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谢婉拒、棒打送礼、立檄拒礼……看看这些廉政小故事
十九大报告指出,“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为十九大之后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要求、奠定了基础。下面,结合小编分享的几则廉政小故事,共同学习了解古代人是如何防微杜渐、拒腐防变的。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转自 | 商河县院
<济南市院>
家风故事汇⑤ | 清正廉洁 力挽狂澜——于谦
在明代2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忠臣,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有“救时宰相”之称的于谦了。《明史》中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作为一代名臣,于谦在、军事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土木堡之变后,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尽显民族英雄的担当,名垂千古。
于谦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从他爷爷辈起,家里就悬挂起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要求后辈都以文天祥为榜样,忠肝义胆,报效国家。于谦十几岁时写下诗作《石灰吟》,从中即能看出他的道德理想:“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地方上的官员进京,都必须向王振等人奉上厚礼。刚正不阿的于谦发誓决不趋炎附势。同事劝他,就算不送金银珠宝,至少带点土特产吧?于谦举起宽大的袖子,风趣地说:“带了呀,我带了两袖清风。”从此以后,“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1449年,明英宗率领明军攻打瓦剌,导致2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明英宗也被俘。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大臣提议迁都南京,避开瓦剌的攻击。关键时刻,于谦痛斥迁都的提议,并和部分大臣一起向皇太后请求另立新帝,以保持国政的稳定。与此同时,他积极布置北京的军事防御,在瓦剌攻打北京时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避免了国家走向灭亡。
在家庭中,于谦除了给予儿子深深的爱,也注重在道德品质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任山西巡抚时,家里来信说,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要到了,希望他不要忘记。于谦左思右想,写了一首诗勉励儿子:“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鬖鬖。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于冕收到这份“生日礼物”后,读懂了父亲的深意,认真研读经史、孝敬长辈。
少年志向高远,为官两袖清风,既能力挽狂澜保护国家,又能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于谦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不仅受到明代人推崇,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古代名人流传千年的家风故事,近现代英雄人物的家风故事,新时代人物故事……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倾力打造“家风故事汇”,遴选汇集古今名人近200个优秀家风家教故事,反映他们在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方面的深远影响。“家风故事汇”分为家范传承、红色家风、时代风范三部分,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温暖向上的精神力量。
家风故事汇
传播好家风
来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孟芹
他们的生命,以“爱的方式”得以延续
新年一开始,就被这个5岁女孩激励到了!
【廉洁故事(廉洁故事人物事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