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易混成语辨析94例,都是高频考点
1.【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同:都有按一定的顺序、步骤进行之意。
异:前者侧重于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后者指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爱财如命 一毛不拔】
同:都形容极其吝啬。
异:前者偏重于性格上的吝啬,语意重;后者偏重于行为上的自私吝啬,语意轻。
3.【爱憎分明 泾渭分明】
同:都有界限清楚之意。
异:前者指思想感情上的爱与恨;后者多指人或事的好坏显然不同。
4.【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
同:都有规矩老实之意。
异:前者侧重于规矩老实,守本分;后者侧重于墨守成规,不敢变易。
5.【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同: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
异:前者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后者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
6.【暗箭伤人 含沙射影】
同: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
异: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指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别人,程度比后者重;后者的手段多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或某事之意。
7.【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同: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
异:前者表示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在学术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
8.【别具一格 别开生面】
同: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之意。
异: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9.【病入膏肓 不可救药】
同:都表病情严重,无法医治。
异:前者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10.【捕风捉影 无中生有】
同:都有凭空捏造之意。
异: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本来没有,语气较重。
11.【不刊之论 不易之论】
同:都有不能改变之意。
异: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12.【不识好歹 不识抬举】
同:都表示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异:前者含有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后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13.【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异:前者比喻力量达不到;后者指赶不上。
14.【彬彬有礼 温文尔雅】
同: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异:前者侧重对人有礼貌;后者可以形容人的举止、气质等。
15.【半途而废 浅尝辄止】
同:都有没有完成之意。
异:前者侧重在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侧重浅,没有深入。
16.【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同: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之意。
异: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后者侧重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17.【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
异:前者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事物不等推行,就迅速传播,风行一时;后者指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或形容言论、消息流传得极快。
18.【不闻不问 漠不关心】
同:都有冷漠、不关心之意。
异:前者重在行动;后者重在态度。
19.【不堪设想 不可思议】
同:都有不能想象之意。
异:前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适用于奇妙的、深奥的、不可理解的事情或道理。
20.【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
同:都有不整齐的意思。
异:指人时,前者侧重指水平,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区别;指物时,
前者指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21.【惨绝人寰 惨无人道】
同:都有狠毒残暴之意。
异:前者语义重,强调人世间从没有见过的惨痛,不能用来形容人;后者强调无人性,不讲理,常用来形容人。
22.【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同: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异:前者重在说话人的心情;中者重在发表己见;后者重在待人真诚,且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少的人。
23.【乘人之危 落井下石】
同:都表趁人危难之时去侵害人家。
异:前者重在别人遭遇苦难时用要挟、引诱等手段去害别人;后者重在要置遇难者于死地。
24.【出尔反尔 反复无常】
同:都表经常变卦。
异:前者偏重语言上的前后矛盾;后者侧重表现上的变化无常。
25.【出神入化 炉火纯青】
同:都表达到的境界很高。
异:前者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后者还可以用于学术、修养等方面。
26.【穿凿附会 牵强附会】
同:都表生拉硬扯。
异:前者指硬把讲不通的道理牵强解释;后者是把不相关的事硬拉在一起。
27.【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
同:都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异:前者强调互相依存;后者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跟着遭难。
28.【陈词滥调 老生常谈】
同:都指讲听惯了、听厌了的话。高中语文(id:gzyw11)
异:前者谈的内容既陈旧,又空泛;后者重在指很平常的老话。
29.【大庭广众 众目睽睽】
同:都表示有许多人的场合。
异:前者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共场合;后者指很多人注目的场合。
30.【顶礼膜拜 五体投地】
同:都表示崇拜之意。
异:前者偏重崇拜;后者偏重敬佩。
31.【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同:都有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办事主观蛮干之意。
异:前者有蛮横、霸道之意,语意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中者和后者多形容缺乏作风,语意较轻,而且不限于当权者,一般人也可用,范围较宽。
32.【大发雷霆 怒不可遏】
同:都表示十分愤怒。
异:前者侧重发怒时高声斥责;后者强调愤怒难以抑制。
33.【大公无私 铁面无私】
同:都表示没有私心。
异:前者指一心为公;后者指不畏权势,不讲情面。
34.【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
同:都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异:前者强调逐步紧逼,越要越多;后者强调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
35.【低三下四 低声下气】
同:都形容卑躬、无骨气。
异:前者重在卑躬下贱;后者重在恭顺小心。
36.【大吹大擂 自吹自擂】
同:都有吹嘘之意。
异:前者吹嘘的可以是别人;后者则只能是自己。
37.【掉以轻心 漠不关心】
异:前者指用轻率的态度对待某事;后者形容对人或事冷淡,不关心。
38.【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
同:都形容气势汹汹,使人难堪。
异:前者的应用范围广,不只用于人,还可用于气势、形势、命令等;后者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
39.【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异:前者只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之意;后两者都有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之意,中者指经常耳听目视而受到影响,后者指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或他人的感染、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
40.【阿谀逢迎 趋炎附势】
同:都有巴结奉承之意。
异:前者多指用好听的话讨好人;后者比喻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41.【风言风语 流言飞语】
同:都表示没有根据的话。
异:前者多指无意传说,传说者多出于无知、怀疑和猜测;后者多指有意传说,传说者往往出于险恶用心。
42.【锋芒毕露 崭露头角】
同:都有才能显露出来之意。
异:毕,指全部;崭,指突出的才能。前者还可比喻骄傲自负;后者不能。
43.【匪夷所思 不可思议】
异:前者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后者指很难想象,很难考虑。
44.【苟且偷安 得过且过】
同:都形容只图眼前,不顾将来。
异:前者偏重贪图眼前安逸;后者偏重胸无大志。
45.【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同:都有因循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之意。异:前者偏重不求进取;后者偏重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46.【光明磊落 光明正大】
同:都含有心地光明之意,都能用于人及其言行。
异:前者侧重在人的精神品质,指襟怀坦白;后者偏重指行为正当、正派,襟怀坦白。
47.【改邪归正 弃暗投明】
同:都指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来。
异:前者侧重不再做坏事;后者侧重在上脱离反动势力,投向进步势力。
48.【悔过自新 痛改前非】
同:都有改正错误之意。
异:前者重在未来,强调重新做人;后者重在过去,强调错误改正得彻底。
49.【厚颜无耻 恬不知耻】
同:都形容不知羞耻。
异:前者重在脸皮厚;后者重在做了坏事仍满不在乎。
50.【花天酒地 醉生梦死】
同:都形容腐朽糜烂的享乐生活。
异:前者偏重于迷恋酒色;后者偏重指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生活。
51.【含糊其辞 闪烁其词】
同:都有说话不清楚、不明确之意。
异:前者重在说得含混不清;后者重在说话遮遮掩掩、躲躲闪闪。
52.【涣然冰释 烟消云散】
异:前者指嫌疑或误解消除;后者指情绪或思想消除。
53.【魂不守舍 失魂落魄】
同:都可形容精神恍惚的样子。
异:前者可形容精神不集中;后者重在形容惊慌异常或因受强烈刺激而行动失常,语义较重。
54.【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同: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
异:前者有“画饼”的行动;后者只表示“空等、空望”。
55.【荒诞不经 荒诞无稽 荒谬绝伦】
同:都表示荒唐、不可信之意。
异:不经,指不正常,不近情理;无稽,指无法考查;绝伦,指超出同类,没有可以相比的。“荒谬绝伦”语义最重。
56.【挥金如土 一掷千金】
同:都形容极度挥霍。异:前者重在对钱财的轻视;后者重在一次花钱之多。
57.【居心叵测 高深莫测】
异:前者指心存险恶,不可推测;后者指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估摸不透。
58.【疾恶如仇 深恶痛绝】
异:前者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后者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59.【空前绝后 凤毛麟角】
异:前者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后者比喻珍贵的事物。
60.【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同:都有特别看待之意。
异:前者作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作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61.【络绎不绝 川流不息】
异:前者形容行人、车马往来不绝;后者指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多用来形容车、船、行人来往不断。
62.【六神无主 心惊肉跳】
同:都形容惊惧不安。
异:前者偏重在心情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后者偏重在心神不宁、不安,害怕不好的事临头。
63.【厉兵秣马 严阵以待】
同:都有做好战斗准备之意。
异:前者重在人员的行动;后者重在整个排好阵势,等待敌人的来临。
64.【明察秋毫 明察暗访】
异:前者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后者指明里观察,暗里询问了解(情况等)。
65.【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
异:前者形容可看的东西太多,看不过来;后者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用以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66.【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异:前者指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眉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或见远不见近;后者指上下眼睑上的睫毛不相交合,不合眼,形容不睡觉。
67.【莫衷一是 无所适从】
异:前者指不能判断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后者指不知道跟从谁好,形容不知怎么办才好。
68.【美轮美奂 美不胜收】
异:前者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后者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69.【目光如豆 鼠目寸光】
同:都可形容目光短浅,看不到远处、大处。
异:前者偏重在眼光小,强调看不到全局;后者强调眼光近,看不到将来。
70.【起死回生 死里逃生】
异:前者指医生的医术高明,能把垂死的病人救活;后者形容经历了极其危险的境遇。
71.【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异:前者指感情不能控制;后者指由不得自己,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72.【如虎添翼 为虎添翼】
异: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后者则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
73.【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同:都有使人听后感到震惊之意。
异:前者指歪曲、捏造事实或故意夸大事态,所指的事不一定是坏的;后者指卑劣、残暴的事实坏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之事是坏人、坏事。
74.【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同:都有亲自做出榜样之意。
异: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头;后者仅指自己做出榜样。
75.【深入人心 耳熟能详】
异:前者指政策等已被人们认可;后者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76.【势如破竹 一泻千里】
异:前者指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后者形容江河水奔流直下,比喻文笔奔放畅达。
77.【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异:前者指亲身到了那个地方,形容感受深切;后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指替别人着想。
78.【死得其所 死有余辜】
异:前者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是褒义词;后者指虽然处以死刑,也抵偿不了所犯的罪过。
79.【死气沉沉 万马齐喑】
同:都形容无一点生气。
异:前者偏重指气氛压抑,用于人时有不愿讲话之意;后者偏重于不敢讲话。
80.【天花乱坠 娓娓动听】
同:都有说话好听之意。
异:前者形容说话十分动听,但夸张而不切实际,含贬义;后者形容说话生动,使人爱听,含褒义。
81.【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
同:都含有没有一处不到之意。
异:前者形容处事待人细致周密,体贴入微,含褒义;后者多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含贬义。
82.【瑕不掩瑜 瑕瑜互见】
同:都指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
异:前者是缺点遮不住优点;后者比喻有优点也有缺点,无主次之分。
83.【心照不宣 心领神会】
同:都有心里已领会,不用说出来之意。
异:前者多指双方,有时指较多的人;后者重领会,一般指一方。
84.【徇私舞弊 营私舞弊】
同:都指为私而玩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
异:前者指屈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舞弊;后者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舞弊。
85.【杳如黄鹤 杳无音信】
同:都有见不到之意。
异:前者侧重指一去不见踪影;后者侧重指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
86.【洋洋大观 洋洋洒洒】
同:都有内容多的意思。
异:前者侧重指数量和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后者形容文章的篇幅很长。
87.【一笔勾销 一笔抹杀】
同:都含有全部消去之意。
异:前者指账目、嫌隙、隔阂等;后者指对成绩、优点等全盘否定。
88.【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同: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异:前者侧重于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
89.【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异:前者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后者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好的、真的东西。
90.【夜以继日 通宵达旦】
异:前者形容日夜不停;后者指从天黑到天亮。
91.【一箭双雕 一举两得】
异:前者指发一箭而同时射中两只雕,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做一件事同时达到两个目的;后者指做一件事而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92.【自鸣得意 自得其乐】
同:都有很得意之意。
异:前者侧重自以为了不起;后者侧重感到很有乐趣。
93.【震动天地 翻天覆地】
异:前者可形容声音巨大,也可形容声势浩大或气势雄伟;后者形容变化巨大或闹得很凶。
94.【回味无穷 耐人寻味】
同:都形容意味深长。
异:前者只限于事后回忆、追忆中体会到意趣很深;后者不仅指事后,也可以指当时。
古代地域黑,皇帝打头阵
最近网上有个段子特别有意思,说若是穿越回古代,一定得选好籍贯,否则你就等着挨骂吧。
江苏、浙江一带的朋友不要穿越回三国,因为关羽口中的江东鼠辈,就是你们。
内蒙古的朋友不要穿越回汉朝,因为你是匈奴。台湾、海南、新疆、东北等地区,因为距离政权比较远,被统称为“化外之地”。
啥是“化外之地”?在中原人的心中,估计和野人差不多。
中原地区的朋友也不要得意,因为若是穿越回先秦,你们同样得挨骂。
现在提起山东,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可是在遥远的先秦,这里被称为东夷。湖南湖北、云贵、福建等地,当时都是南蛮。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被称为西戎。河北北部、山西等地,被称为北狄。
这么一看,似乎只有河南才能大胆穿越了。但是,河南在古代也是招黑体质。
先秦的郑国位于今天河南郑州一带,我们熟悉的买椟还珠、郑人买履都是郑国人做的。先秦的宋国位于今天河南东部,我们熟悉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小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宋国人。河南人若是穿越回先秦,估计被黑得比现在都严重。
以上这些虽然是段子,但是也能证明地域黑这件事,早就有了。并且在古代,有些朝廷大员也摩拳擦掌,一脸兴奋跃跃欲试。
咱们首先介绍的是西汉的一位猛人。
西汉首都长安,位于函谷关以西,当时人们说这里是关内,对应的函谷关以东就是关外。
从古至今,生活在首都的人都有优越感,因此当时关内的人都瞧不上关外的人,说他们是“鄙儒”,意思是“拘执﹑不达事理的儒生”。
当时还有一句话是“鄙儒不如都士”,就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学者没有都市文化人眼界开阔”。感觉有点像现在的小镇做题家,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因为没有出生在罗马,就要被人耻笑。
因为这些事情,关内的人很自豪,关外的人很自卑。为了让自己不那么自卑,关外的人一直在想办法提高身价。到了汉武帝时期,关外出来一个猛将叫杨仆,汉武帝平定南越、东征,都有他的功劳。因为战功赫赫,汉武帝封他为关外侯,让他去监督关东地区。
能封侯是好事,但是杨仆十分不高兴,因为关外两个字太扎眼了。别人都是冠军侯、平阳侯、汉寿亭侯,到我这里,关外侯,一听就是化外之地出来的,在同事面前都抬不起头。杨仆就和汉武帝商量能不能换一个,汉武帝说关中的土地都分完了,你就只能是关外侯了。
杨仆不甘心,他对汉武帝说,我认为把函谷关东移,可以扩大关中地区,也可以加强对关东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想想也同意了,但是说国库没钱,你自己想办法吧。
为了摆脱关外人的标签,杨仆真的拼了。得到皇帝首肯后,他自掏腰包提供经费,又带领亲朋好友、部下门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最终把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他的老家终于从关外变成了关内,他自己也变成了关内人。
为了摆脱地域歧视,杨仆真是下了血本。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开心多长时间,因为东汉迁都洛阳后,关东人又开始瞧不起关西人,认为关西人只知道舞刀弄枪,都是莽夫。杨仆忙活了一大圈,籍贯仍然是被鄙视的对象。
三国关二爷,也是满嘴地图炮。他不仅骂东吴是江东鼠辈,还骂东吴是“狢hé子”,一种杂毛动物,外形很像狐狸,总之不是什么好话。后来孙权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直接来了一句“虎女安可嫁犬子乎?”不得不说,关羽这说话也太直接了,刘备都不敢这么说。
大唐也是一个盛产地域黑的朝代。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水平整体落后于北方,祖籍南方的官员自然也被人瞧不上。面对这种情况,贺知章还颇为无奈的写了一首诗:
钑镂sà lòu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最近流行的蛤蜊和莼菜都是南方的产物,你们吃的时候怎么不嫌弃它们产自南方呢?不客气点说,就是你们这群北方人,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都是什么东西?
当然这是咱们的翻译,贺知章的诗句是很委婉的。与他同一时代的顾况,可就没有这么好的修养了。
顾况呢?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当年去长安奔前程,拿着自己的诗稿拜谒名人。那个名人看到白居易的名字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可是看完“离离原上草”后,马上改变看法。他说“以你这样的才华,想在长安定居是很容易的”。欣赏白居易的这个人,就是顾况。
同样是反击地域黑,顾况的脾气可比贺知章爆多了。贺知章的诗流传开后,顾况写了一首《和知章诗》作为回应。他说:
钑镂银盘盛炒虾,镜湖莼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二妇,吴儿尽是汉儿爷。
这首诗前两句还是写北方人喜欢的菜肴都产自南方,与贺知章的诗一样,但是后两句就猛了。“汉儿女嫁吴二妇,吴儿尽是汉儿爷”,意思是“北方的女子嫁到南方,生下的孩子算北方人,因此我们南方人是北方人的爹”。
这样的话,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今天的互联网上都能引起骂战。文人爆粗口,最是要命。
接下来的宋朝也是地域黑的主战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地域黑这方面,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下场打头阵,他说“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
一句话,就断了南方人当丞相的可能。后来宋真宗想让江西人王钦若当丞相,山东人王旦就把赵匡胤的话搬出来,宋真宗只能打消这个念头。直到王旦去世,王钦若才登上相位。
后来王安石变法,整个朝堂就更热闹了。以王安石为首,主张变法的都是南方人。以司马光为首,反对变法的都是北方人。当年为了出口恶气,司马光没少骂南方人。
他说王安石“心术似福州”,王安石你虽然是江西人,但是和福州人一样坏。这证明在史学家司马光眼中福州人简直坏得罪不可恕。除此之外,司马光还骂其他变法人员“闽人狡险,楚人轻易”,福建人阴险狡诈,湖南人轻佻随意,总之都不是什么好词。
寇准也是地域黑的高手。有一次他主持科举考试,山东人蔡奇和江西人萧贯都是状元选手,可是状元只有一个,让他们俩谁当呢?这是一个难题,但是寇准一点犹豫都没有,直接让蔡奇当了,只因为他是北方人。
寇准还差一点害了晏殊。晏殊是个神童,14岁参加科举考试,才华横溢,宋真宗要录取他为进士,但是寇准不同意,说他是“南人”。宋真宗不高兴了,南人怎么了,南人就不能有个神童么?在皇帝的强烈反对下,晏殊才有机会走进大宋官场。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家层面也是如此。宋太祖立国时说不允许南人为相,但是宋朝时南方的商品经济就很发达了,南方人口总数也早已超过北方。在人口基数下,南方的人才自然也就比北方多。这也就导致了宋朝的丞相中,南方人远远多于北方人。
后来南宋成立,局面就彻底改变了,已经变成南方人看不上北方人了。当时南宋朝廷把从北方沦陷区逃过来的人叫“归正人”,意思是“投归正统之人”,有点弃暗投明的意思,听着就不舒服。
“归正人”在南宋的处境也很尴尬。这些好不容易逃回来的人都希望王师北上,但是南人对金人没有国恨家仇,南宋朝廷又主张偏安一隅,因此这些“归正人”都是被排挤被歧视的对象,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大诗人辛弃疾。
到了明朝,南北方的处境再一次逆转,最著名的就是“南北榜之争”。当年科举,第一次考中的51名学生全是南方人,北方学子就怒了,说考官舞弊。
朱元璋把所有相关人员全部下狱,然后重新录取了61人,全是北方人。只是可怜了这些考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拼了那么多年,最终却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清朝地域黑依然存在,皇帝也亲自下场。比如雍正就不喜欢浙江人,说浙江是“下江”,喜欢谁就说“此人无一点下江风气”,不喜欢谁就说“此人有下江风气”。
雍正对浙江的态度影响了乾隆。乾隆当政后说浙江“官吏则上下相蒙,民情则狡诈百出。”
谁能想到,皇帝带头地域黑。
成语学法
这些成语背后,
竟然蕴藏了法律知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意思是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中华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自然界的生物。现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中华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禁止违法猎捕、运输、交易野生动物,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
社会公众应当增强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防止野生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播,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本法的行为,接到举报的县级以上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呼卢喝雉
呼卢喝雉:“卢”与“雉”是古时赌具上的两种颜色。呼卢喝雉泛指行为。
《中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
以营利为目的,聚众或者以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开设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组织中华公民参与国(境)外,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弃暗投明
弃暗投明:意思是离弃黑暗,投向光明。比喻与黑恶势力断绝关系,走向光明的道路。
《中华刑法》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囤积居奇
囤积居奇:意思是大量收购、储存商品或市场上比较稀缺的物资,等待时机,高价出售。
《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
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一)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
(二)除生产自用外,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商品,经价格主管部门告诫仍继续囤积的;
(三)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
行业或者为商品交易提供服务的单位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撤销登记、吊销执照。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单位散布虚假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依法应当由其他主管机关查处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提出依法处罚的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应当依法处罚。
学成语 明法理
严守法 不违律
来源:法治(微信公众号)
【弃暗投明的意思—弃暗投明的意思解释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