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的都是好玩意儿,买不买悉听尊便
看过了雪铁龙天逸PEHV的防撞梁和底盘情况,今天来聊聊内饰,看看品质如何?
视频加载中...
车门结构
冲压铰链,一体车门
车门铰链与汽油版一样,都是冲压铰链。另外,车门前部有一个凸起,主要作用是当车辆发生正面撞击时,配合车身上的孔,起到固定车门的作用,让车门不会在撞击中脱开,这是PSA的一项专利技术。
车门结构和汽油版一样,都是一体冲压全框式车门。
隔音棉
小面积
拆掉车门,门板上没有任何隔音材料,只有几块防止异响的海绵。
车门内部非常规整,使用发泡棉密封。
发泡密封棉内部贴有小块原生隔音棉。
侧防撞梁
W形
前后车门内各有一根W形侧防撞梁。
前后车门内还各有一根加强筋。
后排座椅
有钢板
这辆车的后排座椅与汽油版一样,都有相应的保护钢板。
后排头枕
没有头枕
后排座椅没有独立头枕,对于后排乘客的颈部保护有缺失。
地板
波纹管包裹,发泡地板
这辆车的大线包裹不错,使用了比较好的波纹管进行包裹。
大线上方有塑料支架,作为对地板的支撑,还能更好的保护大线。底盘隔音材料使用原生发泡材质,止振阻尼片也不是廉价不环保的沥青材质,而是更环保更贵的水性阻尼材料。不过甲醛释放量如何,还需要使用专业仪器进行测量。
通过测试,地板中的甲醛释放量测量数值为0.016毫克每立方米。
座椅的甲醛释放量测量数值为0.018毫克每立方米,顶棚中的甲醛释放量测量数值为0.013毫克每立方米。
仍要再次强调,我们的测试方式相对极端,但每辆车的测试条件相同,横向对比很公平。
车内空气
为了更准确的检测车内空气甲醛释放量,我们使用“泵吸式采样”和“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试车内空气。这种测试方法是目前正规检测机构都在使用的甲醛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将测试车辆在自然环境中,打开车门车窗进行完全通风;随后,将一根硅胶软管固定在司机头枕附近,模拟人呼吸位置;关闭车门车窗,将车辆停在恒温23±1℃的环境中密封静置16小时;使用采样仪从软管泵吸出10升车内空气,与酚试剂反应;将显色剂滴入酚试剂中,静置15分钟;使用醛正甲醛检测仪将显色后的样本进行检测,得出结果。
经过在23±1℃恒温环境中16小时的封闭,这辆车的车内空气甲醛释放量测量数值为0.05毫克每立方米。
车内除了甲醛之外,TVOC也是重要的有毒有害气体、它是造成车内味道浓重的主要原因之一。TVOC是指空间内所有有机气态物质的总称,例如苯类、烷类、芳烃类、烯类……这些有机物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测试方法:将测试车辆在自然环境中,打开车门车窗进行完全通风;随后,将一根硅胶软管固定在司机头枕附近,模拟人呼吸位置;关闭车门车窗,将车辆停在恒温23±1℃的环境中密封静置16小时;使用盟莆安MP181型TVOC检测仪,从软管泵吸车内空气,直至数值稳定后,得出最终结果。
经过在23±1℃恒温环境中16小时的封闭,这辆车的车内空气TVOC释放量测量数值为0.38毫克每立方米。
总结
不妥协不迎合
这辆雪铁龙天逸PHEV与汽油版相比,没有太多差别。这套PHEV系统做得非常聪明。对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PHEV车型,大多都是并联电机,贵一些的车可能配双电机或三电机,并且会根据配置不同,把后电机作为一个调节价格的配置。
而天逸PHEV的后电机是必选项,前后缺一不可,前电机直接集成在变速箱中,与发动机串联,后电机配合多片离合器,作用于后轴。也就是说,天逸PHEV是把性能和驾驶感受放在了第一位,而不是想着怎么多卖钱,怎么省成本。所以,这辆车的底盘并没有因为增加了电池和电机,影响整体的平整性和通过性,从外表几乎看不出来是一辆新能源车。
在当下这个所有人都在研究“降本增效”的市场环境下,这辆天逸PHEV却对看不见的内部用料做了升级。比如,在前防撞梁部分增加了铝合金副防撞梁;后防撞梁部分改进了后尾门过于凸出的问题;在底盘部分,增加了更多的排气隔热和底盘护板。这些变化都是一般消费者无法看到的,真是够“傻”的。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辆车依旧是一辆“我行我素”的法系车,并没有迎合目前中国消费者,所以也就难怪不少人会吐槽它。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一方车”,法系车非常适合热爱驾驶,多山路多弯道的法国。那么在中国这辆天逸PHEV值不值得买呢?如果你热爱驾驶和操控,PHEV还能享受到新能源牌照的红利,又不打算几年就换车的话,那么这辆天逸PHEV是一个好的选择。
2020款雪铁龙天逸内饰评分
师言如光,军校教员的“这些话儿”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来源:报客户端 作者:王超、刘雨航、朱韬 等
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当聊起“老师”这个话题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和蔼温暖的笑颜,整齐细致的板书还是那一句句的谆谆教诲?都说“师言如光”,三尺讲台下的孩子换了一波又一波,手里的教材也是变了又变,可是老师的“那些话儿”却一直在为学生的人生道路点着一盏明灯。
“老师,这句话我还记得。”今天来看看这些军校学员(军校毕业生)与教员们的小故事,重回那个场景,再听师言,再感师恩。
小故事一:“才二十一岁,你有什么好怕的。”
图为刘雨航与黄瑞新教授。
考研结束后很迷茫,觉得未来太缥缈,常常跑去黄瑞新教授的办公室聊天,向黄导讲自己的困惑,本科学的专业不是最想要的,考研的时候若是换一个方向,大学四年的努力可惜了,坚持现有的,又怕后劲不足难以泯然众人了。教授笑着问我是九几年的,然后客观地告诉我:爱好和专业要分清,但是想好喜欢的是什么,就要坚持走下去,不能因为一时的沉没成本而抱憾,当前适应新型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什么都要懂,怕什么?哪有白学的事情,才二十一岁,路还长,有什么好怕?那天,我有幸得到了很多书,现在又有幸成为了黄教授手下的研究生,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茶靡,还可以走很长的路。对啊,就是很幸运。(陆军勤务学院 刘雨航)
小故事二:“当我批评你的时候,你不要觉得沮丧。”
图为李凌教员的微信内容。
路漫漫,人有涯。答辩完,是很怀念已经离开的本科导师李凌教员,她常常教导我们开卷有益,闲来读书,绝对不理会其他得失。虽说在指导我的过程中,她总是严厉地铁石心肠般,没有一点的于心不忍留情面。但过后总是心软自责,短信里鼓励加安慰,有次批评了另一个同门,还让我去暗中观察他有否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对于我来说,导师没逼着我做透析,换脑筋,不好好写那悉听尊便吧~但当我经常看到导师半夜发来的参考资料和年鉴分析,每次学到的也不只是分析方法与字字珠玑了。(陆军勤务学院 刘雨航)
小故事三:“走好军旅路,争做新闻人,发心声,发好声。”
图为朱韬与他的新闻教员合影。
时隔两年,新闻教员的这句话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接触新闻后,愈加发现,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内心的心声。正是新闻,让我们有机会终成眷属;正是心声,让我们能够共度余生。一首诗,送给我的教员,我的她。(武警黑龙江总队 朱韬)
伴伊袍,共展鹏程;伴伊语,细水流年;
伴伊度,再看灯火阑珊;伴伊眠,细数果梦甜园。
始逢卿,一见如故;路识卿,高山流水;
久恋卿,关山照月难眠;归念卿,胜却雨露甘逢。
还有……
临近体能毕业联考的那段时间,是我最难熬的日子。自打和入学以来,我的体能成绩就不好,每次也都勉强及格,所以面对这么重要的考试,我心里一直在打鼓。果然,在考核当天,我十分不在状态,每迈出一步就像是在透支生命,即使操场边有很多为我加油呐喊的声音,即使我告诉自己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体能考核了,可当时的我仍在痛苦的深渊中苦苦挣扎,无法自拔。终于,我捱到了终点,依旧是刚刚及格的成绩,我感觉自己对不起为我加油的同学们,对不起队干,更对不起教导我的教员。事后,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惭愧的心情,很快勤务指挥系的洪健峰教员就给了我评论,内容是:尽力而为就是最好的状态。没有丝毫的责怪,也没有刻意的安慰,宽容般地让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以后每每遇到困难,我都会告诉自己尽力而为,哪怕不能攀登巅峰,至少可以无愧于心。(陆军勤务学院 刘倩)
15年下半年,大家备战军委组织基础课程统考,一次下午辅导课,教室里大家都没有提前准备要教员辅导的问题,氛围极差……这时,刘卫江教员给我们说:“不管学习还是工作,当你们想取得你们想要的结果时,你们得有计划、方向,更要有提前量,难道你们考学之前都是这样?”仿佛一股清流,醍醐灌顶而来,“计划”“提前量”也使我在现在的学习训练生活更加得心应手,话语虽简单但意义深远,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空军工程大学 刘泓景)
前一天晚上刚站完夜岗的我用手在腿上又捏又掐,但上下眼皮却像打起了仗,眨个不停。下课后,教室外,“梓洋,把我刚刚讲过的重点说一遍。”“嗯……教员我昨晚站岗。”“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做。” 教员说道“上课睡觉有原因,教员不怪你,但你下课后没有积极去解决,我很失望。”刘教员的一番话,点醒了对事对人渐渐敷衍的我,自那以后,不论做什么,我总是不断去思考怎样将一件事做得更好。(国防科技大学 张梓洋)
“到了新学校,你们别把精力都放在打通关系上,努力学好新专业新课程,能力和成绩才是最具吸引力的磁场。”在转轨前的最后一堂课上,航海课教员说道。作为转轨分流学员,面对新环境,我们都有点怕融入不了。教员教导我们要把心思扑到学习中,用成绩和能力向新环境“say hi”。转眼一个月了,我发现,心无旁骛的学习除了获得新知外,还能赐予内心的宁静和踏实,无比感谢教员。对了,教员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唉,最怕是新学校不能包容你们,你们的很多小缺点在我们娘家人看来,其实是你们最可爱的地方。”扎心泪目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马小然)
“不爬上山顶,怎么知道山的那边是怎样的景色,有时候,我们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当时我负责一本校内杂志,无人投稿,无人参与……编辑部很难开展工作,我有想过放弃,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不做也罢!这时候我的指导教员徐晓丽老师对我说了这句话,时间荏苒,半年过去了,经过编辑部的革新,以及指导老师的支持,近两期杂志,得到了学院师生一致好评,用铅字描绘我们的“军校生活”,从征稿到排版,从出版到发放到学员们手中,他们如获至宝的表情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内心的满足感,就是山的那边的景色,老师的那句话,便是我拼搏的动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陆军勤务学院 张卫东)
大二那年,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时,“亮哥”是我的监考教员,考试结束,他走到我的面前收试卷,两眼盯着我,突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着实惊到了我,因为此前我和他并不相识。虽然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到如今也没想明白,可是这话却深刻心中。拿破仑说过,不想当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陆军某部 谢贵杨)
“在基层岗位上,别整天光琢磨人脉关系,第一坚守品行,第二钻研业务,第三勤加锻炼,这些才是跟随你一辈子的财富。”在最后一节航海课上,教员接受大家关于“到了基层如何履职”的咨询。当听到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人脉关系”,教员如是说。如今在基层任职第二个年头,身处作战单位,我只是踏实地做好每个本职任务,业余时间努力写稿投稿,坚持每天五公里。一年后,我在同级干部测评第一并获嘉奖,发稿几十篇,体脂率下降,最重要的是内心平静、无所拖累。回头再看,对教员当年的语重心长深以为然。(北海舰队某支队 耿陈)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不能停止。现在你学的每一项技能,将来都可能在任务中或者战场上一下子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所以永远要清醒,自己学的还不够。” 大三的《海军实用英语》课教员在结课时说。当年,我这门课的成绩是98分,自我感觉良好。来到舰艇,我担负翻译喊话任务。但当真正遇到外籍军舰的时候,对方有些气势汹汹、夹带着口音的英语传来时,我紧张万分,耳朵、嘴巴都不听使唤了。后来要来往年的通话录音反复练习体悟,目前翻译脸不红气不喘,顺带还能问声好,想起教员的话,惭愧而又庆幸。(北海舰队某支队 耿陈)
满振刚教员,仍记得您在新训时,您教我们队列,您告诉我们,走路不能扭捏,要走的端端正正,做人也不能扭捏,要做的堂堂正正,做到“端端正正走路,堂堂正正做人”。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想要逃避时,总会想起您说的这句话。准备四六级时,我想起您说的话,决定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我放弃了鸵鸟心态,每一天都加班准备,最后通过了考试,谢谢您,满教员!(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赵泽辉)
2016年,全军统考,复习迎考的重担压在了我们肩上。日复一日,生活就像时钟走到终点又回到起点,但每次重拾课本又将那份坚持攥在了手里。统考前夕,最后一课,“不要在乎结果,相信自己,你现在所学的东西,无论你将来身在何方,都一定是有价值的”教员说道。那一刻、那句话仿佛一汪清泉划进心间抚平了我内心的急躁。(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邓宏祥)
淮畔珠城,万鸡山麓。“轰----”的一声巨响,坦克火舌喷射,炮弹长了眼睛般直射靶标,我军校时最难忘的坦克实弹战斗射击训练正在进行。射击完毕,主课教员耿英军没有点评射击成绩,而是让我们环看射击场一周。跑道,背弹面,警戒位置,他一一指给我们看。“军校你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就像这个实弹射击场的设置,曾经多少毕业学员走上工作岗位了给我打电话询问,这些我都曾经让你们留意。”是啊,这些我们每天都看到的景象,习以为常中,却缺少了用心的观察与思考。如今我走上了工作岗位,耿的话一直都记得,处处留心皆学问,每一个用心的积累都是你前行路上的助推力。教师节来了,遥祝耿和所有给予我帮助教诲的教员,教师节快乐!(陆军某部 慕佩洲)
“能够选择时干我所爱的,无法选择时爱我所干的!”这句话是我在合肥上军校时,我们军事管理教员程钧给我们讲的一句话。当时,我们学员队由全军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学员构成,大家在自己单位都是佼佼者、管理者,来到院校后却成为被管理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极不适应。程钧教员当时摸准了我们的心思,主动找我们聊天谈心,他说:“提干学员要有荣誉归零思想,思维理念在变、角色职责在变,无论怎么变,我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不能变。哪怕这些文化课不想学,但你们不学就毕不了业,何况多学点东西对你们也是有好处的。最后他送给们开头那句话。毕业后,我经历了临借调到机关、因为改革回到基层当排长等事情,个中滋味,也是难受。但一想到程钧教员的这段话,心中就豁然开朗。 (南部陆军某海防旅 陶昱)
军校大一上物理课,教员问:理科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没有人答得上来。教员微笑着说,理科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一个标准答案啊!当时我不明白教员话里的含义,但直到接触到大量的新闻稿和文案时,我突然明白,一个“标准答案”对文字工作者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因为永远不存在新闻报道或者公文报告的“标准答案”啊!(国防科大气象海洋学院 徐寅)
(策划:王超 作者:刘雨航 朱韬 刘倩 刘泓景 张梓洋 马小然 张卫东 谢贵杨 耿陈 赵泽辉 邓宏祥 慕佩洲 陶昱 徐寅)
刘清泉|对一个字的偏爱——吴海歌诗歌印象
认识海歌应该有十年了。第一次相识的具体时间、地点记不清了,但一个穿西便装、话语轻缓且偏少、文质彬彬又深藏故事的形象一直在脑海里,后来又相见了多次,这个形象亦多次被固化,一点也没变,相当坚挺。十年过得很快,感觉时间没怎么冒泡,却不能证明这世间平淡似水。就像海仍然在歌,海歌主编的《大风》诗刊仍然在吹着“大风”,而且成了中国民间诗刊的“现象级”存在。支撑这一切的,其实都归结于诗,归结于海歌作为诗人的那份执念,以至于外人很容易就忘了他已步入古稀之年。捧读海歌这本时间跨度将近十年(2014-2023)、诗歌数量三百首的最新诗集——《内视镜》,我最直接最强烈的感慨便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图为诗集《内视镜》。作者供图
清人薛雪以人之性情判诗之风貌,说“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且断言“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秉,非学之所至也。”(《一瓢诗话》)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免失之于简单“粗暴”,以此观海歌之诗,印象难逃“刻板”。事实上,人之性情总体稳定但也会变动不居,人之诗亦如此,人诗相合或相反,都属正常,因为写作的动机和取向本来就有至少两个:一是宣泄,一是隐藏。海歌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写法多样,情趣多变,很难概全,但诗人在累年的写作中有所偏爱,却是不争的事实,读者可以借此窥探其行止,勾画其精神。
“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的意思是:一旦老夫狂起来,其实也就没少年什么事了。一首近百行的《再说吻》,尽显海歌之“狂”。诗人虽然强调“我重提吻,只是出于自救和救他/作为研究者、探讨者出现在你们面前”,但“吻”这个问题并非现在才出现,而是自少年时代迤逦而来,如影随形,“彼时的唇和此时的唇大相径庭/难道只是时间关系吗”“火从哪里来/谁是纵火者?唇与舌有什么不同于现在”“用水去质问雪:为什么当阳光袭来/你那么容易崩溃?”“今天,同样为唇舌之谈/它为什么冷如凝雪,去如逝水/在投放或抽取什么”……为了一探究竟,海歌不惜“重蹈覆辙,以身试险”,只为“在清醒中研究/唇与舌远离火的那种清醒”“把火焰还原为水,再退回到冰/一直追溯到源头/找出本源出于谁又被谁改变/谁是编剧谁是导演”,结果却发现“我似乎既是罪犯,又是侦探”“我在讲述:一个自救和救他的故事/一个从酒退为水的故事/一个抽走阳光的雪的故事/一个冰与琥珀的故事”。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光阴的故事,一个“冰火两重天”的故事:从年少“沉迷”到如今“得到解放,而远离沉迷”,从“当年那个痴妄者”到“现在是医生”再到“被抽空荷尔蒙的旁观者、诉说者和告诫者”,诗人在其中“保持着清醒”,当然也少不了一部分无奈,以至于诗人聊以自慰地说出“适可而止或有益于健康”。可见,爱是世间恒定的主题,情是诗人追索命运的“钥匙”和“开关”,而爱情无疑是诗歌之所以无可替代的“终极秘密武器”。
正如海歌在一首诗中所说:“最后与最初的情爱/好比将墓穴,整合成一粒纽扣”(《嘴唇漂浮在空中》)年届七旬的诗人,透过诗句想要告诉我们的,早已不是一个“狂”字可以涵盖。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海歌最近的诗多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寥远况味,多了沉思的深切、追问的尖锐,也多了对诗歌本身的关照与检视。也就是说,回身反顾构成了海歌最新诗歌的基本势态,而“她”一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总是处于海歌的视觉中心。站在岁月的峰峦之上,诗人选择“停顿”为起点,“为突破俗体的局限发起攻击”(《停顿会引来什么》),把自己“深埋”在“月光做成的坛子”一样的“天地间”,以如此别致的方式“把自己固定”(《形式》),也把“她”“山猫”“颜料”“闪电”“玫瑰”“雪”“石头”等等人物、事物以及若干“问题”推送至面前,细细打量,切切问思。在诗人眼里,“她”是一切问题和结果的根源,“她”是母亲、妻子、情人、女儿等等的综合体,是孕育和生产,是有和不灭——“在她身上,存在对称的美学/连抖动也是一致的”“她太能生育了。让上帝自愧不如/太能笑了。像被关锁在彩霞里”(《在她身上》),“从她被孕育开始,就已在孕育它物/与周围发生着关系”(《一缕音韵》),正因为如此,“我们只能看到她的某一部分/——喜悦或忧伤/骄傲,在鸥鹭的审视下丧失/观察者也不是永恒的/他的消失,可能先于桥头她的消失”(《看见她》)。诗人对“她”的感情是复杂甚至变异的,犹疑、矛盾、冲突随处随时可见。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诗人借用一首《谁》,发出了来自灵魂的一次次诘问:“谁啊,装着小心眼小心思”“谁啊,载着若干个自己若干个可能性”“谁啊!在推动着/一个旋涡奔赴一个旋涡”“谁啊!河流融入河流/雨滴汇聚雨滴,雪花抱紧雪花/一个整体的自恋与分裂。一个肯定与否定的预想”……有答案吗?答案重要吗?我想海歌恐怕也从未期冀从中得到响应,他只不过是企图安顿《无法安顿的灵魂》,趁机《对自己进行一次清理》:“必须将我的四肢,脏腑/包括思想、灵魂在内的躯体/进行一次大拆卸,,大组装”,目的在于“让我放下心来”“让思想变轻松、明朗些/灵魂被洗涤和晾晒,像新床单一样白净/没有精斑的污迹。”
海歌非常清楚,“时间是慷慨的也是吝啬的”“时间哦,碎玻璃一样砸向我,把我分裂和拥有。”(《关于时间》)我注意到,与此相类,海歌还写了《谈谈具体的丢失》《说到雪》《说问题》《说玫瑰》等多首以诗立论的篇什,用“单薄的影子”“求证影子的深度和宽度”(《求证》),想来无外乎是要“借此环顾人心”,营构诗人自设的诗意闭环。在我看来,追问与沉思,本来就是“揣着明白”和“装糊涂”的关系,诗人是沉着的、睿智的,冷静中甚至透出了冷酷,心知肚明,洞若观火。就像他在《一个人穿过死亡会看到什么》里描述并挑明的那样:“原来的你已彻底的不存在了/只以一个空占位,让上帝今后有事干”“人不必知道这一切,包括死亡后的事/否则,人就不是人了”……
颇有意思的是,海歌对诗歌一直是有思想有观点有方法的,他以诗谈诗,很敏感,也很尖锐,不论是关于诗歌阅读“读取是误入。深入却不能自救”(《读诗》),还是关于诗人的豪情与壮怀“纸上的春天/覆盖世界版图/任我的想象,穿越一百遍”(《在诗中》),抑或对现代诗歌完成度、整体性的理解“一首诗一瓢水,不能冲走淤积心里的泥沙/也不能缝合身体的坼裂/我们就续接大海和波涛/借蝉鸣,在我们的身体挖坑/挖隐埋的文字,续写和释透这多重疑问”(《一首诗不够就续写一首》),以及迁延到诗歌与诗人的关系乃至诗歌传播的譬喻“它与人体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我仿佛看到一个婴儿/没有了啼哭/他已习惯于无人照管”(《一首诗一经诞生》),无一不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耐人寻味。比如在一首题为《词》的诗里,他这样写道——
曾经感受过这样的词——
飞行如同
把恐惧抱在心中。全身赤裸
静与动,像褪去羽毛的一对
闪电撕裂天空。词具有这样的能力
把活体置于墓穴,体验天堂
把完美置于两岸的绝望
从生命尚未出现时,耐心已置
词把花朵,从树枝里喊出来
将爱与死亡,置于焚烧
灰烬的雕塑,唱着飞翔的歌
这里的“词”,其实就是诗歌语言。海歌赋予诗歌语言高度的形象化,精准再现了“静与动”“完美与绝望”“爱与死亡”,对被誉为“文学之上的明珠”“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再一次进行了生动且不失深刻的诠释——诗歌即语言,语言即诗歌。
清人王鸣盛(号西庄,“吴中七子”之一)有云:“所谓诗人者,非必其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也。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篇累牍,乃非诗人矣。”我深以为然。以此观海歌,不仅人“胸境超脱”,而且诗质、量双丰,无疑是名副其实的“真诗人”。海歌的这本最新诗集,大致按写作年代分为九辑,其中数量最多、题材和内容最为丰盈的当属第七辑、第八辑,煌煌二百首,可谓琳琅满目,集中反映他的写作风貌,也凸显他“对一个字地偏爱”。至于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无需我妄言,想必读者诸君心中已自有定数,不妨悉听尊便……
作者简介:刘清泉,诗人,评论家,四川安县人,现居重庆,就职于重庆师范大学。出版《永远在隔壁》《倒退》《101个可能》三部诗集,著有《所幸心有所系——一个诗人的诗歌批评》文艺评论集一部。中国作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沙坪坝区文联副、作协,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重庆诗刊》执行主编。
【悉听尊便-悉听尊便的尊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