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回大唐后,如来为何不等唐僧上台宣讲,就紧急召回西天受封?
(西游系列解读第59期)
文/牵着蜗牛散步
一
在上一期《李世民发给唐僧的通关文牒,为什么没有一只妖怪敢动,更没谁敢抢》文章中,蜗牛给大家分析了,西游小说中的西天送经并非是一次慈善走秀,而是一次有预谋的文化侵略,通关文牒是取经路上的一个重要工具,唐僧拿着它,倒换一次关文,就拿下一座城。
正因为通关文牒是在观音授意下炮制出来的一张王牌,因此心知肚明的妖怪们都不敢动,而并非是这张牌对他们没用。其实,只要胆大的妖怪控制了这张牌,就能控制唐僧西行,只是没有谁敢这么做。
这一期,蜗牛再给大家理一理西天取经的战略思维,以及李世民在这次文化侵略中的挣扎与防御。
我们都知道,如来送经的目的,是用自己的三藏真经教化东土民众,官方说法是让他们“弃恶从善”,而江湖人都明白,是让东土臣服西天。
如来目的性很明确,决心也很大。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毁掉二徒弟金蝉子的名声,给他安了一个上课“开飞机”打瞌睡的罪名,流放到东土,再让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十万八千里的山路,终于取得真经——以此体现自己的经书有多牛,一般“银”根本取不到。
按理说,唐僧费尽巴拉的终于将经书取回大唐,就应该当好宣讲员,把李世民等听众感动得眼泪鼻涕横飞,“库叉”一下当场下跪才对。可是,原著里却是这样一番场景——
李世民看到唐僧取经回来后,很高兴,唠了一晚上嗑后道:
“御弟将真经演诵一番,何如?”
意思是酒也喝了,菜也吃了,该表扬的也表扬了,该上干货了。不料唐僧却道:
“主公,若演真经,须寻佛地,宝殿非可诵之处。”
意思是,要让我讲经可以,必须找一个五星级会议室。这其实是如来的臭毛病,别人请他讲经,非金砖铺地不去。当然,也是一种策略,如果谁叫你都屁颠屁颠跑去,村东头厕所旁也可以讲一课,那你的身价肯定高不起来。
李世民没法,只得安排人寻找宝殿和装修队。好不容易确定了雁塔寺,也全套精装修了,再次请唐僧讲经,唐僧又推辞道:
“主公欲将真经传流天下,须当誉录副本,方可布散。原本还当珍藏,不可轻亵。”
意思是先复印几本,我拿着复印本讲,真本应该当祖宗一样供着。李世民当场崩溃,大哥,能一次性把要求讲完么?
但没办法,老李只得找人先抄写。抄完了,又再请唐僧出山,唐僧这才迈着方步,走上了新建的讲台。
当他清清嗓子,试试麦克风,正准备开讲时,又发生了变故,原著是这样写的:
长老捧几卷登台,方欲讽诵,忽闻得香风缭绕,半空中有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
一个“丢”字,彻底表明了唐僧的态度,从头到尾,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讲经。
唐僧这种做法,不是和如来“感化愚民”的宗旨背道而驰吗?如来为何不让唐僧讲完了经,再将他召回西天受封呢?
二
要明白这个问题,先要弄清佛祖对取经工程前后的态度变化。
在原著第八回,如来对众徒是这样解释取经目的的——
“我现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滢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可见,如来是以救世主的态度对待这次送经的,用一名博主总结的话说,“你有病啊,我有药。”
这个时候,如来对取经工作还是充满热情和信心的,也坚信被拯救的东土民众会对他感恩戴德,立个碑塑个像啥的。
但李世民接到通知后是什么态度呢?他被观音整到地府惊魂三日游,挨了一记下马威,可裤衩里的尿都还没擦干净,他却出人意料地发了一则公告:
“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 。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特别是最后一句啪啪打如来的脸:“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意思是,如果内心善良的话,何必要经书呢?如果你本就是恶人,就算把如来的经书翻烂,又有何用?
这明显是对如来文化侵略的软抵抗啊!
既然不愿意,那李世民为何不大手一挥,劳资不尿你?
这是因为,李世民再牛也只是一名凡人皇帝,如来的取经工程报天庭审批并取得了玉帝同意,玉帝还派了四值功曹等全程跟踪,就连太上老君也不得不屈服,派出金角银角等工作人员,下凡配合观音工作。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世民以凡人之躯,是根本无法抵抗的,就算他前世是紫薇大帝,也不得不听玉帝安排。可见,基层工作不好干,人家只要拿着的批条过来,哪怕内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表面上也得露出笑脸好好配合。
不过,不甘心的李世民却耍了不少小动作。他特事特办,迅速与唐僧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还赠送了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
唐僧本来不管李世民安不安排、同不同意,都是要去的,结果被李世民这一出整得架在火上拷下不来,一激动就发了毒誓。回到洪福寺后,这才清醒过来,后悔地向徒弟们表示:
“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 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 ,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唐僧走的时候,李世民又给自己加了一场戏,他为唐僧喝送行酒,从地上拈了一撮尘土放进杯中,道:
“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这句话既是爱护,也是警告。李世民似乎早知道老唐与观音唱的双簧戏,送完经肯定是要回灵山受封的,大唐户籍不过是个遮羞布。那好,我就再给你加点料,如果不回来,那你就是贪恋荣华富贵之人,正好可以代表月亮开除你。
这下唐僧又在火堆上被架高了一层。
按理说,唐僧又是刚结拜的御弟,又是代表国家出征,李世民应该派出精兵强将护送,这才与老唐身份相符。但实际上,李世民只给了老唐一匹马和两个侍从,就让他们光荣上路了,还没出大唐地界呢,两侍从就被老虎精连骨头都嚼碎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李世民还将如来压孙悟空的五行山,强行改名为“两界山”。这两界山可是大唐和西天的分界线,可见,李世民早就急于和西天划清界线。
三
唐僧走时,说好取经三四年就回,观音也警告李世民,必须尽快水陆大会,不然你小命呜呼,江山不保。其目的,当然是给李世民造成紧张压迫感。
但李世民紧张了吗?并没有。唐僧出发后,他该吃吃,该喝喝,还派兵四处抢夺地盘,对老唐的安危连问也没问。老唐取经回去之后,也就礼貌性地表示了激动,然后就催着讲经。
我把你当少年,你却把我当龟田!如来当然不爽。
于是,说好的三四年,强行拖延到十四年;说好的三藏经书,只让唐僧带回去一藏。
如来甚至连一藏都不想给,安排二尊者随便拣了点无字经书丢给唐僧,就打发他上路。在被燃灯老狠狠批评一顿后,没收了李世民送的紫金钵,才让二尊者给了一藏之数的旧书。
不过,如来并没有放弃,他让唐僧给李世民转达:
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
但李世民听后,却没有什么表情,更没有激动得赶紧送金送银。这让老如更不舒服了,我给你送这么贵重的经书过来,你却说我经书没用,对我徒弟也不好,还给你讲 啊什么啊!
当然,如来不会这么明显地表达的,而是找了一个理由:唐僧从取经到送完经,必须在14年完成,也就是5048天,符合一藏之数。不然,就破坏了规矩。
既然早就定了5048天,那为何不安排唐僧回大唐就开始宣讲?而要叽叽歪歪的又要场地又要复印本?这不是拖延战术嘛。
唐僧回西天之后,如来批评他没讲经吗?并没有!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从头到尾,就没提过传经的事,可见,如来早就暗示过他,送完经就走人,少给我多事!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如来其实并没完全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至少当时没达成。
不过,他也留了一个勾子,让李世民不得不再来西天求自己,这就有了后人写的第二本书《西游记">后西游记》。在这本书里,唐王安排了第二只取经队伍去西天求真解,当然,少不了受到许多磨难以及带上黄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西游小说人物的分析,与其它宗派历史没有任何关系,大家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前往“蜗牛看西游”公号,可看到本系列上一期文章《李世民发给唐僧的通关文牒,为什么没有一只妖怪敢动,更没谁敢抢》
昙鸾大师一生提倡净土法门,教人念佛,乘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距今大约1500年的南北朝时代,是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很多高僧大德从印度和西域来到中国,一苇渡江的禅宗祖师达摩即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中国本土也是高僧辈出,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净土宗祖师昙鸾大师。
菩提流支
昙鸾大师,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出生于山西雁门,毗邻佛教圣地五台山。大师从小就听闻五台山的种种神异传说,心生向往。十四岁时便离家畅游五台,遍寻仙踪遗迹。不久即在佛光寺剃度出家。
大师精研四论学说和佛性义理,造诣高深,皇帝尊称其为“神鸾”。后来在注解《大集经》时四大不调,身感气疾,于是外出求医访药。经过秦陵时,看见欲界六重天的盛景出现在空中,阶次分明,大师当下就神奇地康复了。
经此一事,大师深感身体是道器,决心先求长生不老之术,修成之后再来弘扬佛法。
昙鸾大师
听闻南朝高人陶弘景隐居于江南茅山之中,大师不远千里前去造访。两人相谈甚欢,陶隐士赠与大师仙经十卷。
回到北朝后,大师四处寻找名山,准备修仙。行至洛阳,遇到印度来的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对道术仙方嗤之以鼻。然后授予大师一部《往生论》。
大师猛然醒悟,于是烧掉仙经,一心向佛。
往生论注
《往生论》是印度天亲菩萨的重要论述,净土三经一论中的论即是此。大师反复研读之后,深明其中真义,并为其作注,即《往生论注》。
这是中国本土第一部系统阐释净土法门的著作,被誉为净土宗第一奇书。
佛门医林著名的大德
春秋67岁。圆寂以前的一个夜晚,昙鸾恍惚之中,看见有个梵僧,飘然而至,对他说道:“我是古印度的龙树菩萨,久居净土,因为感到和你是,所以特来相见。”
梦醒之后,昙鸾自知死期不远,便会集弟子,对众教诫道:“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诸佛图
说完,让众弟子高声念佛。在庄严肃穆的念佛声里,昙鸾面目安祥,朝西稽颡,杳然而终。当时寺里众人,但见幡花幢盖,高映院宇,天乐盈空,庭香馥郁,因此都知昙鸾法师一定是魂归西方极乐之国了。魏主闻讯,赐他葬在汾西泰陵之谷,同时营建砖塔,刻石立碑,给予了很高的丧葬规格。
关于昙鸾圆寂的时间,又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魏末高齐之初犹在”,有的考为入灭于北齐天保五年(554)以后。然而究竟如何,现在难作定论。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
昙鸾一生提倡净土法门,教人念佛,乘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他所著《往生论注》中,一开头就引龙树所著《十住毗婆沙论》,指出菩萨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易行道和难行道两种。接着发挥:在五浊恶世无佛之时欲求阿毗跋致,因为没有他力可持,所以难及不退转地,属难行道;反之一心称念佛号,凭借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往生净土,是易行道。难行道好比陆路行走,“唯持自力”,无可凭靠;易行道好比乘船,借佛愿力,有所依凭。由于昙鸾终生宏阐一心念佛,借佛愿力往生净土的易行道,所以信众云集,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先驱人物。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弘誓大愿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巩永孝绘制《太虚大师弘誓大愿》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丙申岁过重庆缙云寺
怀太虚大师五律
身畔无长物,生平有寸衷。
清凉因喜静,自在赖知空。
冷眼观尘界,深仁泽兆蒙。
艰辛全不顾,天道似张弓。
韩天佳教授赏析:
此诗作于2016年,彬宇先生受邀参访位于重庆北碚的缙云寺时所写。他2020年又受邀到宁波,并特意安排在雪窦寺住宿一夜。
▲2016年彬宇先生与妙慧法师参观缙云寺▲
本诗咏怀中国近代高僧太虚(1890-1947),大师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大师未满周岁,年仅28岁的父亲就病亡了。4年后,母亲再嫁,外婆带着5岁大的太虚,到了大隐庵修行。13岁时,太虚的母亲因多愁多病而夭逝,和父亲一样,走的时候只有28岁。
一个少年,陆续失去双亲,从小没有父母的疼爱,不得不勇敢坚强。那年,太虚开始到百货店做学徒。有个百货店老板喜欢看小说,太虚在闲暇时,也看了很多小说。如《水浒传》、《聊斋志异》、《今古奇观》等,几年后他心智已开,决定到普陀山出家。
16岁时,攒了几块钱的太虚来到苏州小九华山寺。他随士达和尚出家,法号唯心,属临济宗法脉。九、十月间,士达和尚携太虚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取法号太虚。同年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八指头陀为他受具足戒。17岁时,太虚便能将《法华经》背得滚瓜烂熟。
太虚从小体弱多病,出家后,多年的疾病也痊愈了,身体更加健康。21岁他随苏曼殊学英文。25岁闭关潜修时印光大师为他封关,42岁和弘一法师一起创作了《三宝歌》,弘一法师作曲,太虚大师作词。
他是民国时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佛教新派的领袖,是“人间佛教”理念的首倡者!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1947年因病圆寂。与虚云、倓虚并称民国佛门“三虚”;与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太虚大师是其中年纪最小的。
首联“身畔无长物,生平有寸衷。”太虚平生成就巨大,对华夏佛教贡献良多。但生活简朴,身无长物。他于1909年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又于南京金陵刻经处祇洹精舍从杨文会学佛经。1911年在广州组织僧教育会,住持白云山双溪寺。同年4月27日,广州爆发,殉难的党人皆葬在黄花岗。23岁的太虚大师十分悲痛,作了一首七言诗《吊黄花岗》,刊载于粤、港、沪各报刊。“南粤城里起,隆隆炮声惊天地。为复民权死亦生,大书特书一烈字。”因而不容于清廷,遂离粤返沪。1912年与同学杨仁山等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中国佛教协进会并入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刊《佛教月报》总编辑。撰文宣传“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的僧伽制度。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会。
1917年29岁时曾代圆瑛法师应邀赴台湾讲学。1918年在上海与章太炎等组织觉社,出版《觉社丛刊》,后改为《海潮音》月刊。1922年,34岁的太虚大师,用现代教育方式创办了武昌佛学院。这是第一所最为正规、最具影响的佛学高等学府,在佛教界享有“黄埔”之誉。1927年——1933年,太虚大师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期间,他曾冒险掩护党人于南普陀寺中,以躲避军的追捕。
太虚重视国际交往,1925年率佛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佛学会,同年秋出国访问,历游英、法、德、比、美诸国,宣扬佛教。与英、法等国学者共同发起,在巴黎筹组世界佛学苑,为中国僧人去传播佛教之始。时期,太虚大师积极。他带领僧众组建佛教青年护国团,发动在家青年投身工作。他成立了“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维护中国佛教界的团结合作。作为国际佛教访问团团长,他奔走于东南亚各国,以取得友邦的物资支持。
1931年在重庆北碚缙云寺创办汉藏教理院。1943年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1947年3月12日,太虚大师在上海玉佛寺说法后,中风复发。3月17日,太虚大师圆寂于上海玉佛寺,世寿59,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
太虚法师对法相唯识深有研究,并主张把唯识思想应用于现实社会。主要著作有《真现实论》《法相唯识学》《起信论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寰游记》等,门人辑有《太虚大师全书》行世。在教派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
一是整顿僧团,改革僧伽制度。也就是要从出家的主持僧(僧团)和在家的居士正信会两方面来整顿和振兴佛教。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各地信众组织成立佛教正信会,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他主张以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信众的根本,培养善美的人伦道德,改善社会风尚。
1913年,太虚在寄禅和尚的追悼会上,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就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的佛教三大,要求革除鬼神迷信,积极倡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将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变为十方僧众公有制,并作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兴办佛教事业之用。
二是提倡“人生佛教”,其内容是引导大众由“人乘”起行,简别天乘、声闻,以契合时代机宜,由人道的殊胜养成完满的人格;引导大众修六度四摄,统摄大乘诸法,以劝发菩萨行,通过践行圆渐之教而非圆顿之教来引发菩提心;要以趋向佛乘为归极,以成佛为宗旨,最终由此来实现人间净土。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理论与他对于僧伽制度的改革互相呼应,对于当时及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颈联“清凉因喜静,自在赖知空。”太虚大师是民国四大高僧之一,他提出的“人成即佛成”的思想至今不衰。大师抱普度众生之宏愿,尤注意利乐现实人生,故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俱在其怀抱之中。今天让我们在此听太虚大师讲述他三次“入定”的体验,以此缅怀大师的嘉言懿行: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面读楞严经,一方面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的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 ,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经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溶化无痕了。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我原没有好好的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同看经的有后作金山方丈的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心中很安定。
我现在想起来,当时如从这种定慧心继续下去,三乘的圣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当时就改了途径,因为遇到了一位华山法师,他那时就在杭州办僧学校,暂来藏经阁休息。大家说起我的神慧,他与我谈到科学的天文、地理、与物理、化学等常识;并携示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章太炎文集、梁启超饮冰室等书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为我读过的书,只是中国古来的经史诗文与佛教经籍。当时与他辩论了十几天,积数十万言。后来觉他颇有道理,对于谭嗣同的仁学,尤极为钦佩。由此转变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国救民的悲愿心。
当时 ,以为就可凭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实些新知识,便能救世。
次年乃从八指头陀办僧教育会;冬天又同去参加镇江所开的江苏僧教育会;继又参加杨仁山居士预备复兴印度佛教的祗园精舍。
自此以后 ,就没有依了以前的禅定去修,这样从光绪三十四年 ,一直到民国三年。欧战爆发,对于西洋的学说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发生怀疑,觉到如此的荒弃光阴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闭关。
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的打钟声,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著成了楞严摄论。
经过这次后,继续看经,著书,坐禅。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有很深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
从此于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入条理深细紧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经过定境三次,都因后来事缘纷集的时间太多,致不能有长时的深造成就。
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的因果。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所以没有次第,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
太虚法师的三次定境,正是“清凉因喜静,自在赖知空。”
关于太虚大师的“自在”,我们从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讲话中可见一斑(摘自《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1、当时对太虚法师,虽然他盛名传遍世界,我们看到他却是不理的,觉得他只是讲讲佛学的,没有修持。一直到了后来,我才跟我的老师讲,“先生啊!我们看错他了,太虚法师是有修持的。”老师还把胡子一拉,“哦?真的啊?你有何所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太虚法师坐火车回首都南京,南京火车站欢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很多还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这就像当年虚云老和尚,他威风也大了,连国府林森都亲自拿着香,率领文武百官跪在码头迎师父下船。这些大法师受人尊敬拥戴,真是菩萨各有各的眷属。话说太虚法师,乘火车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车尿急了,不管前面的军民男女人等,转过身把袍子拉开就小便,状若无人,尿完了旁边跟着的人就对他说:“师父,他们都来欢迎你的。”他说:“噢!好!阿弥陀佛。”我看到这一点,心想,唉哟!这位和尚不得了啊!他对这所谓的荣耀没有动过念头,他无所谓,管你那么多男的女的,袍子拉开来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说他得什么大定,就算是个昏沉定也不得了啊!目中无人,都空了。这是一,因此我就开始注意了,觉得过去多年对他的成见太深了。
2、太虚法师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摆威风,他一辈子那么多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经上,真是发起深心的。他旁边只用两个在家人,那时候叫茶房,现在叫服务生,他给人家薪水的。那么多人来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给供养,他一辈子持戒律不摸钱的,都是由茶房捧进去了,太虚法师决不会到后面问茶房收了多少钱,用出去的也问都不问,这都是我们所见到的。
南怀瑾在《习禅录影》中讲:
现在回想太虚法师真是了不起,一天那么忙,利用上的关系求维护佛教。那时候的佛教比现在可怜,军阀时代,庙子都被没收了,都被兵住满了。他要跟力争,把军阀弄出去。
腹联:“冷眼观尘界,深仁泽兆蒙。”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的开创者,他没有长生久视,住世的时间不长,冷眼观尘世只有57年,但是他为汉传佛教开辟了走向未来的道路,一直到今天。
太虚大师是近现代的一位高僧,他做派很现代,包括他很正面地讲自己的体验,我们来看看他讲的:“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他14岁出家,你们中间有仙佛不分的吗?“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贤首就是华严宗,“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地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看了个把月” ,看了个把月,第一次体验来了,不是打坐时,就是看经典也能有这样的境界,诸位可以试试,“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地安定了。400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这位高僧,是用现代的语言跟我们讲,憨山大师是用古代的文言文讲。“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这是太虚大师的第一次体验。
《大般若经》分广本、中本、略本三种,广本是六百卷,太虚大师说的四百卷是指读到中本的时候。“大般若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华严经》里描述的就是自己心里的东西,“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溶化无痕。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我原没有好好地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同看经的有后作金山方丈的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自心中实很安定。”
同样,憨山大师有一段时间下笔千言,写出来很多很好的诗,停不住,脑子非常之锐利。这其实就是修禅过程中的一种境界。在世间,你可能觉得,这个人好聪明,好有才华,注意,在禅这里是病,不算什么。好在他有一位同参,这位老修行跟他说,你这是一种病啊。憨山大师问他,那我这个病怎么才能好呢?老修行就说,你先写,写累了,大睡一觉,再醒过来就好了。所以憨山大师按照他说的,果然睡了一大觉起来,这个毛病就停了。当然,他再写文章或者作诗,仍然是很流利的,但没有刹不住车的情况了。
出家人里有很多高僧,很多法师,没怎么上过学,太虚老和尚,就是在村里读了几年小学,这样的特别多。太虚大师《自传》里讲,他小时候没有读几天书,但是太虚大师的著作等身。我这样讲并不是反对上学,而是说只上学还不够。
彬宇先生在中学时代就退学了。但他小时读书成绩很好,一直做班长。他从开始识字起,就极热爱阅读课外书,尤其喜欢文学。从读小学起便一直偏科,特别喜欢语文,每次课堂作文或考试作文,他几乎都能得最高分甚至满分。学校每次升国旗选学生作文在国旗下念,从小学到初中几乎都被廖彬宇包揽,但他的数理化却经常得较低的分数。严重偏科使廖彬宇严厉的母亲非常难过,经常粗暴地惩罚他,不让他看闲书野书,烧过不少。叛逆的廖彬宇只好靠拾褴褛买书看,不敢带回家,等看完后一本本送人。由于大量阅读杂书,童年时廖彬宇便拥有极强的文字功底,15岁时竟然撰了一部长达70万字的长篇小说被同学们争相传看,从而引起全校师生瞩目,轰传整个沙士镇。
11岁之前,因对古典文学强烈爱好,已能熟练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几十篇古文。有一次,他从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易经》拿回家发现里面的古文诲涩难懂。要强的他不相信没有自己读不懂的书,为了“拿下”《易经》,他天天抱着《新华字典》啃,三个个月竟然将整本《新华字典》背诵下来,后来,《辞海》也能背得一部分。初中时,廖彬宇全身心投进研读《易经》,还研读了《奇门遁甲》、《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灵棋经》、《皇极经世》、《葬书》、《灵城精义》、《三命通会》、《易林》等与《易经》相关书籍,越读越发现《易经》的深奥与神奇,开始运用《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做预测,他的书本上经常写满了“金木水火土”和“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字样,13岁读初中一年级时,已成为远近著名的“易学小怪才”。彬宇先生立志研究易学并弘扬易学,给自己取了个笔名 “周易玄”,名字取“周流六虚,变动不居,无容无则,乃成天道”之意。较早接触电脑的周易玄在网上发布了一些《易经》研究文章,引起很多网友追捧。特别是有次在某网上与几位网友的一场辩论,使重庆、四川一些成年网友看后竟专程跑到其所在的学校造访,口口声声尊称他“周教授”,弄得学校师生目瞪口呆。
正如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他鼓励出家僧众和在家信众,从现实人生出发,从自身当下做起。成佛,就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
尾联“艰辛全不顾,天道似张弓。”太虚九岁时,曾随他的外祖母去普陀山进香,从那时候起,就种下出尘的种子。后来大师十五岁时看破人情势利,不堪受有钱人的奴化,发愤往普陀山出家修行。哪知乘错了船,背道而行,到了另一个地方投奘年老和尚出家,做了奘老的徒孙。大师出家后,仍然与普陀山有缘,普陀山的志圆老和尚是大师的戒兄弟,他们都是八指头陀寄禅老和尚的戒弟子,因此大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常在普陀山跑,曾任普陀山化雨小学的教师、前寺客堂的知客,并且在后山还住过一个小庙子,名禅那禅院,至今门外石上还有大师的亲笔写的四个大字“太虚兰若”刻在石上,那个地方也很雅静。大师在山上闭关时常与志圆、昱山诗赋往来,当时称为普陀三老。除此,大师也常与印光大师往来甚切,大师闭关,就是印老替他封关的。提起大师闭关也有着一段因缘。
那时,大师因为在广州白云寺参加辛亥,后来清逮捕他,在广东无法住下去,回到江浙提倡佛教三大(教理、教制、教产),与仁山法师大闹金山,又遭到很多守旧派的诸山家的重大打击。因此大师于民国三年到普陀闭关潜修,充实自己的德智。在未到普陀以前,他先和志圆和尚通信,请他帮忙,觅一个地方,闭关自修。志圆和尚替他找好关房,去信请他来闭关。大师到山上先去锡麟堂去见他受戒时的引礼师,哪知这位引礼师的老和尚对他特别客气,问他来山做什么的?大师说:我想到山上来闭几年关,自己静修。老和尚说:你预备在什么地方闭关?大师说:志圆戒兄已经替我找好地方。他说:志圆闭关还是我帮忙的,他哪有力量供养你闭关,你在我锡麟堂闭关,我供养你吧。看哪一个房子你合适,我就把那座房子让你闭关。如果你中意我的大殿,我就把大殿让你闭关。大师因见他的引礼师对他如此的热心,盛情难却,因此就承允在锡麟堂闭关三年。大师闭关的地方,笔者也曾去参观了一下,还有很多的字是大师写的。可惜该庵当家师,没有把大师的关房陈设出来,以作纪念,留为四众弟子们参观。
大师在山上闭关的时候,有很多的政界名流都去皈依他,最值得提一提的是民国五年八月间,孙中山先生与胡汉民先生等游普陀时,曾与大师相见。笔者在大师年谱上看到有一位与大师有关系的某居士,曾说大师由普陀寄给他与中山先生合影的一张照片,可惜这张照片现在不易见到了。我们现在只能看见大师与总统合影的相片。那时大师有一本《昧盦诗稿》请中山先生题字,并有呈赠中山先生一首诗云:“卓荦风云万里身,廿年关系国精魂,舒来日月光同化,洗出胡山看又新。佛法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林钟送到欢声壮,一惹豪吟起比邻。”
太虚大师在普陀闭关,看六百卷《大般若经》开悟,得入文字般若。那是一天晚上,大师坐养息香,听到前寺撞钟开大禁,忽然不知不觉的直坐到第二天早上,前寺上早殿撞大钟的时间。他在禅定之中,只有很短很短的时间,他还以为前寺仍然在开大禁,钟还没有撞好呢?再仔细看壁上的挂钟,已经是早晨四点多钟了。因此他随即就信口说出几句诗来,以述定中境界:“刹那无尽即千年,应笑长生久视仙,世相本空离寿夭,人心积妄计方圆。圣尧盗跖名希择,白骨红颜色并鲜,万物虽然齐粉碎,一椎今亦不须怜。”大师能够学贯中西,著述千余万言者,皆得力于此定中证悟出来的智慧,这不是用意识妄想,由外边学而知的妄觉的邪智慧,所以说大师与普陀山有很殊胜的因缘。
太虚大师不顾艰辛,创办了多家佛学院,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的弟子印顺法师、赵朴初推进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星云法师也一直秉承“人间佛教”的理念,在高雄开创了佛光山道场;圣严法师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创建了台湾法鼓山道场……真可谓“艰辛全不顾,天道似张弓。”这个“艰辛全不顾,天道似张弓”讲的就是天道,包含了全部的规律。再辛苦再劳累也浑然不惧,要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辛勤一份收获。这最后一句既是对太虚大师最高的评价,意即他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最后他的身心也融入到了太虚之中与天道相融,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相信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一切的心血和努力都不会白费。
另外,彬宇先生有首诗是赠好友延宽法师的,诗中也用到了“太虚”一词,却是指的太虚境界:
携友访乐佛寺延宽上人五律
胜日寻兰若,春游到虎溪。
层岩惊路险,叠嶂觉天低。
梵宇千花绕,香台万树迷。
上人传法毕,得与太虚齐。
▲2021年夏,彬宇先生夜宿雪窦寺,与怡藏法师留影▲
张红星教授注:
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来也指象样的东西。宋·王禹偁《送渤海吴倩序》: “视金玉如长物,以文学为己任。”
尘界: 佛学名词。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为界之一科。六尘所构成的虚幻世界叫尘界。《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皇心满尘界,佛迹现虚空。”《丁酉秋客长干访友苍师次壁间韵》:“寥寥尘界外,永夜坐闻钟。”
兆蒙: 犹言兆民。《汉书·礼乐志》:“后皇嘉坛,立玄黄服,物发冀州,兆蒙祉福。”
天道似张弓: 天道犹如张弓射箭那样。如果是抬得太高了,就要抑制一下,变低一点。如果太过于低下了,就要抬举一下,变得高一点。源自老子《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弘誓大愿是什么意思 医保异地结算平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