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里话“孝道”
北京客户端 | 作者 潘志宏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和追奠先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用祭祖扫墓等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哀思,体现着后人对先人的孝敬和感恩之心,彰显着中国人对孝道的重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在个人层面,清明节的“孝道”含义表现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古人对待祭祖活动的态度非常地恭敬谨慎。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谨慎地处理和对待丧事、地祭祀和追念久远的先祖,祭祖的时候态度要毕诚毕敬,要做到“丧尽礼,祭尽诚”。《论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时,就像祖先在面前一样,不能表现得轻慢懈怠。如果一个人对待去世已远的祖先,都能够恭恭敬敬、念念不忘,每年清明节定时去扫墓祭祀,那么对于身边的父母,又怎么会不孝顺呢?若人人都能尽孝道,这样的民风自然淳厚。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是:“善事父母”,孔子将“孝”解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于在世的父母尊长,要以礼恭敬侍奉。父母尊长去世后,要依据礼仪来谨慎地安葬和诚敬地祭祀。不忘祖先,缅怀先人,祭祖的过程包含着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道观念。孙中山认为:“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孝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和精华,要加以传承和保护。
昭示祖德,传承家风
在家庭层面,清明节的“孝道”含义体现在“昭示祖德,传承家风”。中国古人在祭祖时要宣讲祖先的德行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通过祭祖的方式来昭示祖德。在古代,家家户户都有祠堂。每当清明祭祀时,就召集全家人在祠堂里宣讲祖先的德行。《孝经》曰:“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在祭祀祖先时要竭诚恭敬,不敢忘怀列祖列宗;对自己的言行要非常谨慎,唯恐辱没了自己的祖先。如拒收“四知财”的杨震、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先贤,他们的子孙后代在祭祖时,就会想到一言一行都不能违背祖先教诲、败坏祖德、辱没家风。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个家族的后人,在此后数百年中都有杰出人才出现。通过祭祀的方式,后人得以重温祖上先贤的崇高德行,并将祖德家风代代相传。
清明祭祀中蕴含着深刻的教化功能。《礼记·祭统》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也就是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清明节祭祖,不仅在于追思父母、缅怀整个宗族,还意味着孝道家风的传承。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
在国家层面,清明节的“孝道”含义呈现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总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弘扬孝道对促进良好家风建设,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孝道的主要内涵是“事生”“祭死”,即父母尊长生前要尽孝,死后要尽哀。清明节祭祖,不是为了重形式和赶热闹,而是应当强调实质,从根本内容上入手,表达对父母祖先的孝敬和感恩之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如果表面上厚葬奢祭,实际上却对父母既不孝又不敬,这样就偏离了祭祖的本源和初衷。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儒家倡导以孝,认为忠孝一体。“孝慈则忠”“以孝事君则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如果君子对待自己的双亲能够尽孝道,就能够将孝道移用到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上,这就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所指,如汉代的“举孝廉”就是选拔孝子为官的用人制度。忠孝合一的理念使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更加突显,其根源就在于教化人要懂得知恩报恩、饮水思源。
(作者为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古人“寻短见”有哪些说道?这个汉字故事告诉你!一定长见识!
一课一个汉字故事。大家好!欢迎来到泠之硬笔书法讲堂。今天我们来讲讲“见”这个字。
“见”这个字在我们生活中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了!看似一个很简单的字,却蕴含多个奇特的义项。我们先从它的演变说起。
文字的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坐的人,而人的头上是一只巨大的眼睛,非常突出。
而简体字的“见”对“目”的简化,让人彻底看不出眼睛的样子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见,视也”。
“见”字的本义就是“看见”、“看到”的意思,进而又引申出“会见”、“觐见”的意思,比如生活中常听常说的: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就是说:一天不见面,就好像隔了三年似的。由“会见”又引申出了“接见”,历史上有名的便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描述: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意思是:秦王坐于章台,接见了蔺相如。之后便是大家熟知的和氏璧的故事了!一个人或一样东西被看见则有了被动之义,所以“见”字又可以表示“被”,比如《孟子·尽心下》中就有“盆成括见杀”的记载,意思是:盆成括这个人被杀了。
在我国周代的时候,诸侯和觐见天子时就有很多规定,一年四季都有名的:“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其中,“时见”是没有常期的觐见,比如哪个诸侯不听天子的话了,天子就要集合其他诸侯去讨伐他,在集合其他诸侯的觐见就称为“时见”;“殷见”的“殷”意为众,也就是诸侯一年四季分批朝见天子。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日常俗语中自杀为什么要被说成“寻短见”后“自寻短见”了?这要从古代的丧葬制度说了:上古时期我们古人主要实行的是简葬,人死后用木柴将尸体厚厚地包裹起来,埋到野外,既不封土为坟,也不植树立碑。后来慢慢开始了厚葬,人死后要装进棺材里,棺材外面还要再套上一层大棺,叫“椁”。在套“椁”时“棺”上要用帷幕覆盖起来,而这个覆盖“棺”的帷幕就叫作“见”,是用死者生前所使用的帷幕制成的,也称“棺饰”,就是棺木的装饰品。这样参加葬礼的人看不见棺木,只能看见覆盖的棺饰,因此这棺饰就叫作“见”。
“寻短见”这个俗语中的“短”指的意思是寿命短,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要举行叫“冠礼”,未满二十岁就死亡了被称作“短”。未成年人的身高要比成年人短,使用“见”这种棺饰自然也就比成年人短小了,所以称为“短见”。“寻短见”就是自己去寻找“短见”的棺饰,是寿命短、自寻死路的典型象征,因此用“自寻短见”或“寻短见”来比喻自杀寻死的意思。
总讲死也不好,何况这次还是早死!我们换两个跟“见”有关的词语故事讲讲吧:
相传,魏元忠还没有做大官时家境不富裕。有一天他老婆正在做饭,忽然来了个很通灵的老猿主动为她看起了灶火,他老婆赶紧跑出去告诉了魏元忠,魏元忠镇静如常的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又一次,魏元忠大声的呼叫一个人,这人没答应,一条狗去答应了,魏元忠也并不奇怪。还有一次,魏元忠独自时,一群老鼠恭恭敬敬的站在他面前。大家感到很惊异,而魏元忠又是一点也不奇怪,反而对老鼠们说:“你们一定是饿了想吃东西吧”?
为此,就有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后因引用“见怪不怪”这个成语,表示看的怪异的事物,镇静自如,不大惊小怪。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天接到司空李绅的邀请前去喝酒。席间,刘禹锡一边喝着美酒,一边看着歌姬的表演,那翩跹的舞姿,动听的歌声,使他快乐异常,于是灵感迸发,吟道:
“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司空特别欣赏诗的后两句,为此特别挑选了两个最美的歌女送给了刘禹锡。后人引出“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史记·项羽本纪》中:“军无见粮”。可不是“没有看见粮食”的意思!而是:没用现成的粮食可吃。这里的“见”字要读为xian,是现成的意思。但要注意了,“见”读xian的时候,有时候也当“引见”或“推荐”来讲,比如《墨子·公输》中有:“胡不见我于王?”意思就是:为什么不向王推荐我?上古时期没有“现”字,所以“出现”的意义也都写作“见”。
还有,在古代的“视”和“见”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视”表示看的动作,“见”表示看的结果。
一个汉字描述的只是一个瞬间,而解读它却需要万语千言!本课的汉字小故事就讲到这里吧,后续精彩不断!如果你喜欢就敬请关注:泠之硬笔书法讲堂多多支持。
一“字”千年,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汉字背后的历史和趣谈。
【恭恭敬敬的意思 恭恭敬敬的意思怎么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