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成语:饥鹰饿虎
成语名字:饥鹰饿虎
成语拼音: jī yīng è hǔ
成语解释:比喻像饥饿的飞鹰、老虎一样贪馋。一般用来比喻人的凶残贪婪。
成语出处:《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饥鹰侍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
(1)成语「饥鹰饿虎」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昊云叔叔给利娜和武圆介绍了“饥鹰饿虎”的成语故事。
(3)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饥鹰饿虎”几个大字。
(4)小嘟写不出成语“饥鹰饿虎”的拼音。
(5)小芮不会写成语“饥鹰饿虎”的最后一个字。
(6)营仔镇三中的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饥鹰饿虎”。
(7)他巧妙地运用了两个比喻,说饥鹰饿虎只有空着肚子时才会伤人,如果吃饱了就会不思进取。
(8)绕开石蛋的阻挡,雷群升如饿虎饥鹰雷厉风行袭来。
(9)沐苍薇面色一紧,如饿虎饥鹰,又是一掌对准横躺红毯的洪夜。
(10)柔儿对那男人不经意地瞟了一眼,见那男人一副饿虎饥鹰的神色,又见那男人的“庞然大物”。
补充解释:
饥
饥:jī 1、<动>饿;饥饿。《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名>饥荒;谷物歉收;年成不好。《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鹰
鹰:yīng鸟类的一科,一般指鹰属的鸟类,上嘴呈钩形,颈短,脚部有长毛,足趾有长而锐利的爪。性凶猛,捕食小兽及其他鸟类。
饿
饿:è 1、<动>严重的饥饿。《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动使动>使……挨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辨] 饥,饿。『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虎
虎:hǔ 1、<名>老虎。《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2、<形>比喻凶狠残暴。《屈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赤壁之战》:『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
成语接龙
1、饥鹰饿虎→虎步龙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位一体→体物缘情→情见于色→色授魂与→与时消息→息怒停瞋→瞋目切齿→齿豁头童→童山濯濯→濯污扬清→清心寡欲→欲速反迟→迟疑不决→决命争首→首尾两端→端本正源→源头活水→水底纳瓜→瓜田之嫌→嫌贫爱富→富埒王侯
2、饥鹰饿虎→虎步龙行→行合趋同→同类相妒→妒贤疾能→能说会道→道高德重→重生父母→母以子贵→贵远贱近→近水楼台→台阁生风→风环雨鬓→鬓乱钗横→横倒竖卧→卧薪尝胆→胆颤心惊→惊神泣鬼→鬼咤狼嚎→嚎天动地→地瘠民贫→贫贱骄人→人才辈出→出陈易新→新仇旧恨
3、饥鹰饿虎→虎荡羊群→群鸿戏海→海天云蒸→蒸蒸日进→进退两端→端本澄源→源源不断→断杼择邻→邻女窥墙→墙风壁耳→耳濡目及→及笄年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一美二→二龙戏珠→珠联玉映→映月读书→书香门户→户曹参军→军不血刃→刃树剑山→山明水秀→秀外慧中
难忘当年学工、学农、学军忙
文 | 王存东
上世纪60年代未70年代初,全国教育界在学校中,开展过一场“学工、学农、学军”的“三学”活动。学生除参加校内劳动,还进工厂、到农村参加劳动实践;向学习,增强国防意识。“三学”成为广大学生的重要课程。当时我正处在小学、初中阶段,自然也参入其中。
摄影丨罗光庆
轮子掉了
上初一时,学校附近有几座工厂,我们上下学路过厂大门口不时向里张望,看着院里堆放的材料、产品,运输车辆进进出出,感觉神秘好奇,几次想溜进去看看,都被门卫发现遭到拦截。当学校决定我们要到工厂学工,甭提心里有多兴了。
学工的工厂是农机修造厂,产品主要有小麦脱粒机、拖拉机拖斗、耕犁等农业机械。上午我们首先来到工厂会议室,看着墙上挂满的奖状和锦旗,眼前不禁一亮。厂办简单介绍了工厂情况后,又带领我们参观厂区和生产流程,看着工人师傅们在热浪滚滚的钢炉前,在又脏又累的铸造翻砂车间,在噪声刺耳的车床旁认真辛苦地工作,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敬佩。
第一天的学工是在铸造翻砂车间,将倒模出来的铸件上多余的边角甪锤子敲掉,再将不同种类铸件,分别堆码在一起。一天下来,沾在脸上的黑砂被汗水一冲,个个像化了妆的小丑。
第二天上午,我们向装配师傅学习安装小麦脱粒机。车间首先讲解了脱粒机工作原理,使我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有了基本了解。再分组跟在装配师傅周围,边学边协助他们将一个个另件组装在一起。半天时间,觉得组装技术并不难,“出徒了!”。
下午,全班分成四个组开始正式上岗操作,每个小组负责一台脱粒机转动轴和轮子的安装,脱粒机除有一个与外部动力机连接的大轮子外,还有几个较少的传动轮。先把转轴安装上,再把轮子安在转轴上,工序较简单。轮子内孔有一切口与转轴之间形成空隙,将一根铁销紧紧地塞进空隙起固定转轮作用。要将铁销塞进空隙有一定难度,需用铁郎头用力向里敲砸,有的砸不进去,用钢锉把铁销稍锉一下就容易砸进去了。
同学们叮叮当当干得热火朝天,离下班还有较长时间,各组就分别完成一台按装任务。大家纷纷要求再安装一台,车间见同学们工作热情高涨,就让四个组共同再安装了一台。看着亲手制造的产品,大家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不过,在后来的一次学农活动中,打脸了。我们到生产队打麦场上劳动时,脱粒机突然停摆,一个轮子掉了下来。村里的农机专管员赶来将机器修复,前后造成停工近一个小时。专管员抱怨说:“今年村里购置的二台脱粒机都犯这个毛病,主要是转轮固定不牢造成的”。听了这话,我心里忐忑,怀疑这二台脱粒机是我们学工时的产品。错不了!肯定是当时我们为把轮子顺利安装上去,将铁销锉去的多了,才导致转轮固定不牢。想到这,看着待工社员们焦急的眼神,我脸上一阵发烧,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负罪感。
这次“”对我触动很大,任何看似简单的事情都包含着不简单的知识和道理,马虎不得。
麦收与秋收
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进一步压缩,“三学”时间延长,特别是劳动课(主要是学农),课程表每周安排虽然半天,但经常被延长到一天。劳动课因地制宜,种类繁多,诸如种桑养蚕、拾草积肥、圈养猪兔、助农稼穑、秋后复收等等。
我记忆深刻的有二项。一项是夏天麦收季节,有四五天的时间帮助生产队收割小麦。劳动前,老师布置要自带午饭,穿长袖衣服。第二天上午,我们列队来到附近生产队田头,大家挥舞镰刀争先恐后下到麦田,“唰、唰、唰”不一会儿就推进十多米远。过了近一个小时出现的情况多起来,有不小心有被镰刀割破手指的;有因穿着凉鞋被麦根刺破脚的。太阳越发火辣,大家热得挽起衣袖,细嫩的手臂被麦芒麦桔刺成粉红色,又痒又痛,刚下麦田时叽叽喳喳的声音消失了,收割速度明显慢下来。
越近中午,骄阳似火,滚滚热浪笼罩大地,整个人仿佛置身在大蒸笼中,汗水从额头顺着脸颊流淌,不断滴落在土地上。直起腰望着大片麦田,同学们累得开始叹气,有些同学提议把麦田按组分包,谁割完谁先休息。这时,班干部劳动委员站出来坚决反对,上纲上线地说,这属于资本主义的"三自一包"性质。从此再也没人敢提劳动分包。
时近中午,生产队一般都会送来饮水,有的挑来两桶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冷水,虽然解渴,但大家评价不高;有的是加了糖精的凉开水,甘甜清冽,想起当时大口咕嘟咕嘟喝水的味道,堪比现在的高档饮料;最受欢迎的是煮开的绿豆水,既解渴又解暑,这种水到收工时一般剩不下。有一次生产队竟然加送了一桶飘着肉片的汤,同学们拌着自带的午饭,吃得分外香甜,下午劳动时又来了劲头。
凡参加过麦收的人,都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没有不珍惜粮食的。我也如此,这个习惯至今保持不变。
另一项是种“实验田”。学长们在距学校五、六公里外的荒坡上开垦了几块学农基地,轮到我们种“实验田”时正值春天,同学们肩挑人抬的把积肥送到田间,但翻田耕地成了难题,这时不知那位神通广大的同学请人利用空闲时间,用拖拉机帮忙把地耕了。在教农基课的老师指导下,我们把“实验田”全种上了花生。适时划锄、拔草进行田间管理,一片绿油油的花生长得可与生产队的大田媲美。
秋收时,同学们来到“实验田”,兴高采烈地收获自已的劳动果实。时近中午,大家将带蔓的花生打捆,二人一组抬着返校,回程路走了不到一半,肚子里开始唱空城计了。面对眼前白花花的花生果,没一个人去动用。在那个年代如果被扣上“偷吃集体花生”的帽子是很不光彩的。这时有胆大的同学厚着脸皮试着问老师,可否吃点花生充充饥?老师默许的点头同意,追了一句:“每人只准许吃一把”。虽然“一把”花生的限额没有准确定量,但从小受要爱护国家和集体财物,不沾公家便宜的教育,同学们只是摘几个打打牙祭而己。
向山顶进发
读小学四、五年级时,学校的军事气氛逐渐浓厚,原来的体育课改称军体课;投掷项目增设了投手;班长改称排长。学军活动中的“军事演习”和“拉练”项目具有游戏性,因而,也是“三学”中同学们最喜欢的。
“军事演习”方案是提前设计的,级部共三个班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各班全体人员到达第一目标和最终目的地。第一目标是五公里外的西山脚下,最终目的地是西山顶峰,夺取顶峰上的红旗为本次演习的冠军。
经过五公里的急行军,各班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第一目标。总部发出了向山顶冲锋的信号,冲锋途中设置了路标、“雷区”,各班按不同路标攀登前进。每个“雷区”埋着5颗“”,有的藏在草丛中,有的挂在松树上,探寻到“”有一定难度。遇到“雷区”必须由排雷小分队排除“”后方可继续前进。
排雷小分队由5人组成,设小队长一名。我们班小队长是出名的机灵鬼,一个外号叫“经常”的同学担任。当年小学生间刮过一阵起外号的歪风,“经常”这个外号事出有因。二年级时,有一次语文作业中要求用经常一词造句,他的答案是“我经常发疯”。老师在家访时询问该生“病情”,得知他因为从小爱闹能作,所以母亲常指责他:“你发疯了”。当老师在课堂讲评此造句时,同学们哄堂大笑,从此,“经常”的外号不胫而走。
在听到附近的一班己经排除全部“”,我们却仍有一颗没找到,排雷队员们心急如焚,树上树下东寻西觅,其他同学磨拳擦掌的帮助出主意。一班已经冲锋了,我们才终于排除最后一颗“”。同学们都认为夺旗肯定无望了。待大家蜂涌到达山顶时,却看到"经常”同学己经在山顶上,他双手紧攥红旗,在与其他班同学争执着什么。原来他看到本小队排雷速度己落后时,急中生智,自己悄声溜走了,提前埋伏在离顶峰不远的一块岩石后面,当看到其他班快接近山顶时,他突然跃出,抢先登顶夺取了红旗。
别的班不负气啊!他振振有词的说:“演习如同打仗一样,当年邱少云所在,就是在大发起冲锋前设下埋伏,取得了最后胜利”。担任主裁的体育老师听后,觉得虽然他违规,但从实战角度看也有道理,再看各班都在规定时间内登上顶峰,最后宣布这次演习各班都取得胜利,才平息了这场夺旗“风波”。
“ 拉练”是学军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决定我们五年级与附近一所中学共同进行拉练,目的地是栖霞城北古镇都的“阶级教育展览馆”(现称牟氏庄园)。
早晨,我们打起简单的行李包,挎上水壶,带上路上吃的干粮和少量现金粮票,精神抖擞,意志昂扬地列队进发了。大部分老师和初中男子篮球队员骑着自行车,做为先头早已不见踪影。我们大随后,排头的同学举着红旗,一路上嘹亮地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军歌。下午四点多,到达离目的地较近的十里庄,墅营在当地一所学校。看完篮球队与当地学校球队友谊赛后,晚上和衣睡在教室的课桌上,顶着蚊虫不断袭扰,很快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上午到达牟氏庄园参观。听着解说员如泣如诉,对解放前穷苦百姓受地主压迫剥削的讲解,同学们紧攥拳头,充满了对万恶旧社会的憎恨。参观结束,简单休整后就踏上了返程路,这时大家已显疲惫,有些同学脚上磨起了血泡,走路一瘸一拐,同学们互相鼓励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离出发地越近,双腿像灌了铅,沉重的抬不起来。快回到出发地时,队伍变得三五一群拉开了距离,行李有背、有扛、有抱着的……出发时那种精神状态荡然无存。骑自行车的篮球队员和老师变成了收容队。
历时二天多,来回100多公里的跋涉,终于回到驻地,同学们虽已精疲力尽,但心里像取得长征胜利一样高兴。
时光荏苒,当年的“三学”活动,往事如昨。有一次几位同学相聚,谈起“三学”活动,大家有道不完的趣事和感慨。虽然对“三学”活动占用时间过多颇有微词,但是都赞同青少年学生增加这样的见习内容。当提起"经常"同学时,有人介绍说,初中毕业后,他没能考上高中,创荡社会去了。赶上的好时代,他从包工头干起,后来成立了建筑公司,又经营起加油站,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果真是这样,人生恰如一场攀登之旅,登顶之路不只一条,只要肯动脑子,行得正,走得通,不怕吃苦受挫折,条条都能抵达风光无限处。
作者简介:王存东,笔名村东。中国工商烟台分行员工,作品散见于报刊。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简平:铃铛央央
我听过一个有关铃铛的美好传说:一日,“药王”孙思邈上山采药,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孙思邈当即操起随身带着的一根长扁担,但这扁担只是用来挑药草的,如何对付得了老虎,他手足无措,恐惧地看着面前的庞然大物。奇怪的是,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而是张大着嘴蹲在地上,不停地摆动着脑袋,忧伤的眼神里像是在乞求什么。孙思邈定了定神,缓缓地接近老虎,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在老虎的咽喉里。孙思邈想着要帮一下老虎,替它去除要命的骨头,可他也担心一旦拿掉异物,老虎合上的嘴会咬断他的胳膊。这时,他想起自己扁担上有个铜环,于是取下后放入老虎的口中当作支撑,再将自己的手臂从铜环穿过,伸入老虎的大嘴深处,迅速、精准地拔出了卡着的骨头。孙思邈取走老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断地向他点头致意。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为名叫“虎撑”的手摇铃铛,郎中出门采药行医都会带上,成了中医的标志。
告诉我这个传说的是叶坚华,他是中国铃铛收藏的“第一人”,收藏有古今中外各种铃铛4200余个,铜制系列、陶瓷系列、击打系列、葫芦系列、冠帽系列、扁圆系列、长柄系列、景泰蓝系列、大钟系列……品种繁多,不同的材质、款式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他的铃铛收藏也是名闻遐迩的。
铃铛真是很可爱的物什,我自己也有一个铃铛,是在敦煌买的,看上去就像一座铜钟,表面雕刻着仿自著名的莫高窟的壁画,里边正中吊着一块圆圆的铜币,摇动起来后,那铜币撞向铜钟,便发出悦耳的当当声。有人说,小巧玲珑的铃铛起源于英国,但叶坚华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铜铃是铃铛真正的根源。《诗经·周颂》里就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的诗句,描写军旅出征时的浩大气势。我国制造的铃铛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一件铜铃,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铃铛,说明在龙山文化晚期,铜铃就出现了。在古代,铃铛通常用作祭祀、法器和劳动工具,也是生活中的饰品。说起来,铃铛涉及造型、美术、音响、文字、冶炼等多门学科,深有学问。
叶坚华醉心铃铛收藏已有20多年,所谓“百淘千觅五洲寻”,他所收藏的铃铛每一件的背后都有故事。看他的收藏,听他的解说,我觉得视野打开了许多。那组珐琅铃铛堪称珍品,以铜胎画珐琅技艺制成,造型典雅,色彩清秀,是清朝末年出口到海外的,鲜有回流。那枚深褐色的驼铃用生铁铸成,长方形,高达40厘米,不是挂在骆驼脖子下面的,而是挂在骆驼驮着的背囊上,击打出的声音非常响亮,哐啷哐啷,悠远而深长,让人联想起丝绸之路上的一支支驼队。而那只刻有“满洲新京女子学校纪念”的课间铃则见证了一段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九一八”后,东北沦陷,日本在当地建立伪满洲国,将长春改名为“新京”,并设立多所学校以钳制国人思想,“新京女子学校”即是其中之一,这个课间铃被置于每个教室内,用于提醒学生上下课、集合等用途。
我特别喜欢叶坚华收藏的那枚风铃,除了两个铃铛,还有用细链串起的树叶和星星,通体仿佛鎏金一般,精美之极,诗意盎然。据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在宫中竹林里悬挂碎玉石子,每夜听到它们相触时发出清脆的声音,便知起风了,故而称之“占风铎”。我家的窗口也曾挂过一串风铃,微风吹过,就带起了叮叮当当的铃声,十分动听,而且随风飘荡,忽上忽下,忽近忽远,让人生出特别的安宁与平和。当然,若是大风来袭,那铃铛声则显得凌乱而肃然,让人惊醒。忽然想到,风吹玉振,铃铛央央,其实就是包含了平顺与警示两层意义的。(简平)
【庞然大物造句、庞然大物造句四年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