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无隙地的意思、座无隙地的意思是

更新:08-1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语文知识:描写热闹繁忙的词

1、拼音:[ mó jiān jiē zhǒng ]

2、基本解释:

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3、详细解释:

(1)【解释】: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2)【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3)【示例】:节日的公园里,游人~,十分拥挤。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熙熙攘攘 比肩继踵 熙来攘往 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挨肩擦背 缕缕行行 挥手如阴

接踵比肩 摩肩擦踵 摩肩擦背 比肩接踵

源源不断 毂击肩摩

(2)反义词:门庭冷落 地广人稀

1、拼音:[ chē shuǐ mǎ lóng ]

2、基本解释:

《后汉书·马后纪》:“前过濯龙(园名)门上,见外家(马后的娘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后用来形容车马来往不断,非常热闹。

3、详细解释:

(1)【解释】: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2)【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3)【示例】:花天酒地,闹个不休,~,日无暇晷。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熙熙攘攘 川流不息 马咽车阗 马如游龙

马水车龙 接踵而来 肩摩毂击 毂击肩摩

纷来沓至 捱三顶四 马龙车水 络绎不绝

熙来攘往 流水游龙 纷至沓来 纷至杳来

门庭若市

(2)反义词:人烟稀少 人际罕见 门庭冷落 门可罗雀 门堪罗雀

1、拼音:[ chuān liú bù xī ]

2、基本解释: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详细解释:

(1)【解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2)【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3)【示例】:两个丫头,~的在家前屋后的走,叫的太太一片声响。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车等往来很多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人山人海 源源不断 接踵而至 车水马龙

接连不断 接踵而来 络绎不绝 奔流不息

熙来攘往 纷至沓来 纷至杳来

(2)反义词:水泄不通

1、拼音:[ fēn zhì tà lái ]

2、基本解释: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顾客~,应接不暇。

3、详细解释:

(1)【解释】: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2)【出自】:宋·朱熹《答何叔京》六:“夫其心俨然肃然,常若有所事,则虽事物纷至而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

(3)【示例】: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应接不暇。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熙熙攘攘 川流不息 源源不断 接踵而至

车水马龙 接连不断 接踵而来 络绎不绝

绵延不断 蜂拥而起 熙来攘往 延绵不绝

绵延不绝

(2)反义词:路断人稀 门庭冷落 门可罗雀

1、拼音:[ huā huā shì jiè ]

2、基本解释:

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也泛指人世间。

3、详细解释:

(1)【出处】: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2)【示例】:史见满园青翠萦目,红紫迎人,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灯红酒绿

(2)反义词:天昏地暗

1、拼音:[ jǔ xiù wéi yún ]

2、基本解释:

表示人很多,举起袖子就像云一样。

3、词性:形容词(常用性成语)

4、造句:中国的人口真是多啊,举袖为云。

1、拼音:[ huī hàn rú yǔ ]

2、基本解释:

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

3、详细解释:

(1)【解释】: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

(2)【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3)【示例】:其人伏地惕息,~,自是怏怏如胅。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4)【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劳累或热得出汗多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大汗淋漓 汗流浃背 挥汗成雨 挥手如阴

1、拼音:[ jiē zhǒng ér lái ]

2、基本解释: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详细解释:

(1)【解释】: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出自】:《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3)【示例】: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接连不断地来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川流不息 车水马龙 接二连三 络绎不绝

熙来攘往 纷至沓来 纷至杳来

(2)反义词:远走高飞

1、拼音:[ luò yì bù jué ]

2、基本解释: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3、详细解释:

(1)【解释】: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3)【示例】: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川流不息 骆驿不绝 源源不断 接踵而至

车水马龙 接连不断 纷来沓至 接踵而来

连绵不断 熙来攘往 纷至沓来 纷至杳来

(2)反义词:七零八落 门庭冷落 人迹罕至 门可罗雀

1、拼音:[ mén tíng ruò shì ]

2、基本解释:

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人很多,十分热闹。《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庭:院子。

3、详细解释:

(1)【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2)【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熙熙攘攘 车马盈门 户限为穿 门可罗雀

肩摩毂击 臣门如市 车水马龙 门庭如市

熙来攘往

(2)反义词:形影相吊 门庭冷落 门可罗雀 形单影只

杜门不出 形只影单 形影单只 空谷足音

门可张罗 荒无人烟 无人问津 门堪罗雀

1、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

2、基本解释: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3、详细解释:

(1)【解释】: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2)【出自】: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3)【示例】:此时路旁看的,几于~,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4)【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欢迎等盛况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人山人海 万头攒动

(2)反义词:穷乡僻壤 十室九空

1、拼音:[ shuǐ xiè bù tōng ]

2、基本解释:

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3、详细解释

(1)【解释】:泄:排泄。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2)【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

(3)【示例】:热心的读者除邮局汇捐款络绎不绝外,每天到门口来亲交捐款的,也挤得~。 ◎邹韬奋《经历·社会的信用》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道路阻塞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熙熙攘攘 比肩继踵 人山人海 观者如堵

风雨不透 水楔不通

(2)反义词:川流不息 四通八达 畅通无阻

1、拼音:[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2、基本解释: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3、详细解释:

(1)【解释】: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2)【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3)【示例】:广场这时已是一片锣鼓喧天,~。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人声嘈杂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人山人海 震耳欲聋 沸沸扬扬 沸反盈天

吵吵嚷嚷 人欢马叫 众楚群咻

(2)反义词:人烟稀少 夜阑人静 万籁俱寂 鸦雀无声

万籁无声 悄然无声 悄然无息 悄无声息

1、拼音:[ rén huān mǎ jiào ]

2、基本解释:

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3、详细解释:

(1)【解释】: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2)【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只听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马嘶之声,渐渐近前堂来了。”

(3)【示例】:田野上~,一片丰收的景象。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人喊马嘶 人声鼎沸 人生鼎沸

(2)反义词:人困马乏

1、拼音:[ rén shān rén hǎi ]

2、基本解释:

形容聚集的人极多:体育场上,观众~。

3、详细解释:

(1)【解释】: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2)【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3)【示例】:节日的公园~,热闹极了。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用于公共场所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熙熙攘攘 摩拳擦掌 川流不息 挨肩擦背

比肩继踵 三五成群 万头攒动 人流如潮

人头攒动 人来人往 万人空巷 人声鼎沸

捱三顶四 风雨不透 挨山塞海 熙来攘往

摩肩接踵 水泄不通

(2)反义词:人烟稀少 寥寥无几 荒无人迹 人迹罕至

荒无人烟 三三两两

1、拼音:[ zhèn ěr yù lóng ]

2、基本解释: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3、详细解释:

(1)【解释】: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2)【出自】: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

(3)【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很大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穿云裂石 人声鼎沸 龙吟虎啸 响遏行云

振聋发聩

(2)反义词:呢喃细语 鸦雀无声 万籁无声 万籁俱寂

十七、座无虚席:

1、拼音:[ zuò wú xū xí ]

2、基本解释: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3、详细解释:

(1)【解释】: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2)【出自】:《晋书·王浑传》:“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济济一堂 坐无虚席 座无隙地 座无空席

观者如堵

(2)反义词:一无所有 寥寥无几

“沁芳”是曹雪芹布下的总关节,周汝昌《岁华晴影》推心置腹解“红”析“梦”

1986年,北京,周汝昌在87版《红楼梦》拍摄时担任顾问,为薛宝钗扮演者张莉讲述对人物的理解。

今年高考作文题,取材于《红楼梦》中“试才题对额”一回,大观园落成后,宝玉等人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第一处景致: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水上,贾政欲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

没想到,“沁芳”二字大有来头,在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看来,竟是《红楼梦》全书的总体象征所在。

他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就是“沁芳”

《岁华晴影》周汝昌著 周伦玲整理 作家出版社

《岁华晴影》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随笔集,全书辑选了作者随笔精品88篇,大致有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红”说“梦”、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几方面的内容。关于“沁芳”,周汝昌说过: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此名何义?这就应该温习王实甫大师在《西厢记》里给崔莺莺安排的第一个曲子“赏花时”,她唱的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里,众人搬进大观园后,作者正笔详述的第一件事就发生在沁芳闸。

那天正当三月中浣,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即《西厢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从头细看,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便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就在此时,宝玉遇见了正要葬花的黛玉,黛玉告诉他:“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周汝昌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宝玉是群芳不幸结局的总见证人,因此他题“沁芳”二字必有缘故。而且根据曹雪芹原意,黛玉其实并非因病而死,而系投水自尽;《红楼梦》中曾反复引用“落红成阵”“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去也”等诗句;“沁芳”实为“浸芳”,它是沉浸(埋葬)群芳(女子)之水,大观园中的女子在这里相聚,最终却又像缤纷的落花一样,随流水远逝。这就是“沁芳”二字的真正含义。

曹雪芹遗物“天上难寻,人间罕遇”,警惕学术的名利心

周汝昌先生这本《岁华晴影》中,有一篇文章《雪芹遗物》,其意义已然超出“红学”。

此文一开头就是一句“惊人之语”:“做学问最忌的是什么?是名心同利心。名心利心这种东西,常常会化为另一种心——小人之心。”

接下来,周汝昌就以“曹雪芹遗物”为例,讲述了这种小人之心。

如今,曹雪芹的遗物简直是“天上难寻,人间罕遇”。有的红学曹学家,对此梦寐以求,“然而世有黠者,穷极无聊,看出芹迷的心事,遂投所好,钻了空子,炮制出一串假古董,愚弄痴人。于是好事情便被这种坏人搅得一塌糊涂,不明,轻易相信的,至今还在对这些骗人的东西津津乐道。”

这还只是“小人之心”的第一层次,然而还有第二层次。

有一位“红友”,笃信骗局伪物,自信是“二百年来的最大发观”,写文章为之宣传,还害怕旁人先知,夺去“发现专利”,直到发表之事统统安排定局,这才对周汝昌“宣布”。周汝昌看后,觉得疑点太多了,不信。可笑的是,对方多次来问:“你的著作里为何不引用我这批珍贵的资料?”周汝昌只好婉言托辞,说:“那是老兄你的发现,我不当掠美。”对方说:“没关系,你还是该引用。”

后来,对方也明白是周汝昌根本不信之故,于是就对人说些闲话,意谓:“周某人竟不相信!要是他发现的,那就不是假的了。”

这就不是可笑,而是可悲又可恨了。

周汝昌自己感喟:“我写文至此,读者阅文至此,似微闻耳际有叹喟之声。”

记者读到此处倒是想起,鲁迅发表《阿Q正传》,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常被人以为是在影射、攻击某人。鲁迅不由得叹息:“直到这一篇收在《呐喊》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我只能悲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于如此下劣。”

说来也是有趣,周汝昌先生在书中多处引述鲁迅的意见;而周先生自己,也多次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就是要较真,就是不“雍容大度”。这种态度,实在也有点像他的本家鲁迅。

在普林斯顿大学见“壮思堂”有感

《岁华晴影》中,还记述了周汝昌本人一些文字因缘。比如,1979年,周汝昌应邀赴美参加国际红学研究会,认识了那时尚在加拿大工作、居住的诗词学家叶嘉莹。他与叶嘉莹虽不是校友,青年时代却有一位共同的老师——文史学者顾随。更巧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叶嘉莹在北平就读辅仁大学女生部,该部就设在恭王府;而根据周汝昌考证,恭王府就是大观园原型。他将自己写的《恭王府考》一书寄给叶嘉莹,果然引起叶嘉莹对往事的回忆,写来五言律诗三首,“落落大方、情味弥永”,周汝昌读后深受感动。

还有更加奇妙的文字因缘、文化因缘、历史因缘。

1941年,珍珠港爆发,周汝昌正在燕京大学西语系读书。日军包围、封锁、解散燕大那一天,他正听系谢迪克教授讲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精彩入神——而当此际,变生不测了!此事我永难忘记。”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汝昌再度赴美交流,得知谢迪克教授仍健在,已86岁。当初他被日军关在集中营里,还从事《老残游记》的翻译事业。谢迪克教授后来应邀重访北京,他到北大燕园的第一讲,就是重续四十年前被日军打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得知谢迪克教授是《老残游记》的英译者,周汝昌感到兴奋:他非常喜欢和佩服《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是第一个指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他对《红楼梦》的理解极其深刻。

在美国,周汝昌讲的是红学,感怀的是民族的文化历史。1987年,他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交流,讲《红楼梦》的结构。“进了讲室,已经座无隙地。拾头一看,见讲台上方高悬一匾,写着‘壮思堂’三个大字。我心中着实有所感动——在美国的学府中,却挂着中文汉字的匾额,反而倒不像中国人自己,专门效颦一些‘洋味’,以为不如此不‘高贵’,而不去想一想:我们中华文化在海外是如何地受重视而显辉煌。”

这间“壮思堂”,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所在,本名Jones Hall,直译或可译为“约翰楼”。楼里有爱因斯坦办公室,那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后来得了诺贝尔奖的数学天才纳什常在此楼工作,反映他人生的电影《美丽心灵》在这里摄制。这座楼的202室是一个雅致的会议室,正中间挂着中国台湾著名艺术史研究者庄申教授题写的字“壮思堂”,把Jones Hall译作“壮思堂”,真是很妙。

(长江记者李煦)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座无隙地的意思、座无隙地的意思是】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座无虚席的意思、座无虚席的意思和造句 下一篇:庸人自扰什么意思,何必庸人自扰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