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闺中”那个“字”太有意思了
“待字闺中”为汉语成语,意思是女子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时指女子成年待聘之意。成语意思明了,不值一究,只是其中这个“字”很值得细细玩味一番。
翻开词典得知:“待字闺中”出自《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在《礼记·内则》里面也有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也就是说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是及笄。及冠是男子的成年礼,及笄则是女子的成年礼。
男子及冠时(二十岁),可以取一个“字”,比如著名文学家苏轼,他的字:子瞻、和仲。同样女子到了及笄(十五岁)的年龄,也要取个字。像东汉时期文学家蔡文姬,其实她名琰,她的字为:文姬。
在古代“字”和“名”是非常有讲究的。《礼记·檀弓上》记载的非常明确:“幼名,冠字”。这就告诉我们:幼年的时候父母会给孩子取名,到了及冠(或及笄)的时候就会取一个字,字一般是由先生取的。
但“字”和“名”在生活中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礼记·士冠礼》中提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因为名是由父母取的比较尊贵,只有长辈才能称名。而字是由先生取的,同辈之中应该称字。及冠之后要称字,以尊重其名。到了老年的时候可以自己取号。晚辈既不能称名,也不能称字,只能称号。苏轼的号为“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则为“六一居士”。
中华民族为礼仪之民族,各种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研究,令人动容,原来名、字、号才是一个人称谓的全称,不过使用起来竟有如此讲究。
说了这么多关于“字”的含义,还有两个词值得一提:“及冠”和“及笄”。“冠”本意为帽子,是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是帽子的总称。“笄”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在挽起的头发或帽子上。在古代,男女未成年之前都是蓄长发的,头发不是披发就是束于耳侧。只有到了成年那一天,男子二十岁行而戴冠;女子十五岁行而束笄,所以“冠”和“笄”既然是成人之礼,也自然就是男女成年的代称了。
你真的明白人“待字闺中”的意思吗?
来自网络,侵删
今天,来说说好玩的汉字。
(一)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个秀才抓耳挠腮,搜索枯肠憋了三天,就是写不出来一篇文章。
他的妻子看他如此为难,笑说,看样子,你们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更难啊。
秀才大囧…
(二)
之所以,谈到这个笑话,是因为我们平常写的“字”,真的和女人生孩子有关系。
第一次,在《说文解字》中了解到“字”的本源。我还是有点吃惊。认识这个字,很多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它本来的意思。
追本溯源,来看“字”的字源。上下结构。上面的“宀”,是房子的意思。下面的“子”,就是指孩子。我们所说的“待字闺中”,就是还在闺房,等待出嫁生子。
还有一个词“十年乃字”,意思就是结婚十年了,才生了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
上面图片中,吴昌硕所写篆书的“字”。就非常明显。房子里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一双手,有小脑袋,脑袋上还有三根头发。非常非常形象。
我们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而,一个字,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一样会变化。“字”,也是渐渐演化成今天的样子。
后来的后来,“字”的意思,不断衍生出养育,教育,书法,文字,文采,信件等等意思。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母亲总会说,赶快去写字。这里的“字”,就不仅仅指文字,其实包括所有家庭作业。
(三)
不知道也则罢,知道了就会发现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智慧。只是后悔,知道的太迟了。
当你知道了“字”的字源故事,知道了“待字闺中”的涵义,再写文章时,是不是也会觉得挺有趣,不至于写了半天,只写了个寂寞。
网图侵删
【待字闺中的意思,待字闺中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