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西游记之心猿意马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美猴王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妖怪魔法高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西游趣事:受命于人
唐僧西行,出离大唐边界,便遇魔王寅,被太白金星搭救。至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赐号孙行者。路上,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不堪唐僧数落,一怒之下去了龙宫。唐僧接受观音赠送的用来钳制孙悟空的两件东西——嵌金花帽与紧箍咒。悟空听从龙王劝告,回到唐僧身边,无意间戴上花帽,却再也摘不下来。唐僧念咒,悟空头痛。自此,悟空受制于唐僧。
心猿意马
心猿意马这个成语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意思就跟字面一样形象,指的是人的心思如猴儿一样上蹿下跳,像马儿一样四方驰骋,静不下来。
“心猿”这个词出现在西游记小说中标题里的次数,总共有15次,从“定心猿”到“心猿显圣”,再到“心猿护主”直到最后,心猿和意马都没再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猿熟马驯”,喻示着西天取经的成功。
后来我在看动漫一人之下中也有相关说法,过去修行的人把心肺比作猴子,司心志,为阳。肝肾比作猪,司人七情六欲望为阴。脾胃五行属土为调和阴阳之体称为“沙和尚”。猴子与猪注定只能有一个出头,当阴阳有矛盾时就是沙和尚出来调和的时候。
意马上的人称为“元神”,猴猪和尚又称金公木母黄婆,对应铅汞与朱砂,这是炼丹三要素,因此马上之人又称“三藏”。
坚固心志,强健体魄这是收复意马的手段。古人修行讲禁欲。男子不泄精为擒白龙,女人闭月经为斩赤龙。而龙马的另一个身份:“西海龙王三太子”。在周易中西方龙三为:“乾之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意思是君子(要是)白天能始终勤勉努力,到了夜里还能够严格约束自己。 即使是遭遇险地,也不会犯太大的过错。
另外西游记中五行阴阳天干地支贯穿了整本书,心火、肺金、肾水、肝木、脾土与师徒五人相互对应着。
孙悟空所悟者为“空”,猪悟能所悟者为“能”,沙悟净所悟者为“净”,唐三藏所悟者为“三藏”。三藏意为猴猪和尚。
我想,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再“心猿意马”而是“猿熟马驯”,那就说明这个人已经开悟了吧。
心猿意马
心猿意马,原本的意思是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难以控制。但是我觉得心猿意马可以分开来看,心猿代表想象力,意马代表执行力。心猿意马,心猿是孙悟空,意马是白龙马。如果只有心猿,光靠空想,则取不到真经,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此乃心神不定,指的就是想象力;如果只有意马,无法登高望远,则不见如来,没有想象力,光靠执行力,找不到灵山。人类的想象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很多时候都是空想多执行少。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某种程度中说的就是想象力和执行力的合一。有时候,我偶有所得或灵光一闪,便想记下,慢慢的,我也写了一些文章,我称之为杂记,只是杂记不好听,便改名心猿意马。其中的很多内容是我的一些想象和思考(想象力),但是我及时的把这些思考记录了下来(执行力),如果我只是想象和思考,而没有记录,便不会有这些文章的存在,所以取名心猿意马。
【心猿意马、心猿意马的下半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