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题型!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之成语专项练习
1.(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填写成语)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①不解之缘 ②密不透风 ③司空见惯
【解析】
第一空,“不解之缘”的意思是不能分开的缘分,形容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前文提到科学家栾恩杰因为服从国家的安排,学习了自动控制。也正是因为改学了自动控制,他与国防和航天事业产生了联系,彼此之间关系密切。故填“不解之缘”。
第二空,“密不透风”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前文提到,潜地导弹是国家的秘密武器,那自然是需要严密防卫的,再由后文“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可以看出,潜地导弹的资料极少流出,保密性做得非常好。故填“密不透风”。
第三空,“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前文提到,在“巨浪一号”研制攻关期间,“台、筒、艇”的每一步都失败过,这说明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讨程中是非常常见的。故填“司空见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是可敬的。中国第一代摇滚音乐家们,怀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虽然浸泡过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却并没有负荷巨大的传统包袱;另一方面,“”把一切传统意义都消解了,而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成。他们也许觉得,时代仍处于人类的童年期,只有他们才是________的一代人。一切都在建构,消解,再建构。
这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豪情在八十年代________,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已远去,人们渐渐冷却下来,反思着,怀疑着;与此同时,________的改革已经启动,社会是进步的,欣欣向荣的,由不得你不相信。人们在两个时代的交合处站住了,怀疑、慌张、不懂……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他们较真,愤怒,呐喊,一筹莫展,然而终究无济于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开天辟地 风靡一时 轰轰烈烈
【解析】
语境形容中国第一代摇滚音乐家们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摇滚音乐,可填“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表示有史以来第一次或前所未有。
语境形容孤独豪情在八十年代很流行,可填“风靡一时”。 “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语境形容改革的声势浩大,可填“轰轰烈烈”。 “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
为了抵御外敌,蜜蜂舍身刺敌;大量雄蜂的产生,却仅为单纯的交配,交配结束便被它们能育的姊妹们杀死;枞树花粉惊人地浪费;蜂后对于其能育的女儿们存有本能的仇视;姬蜂在毛虫体内求食;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例子:都不足为奇。依照自然选择学说,真正奇怪的倒是没能发现更多完美无缺的例子。
……
再看一看本能吧。某些本能虽然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在赋予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________的方式进行的。我曾试图用级进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________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传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
根据同属内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而来,并且继承了很多共同的性状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与我们英国的那些物种一样,要在其所筑的巢内糊上一层泥土?根据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这种观点,当我们发现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时,就无须________了。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循序渐进 不可或缺 大惊小怪
【解析】
第一空处,此处强调按照步骤,以逐渐深入或提高的“方式进行”,应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通常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第二空处,此处强调不可缺少,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
第三空处,此处指不需要表现得过分慌张或过分惊诧,应用“大惊小怪”。大惊小怪: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慌张或过分惊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云游非遗·影像展”上,新鲜“玩法”解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潮瓷、潮剧和工夫茶,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丰富多彩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________的匠心之作引得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赢得广阔市场,非遗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_,更在创新中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________,所以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的再认识,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巧夺天工 源远流长 继往开来
【解析】
第一空,修饰“匠心之作”,突出技艺的高超,用“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
第二处,修饰“中华民族文化”的,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悠久,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第三空,根据“中华文明5000多年”分析,侧重强调5000多年的继承与发展,用“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___________。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___________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___________,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
【解析】
句子是形容牡丹花,用“国色天香”。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
前文句子描写鸟儿在三角梅丛中飞舞欢叫,有花有鸟,突出两者的和谐,应用“鸟语花香”。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语境中有“书法家、画家”的表述,是这两类艺术家在此创作,用“挥毫泼墨” 。挥毫泼墨:指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挥毫指运笔,过去的毛笔都是由狼毫或羊毫所制,故挥毫为运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没有文字,独龙语是独龙族内部交流的唯一载体。它通过( )记录了独龙族的文化和历史。独龙语的动词会依据不同的人称、时态发生形态变化,这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但是,学者研究表明,独龙语是汉语的亲属语言,完整保留了汉语上古乃至远古时期的特点。目前,其使用人口不足七千。
大约在2000年,我国学术界便开始关注语言濒危问题,“语言资源”观念(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130多种语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内部纷繁复杂,因此我国语言保护的工作显得尤为困难和艰巨。我国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建成了汇聚了1700多个点的原始文件、拥有着超过1000万条数据、覆盖了全国各地主要语种及其方言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数字经济时代,语保工作的( )是利用信息科学等前沿技术对濒危语言的语料开展科学系统的整理加工和开发应用。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口耳相传 应运而生 当务之急
【解析】
第一空,语境是独龙族记录他们的文化和历史的方法,用“口耳相传”;口耳相传:口说耳听,递相传授。
第二空,语境是说学术界开始关注语言濒危问题,“语言资源”观念便随之产生,用“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第三空,语境指数字经济时代,语保工作最需要做到事是利用信息科学等前沿技术对濒危语言的语料开展科学系统的整理加工和开发应用用“当务之急”。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论文字之起源和字体演变
来源:湛江-湛江新闻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夜盈昃,晨宿列张。太古之民,浑浑噩噩,有语言而无文字。先民们从事打鱼猎狩,结绳记事。随着人智渐启,事务日多,结绳无济于事,这种迫切的社会需要,人们不得不想补救的方法。于是,文字呼之欲出,应运而生。所谓“文字”,原来把独体字(即不可分开的字,如象形字)叫做“文”,把合体字(如会意、形声字)叫做“字”。字,即孳也。“文”与“字”是母子关系。所谓“文者,物象之本”,即文字之始,莫不生于象形。“文”,交错其画以象物形。后来形声相益,因文生字,如同生物孳生繁殖。时至今日,汉字己达几万个,《康熙字典》就收有汉字四万以上。所谓汉字,是文字由圆篆变为方隶(含八分)真(含楷)而定形,所以把中华文字称为汉字。汉字指的不是汉族的文字,她由圆变方虽然在汉代完成,但也不能说是汉朝的字。汉字,即是方块字。
汉字有六义,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会意和形声,皆以字为材料造的字;转注,为字形的分化;假借,为字形的节约。只有象形和指事是从无字时造的字。那么,造字的具体时代和依据是怎样呢?文字起源于伏羲氏所画的阴阳八卦。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周易》,即《易经》,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懂的“无字天书”。其“人更三圣(即伏羲、周文王、孔子),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周文王为中古、孔子为近古)《汉书.艺文志》,始得完成。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谓《周易》,尽管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演译成六十四卦,即“文王囿而演《周易》”而且周文王又建立了周朝,但和周朝的“周”无关。“周”指的是很周密、而且是周流不停、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周易》告诉我们宇宙最基本的秘密是“阴阳”,即矛盾。伏羲氏用阴(--)阳(—)画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就是象天、象地、象雷、象风、象水、象火、象山、象泽。这八个卦,也就是八个符号,代表了天地间八种自然现象。八卦看起来画得很复杂,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一个是阴(--),一个是阳(—)。 伏羲氏认为,阴阳(即矛盾)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阴阳的变化。如天地、寒热、冷暖、水火、上下,来去、左右、前后……说的全是阴阳。阳,向外扩张,阴,向内收缩。天是阳,地为阴;太阳就是阳,月亮即是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从数字上讲,奇数是阳,偶数为阴。从人体中分,头为阳(奇数),脚为阴(偶数,两只脚),右手为阳(好动、外张),左手为阴(相对笨拙)。从植物的叶芽来分,树叶是阴,树芽是阳,因为树芽不断地在生长。从方块字中讲,上为阳,下为阴;右为阳,左为阴。如果说阳代表的是一种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而且阴阳有三个特点:一是阴阳是相对的。如果没有相对,就不知道哪个是阴,哪个是阳。所以,有相对才有阴阳。二是阴阳是在变动的。宇宙间万物都在变。我们看到海洋湖泊都是平的,这是肉眼远看的一种表像,其实并不平,她有波浪起伏。水面一旦平了,就是死水,归阴了,连鱼都养不活。三是阴阳是合一的。虽然阴阳相对的、变动的,但又是分不开的。有阴就有阳,有阳必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所以阴阳要平衡,人的阴阳不平衡就会生病。伏羲氏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周易》整部书只有图像,所有的字都是有了文字以后,慢慢加上去,加到最后,也只不过四千多字。但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图像,却开启了中华文字的滥觞。伏羲氏画下八个图像,虽属象形文字,但这种文字不过是简单的符号,而且数量太少,不足以应用。所以,神农氏时用结绳的方法以代替文字。如“一”“二”“三”古文作“弌”“弍”“弎”还象结绳形状。至黄帝时,仓颉初造书契,以代结绳。书,箸也,契,刻也。取的都是代表语言的符号,刻而箸之于木,以便行远经久。这就是我国文字的正式形成。
那么,仓颉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羲(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谊,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根据《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曾提到远古的人们观察天地鸟兽之文而画八卦的传说。《说文解字》序中还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啼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就是说,仓颉是继承伏羲氏通过观察天地鸟兽之文,画出的阴阳八卦而造字。古传仓颉造字,但今天看来,似乎不止是仓颉一人。如《荀子》所说“作书者众,而仓颉独传,用心一也”。这里所说的“一”,是指仓颉造字有同一标准法则,说明古来的文字作者虽多,但只有仓颉独传伏羲氏的阴阳八卦原理。如水字,伏羲氏“☵”是水动,即大地当中有江河,川流不息,那就是水。火字,伏羲氏“☲”,是天中有变动。即当时的森林野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远远望去,就像天空着火。它是两阳一阴。仓颉的“太”字,“大”字代表阳,“点”代表阴。大字和点比例不合,相差甚远。但其毕竟有阴有阳,起始是用于太极。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然而,仓颉究竟造的是什么字体呢?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案古文者,黄帝史苍(仓)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至于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不是说仓颉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为人,因而双目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只眼睛,能够全面地,综合地观察世界,把握世界,透视大宇宙,因而能在脑海里构造概念,并用“文”、“字”来表示概念。张怀瓘说仓颉造的“古文”,是先秦文字的总称。所谓古文,就是传说中夏代的蝌蚪文字。在书法史中有一种“蝌蚪文”即是所谓的“古文”的字体,是我国最早的字体。先秦文字因遭秦朝的焚书坑儒,流传到今天寥若晨星。所以“甲骨文”为最古,其次是各种“金文”和“石鼓文”。
“甲骨文”,又名“殷契”、“殷墟文”、“贞卜文”。即刻于兽骨的叫“兽骨文”,刻在龟甲上的叫“龟甲文”。其书以刀刻于龟甲兽骨上, 字画瘦直,两端尖锐,结构简古,不易辨识。但其达到古朴雄健,稚拙天然的艺术境界。紧接着甲骨文字出现的是古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即是铸造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凹者叫做款,也称阴文,凸者叫做识,也称为阳文。钟鼎上的款识叫“钟鼎文”,货币上的文字叫做“泉布文”。铸在乐器、兵器、量器上的,都统一叫做“金文”。周代的石鼓文 即籀文(大篆),是指铭刻在十块鼓形石上面的文字。传说为周宣王(前827–前781年)时史官籀所书,号称“大篆”,可以说是篆书之祖。关于篆书的含意,《说文》:“篆,引书也。”“引书”就是引笔作书。因为篆书的笔道横直粗细如一,故可以引笔而书。《说文解字》序中说:“秦书有八体……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篆书与籀文同是一个系统的字体,石鼓文和史籀在文字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整理并颁行了一种比较规范的篆字书体,书法史上称之为“小篆”(又名秦篆)。在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的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说文解字》序记载小篆的创作过程,“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汉书.艺文志》说:“初闾里书师,合秦李斯所作《仓颉篇》,赵高所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由此可知,秦时通行的小篆字体共有三千三百个字。时至二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常用字也只不过是五六千个,可见当时文字发展之快。
秦人创了小篆,小篆书写起来虽比大篆便捷,但还是不适应奏章繁多的要求,所以“隶书”应运而生。晋人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者,篆之捷也”。“佐书”,即秦隶书。南朝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将隶书的创作过程都说得一清二楚。“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唐人张怀瓘《书断》说得更详细。“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汉承秦后,整理创新文字不遗余力,字体由篆而隶,由隶而真,行草飞白亦杂然并出,使文字发生急剧变化。汉朝以后,文字虽然字数日渐增多,但字的形态不再变化了。汉字在汉代定形,而且由于书具进步,特别是后汉发明了纸张,书法之妙态毕陈,遂由应用艺术进为美感艺术。书家辈出,灿若繁星,先有曹喜、杜度、崔瑗、刘德升等出于前,又有蔡邕、张芝、师宜官、邯郸淳、锺繇、梁鹄、卫觊步于后,形成书法史上的第一高峰。
纵观世界各国,多用表音文字,即用拼音字母互相拼凑以成字。这种文字的特点是单词或词组,用的就是几十个(英语26)个字母。人类所能发出的声音有限,所以表音文字的字形也有限,根本形不成书法。我国文字乃表义,形音义三者并重,先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一字一义,同音多字多义。宇宙间的事物无穷,其义亦无穷,其字形亦无穷。所以,自伏羲氏开拓了源头之后,文字川流不息。反观我国历史,文字的统一注定了国家版图的统一,由汉字构成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最强大的软实力。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文化自信之所在。
责任编辑:陈广灏 审核:罗磊
中学生给老师取的外号,这4个几乎“全国统一”,有你熟悉的吗
校园生活总是让人非常的怀念,不仅是和其他同学们相处的时光,更有一些是那些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调侃,比如取外号。
在高中和初中的校园里,经常流行给老师取外号,得不得说学生们太有才了,给老师起的外号真的是一个比一个传神。
学生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不免会谈论到自己的老师,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教学风格,因此学生们就会心照不宣的用一些“代号”来指代老师。
今天也给大家盘点了四个非常常见的老师外号,据说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的时候都这么称呼过自己的老师,不知道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呢?
第一类外号中招的几乎都是女老师,因为女老师有的时候为了镇住学生,经常会表现得严肃一些,但是严厉的女老师就容易被学生私下称作“灭绝师太”。
在教师群体中,女老师占了绝大部分,女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有比较温柔的女老师,也有作风干脆,雷厉风行的女老师。
要是想树立雷厉风行的形象,老师难免要先展示下自己的威信,跟学生要一板一眼,不能嬉皮笑脸,这也是所谓的严师出高徒,在课堂上一定要严厉为先。
但孩子们总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年龄还小,有时候不太理解老师过于严厉,便偷偷把老师称作武侠小说中的灭绝师太。
为什么这么称呼,相信所有熟悉武侠剧的同学应该了解吧,灭绝师太作为武侠小说里十分罕见的“狠角色”,加上名字霸气,所以就和老师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了。
千万不要觉得灭绝师太这个名字太过时了,实际上现在依然有很多学生都沿用这个简单又生动的外号来调侃自己的老师。
说完了女老师,我们再来说一下悲催的男老师们,男老师和女老师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很多男人到中年之后会脱发,一般是从头顶开始的。
因此学生眼中的教导、物理老师、化学老师之类的男性教师们就纷纷变成了形象的“地中海”,还调侃说老师们都是太聪明绝顶了。
男老师中年脱发,的确是一件让学生难以忽视的事情,尤其是大课间出操的时候,外面阳光明媚,秃顶的教导的头上反射着金灿灿的阳光……
就这样,“光明顶”这个称号就应运而生了,也是用来形容阳光下熠熠发光的男老师的,不过相对于地中海来说,光明顶更容易让人笑出声。
要是说教师群体中流传最广、最经典的外号,就不得不说“老班”了,这个称号无论男女老师都适用,也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贬义,老师也能欣然接受。
老班这个词,最常指代的是一个班的班,为了表示亲切和友好,学生都会直呼班为老班,这样听起来就感觉这个班很慈祥的样子。
要是说给老师取外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直接在老师的姓氏前面加一个“老”字了,马老师就是老马,陈老师就是老陈。
笔者估计学生这样称呼老师,一部分是满足了自己内心那种“老成”的感觉,一部分是觉得这样称呼比较有趣,感觉自己和老师像是多年好友一样亲切。
虽然在正式场合,一般没有学生敢直呼老师的外号的,但是一些和学生比较玩得来的老师,甚至不介意学生日常叫自己这个外号。
不过也有人说,这种外号要慎用,如果你们班有个老师正好姓“龚”,那就变成了老龚!很容易引起误会的!
在学生时代给老师起外号,大概也是一种“全国统一”的回忆了,调侃归调侃,该尊重老师的时候,同学们也切莫不要掉以轻心。
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为了羞辱老师,所以才给老师起外号的,有些时候正是因为学生和老师亲近,所以才愿意给老师起外号,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有外号的老师似乎更受欢迎呢!
今日话题:你也给老师起过外号吗?你都听过哪些外号?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我是最会讲教育的宝妈,关注我,带你看最新、最劲爆、最有趣、最有深度的教育热点解析!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应运而生是什么意思,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