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百年丨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来源: 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总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释义】
在《人间世》第一节里,庄子假托孔子、颜回师徒二人的对话,提出 “道不欲杂”观点,认为:“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意思是说,修道不宜心杂,心杂就会多虑,多虑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招致忧患,忧患降临也就自身难保。庄子假借孔子之口告诫我们,人生之道必须一以贯之,杂念多了,困扰也会增多,就会让人心烦意乱、难堪重负,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解读】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这是中国成功的一大秘诀。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各种思想潮流在中国激烈碰撞、不断更迭,中国在苦难中寻求救国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接连而起,但农民、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救国方案都相继失败了。十月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人,团结带领中国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回顾中国中国进行、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建立、发展、壮大全过程。总在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新主义时期,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新时期,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前进道路上,中国将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作者 杨立新)
(编辑 温焌意)
“典”亮百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总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释义】
《思问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论著,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科学问题。
在《思问录·外篇》中,王夫之在谈论天文历法中的主观命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时,阐述了自己的名实观:“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意思是说,就自然的天而言,本没有“度”“次”之名,它们的得名仅仅是人们为了方便认识天象,把太阳每天运行所经过的地方叫作一度,把周天分成12等分,每月叫作一次。对于这些“人为之名数”,可以说“名因人立”;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因为“人为之名数”不能凭空而造,必须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
“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有非常深入的讨论。儒家、法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坚持“取实予名”,荀子还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的观点。在此问题上,王夫之主张名从实起、言必拟实、以实定名、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惜名而废实”、重名不重实的风气。王夫之这种重实据、实践、实际的思想,是其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表现。
【解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方法。
中国成立100年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奋力推进、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形成、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主义的胜利;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党开启了的伟大征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中国、建设和过程的思想主线。一部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演进史。正如总指出的:“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
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实事求是贯穿到理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理论特色。
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全党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 杨立新)
(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引经据典是什么意思(引经据典是什么意思啊怎么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