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您。”“一字情书”网络疯传,钱锺书杨绛:我们没写
近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女星蒋勤勤分享了一段钱锺书和杨绛“一字情书”的故事。这则故事让不少人信以为真。然而,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钱锺书传》《杨绛评传》作者孔庆茂告诉记者,以他这么多年对钱、杨二人的阅读和研究,“一字情书”绝非他们所写。
钱锺书与杨绛
一则“故事会”风格的谜语爱情故事,一跃而成一段“文坛佳话”
女星蒋勤勤在节目分享了她“刚读到的”并“挺有感触”的故事:
杨绛写给钱锺书一封信,上面只有一个字:怂;
钱锺书回复杨绛一封信,也只是一个字:您。
蒋勤勤解释说,“怂”,是杨绛问钱锺书心上有几个人,而钱锺书的回复则是说我的心里只有你。
看完这段节目,记者一头鲁豫式的追问: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这则带有浓浓的“故事会”味道的“一字情书”,竟然出自大学者钱锺书、大作家杨绛的手笔?这是真的吗?
记者随即联系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钱锺书传》《杨绛评传》的作者孔庆茂。孔教授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在修订《钱锺书传》,据他这么多年来的阅读和研究,不管是钱杨二人留存的一手材料,还是亲笔所写的回忆文章,更或者是他人所写的生平传记,都没有“一字情书”这段内容。据此,他判断,这段故事完全是附会的。
但记者搜索发现,或许正是借着钱锺书、杨绛的名气,这段“一字情书”的故事现在已在网络疯传。记者用关键词“杨绛+一字情书”搜索,百度相关搜索结果已有58700个。最早的一条记录发表于2019年3月22日,文章来源于一家网络自媒体。这也是记者能查到的将“一字情书”附会在钱杨二位先生身上的最早的文章了。而在这篇文章刊发后,钱杨“一字情书”的故事迅速被多家自媒体转用,至今“长销不衰”。三人市虎,这个故事还被不少有公信力的媒体转载,甚至被编辑成一道考题上过某卫视益智类综艺节目。女星蒋勤勤“刚读到的”或许正是这些网文之一。
记者还发现,“一字情书”虽不是钱杨所写,但这个故事也并非无中生有。
在《中国工会财会》杂志1996年7月刊上,记者找到了“一字情书”这个故事的最早来源。这本杂志设有一档“文化宫”栏目,这一期的内容是一道谜语故事,全文如下:
有趣的一字情书
在A省办的一次谜会上,C县总工会才华横溢的青年会计刘晓与某企业温柔美丽的出纳员李莉姑娘相识,两人情趣相投。
依依惜别之后,他俩鱼雁传书,互诉衷肠,感情日深。然而好事多磨,一天,李莉突然听别人说刘晚脚踏两只船。痴心的李莉姑娘心急如焚,忙给刘晓去信一封,信上只写了一个字:“怂?”。数日后,她收到刘晓的复信,信上也只有一个字:“您!”李莉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读者,你知道他俩信中那两个字的分别含义吗?
“有趣的的一字情书”谜底:李莉去信“怂?”的含文是:“你心上有两个人吗?”刘晓复信“您!”的含文为:“我心上只有你!”
(本期“文化宫”由本栏特约编辑林春增编撰)
《中国工会财会》杂志1996年7月刊上“一字情书”
而在2003年的一期《老友》杂志上,这则故事又被改头换面,“才华横溢的青年会计刘晓”和“美丽的出纳员李莉”,化身为“富有才华的年轻教师郁非”和“美丽温柔的兰姑娘”。
直到2019年3月,这则故事的男女主角被莫名其妙地换成了钱锺书和杨绛。而借着钱杨二人的名气,“一字情书”也从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故事会”风格的谜语类爱情故事,一跃而成为一段文坛“爱情佳话”。
2003年的一期《老友》杂志上《一字情书》
杨绛去世前将二人通信大多毁去
再回到钱杨二人本身,他们之间是否写有情书?
孔庆茂教授告诉记者,对于“情书”一事,其实杨绛本人生前曾有过回忆。在接受吴学昭采访时,杨绛曾回忆结识钱锺书之前的往事。她回忆说:从没有人给我写过情书,因为我很一本正经。我也曾收到过男同学的信,内容不外是说,你还小,当读书,不忙交朋友。杨绛后来补充说:仅仅有那么一次,我在阅览室,一个男同学假装喝醉了,塞给我一封信。我说:“你喝醉了?醉了?——信还给你,省得你明天后悔。”就这样把他给打发走了。及至第二天清早,他又来了,一脸的尴尬,终于嗫嚅着,向我表示了赔礼道歉而去。(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与钱锺书结识后,钱杨二人鱼雁往还不断。一次,杨绛写给钱锺书的信,不小心被钱父拆看,老先生读后,对杨绛赞不绝口,因为杨绛是这样写的:“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赞道:“真是聪明人语。”
钱钟书在清华的好友许振德也曾回忆:“锺书兄每将其恋爱经过逐一相告,并朗诵其情书佳作。”
在随一些老知识分子下乡锻炼期间,钱钟书和杨绛几乎每天都会通信。杨绛回忆称,那是钱锺书一辈子写得最好的情书。
时间久远,无人知道钱杨二人通了多少封信。而这些信件现存状况如何?孔庆茂告诉记者,据他所知,钱锺书、杨绛都是极其重视隐私的人。钱杨二人的通信现在应所存无几,因为杨绛去世前,曾预先将后事做了安排,对所有写给她的信件,凡涉及隐私的,大都销毁。同时,她还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因为其中涉及自己和他人隐私,她不想离世之后被人利用拨弄是非。
抖音App上,“一字情书”已被做成视频传播
破绽如此之多,为何无人拆穿
“一字情书”从2019年附会到钱锺书杨绛身上至今,竟没有引起怀疑,还公然两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这则故事就没有破绽可寻?当然不是。
孔教授告诉记者,这则故事辨别起来并不算难。用我们的常识和逻辑去判断,一来,“怂”这个字,有胆小懦弱之意,而在江南有些地方却是粗话;其次,以钱、杨的学问,即便在书信中打哑谜,也当会用一些稍微雅致的谜语,而不是这么粗糙的字谜;再次,“一字情书”过于“故事会”风格,太戏剧化。
而如果熟知钱、杨恋爱故事的人,辨别起来更加容易。孔教授说,钱、杨二人的恋爱经过非常简单。当时,风传钱锺书已订婚,杨绛也有男朋友。所以第一次见面,钱锺书说:我没有订婚;而杨绛回:我也没有男朋友。两人一见钟情。根本就没有“怂”“您”这种小家子气的试探情节。
破绽如此之多,为何竟无人拆穿?
“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这是普通人对“皇宫”的想象力;而“一字情书”,大概也是很多人对钱、杨的想象力。对网友来说,如果真想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与其看不靠谱的网文,不如去阅读他们的作品或传记,将自己的视角抬高到他们的“高度”去“阅读”他们,而不是将他们拉到“故事会”这样的“低度”去“阅读”他们。
而在“谣言”的传播上,自媒体不知自律;传播者也无心辨别。
其实,从网络兴起到现在,这类笑话我们看得并不少。特别是在包括演艺圈人士在内的名人引用的信息中,我们看到过不明所以的“数学诺贝尔奖”,看到过假“鲁迅语录”,也看到过假“莫言语录”。而前辙不远。女星马思纯因为引用假张爱玲语录,还遭到群嘲,她本人也因此从文艺女神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对试图传播有价值信息的公众人物来说,这多少是个提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苏云
来源:紫牛新闻
“怂”这个字在西安出现频率好高,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怂”这个字在西安出现频率好高,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怂”犹随着心生恐惧而泄气示弱退缩认输者。
本义:表示惊恐、惊惧。如:《文选·张衡·西京赋》:“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慄而怂兢。”。又如:怂兢(惊惧)。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泄气、示弱、退缩、认输。如:怂了、认怂。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某人没有用、没有担当。如:怂货。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怂恿。如:《明史·海瑞传》:“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 钟宇淳复怂惥, 寰再上疏丑诋。”。又如:怂恧(从旁鼓动)。
方言讲“怂”。一般含有轻蔑瞧不起的口气。表示其泄气、示弱、退缩、认输了。
“怂货”就是软蛋的意思,被人欺负了不敢反抗,奴颜卑膝委曲求全,软弱无能,跟窝囊废一个意思
怂:
怂:从“慫”省。
怂:繁体字写作“慫”
《说文解字注》第2037页:“(慫)惊也。从心、從声。”。
《说文解字》:“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犹土藏精神在身之中之形象者是心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从,相听也。从二人。”。
(人:参见二画之一“人”)
人、人两范式叠加。犹人跟着人相听而随行者是从字之范式。
从:繁体字写作“從”。
《说文解字》:“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从亦声。”。
(彳:参见三画之五“彳”)
(止:参见四画之三“止”)
(从:参见四画之五“从”)
“彳”、“止”、“从”三范式叠加。犹人跟着人相听而行止相趋随者是從字之范式。
注:(《甲骨文字典》第920页讲述“比”与“从”有混用现象。)“比”与“从”只是正与反,在篆书中一般是“比”相右,“从”相左。为了两者有所区别,“从”字作了回避。添加了“彳”与“止”成为“從”。“從”字义着重于相随而“从”。故分“辵”为“彳”与“止”。言其行止皆相听而随者。
繁体字“從”简化为“从”是根据古人(异体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心、從两范式叠加:犹随着心生恐惧而泄气示弱退缩认输者是慫字之范式。
繁体字“慫”简化为“怂”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孩子家里凶,出门怂,往往是这3个原因造成,爸爸应该自我反思
一个孩子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够反应出他生活的环境。
看孩子的衣着是否整洁,就能知道孩子家长是个邋遢的人还是个爱干净的人。
看孩子的说话语气,就能知道孩子家长的说话习惯,知道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
当然,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但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判断还是比较可靠的。
因此,家长们也会非常重视孩子的性格、表现,不希望孩子在外“丢了自己的脸”。
宝爸小刘最近可是很烦恼,就是因为儿子壮壮的性格问题。
壮壮在家里暴躁得很,跟谁都没有好脸色,动辄摔东西、大吵大闹。
小刘心里很是着急,也担心孩子这样在学校里会被老师、同学们讨厌。
可在向老师打听之后,小刘得知了一个令他震惊的事实:壮壮在学校里可一点也不暴躁,看到老师会谦逊地问好,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也总是微笑示人,就算被欺负了也不会闹事,在老师心里一直都是个乖孩子。
这下小刘反而更郁闷了,合着孩子的臭脾气就只是对家人摆的,对外人反而不这样?
和小刘有着相同困扰的家长为数不少,孩子的情况也比较类似。
其实,孩子家里凶,出门怂,往往是这3个原因造成,当爸爸的应该自我反思:
1、孩子模仿爸爸行为
父亲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其性格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成型。
如果孩子的爸爸就总是在家里大吵大闹、拿腔作调,而在外面却彬彬有礼温和老实,那孩子也可能会跟着模仿,形成类似的性格。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爸爸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
2、爸爸缺乏权威
我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的一贯做法是“爸爸唱白脸,妈妈唱红脸”,由爸爸来扮演严父的角色让孩子服从权威,由妈妈来扮演慈母的角色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但在如今,很多家庭中的爸爸也开始尝试成为“慈父”,结果“慈母”+“慈父”,孩子在家里就没有怕的人,家庭生活无比安逸。
与此同时,陌生的外界则会让孩子比较害怕,当孩子把恐惧的对象转向外界、在家里却谁也不怕时,“窝里横、外面怂”也就不足为奇了。
3、爸爸溺爱孩子
尽管国家已经于三年前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但依然有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爸爸们对于自己唯一的孩子自然是万般宠爱,甚至溺爱。
被爸爸溺爱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自然是比较蛮横的,可到了幼儿园、学校,没人会再这么惯着他,就显得很怂了。
当然,孩子的性格问题可能与爸爸有关,却不一定完全是爸爸的错,但爸爸们也不能忽视了自身的作用与义务。
养不教,父之过,爸爸们可要负起责任来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怂—怂恿怎么读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