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鲁米诗:灵魂升华
【英译汉】鲁米诗四行诗两首
(一)
当灵魂得到升华
并可以同样排演
来自心灵的歌唱
能驱散所有悲伤
看那喜悦的玫瑰花
在我心中无限盛开
它虽无绚丽色彩
却隐藏芬芳馥郁
When the soul doth smart,
And can the same rehearse,
Singing from the heart
Shall all its grief disperse.
See, the wondrous rose
That in my heart doth bloom,
Never hue it shows,
Nor hides its sweet perfume.
(二)
你们喉咙的呼喊
是大声宣告记录
清晰的号角震撼着
令卑微生敬畏之心
你们召唤愤发有为
使傲慢不逊的国王
卑躬屈膝的仆人们
都在门口俯卧的倒下
The cry of thy throat
Is the trumpet’s note,
The clarion clear
Filling hearts with fear.
Be loud thy call,
Until prostrate fall
Proud emperor,
Poor slave at the door.
原创翻译声明(Roxana译)。文章由今日头条「丝路文学和旅游」原创编辑和发布,同步微信公众号、企鹅号、知乎、简书、美篇、豆瓣、微博等平台。
仅凭一句话就能缔结一段良缘,有可能吗?
白圭之玷
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这句话意思是,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一、“慎言”是修养
“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儒家从孔子开始,大力倡导“慎言”,即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就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孔子因为南容将“慎言”当作自己的座佑铭,也贯彻在日常言行之中,于是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孔子不仅仅是欣赏南容的慎言,更重要的是用子女的婚姻大事来表明对于南容注重道德修养的犒赏。这与子贡指责棘子成“驷不及言”的思想是一致的。
林语堂曾说“要说得巧,要说得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少说话,意味着藏拙。言多必失,克制一点表现欲,多听、多观察、多思考,谨言慎行,不失为一种有修养的表现。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做人,能管住自己嘴巴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说出来,是收不回去的,所以要先想好再说。你的言谈,体现出你的教养,越是夸夸其谈的人,越显得没有内涵,越是有内心丰盈的人,越是沉稳,这是一个人学识修养的体现。
二、“慎言”与实干
孔子始终非常强调“行”。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意思是“君子说话要少,要迟钝些,但做事一定要敏捷爽快。”可见孔子一贯提倡多干事少说话,认为行动优于语言,要求人表里如一,要求人做得比说得好,这确实是经验之谈,非常有道理。儒家更注重实践,倡导的很多理论都很简单,比如教化人们向善,倡导忠、孝、勤、俭,不需要讲求高深的理论,不说谎,实事求是就是忠,敬爱赡养顺从老人,不让他们操心就是孝,诸如此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了非常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知而不行,只是未知。”[4]“知行合一”的旨在强调“行”,而不是“知”,就体现的是一种实践主义的思想。中国学者历来强调知行合一,也是缘于此。
三、“慎言”的利弊
虽说“慎言”主张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却危害不小。孔子看似只提出了一个极小极平常的要求,但从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灌输这种从言语上约束人的思想意识,就会无形中形成多言无益,多言有错,大众禁言的集体无意识思想。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无人愿说、无人敢言的环境风气,最终形成钳制人们思想、限制人们行动的社会局面。
试想,言语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在某些历史时期,竟然有人不断提醒要慎言,并且严厉挑剔斥责你的言论。长此以往,人们不得不小心谨慎地说话,人们的思想、行为由此无法自由发挥,思想受到严重阻碍,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发挥,这种社会怎能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文字狱”,清朝的“万马齐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统治时期,都是如出一辙地从限制人们的言论开始,从而达到摧毁人的自由精神、钳制人的自由思想的目的。契诃夫小说中的“套中人”就是反映沙皇俄国最黑暗时期对于人们思想言论禁锢后导致社会畸形的典型文学形象。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建设,希望通过“慎言”这一类的思想建设,通过严格约束自我来达到道德内化的目的,虽然主观愿望良好,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多变。促进社会发展不仅要靠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需要广大民众都能振奋精神,努力实践,愤发有为才行。
人类发展历史表明,人自发的道德约束能产生积极先进的社会发展力量。因为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清澈心灵高智慧、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与洞见。
乾隆邓州志—序
序
邓志成于康熙甲戌,今六十年矣,其事皆阙焉无纪,又前书权舆务在搜罗,未遑精覆,后遂蹈袭前闻,莫为辨正,郢书燕说,讹以传讹。不佞(自己谦称)自古虞量移(量移: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穰牧,适奉宪榭重辑郡乘(郡志,郡史),爰与博稽史传,订讳补缺,又续记六十年事,书成。凡二十卷,乃综其意而序之曰:
郡邑之有志犹列国之有史也,非独扩故实该见闻尔,以考镜得失,昭示劝戒,其意总归于为民究厉害之源,正趋避之路,俾君子小人各有所鉴以自考而已,夫循良不著则善政无资,前修弗彰则典刑胡继。玉石混淆滥竽者众有虚美,斯有溢恶实录不登,是非缪而人存侥幸之心,奚以彰往而察来所系匪浅鲜也。若邓之风俗,古称醇厚,悦礼义勤耕业,加以圣朝德化涵濡百年之以薄赋轻徭,仁育义正宜其还淳近朴,风期进而益上也。抑余更有进者披穰之乘,计穰之胜有不当尽与古者有尤当振于今者民生之大计,在农衣食之所处,在地今民无余力,野无隙土而报额亩数茫无所着,蓋明之季世有诬增之者也,按图而索之,民重困矣。召杜(召,指西汉召信臣;杜,指东汉杜诗icon。召信臣与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行善政。称赞地方官政绩显赫 )继守南阳水利,在邓最著。明代良牧有复兴之者,今则故迹湮灭,六门、钳卢(六门堤是汉代稂县湍河截流工程。钳卢是汉蓄水工程名)之间悉为田庐,忽而怠之则前徽(表示某个集体的标志)泯浸,强而复之则失业者多,反使民嚣然丧其乐生之心,虽曰爱之实害之矣。此有所不当尽?乎古者也而其所必宜振于今者守身之常固在,循分自安而志量远大乃为有用之器。
邓之山川不改,往哲未湮而荣庸显仕路者廖廖若晨星,则愤发有为不可不汲汲也,士先德行而后文艺,然可后而不可废。诗书载道之文,词章华国之选,岂不可贵?而鸿篇巨制,近亦或未多觏(gou,看见)则文苑艺圃可不俟其?容而涵泳乎此,尤不佞所夙夜愧励而邓之人士大夫各宜相倾勉者也。且邓地幅帧广润,密迩古宛,北连汴洛,南控荆襄,考之前代尽亦,甞(同尝)困于兵革,疲于奔命矣。幸值太平之盛,六合同风,横经负来,苟不争自濯磨,进为蔼蔼之吉士,退为皞皞之王民,将何以答圣天子宵旰勤求持盈保泰之至意既上宪总持风纪强教悦安之盛轨乎?至于此书之成,虽不敢谓考订详明,持议精核,然往绪求诸正史,近事协诸舆论,备一方之文献俟君子之折衷亦不无旌发幽牍启将来之微意云尔。
时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夏五上浣知邓州事古延蒋光祖撰并书
【愤发有为、愤发有为最佳生肖和动物】相关文章: