8、淡而无味[释义] 食物淡,没有滋味。比喻事物平淡,不能引起人的兴趣。
[出处] “淡乎其无味。”
19、无中生有[释义]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出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0、大器晚成[释义] 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后来也指年纪较大后才成才或成名。
[出处]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释义]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人劝人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2、知足常乐[释义] 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出处]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3、出生入死[释义]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处]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24、祸福相依[释义] 指祸福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即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出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5、根深蒂固[释义]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处]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26、以德报怨[释义] 用恩惠回报别人的怨恨。
[出处]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27、轻诺寡信[释义] 随便答应人,很少能守信用。
[出处]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 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出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释义] 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
[出处]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0、老死不相往来[释义] 形容相互之间一直不发生联系。
[出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文成语释义均参考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成语大词典》。
来源:岳麓书社
成语故事——一网打尽
战国时期,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到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王位,就是晋惠公。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
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借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被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下心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
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丕郑说:“你去找吕省救你吧!”
屠岸夷说:“我正要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呢!”丕郑不太相信。屠岸夷还现议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谁叫你来说的!”
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直流,对天发誓说:“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二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准备请他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在信上签了字,屠岸夷把信贴在胸口带走了。
第二天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最后都被拉去砍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被一网打尽。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带走字的成语-带走字的四字词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