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待字闺中”的解释,你知道多少?
待字闺中[解释]: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闺:女子卧室。
字:女子许嫁。
“字”本无许配之意。古时文字各有所指,单体为文,合体为字。待字闺中,恰似今人所言:等另一半。
古人除开姓名之外,还有自己的字,但是这个字呢,是要等到成年之后才取,男孩子在举行成人冠礼的时候,就会要取字;而女子是在举行笄礼时取字,笄礼在什么时候举行呢?《礼记》中记载说:“女子待嫁,笄而字”,所以笄礼是在女子订婚之后、出嫁之前举行。举行笄礼之后就代表成年啦(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笄)只等着嫁人就可以了,然后女孩子在这个时候候也取好了字,所以在这种礼仪风俗下,“待字"就成为了女子等待出嫁的标志。“待字闺中”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待字闺中
众所周知,这个词一般都是用来形容尚未嫁人的女孩子,词语的表意就是依然留在闺房之中。待,自然是等待的意思;闺中的意思就是闺房之中。古代能表述同义的还有出阁一词中的”阁“,最早是用来特指公主出嫁,后来才泛用来指代女子出嫁。在礼教颇为严格的古代,未出嫁女孩子的闺房可说是私密重地,等闲人等是万万不会给你接近甚至进入的;也因此,衍生出我们现在所说的”闺蜜"一词,本意就是亲密要好到可以进入闺房的女性好友。在进行婚姻礼仪之日,对于出阁,即出闺房也有很多到礼数仪式,如梳头、祝酒等。
关于“待字闺中""的解释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最后呢,如果大家有什么其他好的解释,也可以在文章后面留言补充—起讨论。
“待字闺中”那个“字”太有意思了
“待字闺中”为汉语成语,意思是女子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时指女子成年待聘之意。成语意思明了,不值一究,只是其中这个“字”很值得细细玩味一番。
翻开词典得知:“待字闺中”出自《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在《礼记·内则》里面也有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也就是说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是及笄。及冠是男子的成年礼,及笄则是女子的成年礼。
男子及冠时(二十岁),可以取一个“字”,比如著名文学家苏轼,他的字:子瞻、和仲。同样女子到了及笄(十五岁)的年龄,也要取个字。像东汉时期文学家蔡文姬,其实她名琰,她的字为:文姬。
在古代“字”和“名”是非常有讲究的。《礼记·檀弓上》记载的非常明确:“幼名,冠字”。这就告诉我们:幼年的时候父母会给孩子取名,到了及冠(或及笄)的时候就会取一个字,字一般是由先生取的。
但“字”和“名”在生活中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礼记·士冠礼》中提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因为名是由父母取的比较尊贵,只有长辈才能称名。而字是由先生取的,同辈之中应该称字。及冠之后要称字,以尊重其名。到了老年的时候可以自己取号。晚辈既不能称名,也不能称字,只能称号。苏轼的号为“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则为“六一居士”。
中华民族为礼仪之民族,各种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研究,令人动容,原来名、字、号才是一个人称谓的全称,不过使用起来竟有如此讲究。
说了这么多关于“字”的含义,还有两个词值得一提:“及冠”和“及笄”。“冠”本意为帽子,是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是帽子的总称。“笄”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在挽起的头发或帽子上。在古代,男女未成年之前都是蓄长发的,头发不是披发就是束于耳侧。只有到了成年那一天,男子二十岁行而戴冠;女子十五岁行而束笄,所以“冠”和“笄”既然是成人之礼,也自然就是男女成年的代称了。
女人出嫁之前,为什么叫“待字闺中”?
形容还未出嫁的女孩,古人有一个很文雅的词,叫作 “待字闺中”。
这是一个让人听了,总会有很多想象的词。
一个姣好的女子,守在自己的闺房里,学做些女红,读几页诗词,摆弄些花花草草。或也有晨起梳妆的慵懒,或也有帘卷西风的消瘦,或也有蝶飞西园的愁绪,总归是现世里的安稳,岁月里的静好。
古人用一个“待”字,道尽了总是诗的少女情怀。
那时的女性,讲求一个贞字,无贞则不洁。所以把未出嫁女孩的住所,叫作闺房。
这个“闺”字,外面一个门,里面一个圭。“圭”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从形状来看,上边是圆的下边是方的,外面再加一个“门”字,就是古人用来分开外宅和内宅的一道圆形小门。
外宅是会客用的,内宅是女眷住的。
我们常说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里的“二门”,说的就是这道圆形的小门。
女眷没事,是不会到外宅去的,多生人。同样到别人家做客,也不好借口说“你家这小门挺别致”,就硬往里面闯,不礼貌。
不过,“待字闺中”这个词,最有意思的还是“字”这个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是在周朝的官方文字金文中,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如下图1)。到了秦朝的篆文里,写法和金文差不多(如下图2)。
都是外边一个框,下面有口;里边是一个小人。小人要出去怎么办?只能是从下面出去。所以“字”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妊娠也”,也就是怀孕。前面加一个“待”字,就是准备怀孕。
古代女性15岁就算成年了,要行,就是把头发梳起来,用一根簪子扎好。
簪子也叫“笄”,于是女子成年也叫“及笄”。
而从成年到出嫁的这一段时间,就叫“待字闺中”,解释得直白一点,就是在闺房里准备受孕。
可这话说的人难为情,听的人也尴尬。
假设媒人替女方去说亲,就这么对男方说。试问男方还敢娶吗?人家不得想:这到底是个什么女人啊!
可一句“待字闺中”就不一样了,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形象跃然而出:文静、羞涩、多情还忠贞。
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吸引人的地方。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若是烟笼着的寒水,月笼着的沙。
就像我们爱一个人,从不说“我爱你”,而是说“今天的天气真好”,“今晚的月色真美”……听不懂没关系,反正也是说给懂的人听的。
【待字闺中-待字闺中谁家小姐,琴声幽幽拨我心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