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冠振衣【弹冠振衣造句】

更新:08-1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弹冠振衣!这场清风脱口秀超有“梗”

视频加载中...

“工作之后,我看到了很多反面教材,也一度很难理解,怎么会有人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就有人排着队给他送钱。后来有一次,我看到了许愿池里的乌龟……”

3月9日下午,在成都市郫都区文化馆,一场别开生面的脱口秀“廉”活动热闹开演。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拓展廉洁文化载体,成都市郫都区监委大胆开“麦”,以脱口秀的形式谈廉、讲廉、说廉,用幽默与真诚,讲述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廉洁小故事。

“脱口秀大会”启动以来,吸引了郫都区纪检监察系统干部的关注,大家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经过层层选拔,12组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环节。决赛现场,选手们围绕“廉之文化”“良好家风”“弹冠振衣”等话题展开新一轮的激烈角逐。

“上次我姐去医院生孩子,800红包给了医生,手术结束第二天就发现住院账户多了1000,问医生才知道,说是看我们生娃儿高兴,还随了200。后来我姐老嘀咕,早知道生个三胞胎……”

“平时我胆子很小的,今天这个舞台让我飘飘然有了勇气,所以‘平台’很重要,有的人上了‘台’就像我一样胆大妄为,毫‘无所畏’,殊不知指不定过几天就 ‘谁让谁流泪’……”

“清风”汇“正气”,以“梗”话“清廉”。比赛现场,纪检监察干部们妙语连珠,激浊扬清,结合身边的小情小感小事,大力弘扬向上向善正能量,诙谐幽默又不失深度内涵,引得现场笑声不断,台下观众掌声连连。

“其实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宣传咱们家乡的美食。为咱们地方经济的稳定也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来自郫都区郫筒街道景岗村的纪检委员廖学勤分享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的初心和责任。

“我老公这样护着女儿,虽然让我很生气,但他们那背影也让我想起叫我开源节流的老爸,偷偷用私房钱给我买包;想起叫我努力上进的老爸,半夜给加班的我端来牛奶,我好像读懂了老爸的唠叨。”来自郫都区监委宣传部的巫兰,用平凡且幽默诙谐的话语,讲述她的良好家风。

“红包不是你想送,想送就能送,更不是你想收,想收就能收的,只有你我共同坚守廉洁底线,才能营造出清风徐徐的社会氛围。”来自郫都区卫健系统的纪检人岳吉偲现场分享他的 “不收红包原则”。

比赛中,由成都市监委、郫都区委宣传部、专家学者、大学教授组成的5人评委团,按照参赛选手的主题内容、舞台表现、爆梗好笑等现场打分。最终评选出清春奖1名、清风奖2名、清涟奖3名。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洁文化作品,用活泼幽默的方式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不断传递和引领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郫都区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7副文采飞扬的理发对联,对仗工整很极品,让人刮目相看

衣食住行的小生活,离不开理发剪头的日常。

古人有许多精彩的理发对联,值得细细品味。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7副文采飞扬的理发对联,对仗工整很极品,让人刮目相看。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把文章收藏下来吧。

第1副对联: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这是一副妙趣横生的双关对联。

上联的毫末,既可以理解低微的手艺,代指理发的日常普通,同时又可以理解为理发是“毫毛末端”(头发)的手艺。

下联的顶上,既可以理解为理发是顶尖的功夫,不要因为普通而瞧不起。同时,顶上又可以理解为理发是头顶上的功夫。

所以说,整个对联就有了两种意思。

一种意思是说,理发是低微的技艺,却需要极高的水平,这是称赞理发店或者理发师的高明手艺。

另一种意思是说,理发虽然是修剪头发上,却是在人的头顶上下功夫,所以理发这个工作需要重视起来。

这副对联颇具巧思,耐人寻味,当真水平不凡。

第2副对联: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对联说的是理发这件俗世生活避免不了的事情,用的却是文绉绉的词语,化俗为雅,别有一番意味。

上联出自《楚辞》:“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人用“弹冠振衣”比喻将要做官。

人们来理发,当然要先脱掉帽子。相逢尽是弹冠客,既是理发店的写实,同时也有祝福人们当官美满的意思,大吉大利,颇为讨喜。

下联出自杜甫的《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后人用“搔首”形容忧愁郁闷。

下联同样又两层含义,在写实这一块,理完发之后,人们头发鲜亮,神清气爽,就不会觉得头皮发痒,不会去搔首止痒了。

同时呢,在祝福的意义上,下联说,人们理发之后,霉运一扫而光,以后都是幸福快乐的日子。

不得不说,这副对联非常有才,用在理发店也相当合适。

只不过,对联用了一些典故,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可能反而看不到。

化俗为雅,这是文人特别喜欢的,水平值得称道,却未必是老百姓所欣赏的了。

第3副对联:天下头等事业;世间最上功夫。

这副对联与上面对联类似,都是一语双关的,既指理发是头上的功夫,又指理发其实蕴含大学问,乃是世间真正上流的技艺。

第4副对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据说这是翼王石达开给理发店所写的对联,气魄很大,而且颇有文采。

据说石达开能诗回文,是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

我们看这个对联,表面上是通俗易懂的,其实也是暗用了典故。

磨砺以须,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及锋而试,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显然,对联运用的也是双关之法。

表面上,这是说理发的,理发理的是须发,需要理发师傅用刀来替百姓理发。

事实上,这是石达开抒发怀抱,表达自己将要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勃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气魄。

第5副对联:提起刀人人没发;拉下水个个低头。

这也是一副双关对联,看来这些精彩对联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在理发这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上找出新意,借由理发这件事抒发作者个人的人生感悟。

此联表面上看写的是理发刮掉须发,洗头让人低头之意。而仔细体会对联之意,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无奈,甚至感受到一股“同流合污”的无奈。

人在江湖,身不由主。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你要怎么退出?

第6副对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对联似乎是针对老年人的理发铺而写,所以上联突出一个“白发”。

剪去白发,让人感觉年轻许多。少了长发,头脑就能更亲近风,这是写实,而同时比喻人们春风得意,挂在理发店非常恰当。

第7副对联:大事业从头做起;好消息自耳传来。

这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一看就能明白。理发事业算得上头等事业,理发采耳也被作者称为好消息,看到此联,不禁会心一笑。

大家还知道哪些好对联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失业在家,写文为生,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赞赏、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这对真的我很重要,谢谢大家!

《问语寻裳:成语中的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成语与服饰文化魅力

《问语寻裳:成语中的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

封面

近年汉服流行,旅游景点和城市街头穿者比比皆是,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曹县汉服销售屡创奇迹,独特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服饰的发展,是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喜读《问语寻裳:成语中的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立足成语之根,孕育文化之芽,中华五千年历史融入墨韵,绽放于传统服饰画布之上。”,推荐给朋友们。

一、作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

李斌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研究员。专攻纺织服装史、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服装设计等。

读博期间开始从成语中找寻中国传统服饰的关联,以媒介考古,想把留存的图像文字、近代影视音频还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到大学工作,有了更多资源,与刘安定、博士、张玉琳硕士等组成“纺道服途”团队,广泛搜集整理成书。

二、成语与服饰,中华珍贵的文化艺术传承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语言与智慧的高度浓缩。

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上溯至原始社会,“袭叶为衣裳”,“有巢氏始衣皮”,人类最早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见发端。

三、服饰中见阶级,见阶层

孔子曰:“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先敬衣服后敬人”。服饰,是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尤受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古代服饰史,实是历代王朝帝王、士族和官员的服饰史。

黄帝开创“垂衣裳而天下治”,用服饰的形制、色彩定身份地位,使人各安本分,不可僭越,达到天下大治的“衣冠之治”。史书《舆服志》对平民服饰描述甚少,对帝王士族官员的服饰则详细记述。

每个王朝开创之初均会颁布服制法令。服制色彩有尊卑之别。《左传》记载,贵族“衣必文彩”,“九文、五章,以奉五色(青、朱、黄、白、黑)”,象征高贵,是礼服用色,平民不得用。成语“赭衣塞路”“赭衣半道”,指穿的犯人阻塞了道路,“赭”是色,社会异类的标识,囚犯的代称。

热热闹闹看剧,古代官服大有学问。比如衣襟上方型图案,就源自武则天发明的“补子”。

“补子”最早出现在唐代,武则天对官员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奖罚形式多样。立功者除赐金银财物,又创意性地在衣服上绣制不同袍纹来定品级褒嘉奖,名“袄子锦”。

明代官服沿袭,补子以动物作标志。清代更加严谨,皇室用圆补子、官员用方形补子,装饰在前胸后背一目了然,不同图案代表官位高低。皇族用五爪金龙或四爪蟒纹,文武官员的纹样有严格规定,如文官一到九品依次为仙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鴻鵝、鹌鹑、练雀等。

部分目录

四、史料详尽,内容丰富

全书对48个与中国服饰相关的成语给予文史解析,学术价值很高。

依据成语的寓意分形象篇、友情篇和现象篇。生动地描述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和人文文化,弥补了正史对平民服饰记载的缺失。

形象篇“宽衣博带”的儒雅,“正襟危坐”的拘谨,“衣衫褴褛”的卑微,“披裘负薪”的高洁。

友情篇“彩衣娱亲”,“老莱娱亲”:南朝《孝子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为逃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拣美味供奉父母,自己年已七十岁,却穿五色彩衣、拿拨浪鼓,像小孩一样博得父母开怀,孝顺父母,是儒家的孝道。

“温生绝裾”,说叫温生的年轻人为服从上级,扯烂母亲劝阻他拉住的衣服,坚决离去,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布衣之交”、“乘车戴笠”的友情。

现象篇如“弹冠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官员上岗要洗头洗澡、弹冠振衣,喻义洁身自好,多好的劝诫。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衣锦夜行无人知,功成名就,就该“衣锦还乡”,荣耀故里。作者从“锦”的含义、历史、纹样及锦衣形制等详细记述,书的深度广度可见一斑。

五、温故知新,开卷有益

《问语寻裳:成语中的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也是部科普好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起航。

耳熟能详的“筚路蓝缕”源自《左传》。“筚、路”,是用荆竹树枝编制的柴车,蓝缕形容衣服破烂。指楚人虽生活困顿,衣衫褴褛,仍不畏艰难,就地取材制工具开发荒山。不畏艰辛创业,是当今我们需要的品质。

文载华服,图文并茂,从成语的蛛丝马迹看服饰的纹样色彩工艺形制,探寻古人审美风尚、风俗礼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感兴趣就别错过悦读。

唐代官服

【弹冠振衣【弹冠振衣造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弹丸之地读音—弹丸之地怎么读拼音 下一篇:弹冠相庆 弹冠相庆的意思及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