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当仁不让和责无旁贷的区别

更新:08-1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古语成语——“当仁不让”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古语成语——“当仁不让”。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面对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推三阻四,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我们要遇到应该做的事就果断去做,不要推己及人,也不要太过谦让。

在现代生活中,“当仁不让”这个成语仍然非常有意义。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需要我们担负责任的事情,比如说突然有人需要急救,或者身边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这时候,我们就要勇于挺身而出,当仁不让,去帮助他们。

而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遵循当仁不让的精神同样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当我们的家人或朋友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不应该推诿,而是义不容辞地去帮助他们。同时,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件事情,不要怕苦、不怕累,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总之,当仁不让这个成语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这个成语,成为一个有担当、阳光向上的人。

孔子说“当仁不让”,后面还有“于师”两字,理解上有什么不同吗

“当仁不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孔子之口,被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五章,其原文是: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对于后面“于师”两字怎么理解呢?整句话在理解上会有什么不同吗?

朱熹对于本章的注释为“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意思就是所谓“当仁”就是以仁为已任,即使是对自己的师长也不必逊让,应该勇往直前当为必为。所谓“仁”是每个人自己所拥有的内在品质,是自己修养不断提高而形成的,不是靠与人争夺可以得来了,所以也就无所谓逊让了。但是我认为朱熹对“师”解释为“师长”有点狭隘了,为什么要特点强调“师”呢?难道对师长不必逊让,换个人就可以逊让了?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师”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众人”,也就是说遇到践行仁义之事,众人都会抢着去做,这个时候不必谦让,该出手时就出手。当仁不让就是见义勇为的表现。不说践行仁义这么高大上的,很多人遇到需要加以援手的小事时,不自觉的就会去想即使我不去做,总会有人去做。甚至还有人会想别人都不出手,我也不出手。这就是把孔夫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教导抛到脑后去了。不管众人出不出手,只要该做的,就勇敢出手。这才应该是孔夫子想告诉大家的。

所以本章的译文我认为应该是,孔子说:“若遇到践行仁道的事,应该率先去做,不应该考虑逊让给他人去做。”

孔子的这简单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本身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追求真理,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仁道”在我看来是正确的,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还是要坚持已见——“当仁”。另一方面就是行仁道,要积极主动,谦让的美德不是这个时候体现的,从众心理也不是这个时候应该体现的,也就是“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和责无旁贷的区别】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当之无愧造句 当之无愧造句和解释 下一篇:当垆卖酒的故事—当垆卖酒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