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忆苦思甜饭

更新:08-1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忆苦思甜历险记(散文小说)

(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除了引文,纯属巧合)

“我真傻,我总以为狼只是在冬天才有,没想到春天……”

“我真傻,真的。”

镇里的人听了,开始还觉新鲜,次数一多,不耐烦。“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核桃样的脸上,干枯的小眼瞪大了,“节哀顺变,过去的过去了,别老放不下,现在再不济,好歹有鲁四老爷赏饭。听说过闰土哥吧?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折磨得像木偶人了。”

不同于年轻人,人一上年纪,想到时日无多,不愿前瞻,动辄不自觉地沉浸在对过去的点点滴滴回忆中,委实情有可原。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其实,都有好有坏,但要“有比较才有鉴别”。

和祥林嫂的自怨自艾不同,“白手起家,勤劳致富”的先富老农民,喜好忆苦思甜,没事时,极好再回首不堪回首的四十年前的生产队,干牛马活,磨洋工,吃的猪狗不如,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口肉,偷东西,不只偷吃的,还趁着月光偷大粪,总之是,大集体使本来勤劳智慧如尧舜的自己变懒受穷,苦不堪言。希望年轻人不要听信谣言,以为过去多么好。珍惜当下吃饱穿暖好日子,要感恩,不要“躺平”,“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

就如有黑暗映衬的光明才耀眼,有前后贫富比较,比单纯的炫富,更能凸显老农民当下的富有安乐。殊不知,因人的立场、阅历各异,倾听者有共鸣的,也有反感的。

共情者暂且不提。某些方面,觉得现在和过去差不多,甚至倒退了的,不大愿意夸现在好,有的还慨叹一代不如一代。好好的忆苦思甜,不意撞上了今不如昔。反对的人中,有的说,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期,自己在生产队时期能吃饱,只是品种不够丰富,添加剂少。老农民不满地驳斥,说那时能吃饱饭的是队长、会计和城里人,就是那些人让广大农民吃不饱。被驳者喋喋不休地引经据典反驳。但见你来我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之所以这样,因为同文艺有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一样,忆苦思甜也有个倾诉对象问题。遭遇困难,对朋友,对本阶级的人诉苦,可能会得到同情和帮助。向敌对者诉苦,反被落井下石,自取其辱。虽然平台提供拉黑功能,志同道合也好,臭气相投也罢,分开来,使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彼此,眼不见,心不烦,各自安好,但百密一疏,双方难免偶尔狭路相逢,顷刻间,看不见的硝烟弥漫,一个是怒火中烧,坚决否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没有“十七八岁大姑娘没裤子穿”这回事,“男生光屁股上学”更是胡扯,“抹黑者无耻”;一个是勃然大怒,说事实胜于雄辩,吃不饱就是吃不饱,饭都吃不饱,遑论其他,应当把分子绳之以法,饿上三天,看死不悔改、反对、好给人扣帽子的“左棍”还怎么狡辩……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将来”。同一段历史,同是回忆,有忆苦思甜的,有今不如昔的,为什么会意见相左?有高学历文凭的智者发文指出,这里面,除了社会阶级变动、个人情况和比较内容的不同,有个比较方法问题,即,一个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一个是过去的自己与他人以及现在的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比,这是两种不同的比较。忆苦思甜的,多是比过去好了的。有人虽然比过去好了,可横向一比,觉得还不如过去,因为,过去虽然不太好,可周边人都差不多,没有攀比,现在比以前好了,但同时,意外发现其他原先和自己差不多,或不如自己的人,更好了,好到这辈子望尘莫及,甚至,他人的更好,是自己的辛苦劳累成全的。于是,好与不好开始纠结了,既想忆苦思甜,又觉今不如昔。尽管口头上劝慰莫攀比,人比人,气死人,可“人不是猪”,由于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满眼都是他人的好,内心深处难免有解不开的自卑疙瘩,不发牢骚难受。古已有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平均主义要不得。这些人被指“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忘恩”,挨批判,不意外

此外,有那么一部分人,令忆苦思甜老农民无语。这部分人,如同诸葛亮哭周瑜,面上,以为曾共患难,惺惺相惜,内里,却存芥蒂,幸灾乐祸。原因在于,他们站在地富反坏右立场上,有过今不如昔,憎恨分土地的农民。你们把地主打倒了,也不见得就能富起来。饿死活该,正好把土地还给人家。这些自称的老老农民,偶尔也忆苦思甜,除了猛批“前三十年”,兼带着怀念祖上所处的七十年前民国“蒋公”时代,多收了三五斗,新生活运动,家有“一套四合院,两匹马”,“给地主做长工,吃的比地主好”,“虽是贫农,从没挨过饿”。就差没说自家曾属八百万中的一员了。老农民见了不悦,结结巴巴补充说,刚解放那十年,翻身的农民,日子过得还不错,只是生产队大集体时才不好。刚冒出几句,就被“赏饭”者的唾沫淹没了。

相对而言,由于劳力争夺,虽然也批“前三十年”,资本家似乎不像地主那么冷血,他们诚恳地劝说,与其种地挨饿,不如出来打工领“赏饭”,不但保证你们吃饱喝足,还能享受高额加班费“福报”。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能吃饱饭?有离了土地的现代产业民工盛赞单干使人自由,感恩老板提供就业机会。对于“左棍”唠叨的什么剥削啊,阶级啊,烦得不得了,压抑着内心的欢喜,昂首冷冷地怼道,“我愿意”。

“家丑不可外扬”,可偏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虽忿忿不平于“笑贫不笑娼”,因了不看倾诉对象而遭难堪的教训,少数被斥为懒汉的“待富人”,哪怕今不如昔,没钱没房,有病有债,日子过得不如意,对外,改唱空城计,黄连树下弹琵琶,尽力把自认为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期冀通过忆苦思甜,让瞧不起自己的人不再瞧不起。都有“打工皇帝”了。不,皇帝算什么,不说别的,只一条,过去哪个皇帝能用上“水果”智能手机?亩产万斤相逢亩产翻番,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积极性争得高下难分。

今不如昔者忆苦思甜,造成一个不好的后果,给先富人理论家添麻烦,大家都在忆苦思甜,让他们拿不准农民们100%富裕了,还是只有80%富裕。百无聊赖之际,批判辩证法,“辩证法就是诡辩论”,“有些东西就不能一分为二”,云云。对不对、是不是其实都无所谓,在他们眼里,反正“会说话的工具”只知道吃,说什么就是什么。

好在大包干后,农民好消息接二连三,“当年吃饱穿暖”早已是老黄历,房子拆迁也已不新鲜,这不,又有老农民报喜,说参加土地流转,得了一辈子没见过的好多的钱。现在,不种地,不打工,饿不着,“缺啥到市场上买就行”。不挨饿,富有,自由,幸福,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好过,赞美的诗歌一首接着一首,太多了,不是文学专业研究生水平的,欣赏不来,记不住,但令人脑海中浮现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有人不信,有人劝诫,如风过耳。风传更有老农民,二话不说,进城买房,余下的钱,存吃利息,安度晚年了。

“我小时候家里能穷啥样?母亲拿酒盅借油,……”

又来了。

忆苦思甜

二十世纪里有那么几年,国人一年忙到头连肚子都填不饱。对此,尽管他们嘴上不敢说三道四,但背地里常常骂娘估计也是实情。上面很快就发现了这个苗头,于是便有了“忆苦思甜”。上面的意思是,这日子哪里就苦了?不要忘了,二十多年前,你们还在吃糠咽菜呢!因此每隔一些日子,生产队长(我们当时的直接)就组织我们吃一顿“忆苦饭”,帮我们回味“那过去的事情”,今昔对比,希望借此消解大家的怨气。

按理,这忆苦饭必要做得越苦越好。甚至于干脆把那些连猪都不吃的烂菜根、苦树叶拿来吃才是。不知苦,焉知甜?对比越强烈,印象越深刻嘛!好笑的是,被队长挑来做“忆苦饭”的人是村里几个最能干,最要强,但又大字不识一个的妇女。她们哪里懂得这个逻辑?她们习惯了不论为谁做饭,都要拿出看家的本领,尽量往好里做。要是哪天做出来的饭被别人嫌弃了。对她们而言,那才是奇耻大辱呢。于是,在我的记忆里,那些用野菜,米皮或麦麸捣腾出来的蒿子粑,竟然比我们日常吃的菜糊糊还要香甜些。当然,现在想来,这里面应该也有生产队里的油是公家的,用多用少都不心疼的原因。

​昨天是农历三月三,邻居大嫂送我们几个鼠曲草做的粑,说是吃了能粑魂。吃着吃着,我又想起了那些年吃过的“忆苦饭”来。这事今天说起来也许会遭人“龙种跳蚤“之诮,但平心而论,忆苦思甜倒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手段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是忆苦思甜恐怕还远远不够。一则因为,既是忆苦,想必都是一些吃够苦头的人。而吃苦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相反,我们的本意是要尽力避免吃苦头。二则,现如今承平日久,国泰民安。有资格“忆苦”的人已经不那么容易找了。总不能为了“忆苦思甜”,特地制造一大批吃苦头来吃吧?我的意思是,忆苦思甜不过是个亡羊补牢的法子而已,我们要做的更应该是未雨绸缪——在亡羊之前,让人在一定程度内切身体验一下亡羊的痛楚。从而提高自身的警觉性,从而降低亡羊现象发生的风险。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打新冠的意思?我把这个叫做“知苦识甜”。

记得刘阳子同学读小学的时候有点挑食。有一天早上,他对我给他买的侉饼油条不感冒,赌气饿着肚子上学去了。我有没有劝阻他?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天中午回家,他吃了高高一大碗米饭。从此以后食欲巨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

​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也可以每学期设立一个“无午餐日”呢?到了这一天,全体师生禁食午餐, 借此尝一尝饥饿的滋味。并趁着饿意正浓的时候一起聊聊粮食的珍贵,讲讲耕种的不易。这岂不比背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为有效?

​某一天恍惚听人说过,日本人为了提高小朋友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曾经(还是经常?有兴趣自己去求证)组织他们去太平间,亲手摸一摸冰冷的尸体,或者说是尸体的冰冷。我想这肯定比坐在教室里听老讲“死亡”意味着什么,效果要好很多。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很懂得这个道理。

​当我第一次听到他们“熄灯一小时”的倡议时,曾经嗤之以鼻道:玩什么噱头?熄灯一小时能节约几度电?!节能环保还在乎我点一小时的LED灯?殊不知,熄灯一小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节约了几度电,也不在于碳排放减少了几何,而在于让人们切身体会一回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从而增强我们珍爱环境,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啊,太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灾害,忘记了,我们已然把岁月静好误认为是理所当然和永恒不变的事了。

“知苦识甜”其实还可以以虚拟的形式进行。比如,我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来想一想——如果“不…”呢?如果“没有…”呢?人啊,有时候还真是“有时不知无时艰”,“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我就经常想,大毛打二毛,专门攻击他的电站、电厂,这可真是歹毒无比啊!我在想,哪天我住的这个小城要是停电了,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我大概仍可以顺着楼梯道爬到十一楼去。 可是爬上去了又能如何?如果真地停电了,那意味着水也停了,燃气也停了,灯也不亮了,电话也打不通了。不但吃饭没了着落,内急了都不敢想象去哪里解决,以及如何解决。表面上家还在那里,可实质上跟流离失所又有什么区别?要是连续停电一个星期,我想这整座城市就和废墟没有什么两样了。

​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总以为爸爸永远都是那么健康,妈妈永远都是那么年轻。可事实是,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年齿的一天天加长,无常已然就在不远处游荡,意外有可能比明天先到。在无常和意外还没来到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有必要脑补一回,如果哪天,我们一觉醒来,意识到上天入地也再找不到那个能帮助我的人了,有了烦心事也再不能像惯常一样去找那亲爱的人儿倾诉了……那会是怎样一个情景呢?

​再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嫌他吵,嫌他闹,嫌他系了自己的脚,不能像别人一样喝大酒喝到三更头,背包一背就是诗和远方。我们何曾想过,也就三五年的事,等他们读完了初中,他们也就渐行渐远。到时候我们连看他一眼都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纵观人的一生,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通共也就十来年时间。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到那个时候,我们一定会发现,原来当年与孩子们相依相偎的那段时间才是人生最温馨、最美好的时光。

是的,都说很多东西只有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

​可是,在那些东西还没有失去之前就认识到它的珍贵,难道真有那么难么?

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这个名词,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无非就是回忆过去所受的“苦”,才能感受到如今的“甜”罢了。当然,在如今这个时代,这个名词已经极少被使用,甚至不被年轻人知晓了。

不过,在过去的某个时代,这可是个常用的、时髦的,而且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名词。因为,很可能无意中,就会让你在面对它时,束手无策、尴尬至极……

某天,某单位“委员会”请来一位“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给上了一堂“阶级斗争”的教育课。让大家要“记住旧社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的苦,要“忆苦思甜”、牢记当今幸福的生活。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之后,单位请该老农跟大家一起到食堂就餐。

就在刚到食堂时,该老农一眼就发现了在食堂角落的一个潲水桶,桶里竟然有好几个只吃了一半,就被丢弃在里面的馒头。老农立即走到那里,捞起了半个馒头,对着“革委会”的干部和大家大声说“看看吧,这么好的馒头,才吃了一半就扔了,大家怎么能这样忘了过去的苦,这么不珍惜今天的甜呢”?说着,就咬了一口手中的馒头……

见此情景,某革委会干部也不得不随声附和道“太不像话了”,同时也从潲水桶里捞出一块馒头,也跟着咬了一口,还顺手撇了一块给了旁边一人。此时旁边站着的人,无奈之下也纷纷出手去桶里捞了一块……

多年以后,大伙聚在一起,无意中有人回忆起了那件事,笑称“当时幸好离得远一点,等去到那个潲水桶时,里面已经没有剩下的馒头了……”众人哄然大笑……

【忆苦思甜-忆苦思甜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忆昔抚今的意思 忆昔怃今 下一篇:忆苦思甜什么意思(忆苦思甜什么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