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

更新:08-2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姓氏起源】

据《元和姓纂》所载,上古时,有一种官事叫“四岳”,是专管祭祀三山五岳的官。因为这四人精通天文地理,所以帝尧就让他们分管东南西北四方的星相和山川变化,以决定一年四季的划分,史称四岳。即后人神话传说中的四岳帝君。他们的后人即以岳为姓,即为岳氏。

【全国的分布】

岳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金乡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陕西等地。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如今,岳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河南、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岳飞:字鹏举,后改谥忠武,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人,南宋军事家、抗金英雄。绍兴十一年,以“莫须有”罪名被。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

岳云:字应祥,号会卿,岳飞的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英雄。年十二即随父征战,数立奇功,后与其父一同被冤杀。

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文学家,岳飞的孙子。著有《金陀粹编》、《玉楮集》、《木呈史》、《愧郯录》等。

岳元声:字之初,号石帆,浙江嘉兴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进士,最高职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因直言敢谏和不畏权臣魏忠贤而被革职。后潜心讲学,以“毋自欺”为主。著有《潜初子集》、《潜初杂集》等。

【姓氏文化】

《武穆遗书》

岳飞一生共有两部著作,一文一武。我们见到的多是其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即逝后被辑成的《岳武穆遗文》);另一本就是威猛无比的岳家拳谱,即后来被辑成的《武穆遗书》。

据有关史料考证,岳飞去世前将拳谱传给两个儿子岳震和岳霆,后来两人隐居于湖北黄梅县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但是二人却秘而不宣,只是勤于操练。一直以来,岳家拳代代相传。1986年,岳飞第27代后裔、岳家拳的传人岳进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最后他凭借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从此深藏于民间的“岳家拳”和《武穆遗书》才得以重新露面。后来,深明大义的岳进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了国家。

【名人事迹】

荷叶粉蒸肉的由来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岳飞遇害后,当地的老百姓就用老酒和荤素菜肴到岳飞坟上祭祀。

有一次,有一人在为岳飞上坟的途中,不小心将用纸包着的熟肉纸包弄破了,于是他就顺手在西湖里摘了张新鲜荷叶,将肉包裹起来。祭祀回家后,此人就将剩下的肉连同荷叶包在一起蒸后食用。这个人吃完后发现原来用荷叶包着的肉,味道更加清香可口。

后来,当地老百姓传来传去都用此法将荷叶包肉供奉岳飞。当地的一些饭馆酒楼知道后,就用新鲜荷叶包肉,然后在加上各种各样的佐料,制成了荷叶粉蒸肉。自此,荷叶粉蒸肉流传下来。

【姓氏起源】

游姓溯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以祖父字命氏,人称游皈。后来,游皈的弟弟游吉继郑国名相子产执掌国政,为郑国著名家族,奉子游为游姓始祖。

另据《左传》所记载,晋国桓庄二族有游姓。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灭亡后,原闽国王室为避免新统治者的迫害,也有改为游姓的。

【全国的分布】

游姓主要在其发源地河南境内发展繁衍。从唐朝末期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福建的游姓,大多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当今游姓分布分散,尤以贵州、四川、湖北多此姓。

【姓氏名人】

游恭: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酢:字定夫,建州(福建省)建阳人,北宋学者、哲学家。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其代表作有《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

游日章:明代著名大臣、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寿:别号寿昌。他参加过镇南关、钦廉,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广州时,年仅17岁的游寿,随黄兴攻两广督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之一。

【姓氏文化】

立雪堂

“立雪堂”源于典故“程门立雪”。作为家教祖训,教育后代,同时也为了弘扬“程门立雪”精神,游氏后裔创建了“立雪堂”。“立雪堂”又名“萃群学校”,并作为各地宗亲前来寻根谒祖之处。

“立雪堂”位于福建省上杭县,于元末在塘背山建成,当时占地300多平方米。1996年,在海内外游氏裔孙的响应下,原址开始重建,于1997年举行了“立雪堂”竣工庆典。新建的游氏“立雪堂”,总占地390多平方米,仍按初建时式样分上、下厅。

新建的“立雪堂”比原貌更加宏伟壮丽。大门上方矗立着“程门立雪”四个大字,大门门额上写有“游氏家庙”四个大字。上厅前檐和外墙挂有台湾裔孙游月清撰写的“慎终追远”牌匾。下厅内设有书橱,摆放着《宋·游酢文集》、《游酢评传》等研究游酢的书刊,以供后人前来欣赏。

【名人事迹】

游宗谦求字明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游宗谦的人去探望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穉登。当时王穉登正在写字,没来得及与游宗谦寒暄。游宗谦感觉受到了冷落,心生怒气,便指着王穉登的字大骂道:“你以为你的字写得很好吗?要知道,在我们莆中一带都把它看得如粪土一样。”王穉登不气反而一笑。

游宗谦转身离开王家了,走到半路上,他一想自己是找人来求字的,如今这样空手回去了,不是没有达成目的吗?他还想求王穉登写一幅字,但是自己骂了人家,怎么好意思再回去呢?于是他让侍儿范鹿去求。范鹿来到王家后,说明了来意。王穉登也没有说话,只是提笔便写。写完,对范鹿说:“把字拿好了,见了你家相公,对他说:又担了几石粪便回家了。”

【姓氏起源】

司马源于西周,是古代的官名,为最高军事长官。

据说周宣王时,重黎之后程伯休父,掌管朝中。在古代中,用马驾驶的战车是最先进的武器。在征伐徐夷的战斗中,程伯休父驾着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大胜而归。后来周宣王就任命他为司马,后一直以这作为官名沿用下去。后来程伯休父的子孙,就以他的官名为姓,成为复姓司马,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始祖。

【全国的分布】

司马姓主要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地区。司马氏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如今,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西、山西、贵州、福建等地为多。

【姓氏名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附近)人。他所编撰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家、军事家。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为宣王。其孙司马炎即位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次子,西晋奠基者之一。司马昭有卓越军事才能,屡立战功。他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汉文学家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姓氏文化】

《史记》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司马迁从10岁就开始学习古代典籍,20岁开始到祖国各地作长途旅游,观察社会,了解民情风俗,探究历史遗迹,这为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在38岁时继承了父亲太史公的职位;42岁时准备写作《史记》。在这一年,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使得司马迁十分悲愤。他想到过死,但他又想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因此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到了55岁的时候,司马迁终于实现了他的宏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史记》。

《史记》记录了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3000多的年历史。全书130篇,分别是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对后世史学和文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名人事迹】

“冯”“同”一家

司马迁的故里位于陕西韩城嵬东乡龙门寨徐村。当初,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了姓。

长子司马临将“马“字左边加两个点,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所以,徐村尽管没有了司马姓,但在村子里居住的冯姓、同姓其实都是司马迁的后代。

几千年来,很多冯、同二姓的人一直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

【姓氏起源】

复姓上官与楚宗室同宗。春秋时期,楚庄王任用贤臣孙叔敖为宰相,从此楚国变得国富民强,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子公子兰,是朝中的上官大夫,并以贤名闻于世。后来公子兰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官名为姓,成为复姓上官,奉公子兰为复姓上官始祖。

【全国的分布】

上官姓发源于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唐初,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唐末,由于战乱,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如今,上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武进、湖南湘潭、山东临沂、浙江遂昌等地。

【姓氏名人】

上官桀: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因事情败露而被杀。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代女诗人。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上官仪的孙女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其诗作对仗工整,遣词华丽,成为当时文人学习的范文。

上官融:字仲川,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大臣。幼专词学,秀出流辈。天圣二年秋,广文馆举进士。著有《友人会谈录》3卷。

上官周:字文佐,号竹庄,后改名周,清代民间名画家,今福建汀人。他一生不求闻达,不附权贵,终生布衣。他善画人物,代表作有《晚笑堂画传》。

【姓氏文化】

上官体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上官体的题材多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比较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因从小生长在南方的寺院,深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的影响。他非常擅长五言,且格律工整,所作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为他当时位高权重,很多人纷纷效仿,世称“上官体”。

后来,南朝遗老虞世南对宫体诗的流弊有所察觉。他谏诅唐太宗创作宫体诗,是因为他早已从自己的人生沧桑中觉悟出:“此风不可长也”。但后来,他不仅没有能使唐太宗改变态度,而且最终连他自己也趋向于宫体诗。

【名人事迹】

上官婉儿论诗

有一年,唐中宗李显心情高兴,便去游宫中昆明池。唐中宗在昆明池边赋了一首诗,群臣纷纷奉命和诗,大约有百余篇。唐中宗下令在帐殿前搭上彩楼,命上官婉儿在楼上选一首最好的诗作为御制歌的歌词。

群臣都集结于楼下。不一会儿的工夫,纸落如飞,都是落选之诗。群臣各自离开了,只有宋之问、沈佺期的诗篇没有丢下。又过一会儿,一张纸片飞落。大家竞相取来观看,乃是沈佺期的诗。

沈佺期很是不服,便问上官婉儿自己落选的原因。上官婉儿这样说:“两诗旗鼓相当,但沈佺期的诗结尾是‘微臣雕朽质,羞睹碗章材’,词气已经枯竭。宋诗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结尾仍然高昂有力。”一席话让沈佺期对上官婉儿佩服之至,便不再与之争辩了。

【姓氏起源】

欧阳姓来源主要以封地为名。战国初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来终于灭掉了吴国,报了兵败被俘为奴之耻,成为一代霸主。到了他的六世孙无疆时,打算重振勾践的雄风,于是他派兵攻打齐国。当时齐国派说客到越国对无疆说:“大王要称霸,就应该去打楚国。楚国地大物博,打胜了,可做天下之王,即使不能胜,也能得到与楚为敌的魏、韩等国的支持,能获得民心的拥戴,同样也可称霸。现楚国招兵都在外打仗,正是你出兵的大好时机,你何不乘虚而入呢?”

无疆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他就掉过头去攻打楚国。不料自己却被楚国打得大败,无疆自己也被打死了。无疆死前未来得及立太子,因此在谁继位的问题上他的几个儿子各不相让,最后各人占了一块地盘,越国就此四分五裂,国力渐渐衰落。其中无疆的二儿子蹄,占据是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省吴兴县南),因山之南为阳,所以蹄就自封为欧阳侯。其后他的子孙便以地为姓,成为复姓欧阳。

【全国的分布】

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安徽、湖南、贵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

【姓氏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千乘郡(今山东广饶)人,西汉经学家。著有《欧阳章句》四十一卷、《欧阳说义》二篇,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家、文学家、史学家。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他博学多才,以文章闻于世。著有《新唐书》、《集古录》、《新五代史》等,他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有很大的影响。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擅楷书、行书、隶书等体,他流传至今的墨迹有《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宗圣观记碑》等。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曾任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中国戏剧家副等职。著有论文集《一得余抄》,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

【姓氏文化】

三姓同宗

在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很多姓氏都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其中欧、欧、欧阳三姓便是同宗,他们都是春秋越王勾践的后人。在这三个姓当中,早期出现的欧氏和欧阳氏属于老大,而区氏是在汉朝才有的。

据《姓氏考略》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又是越王勾践的六世孙。

追本溯源,欧氏和欧阳氏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他是夏少康的后代。“区”又是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到了汉朝时,这一欧姓又改姓为“区”了。由此可见,欧、欧、欧阳三姓本是同根生。

【名人事迹】

欧阳修荐三贤

北宋中期,晚年的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宋神宗时,欧阳修上书推荐三个人为宰相侯选人——司马光、王安石、吕公着。其实这三个人,都曾与欧阳修有过很大矛盾。

司马光在公元1065年的“议濮”中与欧阳修势不两立。相传,濮王赵允让是英宗的亲生父亲,因为英宗是仁宗的养子,便产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的问题。欧阳修主张大力尊崇英宗生父濮王,而司马光等人不同意,还上书要求罢欧阳修的官。这样两家矛盾便形成了。

吕公着是宋朝的名相吕夷简之子。在范仲淹当权搞庆历新政失败后,吕公着攻击欧阳修是范党,把欧阳修贬斥到了滁州。那首《醉翁亭记》便是欧阳修在那里写成的。

王安石起初并不认识欧阳修,曾子固建议王安石去觐见欧阳修,但王安石不肯。后来在一次见面时,王安石对欧阳修说:“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诗中自比孟子,将欧阳修比作韩愈,这是大大的不敬。

尽管欧阳修与这三人都有矛盾,但欧阳修爱三人之才,不以为常。后人也赞赏欧阳修有知人爱贤的宽阔胸怀。

【姓氏起源】

传说大禹临死时,曾想让伯益继位,但伯益不想继位,就跑到箕山之南隐居起来。于是大禹的儿子启才得以继位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启帝登位后第一个封侯就是伯益之子,以报答伯益让国之恩,被封之国叫葛国,爵位为伯爵,人称葛伯。

后来,成汤发兵灭了夏朝而建立了商朝。葛伯的子孙就逃到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居住。因诸城原为葛氏居处,为了区别,葛伯子孙就把住地名诸加上国名葛,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就是复姓诸葛的来历。

另外,秦末陈胜,手下大将葛婴多次立有战功,可陈胜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冤杀了葛婴。到汉文帝时,文帝念葛婴之冤,找到他的孙子葛丰,封于诸城为侯,葛丰就在自己姓前加上地名,成为另一个由来。

【全国的分布】

诸葛早期主要发源地在今天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如今,诸葛姓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

【姓氏名人】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居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东汉末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后辅佐于刘备。建兴十二年在一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吴国将领。东汉末避乱江东,后来深得孙权信任,初为孙权长史。吴立国后,官至大、左都护、领豫州牧。

【姓氏文化】

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市境内,此处是诸葛亮后代最大的聚居地。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受三顾之恩,辅佐刘备治蜀归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到了五代十国时,中原处在朝代更迭、战乱频起之中,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亮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在,村中有诸葛亮的后裔将近4000多人,故名诸葛村。整个村落是一组富有“阴阳八卦”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故又称“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处于8座连成弧形的小山包围之中,地势隐蔽。主要是以一个池塘为中心,村道呈放射状,四周构筑着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组成了一个宏伟机巧的“九宫八卦”图形的迷宫式建筑群,这样就构成了天然的“八阵图”。

当今,诸葛村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0多座。1996年11月,诸葛村已被公布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事迹】

诸葛恪语挫费祎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曾任丹阳太守,为吴国征得大量兵源。诸葛恪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

有一次,蜀国派使臣费祎来东吴求见孙权,孙权借机在费祎面前抖抖威风。于是孙权在宴请前,对群臣说:“一会罢上酒,蜀国使臣来后,你们只管低头吃喝,不要起身迎接。”费祎如期来到宴席上,只见大臣们正在又吃又喝,很是热闹,却没人理它,只有孙权一人放下杯筷接待他。

费祎见此情景很是不悦,便用调侃的口气说:“我给各位讲这样一个传说,当凤凰飞来的时候,连麒麟都恭恭敬敬地迎接它,嘴里正吃的食物也要吐出来;只有驴、骡蠢笨无知,只顾自己低头吃草,而没有任何表示。”

费祎说完后,在座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诸葛恪站起身来,用讥讽的话语回敬道:“我们种下梧桐树,就是等着凤凰的到来。现在,不知从哪里飞来这么一只小燕雀,自称凤凰来到?为何不用弹弓射之,把它打发回老家去呢?”

费祎听罢,向人要来笔砚,当即作了一篇《小麦赋》。诸葛恪也不示弱,作了一篇《石磨赋》。其意是指,小麦还须用石磨磨碎才能食用。就这样,诸葛恪利用自己的机智和幽默挫败了费祎的傲慢之气,在场众人也是齐声喝彩。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天“接玉皇”,有钱没钱“1忌,2做,吃3白”,接玉帝迎福运

导语:明天“接玉皇”,有钱没钱“1忌,2做,吃3白”,接玉帝迎福运!

想必大家都听过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把房扫;二十五,接玉皇;二十六,肉一锅……大年三十玩一宿等等”,腊月事情真多,老祖宗留下来的祭祀活动也多。这不刚祭祀完“二十三,糖瓜粘”,明天就是“二十五,接玉皇”。

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习俗是送灶神去天庭向玉帝汇报民间工作的,到了“二十五,接玉皇”是灶神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后,玉帝听完汇报,会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来民间探查人间善恶,看看各家各户的情况,是不是如灶神汇报一样,然后在人间定下来年的祸福。因此老辈人无论有钱没钱,这天都会做以下这些事。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祖辈人在明天“接玉皇”总结的这“1忌、2做、吃3白”指的是什么?

1禁忌是什么

不说不吉利的话。老一辈人认为,在腊月二十五,玉皇大帝下界来视察工作,大家都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坏事,连歪心思也不能有,以此束缚自己,讨得玉帝欢心,来年就会给家里多增加福运。

做哪2件事

1】理发

腊月二十五理发也叫“剃年头”,意思是说在二十四打扫完卫生后,满身污垢,不易迎接玉帝,在二十五大家理完发,洗去霉运和晦气,干干净净的才适合迎接玉帝。

其实也是老一辈人认为过了腊月二十四以后就更加忙碌,赶在年前理发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2】祭祖坟

我们当地是讲究二十五早上回老家祭祖坟,也是扫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亲祭祖更被人们称为风水之源,然后二十九“小除夕”在家摆桌供祖,告知要过年了。

在腊月二十五早上大家拿上酒水、水果、糕点、纸钱,祭拜祖先,然后要赶在接玉皇前回到家里,也是希望玉帝看到会降幅。

吃哪3样

吃豆腐、白菜、白萝卜,也是老一辈人讲究的吃3白。大家同是凡人,一年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为了规避玉皇大帝惩戒,博得他的同情,期望玉帝赐得更多福运,于是大家在祭祀的时候,会摆上豆腐、白菜、萝卜,以此表示自己的清苦生活。

其实以前祖辈生活都是不富裕的,尤其是在冬季里,蔬菜更是少之又少,白菜、萝卜都是耐储藏的,也是家里最好的吃食,而俗话中还有“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说,过年家里也要吃豆腐,这天准备豆腐是一举两得,因此大家到了腊月二十五,都会准备一些豆腐。

因此用豆腐、白菜、萝卜这三样来祭祀玉皇大帝,祖辈人已经是很诚心的。而且它们还有很好的寓意,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

1】豆腐谐音“都福”“都富”。老一辈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因为玉是白色的,而豆腐也是白色的,所以人们就用豆腐代表锦衣玉食。

大家在接玉皇的时候,会把豆腐切块,撒上少许盐,恭恭敬敬地放在供桌上,祭完玉帝后家人才会坐下来一起吃饭,把豆腐也要端上桌直接吃,避免浪费。

2】白萝卜被称为玉萝卜,谐音“彩头”,寓意来年有好彩头,家人幸福安康。在古代大萝卜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会被送入皇宫当贡品的。

3】白菜也被称为玉白菜,而玉白菜与“遇百财”谐音,有纳百财的说法。寓意财源滚滚,事事顺利。

在当地还有这么一说:萝卜白菜“一步一财”,象征财富越累越多。

所以在祭祀的时候大家会把萝卜和白菜切块,放盐一起炖煮,如今生活好了,还会滴上几滴香油,然后放在供桌上,祭祀完后,端上餐桌,奶奶说这叫忆苦思甜菜。

以上这些都是老传统的民俗风情,也是古老祈福文化的流传,都表达着老一辈人对美好生活最朴实的愿望!

轻舞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我。您的点赞就是最温暖的鼓励,谢谢大家!



成语“敬谢不敏”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是个弱小的国家,而晋国是一个大国。在那时,弱小的国家都要定期去大国朝会,而且每年都要敬献很多贡品给大国。这一年,郑国国王郑简公在大臣子产的陪同下,带着进贡的礼物前往晋国朝会。

然而晋国国君却十分的傲慢,随便找了个借口,让郑简公一行在馆驿等待接见,也没有告知接见时间。但是身为一国之君的郑简公,深知不能久待异国,若是不能处理政务,唯恐自己的国家发生变故。于是,郑简公焦急地对子产道:“现在晋国不知何时才能接见我们,我们到底该如何是好啊?”子产回答道:“大王不必担心,由我来应付这个局面。”说完,子产就派人把馆驿四周的围墙都拆了,并在馆驿的空地上安放他们带来的马车和贡品。

晋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得知这件事以后,怒道:“馆驿围墙是为了保护各国使节而修建的,你们怎能说拆就拆?这是何道理啊?”子产毫不畏惧说道:“我们郑国乃一介小国,晋国是泱泱大国,总能找到理由来责罚我们这样的小国,我们总是这样担惊受怕,确实是很不容易才生存下来的。”子产顿了顿:“每年朝会,我们都提前在全国收集财物,把我们国家最好的物产进贡给晋国。可是等我们把礼物带来了,却不知何时才能得到接见,万一进贡的物品丢失或者损坏了,到时候你们晋国也许会怪罪我们,真到那时我们该怎么办?”接待的大臣说:“那你们也不能私自拆了馆驿的围墙啊。”子产又说道:“听闻以前晋文公接待宾客时,都会把驿馆修建得十分舒适和宽敞,还为大家准备了很大的库房来存放礼物和贡品的,也会派很多守卫来保证宾客的安全的,而不是用围墙来保护宾客的。还有,晋文公总是很及时地接见前来朝会的各国使节,而像我们这样的小国从来都不担心礼物和贡品丢失或损坏。但是现在呢,我们住的驿馆那么狭小,根本放不下东西,并且大门也很小,马车都进不来,况且我们也根本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被晋王接见。所以,当然要想办法安顿好我们的车马和礼物咯!”听子产这么一说,负责接待的大臣也不好再说什么,便立即回去请示他的上级了。

负责接待的大臣的上级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便说道:“这位子产说得有道理,是咱们做得不周全,你代表我去向他们表示歉意,记住要恭敬地谢罪,承认是咱们处理不周,烦请他们再等几日,晋国公很快便会接见他们的。”

就这样,郑简公在子产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晋国国王,也一并把带来的礼物奉上给了晋国,也得到了晋国国王的安抚。朝见完后,郑简公一行便很快返回了郑国。

“敬谢不敏”原本表达的是一种歉意,就是要恭恭敬敬的谢罪的意思。后来这个成语也演变成用来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接受不了做某件事,委婉拒绝的意思。

【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恭恭敬敬,恭恭敬敬打一正确生肖 下一篇:恭恭敬敬的意思 恭恭敬敬的意思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